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7-04-15 07:55陈燕惠同安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100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南亚课堂练习课堂教学

陈燕惠(同安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100)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陈燕惠
(同安第一中学,福建厦门361100)

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承载着教学目标、培养价值的实现。文章笔者以“初中教师课堂教学平行课研讨活动”为契机,从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环节入手,探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导入;教学承转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语言、动作、方法等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课堂的重点、难点,较好地完成预定教学目标。[1]文章就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在网络环境下,借助搜狐、优酷、爱奇艺等门户网站的客户端观看下载所需视频。)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同时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1:(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1:(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他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2]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黑色笔描出北回归线,用蓝色笔描出印度半岛海岸线,再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1]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分为三大地带:东部是低缓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广阔的平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南部:德干高原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受地形、地势制约,南亚河流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河流受地形地势制约的同时,也改造着地形地势。南亚的河流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城市人口密集区和主要农业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优化课堂练习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应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单选题”改为“找一找”,“连线题”改为“找搭档”,“综合题”改为“填一填”,几个字的变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效率的学习。

2.在内容方面,既要布置一些识记性的练习,还要安排一些能够给学生思考、一定空间发挥的题目。

(二)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

这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和拓展,教师应在“活动”模块顺利完成的前提下,再分发补充性的课堂练习,切忌喧宾夺主。

(三)“先结后练”

初中生整体生理和心理水平处于成长发育期,他们较难在短时间内将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大量知识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及时灵活运用到实际题目当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复习总结该堂课所学主要知识,然后对作业作适当的讲解,预先复习与课堂练习相关的例子。学生做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帮助。[3]

[1]刘丽丽.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打造生命化地理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3).

[2]顾松明.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新”定位[J].地理教育,2009(4).

[3]朱雪梅,陆群.论中学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4).

(责任编辑:曾呈进)

猜你喜欢
南亚课堂练习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双减”背景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效率策略研究
南亚磷肥市场需东继续提升
中国热科院南亚所 研发成功菠萝机械化种植机
优化课堂练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南亚炼油化工市场一览
南亚高压对西藏夏季降水的影响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