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品味
——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建议

2017-04-15 07:55刘文川福建省普通教学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刘文川(福建省普通教学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3)

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品味
——部编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建议

刘文川
(福建省普通教学研究室,福建福州350003)

新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教学需要坚守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深化对课程目标和理念的理解,并以学科核心价值为导向,把握新教材的基本思想和结构体系,在继承德育课程改革的已有成果基础上,创新教学内容和方式。

初中德育课;课程要求;教材使用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6年起在部分省市使用,并于2017年秋季起在全国使用。最近,教育部在成都举办部编教材国家级培训班,教材审查委员朱明光老师作了重要报告,教材编写人员和试教学校教师介绍了教材内容结构和教学建议,就如何理解课程要求、领会教材思想、使用部编教材、实施有效教学等,进行系统指导。要言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必须准确把握课程和教材“不变”与“变”的关系,在有所坚守、有所创新中凸显学科价值,提升教学品味。

一、坚守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深化对课程育人目标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中德育课程历经了“政治化”→“常识化”→“生活化”的演变过程,学科名称也几经更改。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教育部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精神和中央部署,将初中《思想品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调整了教材结构和部分教学内容。综观课程改革历史,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初中德育课程,无论课程名称如何变更、内容如何构建,其兼顾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整体发展需要的功能没有变,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课程目的没有变,以心理、道德、法治、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要素的课程核心也没有变,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是一脉相承的。

立德树人是德育课程的特有使命。《道德与法治》课要担负这一使命,需要深刻理解本课程要“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的问题,为课程实施定位目标和校准方向。

我国德育课程的德育是“大德育”,包含了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心理品质、道德法律、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内涵,而其中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具有决定性和方向性意义。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立什么德?”首先要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德,立理想信念之德。因此,课程建设与实施要处理好核心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关系,处理好意识形态教育与其他德育目标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在课程实施的全过程,要始终贯彻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并以此统领“普世价值”,定向其他德育目标,丰富德育内涵,拓宽德育途径,实现“多元并举”。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它从中观层面回答了“树什么人”的问题。参考高中思想政治课确定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核心素养,“树什么人?”初中德育课程就是要在以往所说的“四有”新人,或“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上定位“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人”。因此课程要继续以理想信念为指引,促进学生的政治认同;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以道德法律为底线的尊严感,养成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以责任担当为己任,推动学生公共参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对“立什么德”和“树什么人”理解,《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既要遵循现行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其中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目标为遵循。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落实中央的有关部署,贯彻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有关精神,参照根据这些精神编写的部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反映课程设置的根本意义和核心价值。

二、秉承课程改革的已有成果,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经过长期探索,初中德育课程的理念日趋成熟,内容逐步完善,教学经验日益丰富,为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和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实践发展,它也必须发展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反映。《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价值,在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中把握课程和教材,提升教学层次。

1.坚持以知识为基础,并优化整合方式,把握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内容还是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四个方面,同时加大了法治知识份量,增加生命教育内容,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学仍然要关注这些基本知识,为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形成,以及学科素养培养打下基础,为学生思想方法和理想信念形成提供认识起点和逻辑框架。在具体知识教学中,要突出新增内容和重点知识,处理好课程核心价值与学科知识的关系,防止过于注重知识、纠缠于具体概念解读的“学科化”倾向,使知识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于课程的核心价值。

《道德与法治》课还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分为“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和“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板块,在课程内容的构建和具体知识点或教育点的整合上,仍然坚持走螺旋式上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多维融合的路径,呈现了课程的综合性特征。但其整合思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目标层面上,以核心价值观统领各方面教学内容和目标,促进学生的国家认同和价值认同,体现国家意志和课程的思想性;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去整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需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理性的思维品质和有担当的行为素质,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在知识层面上,紧密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关注“成文的道德”与“内心的法律”的统一,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法治意识的融合;将自然生命、伦理生命、精神生命分别自然渗透于不同教学内容中,全方位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关爱,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多角度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递中华文化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知识上的这些整合进一步呈现了内容的价值取向,反映了课程的综合性和人文性。据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课程内容整合基本方式和新特点,防止简单拼凑或机械分解,善于把握各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实现课程整体教育效应。

2.坚持以生活为基础,并强化知识与生活的真实联系,落实课程理念

初中德育课程以生活化为基本理念,这是上一轮课程改革的重大成果。《道德与法治》课仍以生活主题为基础,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强调内容目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要防止生活事例宽泛、推理直白、结论僵硬,脱离变化了的生活形态、学生的话语环境和思维特点等问题。

在课程“生活化”大背景下,教学中选择的生活主题要突出“真实”和“意义”。要根据学生不断推进拓展的生活,寻找贴近学生经验、具体生动、具有教育价值的时事热点和生活事件,由小见大,由隐到显,做到“润物无声”与“旗帜鲜明”的完善结合;要善于通过反面事件传递“正能量”,通过假丑恶去辨认、确认、弘扬真善美,以真实的情境、专业的思维,转负为正,做到正面教育为主与不讳言反面教育的相互配合;要认真推敲生活事例与教学内容、目标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保证推理过程既符合学科逻辑,又符合生活逻辑,做到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有机统一。

“生活化”指向的不仅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还应该包括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活化。要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模拟的生活中学习;要通过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实践活动,在真实生活中加深对相关价值观念的理解和践行,反映课程的实践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与参与性。

3.坚持教材的基本立意,并创新教学结构与教学方式,有效使用教材

根据教材建设逻辑,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但当前在《课程标准》修订之前,教育部以统编教材的形式来推进相关课程的改革,这具有特殊的意义。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不同于“一纲多本”下的教材,它是在教育部直接领导和中央领导直接指导下编写的,具有很强的课程导向性。因此,在教材使用和教学中,必须认真地领会部编教材的立意,遵循教材的基本思路,结合实际创造性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全面领会和贯彻教材思想

教材紧扣立德树人的特有使命,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努力贯彻以下思想:一是重视价值观的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贯穿于教材各个部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二是重视生活化取材,高度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三是因应时代发展要求,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和补充一些必需的新知,满足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四是基于核心素养,提供思维导图和方法指导,搭建思维脚手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发展;五是注重实践参与,从学生经验导入、到课堂探究分享、再到学习拓展,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推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材使用和课堂教学中,必须从这些立意出发去设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正确体现教材的主旨。

(2)正确把握和运用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从我、学校、社会、国家到世界,由近及远地逐步扩展,形成与学生认知逻辑相一致的递进式结构。教材坚持主题式编排,共分23个单元,每个单元设置2-3课集中探讨一个主题,每课一般设置2框,围绕主题由浅入深地不断推进。每个框题配以“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栏目,通过设置情境和活动导入,引入学生经验,形成初步的观点与原则,然后通过讨论与对话,提示和分析矛盾,推动观点辨析与思想交锋,形成普遍的价值通则,并适时提供学习资源、拓展生活经验,最后进行思维与行为能力检验和方法指导,形成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对教材内容的这些结构特点,教师教学一要通读教材,明确各单元、课题、框题之间联系,整体把握教材,掌握总体思想和价值取向;二要精读教材,把握各单元的主题与各课的立意,围绕主题立意确定教学目标任务;三要研读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并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思路和栏目预设,并参考《教师教学用书》相应的内容,形成具体的教学设计。当然,不同框题的内容份量不同,栏目安排也不一样,教学过程中要以普遍性指导特殊性,根据学生实际和目标需要,适当调整教学时间、教学进程,灵活运用方法手段。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究性

除了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和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问题之外,教材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多数栏目中都有不给定结论的问题或思路,各个部分都有“留白”,给学生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留下广阔的空间,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放手”意识,重在思维引导、思想引领、价值导向。要通过课堂活动对“留白”的“填充”,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促进课堂有效展现与生成;激发学生经验冲突和思想交锋,深化思想认识;引发学生的课堂对话,确认知识、探究问题、辨析观点、发现价值;启发学生参与课内外活动,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思想,在道德实践中定向价值。如此,才能使众多的“留白”与丰富的图文一并推动学生思维能力、践行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

[1]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之文.统一思想抓细抓实确保义务教育统编教材顺利使用[Z].北京,2017-05-15.

[3]朱明光,王磊.《道德与法治》教材国家级培训班学习资料[Z].成都,2017-05-24.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