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锐强
优化高校治理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双向交互改进机制研究
沈锐强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新形势下的高校治理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环节。作为高校管理中新兴的涵盖领域,网络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结构中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文章在对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加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建立网络舆情双向交互改进机制的内涵和建设,提出了构建双向交互改进机制的手段和举措,这是高校创新治理的重要尝试,意义深远。
高校治理;网络舆情;双向交互;改进
随着网络社会化趋势的日益显著和高校多元社会思潮的涌动,网络虚拟世界正在逐渐转变为边界模糊的现实社会延伸。高校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思维集中和碰撞的主要场所,网络世界的去边界化趋势更加明显。近年来,随着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创新高校治理已成为高校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区域。网络多元化趋势和新型媒体技术所带来的观念和技术革新为高校治理优化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以网络技术的腾飞带动高校治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当下高校教育管理者探索和研究的热点。[1]
技术的革新带来的是学生群体生活习惯的改变,网络已经成为了学生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良莠不齐的数字信息也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世界的便捷化、发散化特征使得学生个体的一言一行能够迅速通过网络传播形成聚合效应,极易演变成网络舆情,甚至网络群体事件。无论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高校教育管理的角度,网络舆情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适当的网络信息释放能够起到监督和导向的作用,从而促进管理优化;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不可预测性又加大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安全因素,对信息主客体形成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减少传播误差,以优化管理疏导舆情,用网络舆情促进管理成了高校综合治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元开放的网络世界,为网络舆情的酝酿和传播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低门槛化的技术要求使得网络突发事件的爆发变得猝不及防。无法在网络舆情产生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的介入和疏导,就会丧失网络已经危机处理的主动性。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传播形式的多样性
网络媒介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载体。从形式上可以分为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表达方式。信息传播渠道是指网络舆情的传播工具,这些工具即包含传统媒体中的WEB、QQ、贴吧等渠道,也包含了近几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微信、微博、微视等传播手段。传播渠道的开放,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自由选择信息发送的渠道,渠道的不同决定了信息传播效能的不同。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单个信息传播的路径往往是交叉融合的,多种媒体的介入会造成网络舆情空间的放大,给信息疏导带来压力,增加了网络舆情监控和管理的难度。信息表达方式是就信息内容而言的,学生群体可以选择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的内容形式对信息进行加工或者还原。对于信息的加工也成为了当下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推动力,看似简单的信息通过加工成为学生喜爱并乐于传播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的流动性传播就会将这个舆情热点转化为矛盾促发点,引起网络群体事件。[2]因此,网络舆情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从技术上打破了网络舆情扩散蔓延的时空界限。
(二)传播内容的倒逼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倒逼性,这种倒逼性更多的是在反映学生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某个或者某几个关注点。从内容来看,出发点都是对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欠缺表达的诉求。但是,一旦这些诉求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就会将个体诉求转变为群体诉求,成为强大的网络磁场。一方面,这样的网络磁场能够让学生的诉求马上被高校管理者了解和掌握,迫使高校管理者对其诉求做出回应和改变。如果应对这些舆情不及时、不合理就可能让舆情继续升级,加大疏导的难度和压力。另一方面,这样的倒逼性容易带来巨大的杀伤力。从近年来一些高校网络舆情事件的实例来看,网络舆情转变为学生网络群体事件以后往往会给主客体双方带来巨大的伤害,有时涉及的群体更为广泛,甚至成为社会热点,引发社会讨论。倒逼性决定了网络舆情事件两个层面,主客体之间的网络关系,同时又是建立在舆情本身之上的一个信息焦点,是网络舆情传播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传播特征。
(三)信息主体的集中性
高校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是相对集中的群居环境。大学生在社会经验、教育水平、价值思维等方面具有共性特征,加之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从众心态明显等特点,极易被网络舆情产生“涟漪效应”。[3]这种效应能够是一件看似简单的网络实践波荡开来,成为群体关注,全员参与的网络公共事件。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多元社会思潮和西方普世价值的冲击,高校学生群体受网络信息资源的影响越来越大,稍有不慎,就会被开放的网络世界所影响,在缺乏理性判断的基础上跟进和介入网络事件,推动网络事件发展。各种信息主体的集中性给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大增加了舆情有效控制和疏导的难度。
所谓双向交互改进机制,是指在学校治理与网络舆情之间建立稳定的长效交流机制,实现现实治理与网络诉求的双向对接,以达到互动、互融、互助的成效。具体来说可以将其分为正向交互与反向交互两个目标。正向交互,就是在对校园网络舆情进行监控、梳理、汇总的基础上,筛选出舆情关注的主要热点和学生诉求,根据这些矛盾集中点,归口对应的解决部门,并且快速介入,做出反应。可以说正向交互就是利用网络舆情加快改进校园治理的创新手段。网络舆情是网络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利用网络舆情本身所具有的表达属性,在疏导处置的基础上挖掘信息内涵,运用到校园管理工作的引导中,可以有效避免管理的僵化和固化,合理推进校园治理的科学化水平。[4]从这个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是难得的信息来源和抓手。反向交互,是针对高校管理在网络舆情危机管控和处理中的作用而言的。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的爆发,往往是有简单的个体事件引发成为群体事件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高校治理过程中的某些领域与学生诉求相矛盾,这些矛盾的爆发又往往是高校管理者忽视自身机制手段的科学化、人性化、艺术化而产生的。我们在推进高校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提高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本身就是对网络舆情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预防,并且这样的防范远比舆情事件发生以后的危机处理来得有效。这种从舆情到管理,再由管理防范舆情的双向交互机制其实际上就是两个互为主体的双方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改进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用舆情来监督管理,用改进后的管理来处理舆情,只要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加强监督、优化结构,建立长效的交流机制,我们就能利用网络舆情的正面特性促进创新管理,同时减缓新舆情的发生。
要发挥网络舆情在高校治理优化中的作用,就需要建立常态高校的网络舆情双向交互改进机制,以制度化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加大网络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功能比重。高校网络舆情双向交互改进机制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协同推进。
(一)注重顶层设计,形成多方合力,建立完善舆情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相对比较重视,但是对于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待加强,不成即系的多个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不仅不利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监督与管理,对于学生网路诉求的表达往往无法准确及时地给予回应,极易造成给大范围的舆情事件。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体系的关键是要在学校管理的顶层设计层面规划和设计一套符合学校工作实际的科学管理架构。重点是推进相关部门的资源配比和整合,将网络舆情工作放在学生工作的重点部位来抓,集合全校的网络信息资源和学生服务职能,努力做到以服务疏导舆情,以舆情推动服务。要求是搭建好舆情管理的工作架构和组织形式,力求工作的高效和准确,做到预防为先、研判精准、反应迅速、处理得当。努力使网络舆情成为高效综合治理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为我所用,逐步推进整个校园网络舆情的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核心是要建立一支快速反应、多方参与、协同推进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要将网络舆情的收集、管理、处置作为一项常规工作,配备具有网络技能、学生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专门人员,设置专门的组织机构开展工作。对这些工作人员要开展定期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加强队伍建设,从意识和能力方面跟上网络社会和学生思想的发展速度。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评机制,以目标化的工作要求指导相关部门和人员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和处置。只有把握重点,明确要求,围绕核心,从上至下逐级推动,才能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化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体制,才能有效开展网络舆情处理,才能逐步提高高校治理水平。[5]
(二)注重分析研判,把握舆情核心,健全快速反应决断机制
双向交互改进机制建立的基础是对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和整理。舆情收集的快速与否决定了危机应急介入的成效好坏,舆情核心的研判准确与否,决定了危机处理结果的学生体验优劣。因此,对于舆情的把握是双向交互改进机制能否发挥功能的关键环节。对于舆情管理团队来说,一方面要善于把握舆情的热点特征。在网络上散落这大量的信息,表达方式多样,多存在于QQ群、社区活动评论、微博、博客、微信等媒介中,可能单独发表也可能跟帖发表。只有抓住这些信息进行及时分析才能防范事态的恶化。并且这些信息都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如奖学金评选、发展党员、宿舍管理等,往往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容易触动学生敏锐活跃的神经思维,引发群体反应。另一方面要掌握舆情爆发的时间规律。网络舆情爆发时间往往也是校园热点事件出现的阶段,如综合测评认定、毕业生离校、重大节假日期间都是舆情高发期。对于网络舆情管理者来说。要牢牢把握好这些时间节点的舆情收集整理,做好舆情的前期监控和疏导工作。还需要注重舆情的收集和辨别手段。学生通过网络媒介除了可以进行文字表达以外,还有很多是通过图片、视频表达诉求的,通过简单的文字处理很难发现这些舆情点。在舆情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展开这些碎片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从而形成整体的导向信息,分析研判舆论的发展和走向。
(三)注重思想引领,推动网络育人,发挥网络思政渗透疏导功能
网络世界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传统教育中化解学生矛盾,开展价值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网络化。因此,校园网络舆情的有效化解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发挥,作为网络舆情双向交互机制中十分重要的功能模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注重舆情化解引导中的思想引领主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是从宏观方面进行引领,转变网络媒介的片面化认知,将网络媒介“阵地化”。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中不少人对于网络媒介仍然持“平台化”的看法,用衡量信息载体和服务平台的眼光看待和评判网络媒体的功能。实际上,网络媒体除了具备传统媒体的属性外,还具有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的功能。高校更应该将网络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作为学生思想引领的阵地,将更多的资源信息整合到这些媒介上,大力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从微观方面开展工作,网络舆情管理者要变被动为主动,寻求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途径,积极发挥网络育人的功效,转变思想理念,立足实际,找准突破口,整合校内资源。为学生搭建网络思想教育的引领阵地和温馨家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育学生,用网络强大的渗透力疏导舆情。
(四)注重双向互动,实现协调改进,挖掘互利共生协同反哺潜能
从功能上来看,双向交互改进机制是以信息传导的方式实现需求互补,实现互利共生协同反哺的作用。因此,在工作中舆情管理团队与学校管理相关部门要注重对舆情的报送和反馈,建立舆情传导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开展舆情工作协调工作,使舆情从收集到反馈的整个部门都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和反应,实现舆情管理的全视角跟踪。要注重舆情处置问责机制的建立,以责任化推动舆情处置科学化。没有制度的保障,舆情往往在发酵的过程中就被遗漏或者忽视,随着时间的推进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对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监督问责机制是舆情处置和优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各个环节都必须要有明确的权利运行和责任监管,要让管理人员用意识上到行动上都能对舆情管理工作保持时刻的惊醒和快速的反应。把握好舆情信息的源头和反馈,并且将首尾相连,实现环形的信息流转,使得学生诉求从发生到响应能够连续地融合,才能是双向交互改进机制变成线性的工作流,使其反哺潜能被充分挖掘,才能真正发挥高校优化治理功能。
网络舆情是高校综合治理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其属性的双面内涵决定了网络舆情在高校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网络舆情的积极内涵,有效规避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以硬性管理结合柔性引导,建立完善双向互动改进机制,才能让网络舆情转化为创新管理的催化剂,实现科学管理的逐步推进。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与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
[2]张书明,杨林.大学生群体性事件预防中的网络舆情监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3]吴春阳.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新媒体视角下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5(4).
[4]段潇潇,谷童玮.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求知导刊,2016(3).
[5]谢秉宸,殷云林.新媒体情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9).
G641
A
1673-9884(2017)04-0023-04
2017-01-10
福建教育厅2014年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AS14124)
沈锐强,男,福建农林大学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