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的创新探讨

2017-04-15 08:38周海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决策管理

周海琳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的创新探讨

周海琳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蕉城学院,福建宁德352201)

大数据的使用为高校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有利于破解管理主体碎片化问题,助力权威决策到参与决策的转变,助推高校战略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但也面临数据的真实性与主体隐私权间的矛盾,数据的物理特性与高校场域特性的矛盾,以及数据的数字至上与以人为本管理矛盾的潜在挑战。大数据应用背景下高校管理需要创新,要构建高校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努力推进柔性文化制度建设,并切实做好大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

大数据;高校管理现状;应用诉求;潜在挑战: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教职员工逐步增加,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组织机构,高校管理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系列问题。众多学者对高校管理开展了系列研究:如曾蔚阳[1]等从治理理论视角下对高校管理机制创新进行了研究;张帆[2]等通过创新高校管理人本化的知识体系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解德渤[3]提出高校需要以正式的制度安排和非正式的契约精神作为文化治理的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尹浩[4]则从高校治理主体的角度提出协调与整合高校内部治理主体,构建多维整合与协调机制来优化高校管理;么加利[5]从高校管理智慧的角度提出高校管理要做到“留白”艺术的运用,并激活高校文化场域的自主组织管理。以上研究基于高校治理的机制、主体、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大数据在各行各业的深入应用和推广,使得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从经验管理、样本数据管理进入到精细化、精准化的大数据管理。创新高校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与实效,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是高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管理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

2011年5月,麦肯锡研究院通过数据计算正式宣布大数据时代来临[6]。移动PC端、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使得大数据的采集、整理、挖掘、分析成为现实。各所高校都尝试建立公共资源服务平台和智慧校园,如教学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学生活动管理系统,以及教师管理系统等,采集了包括教学基本信息、教师基本信息、学生活动基本信息,以及后勤服务信息等相关数据,以推进校园大数据的应用管理工作。

但高校开展数据采集和使用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各部门数据存在条块化,重复填报、重复录入的现象较为普遍,数据采集效率低下;二是各部门之间的数据无法及时实现有效共享,数据分割现象较为突出;三是数据利用效率较低,多数高校的数据信息仍停留在采集和整理阶段,缺少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和预测,无法为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提供依据。以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为例,各高校纷纷采集毕业生就业信息,编写并对外发布就业质量报告,但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基本千校一面,大多数是分析了毕业生就业现状,以及教育教学的一些常见问题反馈,能将毕业生就业状况与高校自身发展有机结合的相对较少,将报告反馈的内容落实到高校发展规划和改进措施方面则少之又少。

二、高校管理对大数据应用的基本诉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校管理理念经历了两次变迁;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正从“垃圾桶决策”到“战略决策”的革命性转变;二是高校管理主体从“权威决策”走向“参与决策”[3]。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使得高校管理具备新的特性。

(一)便于破解管理主体碎片化的问题

从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看,高校资金、政策、资源等多数来源于政府配给,而政府行政资源分配时多采用项目条块化的分包形式。高校为尽可能多地承接政府资源,多数建立了与政府职能部门相配套的科层管理结构。科层管理结构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职业化与专业化,提升了高校日常专业事务的执行效率。

随着高校事务的日益增多,以及新生事务的不断涌现,高校管理过程中决策主体与执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分歧导致高校管理容易产生基于部门利益的行政管控,这就使得行政团体、教师教学团队,以及学生团队的多元管理主体处于失衡状态。另一方面,日益细化与过度专业化的科层结构使得高校部门之间的协调成本增加,部门间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诉求阻滞了高校管理一体化,并强化了管理主体的碎裂程度[4]。破解管理主体碎片化,高校应树立整体治理理念,其核心与本质在于规范当前行政管理,管控行政权力,倡导部门间的合作与整合,提升教师团队的学术权利与学生团队的主体权益。

大数据的使用使高校整体治理得到进一步加速与提升;促进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实现了信息及时、高效的畅通与发布;降低了高校内部门间的协调成本;减少了科层管理结构中的层级需求。不同利益主体部门间的团结协作,使得科层管理结构部门之间的跨界整合、无缝对接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从教师教育团队和学生团队这两个高校管理主体来看,大数据的使用与共享,提升了其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其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成本,将有助于高校实现整体化与扁平化治理。

(二)助力权威决策到参与决策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发展处于计划经济发展模式,政府掌控了高校发展的要素和资源,高校则承接了政府管理过程中的威权管理。高校决策的制定多数是由高校内部具有话语权的“权威人士”来决定,更多基于经验管理、样本管理,挤压了高校教师、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的空间。而大学民主与自由的基本精神,要求高校管理从权威决策向参与决策转变。

大数据的使用为高校制度建设与管理决策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增加了高校个体参与决策的可能。通过深度挖掘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海量数据,充分利用其描述预测功能,一方面可以更加高效地帮助决策者及时发现问题的核心要件,通过对教师发展路径,以及学生培养成长路径的描述预测,高校可以合理分配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提升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高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高校发展现状及运行状况,通过互联网交互技术,更好地反馈于高校决策,提升决策的公开性、公正性。如使用大数据来研究高校招生、学生就业等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开展类似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助推高校战略发展预期目标的实现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的法人地位,但很多高校的办学自主性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和限制。现阶段高校的权威管理导致高校发展规划一定程度上还是依赖班子成员,尤其是主要领导的发展思路和战略眼光。高校领导的轮换、调任限制了战略发展规划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发展的定位和办学特色,或模仿国内同类型高校,或借鉴国际高校经验,难以形成符合地域特点和本校特色的战略发展目标。已经设定的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很难真正取得高校师生员工的普遍认可,更无从内化于高校的发展建设,对高校可持续发展难以发挥实质性的引领作用。

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为高校发展提供了确定性的参照物,可以较好地描述高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也可较为全面地反映高校之间的差异与特色,为寻找利于学校发展的路径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并为高校战略规划的一致性和系统性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通过大数据的梳理,可以更为清晰地发现高校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规划、优势产业群以及特色行业,便于及时制定适合高校办学特色又可融入地方的发展路径,从而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三、大数据应用对高校管理带来的潜在挑战

当前的高校管理实质上是“现代性”支配下的管理,其基本特征是泰罗主义;即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5]。大数据的收集、挖掘与应用,基于原有数据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描述给管理者带来基于数据的决策依据,同时亦将给高校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

(一)数据的真实性与个体隐私权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上的分析与决策,其基本前提是数据来源的真实性。数据的搜集来自高校内部师生员工的日常信息。考虑到高校内部个体的差异,如个体对于网络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个体不支持配合信息采集而委托他人代为填写;或者部分个体为规避压力型制度政策而对部分数据进行伪造;上述可能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为基于大数据的决策带来一定的政策风险。

与此同时,高校个体详细信息的采集,会引发个体对信息安全和个体隐私的关切;特别是日常学习、工作行为习惯等数据采集,会产生一系列大数据伦理问题:如大数据的所有权、采集者的知情权、隐私等方面。对于数据的使用和安全保护大多数是以道德准则来约束,需要建立相关规则制度以规范上述行为,确保高校师生员工的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

(二)数据的物理特性与高校场域特性的矛盾

高校社会场域在兼具其他社会场域的复杂性之外,还具有场域的默会存在状态[5]。对于高校个体来说,知识的厚度与广度、对学术与未来的探究使得个体在具有人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兼具开放性与未完成性[5]。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场所,对外部世界探索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究彰显了个体的开放性,对终身学习与性格完善的追求突出其未完成性。高校个体的三个特性形成了高校场域内外的个体差异,形成了高校个体状态的连续性波动。

在运用大数据时,高校可以通过系统采集、挖掘、分析,形成对高校管理现状的描述和预测,在高校管理技术层面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关注到数字的物理特性。数字可以量化描述数字符号的“所指”,如科研论文数量、课题项目数量、论文被引用数、科研经费等;而对于教学科研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投入、精神面貌等隐性的特性则无法量化表述。因此,高校在处理大数据时,在客观辩证地把握“数字至上”原则的同时,需要密切关注高校场域的复杂性与个体的隐性特性。

(三)数据的数字至上与以人为本管理的矛盾

众多学者对高校管理的研究,高校行政管控是学者提及较多的一个内容。高校行政管控基于高校一系列数字而制定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评价标准,并通过行政权威确立这些数字的正当性和权威性,能以权力意志得以贯彻执行:如招生人数、课题研究数量、科研经费、课程安排数量,以及总课时等等。传统的经验管理,或样本数据管理情况下,政策制定者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到经验的适用性以及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等问题,对于政策制度的制定或存在一定的柔性,在政策细化程度上也存在一定的弹性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高校在坚持政策制度的同时,灵活处理不断演化的新生事务,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高校“以生为本”“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高校决策者如果完全依赖大数据的描述和预测功能,并基于大数据形成的数据支撑制定细化规则,增加约束条件,管理的刚性将进一步增强。在崇尚自由的高校场域内,过于刚性的管理制度会限制高校师生员工的开拓性和探索性,阻滞高校在学术、精神方面的引领与创新,妨碍大学治理文化的建设。

四、大数据应用背景下高校管理的创新

(一)积极构建高校智能服务管理平台

高校作为知识的重要发源地,应积极利用大数据这一全新的管理手段,提升高校在数字符号方面的管理能力;积极建设高校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全面采集教师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数据,实现部门(院系)之间,高校内外的数据交换、共享等功能;基于平台数据及时出台指导高校发展的建议,用来指导高校多元主体的发展。如指导学生合理选择第一课堂学习,第二课堂活动,求职择业等活动,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提升主体获得感;协助教师团队分析教学科研情况,促进教师团队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助推部门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流,吸引高校师生参与学校决策,增强行政主体决策过程的责任感,做到决策的公开、公平与公正;指导高校制定发展战略规划,确立办学目标、优势和特色等,提升高校办学水平。

(二)努力推进高校柔性文化制度建设

高校管理在依托大数据建立具有刚性要求制度同时,努力推进柔性文化制度建设。一是要培育健康良性的尊重、包容的治理文化。文化的磁场效应,会对高校个体产生吸引。个体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要求高校建立自由包容的校园文化,在树立规则的同时,积极关注大数据背后的“非所指”的数字符号指征;关注教师、学生团队的精神世界;营造一种多样性的共生包容文化,吸引教师教育团队、学生团队等多元主体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来,提升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热度与效度,构建多元主体管理格局。二是要构建人本管理制度。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尽量避免制度的大而全、无空隙的全方位监管,合理利用“留白”技术,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性,实现制度刚性管理和人本柔性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切实做好大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

随着高校数字化发展进程,大数据打开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但大数据安全管理问题也要引起高度的关注。为使校园管理过程中的大数据管理更科学,更有效地服务师生,高校应切实做好数据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数据采集、使用,以及制定安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对一些涉及个体隐私的数据要实行特殊保护,并做好外部非法入侵的防范工作;对数据获取者的权限进行合理安排,确保数据使用的安全规范。

[1]曾蔚阳,孙健.治理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管理机制创新[J].教育评论,2015(11).

[2]张帆,等.知识管理视阈下高校管理的人本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6(6).

[3]解德渤.大学战略规划与大学治理文化[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尹浩.高校内部治理主体结构碎片化的整合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6(19).

[5]么加利.默会知识视域下高校管理智慧缺失及养成[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

[6]黄阿火.大数据促进高校管理创新的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G472

A

1673-9884(2017)04-0071-04

2017-02-21

周海琳,女,福建电大蕉城学院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决策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如何加强土木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