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漳州 363500)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
胡春林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漳州 363500)
文章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从结构性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设教学情境等实践和反思,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信息技术;小学语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推进,广大农村中小学 “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完善,加快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快速均衡发展。课题研究调研发现,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设备虽然已经基本能满足正常的管理和运用,但是限制于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运用效率远远不够,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设施效能,实现各学科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门词汇。综观中央领导人的讲话、经济理论专家的解读以及相关理论文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不是替代关系,强调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侧的全盘否定。供给创造需求,需求也会倒逼供给,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需要两者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我们可以看出,“‘改革’是核心命题,‘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的方向,‘结构性’则是对改革方式的要求。”[1]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信息技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观照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发现,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对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丰富的启示和可借鉴的价值。“教师、学生、课程”三个要素构成的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也存在类似于经济领域的供需双方,“教”是供给侧,涵盖教师与教材、教学手段等要素构成的课程因素,要着力提高教学供给侧的质量和效率。“学”是需求侧,指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个体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教学改革从本质上说,是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教和学是教学活动的一体两面,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强调教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学的“需求侧”的忽视。一方面,“教”的供给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的需求也会倒逼“教”的供给的改革,教学目的有效达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与“学”两者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从供给侧的“教”发力,通过学科有效整合,做好加减法,结构性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结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打造活力高效课堂;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于改革的切入方向和改革方式的要求等相关理论。
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主要体现在“两个结构性优化”即教学内容供给的结构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和创设自主互动的教学情境,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总需求”,着力提高教学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教学活力。
(一)做好加减法,结构性优化教学内容
随着互连网和多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语文教学的内容已经超越课本教材局限,海量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乱花渐欲迷人眼”,浩瀚的知识海洋为学生畅游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类似经济领域的“产能过剩”的现象,为学生“去库存”“降产能”,做好加减法,结构性优化教学内容的供给,成为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补充拓展,做好加法。教材无非是一个教学的例子,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指出,“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2],当前,各种各类搜索引擎和资源平台的搭建,尤其是各类教育资源平台针对教学内容提供了文本、图片、视频、课件等丰富信息资源,为教师备好课,提供了大量的备选教学资源,能够为帮助教师更深刻地、透彻地解读教学文本,更加有效地获取更多教学的有用信息,为教师超越教材,做好加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供给质量提供了方便。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教学,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知昔日圆明园的“金碧辉煌”这一个知识点时,让学生抓住课文第三段七个“有”字深入研读,同步选择链接相关圆明园的相关图片资料,补充一些爱国人士倾资回购流失文物的新闻故事资讯。教学内容及呈现显得更加丰富、直观、厚重,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了“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等课文内容。又如,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诗人、题材等作为专题切入,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比如教学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因为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李白诗词,所以除了可以补充李白生平故事,还可以通过玩“飞花令”的形式,以“月”为主题词,补充相关的诗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这样的加法,整合教学资源,丰富了课堂的含量,语文课就变得充实厚重了。
2.检索筛选,做好减法。相应地,信息技术的“检索筛选”技术又为提供教学资源足够的“量”的基础上,做好减法,为实现更全面、系统、高效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可能。同样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以“《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题作为关键词,在百度文库一打开,文档多达30013篇,筛选其中的ppt文挡,就只有6010个文挡了。为了避免了教师网络海量搜索,减轻负担,能及时有效地将有效知识融入课堂。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素养,结合课文文本阅读理解的需要,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练就一双“慧眼”,做好取舍,大胆做好减法,避免让纷乱繁杂的信息影响教学主题,做到有效整合资源,优化教学供给的知识结构,丰富课堂含金量,使语文课变得有质有量。
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方面的结构性供给改革,加减法的运用目的在于超越了教材,突破了教学内容的局限,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互补,实现了课内外互通互联,实现了两个方面的结构性改变,一是课内外知识量的供给比例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更趋合理;二是教学内容供给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更趋科学。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小学语文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先教后学的讲授法为主,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走向,在促进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其优势,但是也存在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学生主动性缺失等问题,当前信息技术条件下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改革引发了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热情,例如微课、幕课等一系列新的教学形式的出现和先学后教的教学实践,改变了教学环节,丰富了教学方法,凸显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优化了教学结构,变革的趋势总体上突出了是教学结构的变革,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题中的“结构性”突出改革方式的要求,不谋而合。就教学领域来说,从供给侧的“教”发力,变革教学结构,围绕“突出一个开放性走向,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和信息技术素养二个核心,着力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性改革,构建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新型教学模式。
1.突出一个走向。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习时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网络、直播课堂、教育资源平台的应用,让语文教学更具开放性。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襟审视语文教学变革,适应教育变革的趋势,主动转变教学方法,实现以课堂为主传统的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的突破。比如,当前不少语文课上,教师不再局限于教材、课堂,都明显重视通过网络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拓展,连横合纵,优化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让语文教学走向更加开放。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观念的包容开放;二是课堂教学地点的突破开放;三是教学课程资源的拓展开放;四是学习时间的灵活开放。
2.围绕两个素养。首先是“语文核心素养”,小语协会陈先云理事长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大清单:“理解”“运用”“思维”“审美”等四个维度。这应该是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应该紧紧围绕的重点,是语文教学无论如何变革必须坚守的“一亩三分地”;其次是“信息素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内涵,即与语文学科整合中,三个方式(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实现转变所密切关联的,以信息搜集与处理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
3.着力三个环节。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课前,教师要改变备课模式,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基于TPACK整合技术等相关理论,以开放的思维,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有关要求,搜集补充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处理,寻找课程整合点,优化教学内容,决定采用教学内容呈现形式,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或网页等恰当的、崭新的形式,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机和方式呈现,以实现学科的整合。课中,变革传统教学环节(导入—新授—反馈—巩固—练习—作业)的线形流程,通过搜集、链接、分析、处理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创设教学情境,构建自主学习的学习平台,整合成教学模块,由线性结构走向模块化,让语文课堂从封闭实现突破,走向开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后,通过相关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构建的反馈、评价、检测平台,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评价,进一步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拓展延伸课堂,让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突破,持续有效。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体现了几个结构性转变:一是课堂教学时空结构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转变;二是课堂教学流程结构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三是课堂教学环节结构由单一线性向模块化转变。
(三)创设自主互动教学情境,打造活力高效课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视供需平衡的市场环境的营造,信息技术在营造良好教学情景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项技术于一体,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有效处理,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广泛的用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让课堂彰显直观性,更富情境性,具备交互性,提高了“教”的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了需求侧的“学”的动力,激发了课堂的活力,打造了高效课堂。
一是直观性。儿童心理特征显示,儿童对于形象直观的事物能够产生并保持浓厚的兴趣。信息技术在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方面独具优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教师的教学操作,提高课堂实效。比如《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教学中,对于卢沟桥上形态各异的狮子的描写,尽管文字显得生动形象,但是毕竟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表达,学生的理解缺乏具体可感的感性记忆表象支持,课文插图虽然弥补了部分不足但远远不够。教师可以从网络空间进行搜集,选取相关录像资料,通过超级解霸等软件,利用编辑抓图等功能,把课文中五个“有的……”句子所描写的形象图片截取下来,加工后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品读句子深刻领悟文字表达的精妙大有帮助。
二是情境性。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电等手段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及媒体信息,让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获得全方位刺激,体验更加深刻,有力促进了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比如《月光曲》一课重点部分,作者用一段精美的文字把音乐形象具体化,即以兄妹俩的“联想”为依托,巧妙地表达出名曲的内容。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ppt课件,超级链接多媒体音像,让贝多芬名曲《月光曲》渲染营造气氛,让学生欣赏浩瀚大海变幻莫测的景象,教师辅以富有激情的生动描述,启发学生畅游海滨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让学生谈经历,互相启发、感染,通过品读、涵泳课文,进入课文描绘的优美意境之中感受音乐美、自然美、语言美;最后,让学生闭目欣赏配乐朗诵全文,边听边在大脑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景象,进入美的意境。这样的课堂情境,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培养了创造性想象力,积淀了文化底蕴。
三是交互性。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的教学,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双向、多维度信息交流,更具便捷性,充分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采用相关软件开展教学,学生可以及时互动反馈,还可以实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监控,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内容的呈现、展示,教与学交流、互动、合作,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彩色的翅膀》一课教学中,可以用电子白板呈现课文描写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战士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不能上岛,心中着急,所以把纸箱抱在怀里的这些句子,并将这一段文字放大到适当尺寸,让学生上台圈画出人物动作的词语,在电子书上圈出相关词语。体会句子中“扔”与“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高热爱海岛建设海岛的情怀。这种互动参与的形式是其它教学方式无法做到的,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在愉悦主动的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要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提供了方向和视角,有其现实的价值。但是,“以生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教”的供给侧,并非忽视“学”的需求侧,“教”的供给侧的一切变革,不能背离教学目标,背离教学改革的初衷,“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建立在对“学”的需求侧的全面、客观、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学生立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回归,所以“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立足于提供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更加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教学情境,建构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要处理好“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教学改革并不是空中楼阁,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学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坚守“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传统语文教学的经典教学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关系学生人生底色,是学生人生强基固本的基石;语文教学重实践重感悟、重诵读重积累等优良传统是学生语文素养养成的有效方法,这些传统是教学改革创新必须坚守的阵地。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信息资讯迅猛增长,不断丰富充实语文教学的内容,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资源平台的出现创新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为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进行“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更显必要性、紧迫性。
(三)要坚持“语文”学科的本真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和自主发展。但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教”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忽视语文学科固有的特性,学科的融合要找准结合点,不能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展示课,防止信息化手段的滥用、泛用,改革要以“四个有利于”作为标准,进行判断:即是不是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内容的优质选择和有效供给,是不是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是不是有利于师生教学互动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语文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新背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视角,立足学科教学融合新要求,力图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变革的新思路,具有现实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深入实践和探索。
[1]车海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J].中国发展观察,2015(11).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1986.
G434
A
1673-9884(2017)02-0049-04
2017-01-05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153032773)
胡春林,男,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