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文化自觉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2017-04-15 08:38:35范亲敏杜成煜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道德

范亲敏 杜成煜

道德文化自觉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范亲敏 杜成煜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闽侯3501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理想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全体国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髓和标杆。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育大学生能够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对自身行为的自觉唤醒和自我审视。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创新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健全道德评价制度,来达到培育大学生道德文化自觉的人格基础、环境基础、文化基础以及约束机制,从而真正促使大学生高度认可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文化自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那么随之而来的,如何贯彻落实或者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了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青年大学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最大希望所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力量。价值观隶属个人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而众所周知“道德观念始自孩童、教在中学,育于大学”,因而,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和文化传播主阵地的高校,如何培育大学生的道德文化自觉,应当成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一、道德与价值观的关系探析

道德是指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为行为正当与否的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具有自律性、稳定性和广泛性等特点。[2]而关于价值及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而价值观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物所含价值的基本看法、观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理论。具体来说,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本质维度上看,二者均属价值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除了是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同时也是与人的本性及内在需要不可分割的,正如美国伦理学家J·P·蒂洛所指出的“道德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的需要,由于认识到以合作的和有意义的方式共同生活的重要性,……坚守道德原则,能使人们尽可能生活的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3],而这正与价值观的本质不谋而合。价值观是思想意识观念的组成部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各种作为客体的物的有效性的评价和认识后,所形成的观点、理念等意识评价,深刻体现了主体的需要。因而,从这个层面上看,道德与价值观,都是关于人类需要的满足所形成的意识形态。

(二)从效用维度上看,二者具有共同的精神指引作用

道德的效用是指,作为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的一种对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集中表现在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调整和个人自我完善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价值观的效用,是指引人们对客体有无价值、价值大小等满足程度的评判,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确立“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精神目标,从而凝聚生活、奋斗的强大动力。因而,从这个层面上看,二者均是为了更好的帮助人们进行精神生活的选择,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三)从理论根源维度上看,二者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其根源于马克思主义“一切为了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人本价值理论;而社会主义道德,在现阶段是以实现“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坚持“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正是马克思关于人自由发展的初级表现形式。因此,可以说,从社会主义特征出发,二者都立基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理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需求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决定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认知、理解和判断,决定着大学生的行动方向和思想追求。道德,作为个人自身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通过道德认知、道德内省、道德责任、道德约束来实现对自身行为的自我约束,从而实现对社会交往的正常规范和时代使命的自觉担当。因而,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大学生对道德文化自觉能力的培育。增强大学生的道德文化自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共同的道德认同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体根本利益,反映社会成员普遍价值诉求,对社会的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凝魂聚力的精神动力。然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重在知行合一,只有公民个人内心的真诚认同,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正所谓:“道德认同是进行价值判断、选择和认同的基础。”[4]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变化的不断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多元,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呈现出思想更加积极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个性需求特别旺盛等特点,所以,在多元价值充斥、西方主流文化侵蚀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自我约束能力减弱、价值取向日趋模糊等问题。“文化认同建构的方式依赖于个人的自我观建构的方式”[5],在他律约束不清晰、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强烈的要求作为自然主体的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自律与自审。如近年来,在网络上出现的诋毁民族英雄“黄继光”“刘胡兰”等恶劣事件,就迫切需要统一的道德文化认同。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坚实的道德文化自信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民群众一切行为的价值标准,更是人民群众前进奋斗的内心信仰。信仰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而是内心深处的道德发展,是对自我身处环境的道德文化的高度自信。近年来,在文化交流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国内票房日益攀高、韩剧的全国风靡、日本动漫占据着童年时光、英语热此起彼伏、“洋节”盖过传统节日等现象不绝于耳,出现了“从洋媚外”的文化自卑心理,“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外国人的道德习惯总比国人好”等心理想法不断泛起。对一个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社会力量是全社会共同引以为豪的道德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是要充分宣扬和展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结合时代发展的现代价值,成为人民群众生息繁衍的文化遗产基因。高等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品格和价值信仰培育的重要场所,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不能脱离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历史传统,要帮助学生树立好对中华民族自古有之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具有高度的自信。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需要有效的道德评判基础

根据人类对生命价值观的追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独有特点,可以将人的价值观分为自然生理阶段、道德评价阶段以及文化审美阶段。[6]其中道德评价阶段是指社会制度对价值观念的制约与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意和内在要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坚强基石,因而,其也必然受制于社会存在及社会制度,仍属道德评价阶段。道德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评判体系标准,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对社会主体的行为作出价值判断,体现为一系列的道德规则和规范。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国民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基本的思想保障。因此,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强化道德评价的“软约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相关规范制度建设等“硬标准”。

三、道德文化自觉视角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塑造价值观培育的人格基础

社会个体是道德建设的主体,在价值哲学的视域下,社会个体既是现实的具体存在,又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理论范畴。[2]在重视主体道德建设的同时,要突出不同主体的特殊地位。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是社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模范,在引领社会风向,塑造良好社会氛围上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同时,大学生正处思想心理不断成长成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自我认知水平提升、自我评价体系完善、自我道德选择成熟的重要形成期。因而,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塑造大学生稳定的心理品格具有重要作用。道德文化自觉,肇始于“吾日三省吾身”,体现为公民个人的自我审度。因此,应当在大学生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注重“学思结合”,既要重视对社会典型道德模范的学习,也要加强学生对社会事件的道德思考。通过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最终促使大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塑造良好的人格基础。

(二)创新道德教育体系建设,优化价值观培育的环境基础

道德是一种自律规范,更是一种内心信仰。而一个人信仰的形成和坚定需要系统性和协同化的教育合力,为此,在培育和塑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创新道德教育的体系化建设,不断的优化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要坚持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不断的更新课程内容,搞活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教育,如完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体系,引入并普及师生交互式的课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的第二课堂建设,如近年来开展的“向上向善”主题团日活动、“道德讲堂”系列活动、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学生志愿者活动、研究生西部支教活动等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真正感知身边的道德力量,从而型塑自身的道德文化自觉。同时,道德文化自觉的培育,良好价值观环境的构造,应当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因而,良好的家风、社会舆论导向是培育学生道德自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涵育道德自信的文化基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文化生命力的执着坚定,是一个人精神认知的深度成熟。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明,也留下了许多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以正守国,以奇用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着怀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国要道,实在公平正直”等均印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应而培育大学生道德文化自觉,应当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瑰宝,与时俱进、扬弃继承、创新发展,通过向大学生讲述中华文明史、学习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豪感,从而进一步形成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近年来,许多高校与歌舞剧院等单位合作举办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的影响,通过让学生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髓,来帮助大学生凝神聚气,激发热爱之情,形成自信基础。

(四)健全道德评价制度建设,完善价值观践行的约束机制

成本约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作出行为选择的重要机制。近代的市场经济之父亚当·斯密曾提出过“道德人”与“经济人”的概念,但是又没有对二者进行互相剥离,而在现实中这二者又统一于社会个体之上。[7]在市场逐利机制的诱导下,社会主体自利思想得到最大的激发。道德,作为行为规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法律等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行为系统不同的是,缺乏强力的约束评价机制。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体的道德外部性就被无限放大,行为规制的模糊性和违反后果的难以归责性,也不利于社会主体道德自觉的形成。现代大学生校园生活,到处充斥着市场气味,可以说是“半个社会”,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难以避免不受影响。因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文化自觉的形成,就离不开一个健全的道德评价机制,离不开对违反道德准则的约束惩戒,这也就要求要坚持“软约束”与“硬约束”的相互结合,与校纪校规结合起来,共同规制失德行为。比如,可以对逃票、恶意拖欠学费、考试作弊等道德失范行为,列入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使其在评奖评优、就业创业、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限制。通过教育与惩罚的“软硬”措施,促进大学生型塑自身的道德文化自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约束机制。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7/1/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 /05/c_1110528066_3.htm.

[2]李泽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15-11-05.

[3][美]J·P·蒂洛.伦理学[M].孟庆时,程立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0.

[4]杨红英.道德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J].学术论坛,2013(4).

[5][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王晓丽.道德评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南方论刊,2009(1).

[7][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D412.62

A

1673-9884(2017)04-0012-04

2016-12-25

范亲敏,男,福建师范大学助教,硕士。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道德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