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学视角下的《资本论》与其当代价值

2017-04-15 08:38关兵峰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资本论资产阶级阶级

关兵峰

阶级学视角下的《资本论》与其当代价值

关兵峰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巨作《资本论》中所论述的社会关系的实质是一种阶级关系。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和方法论述在当代依然不会过时。认清形势,承认阶级存在的事实,有利于在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进一步完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巨作。几百年来,经受住了理论和实践的考验。这本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行动的指南,虽然书中的阶级意识明显,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它作为科学理论的作用。在对无产阶级保持高度忠诚的基础上,使他在理论上有必要依据阶级斗争的现实要求,而尽可能全面完整的保证严格的科学性,以此来完成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同一。这主要体现在它科学严密的规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各个阶层的社会经济关系,因此,《资本论》在是经济学经典的同时,还是一部无产阶级用来制定斗争策略的阶级学典范。

一、如何认识《资本论》是阶级学的典范

《资本论》的时效性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它的形成背景与现在所处的社会已经明显不同,因此它的指导意义也早已经过时。针对这一情况,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学者认为,阶级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阶级不会消灭,阶级的对抗也不会消失。因此,《资本论》中对于阶级理论的分析仍然会是无产阶级奋斗和制定发展策略的依据。

(一)《资本论》中社会关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诚然,《资本论》是经济学的典范。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阶级关系,也即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关系。列宁认为阶级可以理解为一个集团。它具体是指在一定时期根据生产资料关系、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以及社会中所起得作用的不同,从而对于社会财富得占有数量便有了等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这段文字很明确的指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是由它们在生产系统中所占的地位而形成的。拥有生产资料的一方,需要通过别人的劳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另一方,没有生产资料的,就需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变化的不仅仅是各个阶级的性质和地位,他们固有的生活状况,思想以及政治动态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从这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各个阶级利益关系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发展的越深入,它对各个阶级关系的的规定也越明确,从阶级的层面来考虑,越能成为无产阶级制定发展策略的科学依据。

众所周知,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在理论上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让他们对自己的所受的剥削和所处的地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号召他们,不团结起来与资产阶级进行殊死决斗,资产阶级是不会留有善心、停止剥削的。马克思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使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依以旋转的轴心”。[2]《资本论》向我们点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人、大地主、银行家和工厂主的资本来源。“不外是工人阶级积累起来的无偿劳动。”[3]无偿劳动指的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越大。他所具有的资本积累也就越大,因而有更多的机会在政治权力、科学技术的应用上去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以此类推,这种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不断反复出现,使资产阶级在统治与剥削的地位上逐渐变成了一个眼里只有钱的经济人。马克思认为我们所说的人包围于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的圈内,是人格化在经济范畴的表达。”[4]在这里资本与资本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资本是资本家的物化形式,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最求更大更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们唯一的生活目的。在他们的眼中,除了利益再无他物可言,这也决定了他们对处于被剥削地位的无产阶级只会更加苛刻。资本家这种无休止的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物质刺激的条件反射,近乎绝情的人性,从本质上来讲,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固定下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改变无产阶级被压迫奴役的现状就要彻底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二)《资本论》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阶级斗争是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主张无产阶级应该以阶级斗争的方式来表达对资产阶级的反抗。他认为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会不断地壮大。资产阶级发展越迅速,无产阶级所团结的力量和反抗程度会越高涨。[4]

关于阶级斗争,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分析了马克思的有关论述。他指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要求我们应该秉持社会科学的基本精神,以客观态度去分析一切阶级及它自身得发展。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下,只有无产阶级具有坚定的革命意志和行动能力,才能彻底与资产阶级决裂。而除此之外的一切阶级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工业革命的到来而逐渐走向消亡,只有无产阶级时这个时代的产物。由手工业者、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农民构成的中间阶级,他们为了自救,获得能够活下去的条件,也会展开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因此,与其说他们是革命的,不如说中间阶级具有根深蒂固的保守性。从他们扭转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行为来看,甚至可以说中间阶级是具有反动性质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定意义上,中间阶级如果能放弃他们本身的主张,赞同支持无产阶级的倡导,拥护无产阶级的行动,放弃眼前的享受,追逐未来长远的利益,它也是有革命倾向的。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看出,《资本论》是承接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的历史任务而作。列宁对于《共产党宣言》的引述,在《资本论》中有了更加科学严密的规定。在《资本论》一书中,主要讲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全书的主线就是描述了他们在经济领域敌对和斗争状况。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具有两面性,中间阶层的利益如果和资本家相一致,他们就会和资本家站在同一个战线上。但是如果他们的利益和资本家相悖,他们就会倾向于无产阶级,站在无产阶级的阵营中。这个时候他们才有可能接受无产阶级的主张。换句话说,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地位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政治行为和主张。

马克思的《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从生产关系总和的视角,分析了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和地位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力量对比,指出社会经济的任何一个变动所引起的社会各个阶级的反应都会不同。马克思接着推断,资产阶级发展的越成熟,走向灭亡的速度也就越快。综上所述,《资本论》无疑是一部阶级学的典范。它带有明显的阶级性,但并不排斥它自身的科学性。反而,在它对无产阶级无比忠诚的倾向下,使本书达到了严密深刻的科学意义,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完美结合。“它包含着充分的、并且非常充分的勇敢而大胆的新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完全科学的形式呈献出来的。……这里涉及的是系统的科学理论。”[2]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资本论》的写作目的是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策略提供理论指导和启蒙,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研究应该结合实际,才能真正体会到它是我们科学理论研究的指南。

二、《资本论》中阶级学对于当前社会的现实性

(一)《资本论》的社会现实性在它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

马克思所作的《资本论》对于当前社会具有现实性意义,这种现实性既不是指它的平均利润理论,也不是指它的殖民地理论。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切个别具体理论的经济叙述,都是受到地点和时间的制约。马克思不可能会了解到现代人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当然也不可能提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也肯定不会这样期望于他的前辈。就现实情况来说,我们对于《资本论》的学习,不是他的具体经济理论,而是作为具体理论基础的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基本理论,也就是关于规定的阶级利益、阶级组织、阶级对抗性质的根本理论。假如这些根本性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条件,它就会没有社会的现实性的话。那么,这些理论背后运用的一系列观点和方法,例如人人所熟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成为“放之四方而皆准,百世以后圣人而不惑”的至理真言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运用了这种观点和看法,还通过写《资本论》把他的这种方法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观察和了解社会中总结出的核心观点和基本方法是阶级观点与阶级分析方法。多年来,这种社会阶级分析法已经无论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显示出了强盛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重要讲话中也强调了坚持阶级立场和阶级分析的必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有明显的政治立场的,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法,坚定立场的选择。“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5]

(二)正视阶级斗争才能认清形势、深化改革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能否对阶级斗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是否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和国家全面判断了社会的局势后,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斗争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水平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于是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缔阶级斗争的口号,但这并不是否认阶级斗争存在的事实。随着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态的侵入,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思想界出现了阶级斗争理解错误倾向。他们把阶级斗争等同于阶级斗争为纲,对阶级斗争这一字眼如临大敌,自己不说,也不准别人提,甚至对于见到的一切相关论点都要进行批判和抨击。对于阶级斗争的否认,不仅不能让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缺乏认识,还会对于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识形态造成混乱,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提供可乘之机。结合实际问题,十八大党章中明确肯定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没有消失的事实,我们应走出阶级斗争不可言说的病态理解。列宁曾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6]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现象虽然看似纷繁复杂,无规律可以寻找。但如果我们仔细研读马克思的理论,顺着他给予的藤蔓攀爬就会发现在这种混乱无序,一片迷雾的状态下仍然有线索可以依靠。“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7]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结合实际,我们需要洞悉到新时期阶级在形式方面的转化,意识到阶级依旧存在。在此基础上,用这个观点去进一步的分析和解决社会中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清形势,才能更好在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坚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列宁.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82-38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8,2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1.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841-842.

[5]宋丽丹.破除对阶级斗争理论的妖魔化倾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6).

[6]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2.

[7]列宁.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26.

A811

A

1673-9884(2017)04-0061-03

2017-01-20

关兵峰,女,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资本论资产阶级阶级
我与《资本论》的故事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疯狂老师”的新资本论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