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让小学生朗读出真情实感
张佳敏
(福州金山实验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朗读是一门语言艺术,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以及是否理解了课文。文章从平时的环境塑造和课堂上的情境创设两方面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朗读;真情实感;情境;表达欲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朗读是非常重视的,在教学部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教师上的每节语文课,学生的朗读情况也都是极其重要的评价环节。教学目标中通常都有一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甚至可以说,从学生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他们这堂课的学习成果。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效果常常差强人意,教师如果不示范,学生就无论如何也读不好。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融入课堂、感受文字的原因,所以只会被动模仿,而不是主动地投入情绪。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沉浸在语文之美中呢?
头正、肩平、身直,脚平放,书本立起,微微倾斜,两手拿。以上是笔者对学生读书的姿态要求。《发掘孩子的大脑潜能》一书中提到:“姿势不正确或背部弯驼的时候,感知的力量下降,会对脑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因为人的背部有脊柱,脊柱里面的与脑相连的脊髓可以看做是脑的末端。背部自然舒展的时候,脊髓循环顺畅,命令系统没有任何紊乱,各种刺激都能正常传达到大脑,所以做事的效率高,疲劳感也会大大减少。”
读的姿态对学生的朗读效果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绝对不是自由散漫,想怎么坐就怎么坐,正确的姿势能让整个班级的学生自觉严肃对待读书。尤其注意书本不要平放在桌上,要立起,能让学生挺起胸膛,把声音放出来。这样读书才会有朝气蓬勃,自信满满的精神模样。
朗读习惯的培养是全方位、全阶段的,教师在课堂指导学生时会很注意,但在其他时候很容易忽略,笔者在这里举两个例子。
首先是早读阶段。早读时候一般由值日班长负责领读,班干部更注重的是纪律,对于效果并不一定放在心上,学生常常会出现有气无力,拖拉或一字一拍的坏习惯。教师进班时有发现上述错误必须第一时间喊停,并纠正直至符合要求为止。最好能安排朗读较为出色的同学做示范,其他班干部辅助维持纪律,而不是以声音大小来决定领读者。
其次就是课堂回答问题。“在文中找句子”是非常常见的问题,学生起立说出正确答案后一般都会得到教师的肯定,有读别字大家会帮忙纠正,小学生朗读三个要求中“正确”这一点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然而“流利,有感情”是否有做到呢?诚然,这时候学生很可能达不到朗读的标准,但无论如何也不能随随便便含糊带过,至少要做到认真,在此基础上尽量读得生动。以《慈母情深》为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1: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学生找的句子很有代表性,但回答的时候整个人是两手撑着桌子,书放在桌面上,低着头,读得非常快。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他同学心思并不在他身上。)
师:老师也对这个句子感受颇深,但我想请你再读一遍,因为你刚才读得太快了,能不能把你的感受带入句子,让听的人都能体会你的心情呢?手捧起书,站好,再试一次。
生1读
师:进步非常大。现在能谈一谈你的感受了吗?
生1谈感受
师:他说得很诚恳,还有没有人和他找的句子一样?说说你的想法。(指名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倾听中收获。先把句子读一遍,用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产生共鸣。
生2读
(第二位学生读得明显比第一位用心,同学们听得也很认真。)
师:刚才谈感受的几位同学也请起立,请你们合作齐读这个句子,想象你们就是作者,就在那间昏暗、闷热、嘈杂的工作间,看到了你的母亲!读出那一瞬间难以表述的心酸。
生齐读。
师:他们读得多有感染力呀!老师仿佛也身临其境,你瞧,作者大喊了几声“妈——”之后,他看到了——
全班齐读。
(经过指导个别朗读,几人合读,以及教师用语言创设环境后,之前读得不够好的同学也都有了长足进步。)
以上措施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任何时候读书都是很严肃的,必须打起精神,不能马虎。让“饱含深情”这四个字成为他们读书的习惯,习惯成自然。
培养学生端正读书态度,养成一拿起书就自觉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但是这仅仅是习惯,想要真正读出文采,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下功夫。
好的范读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良好的朗读技巧,这点笔者深有体会。《七律·长征》这首诗就因为一开篇放了音频,学生非常快地模仿到位,读成了习惯后无论任何情况下效果都出类拔萃。可模仿技巧是完全不够的,只有吃透课文,有感而发,读才有意义。
现在的领悟环节模式基本已经固定,“找句子——朗读——谈感受——教师总结——齐读”。这个流程没有问题,问题是走完流程之后学生是否做到“体会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以《最后一分钟》为例:师: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有一种痛心的感觉,请把它找出来。
生(很快找出):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多么痛的伤啊!让我们看一看那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观看视频)
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很难过,很愤怒,侵略者非常的可恶。
生2:很生气,想把东西抢回来。(全班笑)
生3:他们真的是太过分了,清政府真的很无能。
师:是呀!愤怒、难过,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齐读。
以上是笔者第一次授课,初看中规中矩,并没有明显的错误,也没有出彩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很认真,但总感觉毫无激情,浮于表面,因此第二次的设计则更加深入到字词当中去。
师:这百年的屈辱深深地刻在我们身上,还刻在我们的——
生:心里!
师:说得对!而诗歌用的不是刻,而是“铸进”,那我们把“铸进”换成“放进”“走进”好不好?为什么呢?
生1:不好,走进放进感觉很随意。
生2:不好,语气不够强烈。
(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发现他们其实能感受到区别,但无法用很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如果不能理解这个词,这几句话就不能读好。)
师:你的方向是对的,但是说的不够准确。想要知道区别,首先要知道铸是什么意思,(屏幕出示)同学们,被熔化的金属呀!带着这样的高温铸进我们的灵魂!形成的伤口会——
生1:非常痛!
生2:伤口一定很深。(学生非常积极地举手发言,从他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词的使用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了,但是还不够。)
师:现在大家注意到“铸进”和其他两个词的区别了吗?
生1:其他两个词体现不出伤口的痛和深。
师:说得好。“放进”可以——(教师做动作,生齐答拿出去)“走进”可以——(教师做动作,生齐答走出去)而只有“铸进”是——
生1:永远消灭不了的。
生2:永远留在心里。
生3:灵魂!(喊出来的)
师:它带给我们不可磨灭的伤痛!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句话笔者完全没有示范朗读,但效果十分突出,一张张小脸上带着激动的神情,声音响亮又饱含深情。是学生高涨的情绪让他们自发地深情地朗读,由此可见,只有学生真正吃透了文字,真正理解用词的精妙和准确,才能体会作者的用心,与之产生共鸣,就会有表达想法的欲望,这样的欲望碰撞摩擦,就有真情实感,读起书来自然也水到渠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朗读不仅要读得多,更要读得懂,读得深,教师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学生真正能体会到语言的神奇之处,才能读出风采,才能爱上语文。
[1]李承宪.发掘孩子的大脑潜能[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2]刘春来.小学语文朗读方式[J].考试与评价, 2016(12).
[3]陶蓓.营造书香课堂——浅议小学语文朗读方法指导[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4(10).
G633.3
A
1673-9884(2017)02-033-03
2017-01-04
张佳敏,女,福州金山实验小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