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梁美凤 曾小玲
(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一方面要建设完善的组织管理机制,包括方案形成机制、执行落实机制、评估检查机制与反馈处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形成成熟的教育教学机制,具体有内容的整合与更新机制、渠道的维护与拓展机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机制、教师的学习与研究机制。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组织管理机制;教育教学机制
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至今,已基本做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并且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各项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管理诸环节中,但与此相应的教育实效却并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中小学本身来看,缺乏一个能够长期有效发挥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的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是关键。基于此,依据当前中小学教育的时代背景、现状及特点,立足于管理学、教育学与心理学等专业理论,提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建设的框架。
中小学校要长效地起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用,一套科学的、稳定的组织管理程序是必要的前提。在中小学的日常教育活动中,组织管理程序往往因未被足够重视而成为薄弱项,进而影响到教育活动的质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亦大多如此。我们引入PDCA管理循环[1],作为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体系的坚实基础和有力助推。
(一)P(Plan)——方案形成机制
一项活动或任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前期的方案策划。中小学校的价值观教育不是凭想象或者靠随波逐流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成效,同样离不开前期方案的规划统领。这就需要我们要系统谋划、认真研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和教育要求,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组织管理计划。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和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高屋建瓴,相继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问题。从组织管理计划层面看,这一系列的意见、建议或重要论述,指明了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的总体思路,也就是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规划。
摆在中小学校面前的挑战是,如何将这系列顶层规划细化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要求和步骤,构建校本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动方案。各校要制定好一个比较清晰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就要通过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价值观水平及特点,用问卷、访问等科学的调查手段与统计方法,认真分析学校原有工作机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细致剖析原有价值观教育成效不高甚至无效的各种原因,深入查找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制订措施,定出目标,提出改进计划。
(二)D(DO)——执行落实机制
对已策划好的方案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逐步实施,否则各项计划就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或是成了摆设,发挥不了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功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在不断推进,对于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索。但也要看到其中仍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有许多认识的、实践的难题需要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传统德育的关系。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认为,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就是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需要再搞一套教育方案落实;另一类观点则认为两者完成不同。二者均失之偏颇。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统领学校德育工作,使得学校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到方式、方法,都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二是着眼长效与注重近效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它不应该成为一阵风的“运动式”活动,不会是一种短期的行为,不能满足于一时的、表面的成果,而是要着眼未来,要着眼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注重近期实实在在的成效,否则长效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试想如果中小学生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基本的 “应知应会”都没有掌握,那“认同”和“践行”又从何谈起呢?
(三)C(Check)——评估检查机制
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方案实施的结果与目标是否一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要求有一个完善的评估检查机制,它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估检查不能走过场,应该是一种过程性评估,是一种动态的、能够实时反映方案执行的轨迹、成效的评价方法。
一般情况下,评估检查是通过观察去总结方案实施过程中涌现的成功经验,同时发现方案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比如,有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一些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够了解;价值观教育内容空乏、老套,流于形式;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各种偏差等。为了得到更直观的数据,必要时,检查环节要应用一些科学的调查统计观方法。
评估检查可以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自查,也可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动方案的直接执行者——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对照方案的自查,能够实时反映计划执行轨迹。而将这一评估检查纳入更加规范有序的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教学督导评估中,作为学校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则可以保证这一环节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四)A(Action)——反馈处理机制
通过检查的发现,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行动方案中做得好的予以保留、发扬,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教育部组织专家评选出了283个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做得不够的地方及时进行纠正和改进,并把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教育方案中。
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不会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因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是设计一个方案、去落实和检查就可以终止了,它必须不断自我完善才可能保证长期有效运行。反馈分析功能就是一个重要的自我完善步骤。 在这一阶段,教育管理者不断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使管理能力和教育效果不断提高。
反馈处理机制主要解决中小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三大问题:接下来要做什么?哪些工作可以停止?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教育者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步骤更加条理化、系统化、图像化和科学化,进而提升教育实效。
在我们所走访过的中小学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也基本做到了“进教材”和“进课堂”,但如何“入脑入心”,则有待进一步从教育教学机制上加以探讨。价值观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只有依据校情、教情、学情的不同,基于学而设计的教学,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习生活各方面。
(一)内容整合与更新机制
近年来在一些媒介企业出现了“首席内容官”这一职位,职责是进行内容的策划、创意、优化与营销等一系列事宜。对于内容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它起到的是为学生提供价值素材、引领价值方向等基础性作用。当前中小学急需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条目的分解与定位。对于广大中小学生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12条目仍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宏大的要求。只有对其进行微观描述和生活化的研究,即把12个条目中相对抽象的内容进行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和年龄特征的解读,真正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相连,学生才能够理解并且乐意接受。不同的年级应该依据学生身心特点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
二是多纬度整合创新。首先,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与学校原有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已涵盖了学校德育的最基本内容,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核心,不仅有利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进,还能具体化地补充学校传统教育不足,强化学校教育特色。其次,要把发掘传统的具有永久价值魅力的精神元素与弘扬时代先锋和模范人物所体现的价值精神结合起来。第三,要把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当今世界和国际社会中其他国家的优秀价值品质和价值观念相结合,努力整合形成适合时代进步及中国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是针对性的动态更新。世界在变,学生生活的环境也在一刻不停发生着变化,一成不变的教育内容必定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社会发展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学生将更多地面临价值观冲突。这就要求将培养价值观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注重把日常生活教育和实时生活批判相结合,在传递核心价值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和摒弃丑陋的价值追求。中小学可以形成动态的教育资料包,核心价值观的条目不变,对条目解读的具体事实则要与时俱进。
(二)渠道维护与拓展机制
好的内容要有好的渠道去输送。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渠道是否合理和畅通是其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中小学要充分利用传统教育渠道,并积极拓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新渠道。
首先要用好课堂教学。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3]。课堂一直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其教育效果不佳也是不争的事实。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主渠道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其次要开展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要借助于课堂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教学,还要借助一些更加生动的价值载体去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形式。学校创设的实践平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题活动、社团活动、实践基地活动、志愿者服务等,都是被证明具见成效的形式。
再次要运用现代科技。互联网+教育已是势不可挡,网络对青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影响不容忽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心理测验、心理辅导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手段,在培养现代意识和主体人格上有其特有的长处。并且这些新兴科技往往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应加强开发运用这些载体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服务。
最后要联合家庭社区。学生日常生活其中的社区及家庭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巨大,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深刻而且长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家、校、社”三方面教育的协同。价值观教育在本质上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它一定是整个社会努力的结果。中小学校应主动联合家庭,与地方政府、企业、大学、博物馆、社区等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全方位覆盖无缝隙对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方法创新与突破机制
我国中小学校价值观教育虽然形式丰富,但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毋庸讳言,还是大多采用居高临下的单向的价值灌输,更多的依旧是“我说你听”的植入式、说教式教育,这类简单机械式的注入方法,极易引起学生心生厌倦甚至是厌恶,进而导致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这可以说是当前学校价值观教育普遍的瓶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为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需要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中小学校价值观教育应避免单一的说理,注意多种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加强教师与青少年之间必要的对话与沟通。无论是课堂内外、理论指导或是实践引领,都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能力,尽可能地以价值观认知的启发来代替教条的灌输,以相互理解的、可以讨论的、对话性的学习方式,吸引青少年儿童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形成“十二条目”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并不是要将传统的价值观教育方法完全弃之不用。为学生所接受、认可而且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方法要继承和发扬,如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榜样示范法、活动体验法、环境熏陶法等;同时,中小学要勇于尝试、积极学习引入西方国家价值观教育广泛采用的方法,如案例教育法、角色扮演法、经验分享法、社会学习法等,在我国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已相当普及;而咨询指导法、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体谅关心模式等,还在陆续尝试中,需要进一步的本土化。
(四)教师学习与研究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堂、在校园的落实,关键在教师。人们的言行中本身都含有核心价值观的缩影,教师本人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其本人是否尊奉并践履着12条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或者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是否具备把对学生而言相对抽象的条目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内容的能力,以及对组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方法的把控能力如何,也将极大地影响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与成效。
然而,在对中小学校的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仍有一些学校的教师乃至校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着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阻碍了教育活动的有序、深入开展。有的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不全、不深;有的认为一直在做的德育工作就是价值观教育,不需要再专门地开展;有的认为就是一阵风,应付应付就过去了;还有的虽然意识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传递这些价值观。
在一定意义上说,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完成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与能力的双重提升[4]。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帮助广大教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教育要求,弄清24字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和基础性影响因素,增强其认同感及使命感。有条件的地区、学校可以开展专项培训,也可以在国培、省培、市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中设置专门的培训模块,并计入培训学分,激发教师参训动力。
[1]单凤儒.管理学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35-23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全国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案例名单的通知[EB/OL].[2015-09-17].http://www.moe.edu.cn/srcsite/A06/s332 5/201509/t20150929_211402.html.
[3]龙一平,沈绍睿.论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6).
[4]张广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十条建议[J].中国德育,2015(1).
G631
A
1673-9884(2017)02-0001-04
2017-01-16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6年度项目(FJ2016B019)
梁美凤,女,福建教育学院校长研修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