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再探

2017-04-15 07:19章庭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叶圣陶祥林嫂环节

章庭洋

(龙岩市第二中学,福建 龙岩 364000)

“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再探

章庭洋

(龙岩市第二中学,福建 龙岩 364000)

“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叶圣陶提倡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文本解读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文章力图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切身感受,进行“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探索,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自读能力,实现文本解读难点的突破。

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自读能力

在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问卷调查中,70%以上的学生觉得文章阅读理解是最困难的。究其原因,除了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阅读答案常常具有不确定性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如何阅读文章,如何准确规范地回答问题方面茫然不知所措。很多人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广泛地阅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个想法是没错的,但是,学生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很难做到。学生们由于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繁重,要完成各门学科的作业都感到吃力,更不用说抽出时间去阅读了。况且,有的学生即使有阅读,也是去读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叙事类作品,往往只注重情节、重消遣,这对他们提升阅读能力并无太大的作用。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突破阅读瓶颈,提高阅读能力,主要还是靠课堂上老师的引导。

笔者自2011年开始实施以“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提高课堂高效的课堂活动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了学生自读文章的能力。

一、“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1]是一个什么例子呢?笔者认为,当然是一个可以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的例子。每一册语文教材,都有十多篇鲜活的文章,它们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高明的语文教师,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教会了他们阅读的方法,提高了他们自读文章的能力。而“读、品、议、写”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正是一种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很好的方式。

叶老还有句教育名言:“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1]他认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2]叶老不愧为语文教育大师,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自读语文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导”要比“教”重要得多。

正像打拳要先有套路,练字要先有字贴,建房子要先有图纸一样,在课堂上要想培养学生自能读好语文的能力也需要先有一定的模式或方法。笔者经过三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读语文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读、品、议、写”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从2011年作为课题实施以来,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读能力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读”是前提,是基础

每每在学习一篇课文的时候,笔者首先要求学生做的就是“读”,读一遍不够可以读两遍,读三遍。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必须疏通所有的字词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主旨。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在“读”的环节,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学生都在静静地阅读,偶尔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写。这篇课文的生字词是比较多的,如嬷、绾、懵懂、颦、靥、纨绔、裉、螭、錾、罥、蜼、黼黻、罽、觚等,光字形学生至少要写三遍才能掌握,更别说词义的理解了。然后要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内容,“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中心事件,以她当天的行踪为线索,(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批主要人物,(第一次)展现了全书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明白这一回在《红楼梦》全书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读的不认真,读的不仔细,这个环节是做不好的。所以说,“读”这个环节是前提,是最为基本的。

(二)“品”是心灵脉动,“议”是思维撞击

然后要做的是“品”和“议”。本来这是两个环节,“品”主要是每位学生自己品出文章中的精彩内容或是提出自读中存在的疑问,是自我的心灵脉动;“议”是学生将自己品出的文章中的精彩内容或是提出的疑问说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是学生间的思维撞击。为提高课堂效率,笔者要求学生在“品”的时候,要把鉴赏的内容形成文字,以方便“议”的时候交流。且每篇课文的学习,至少要提出五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明白的,也可以是自己不明白的。当然,自己明白的问题要写好解答。因此,这两个环节在课堂上是同时进行的。

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很多同学对王熙凤的出场情节最感兴趣,鉴赏得特别仔细,在交流时纷纷发言:有的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有的谈王熙凤的衣着打扮暴露了她贪婪、俗气和虚荣的本性;有的谈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表演,既刻画了王熙凤对贾母阿谀奉承、随机应变的嘴脸,也表现出她八面玲珑、圆滑世故的能力......当然,也有的学生对王熙凤称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不理解,提出了问题——明明是外孙女,怎么说不像呢?学习这篇文章最集中的问题体现在对宝玉的评价上,到底是褒还是贬呢?黛玉的母亲和王夫人对宝玉的评价是贬吗?黛玉在见到宝玉之前的想法和见到宝玉之后的想法都是贬吗?尤其是两首《西江月》对宝玉的评价到底是褒还是贬?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议论纷纷,争着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

每当看到学生们在阅读作品时能提出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或者每当学生们为了作品中的某个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就是笔者感到最为满意的时候——满意同学们的独立思考,满意同学们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满意同学们不随意苟同某种说辞而务必求得有根据的说法的态度。尽管有时,为了回答弄清同学们的某个问题,笔者不得不上网查阅许多的资料,查看许多名家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要花费许多的时间,耗费很多的精力,但是,笔者也觉得值得。笔者相信,只要学生们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持之以恒,他们必能达到自能读书的那一天。

(三)“写”是落实,是巩固,是延伸

最后一个环节是“写”。虽然说是最后一个环节,但是实际上它却贯穿于所有环节的始终。前面说到“读”的环节要写,生僻字要多写几遍才能掌握,文章主要内容要写成文字才能概括明白,观点态度主旨也是写出来后才能表达清楚。在“品”“议”的环节更是如此,对文章中的某些地方觉得写得好的,就必须写出理由,以便于与别人交流。

比如对《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一句的理解,就有学生写道:这句诗正是诗人丰富想象力的体现,行走在蜀道上可以摸到星星,在星星间穿行,这是将夸张用到极致,形象表现蜀道之高;在蜀道上行走时,要仰头屏住呼息,用手摸着胸口坐在地上休息,可以想见其艰难情状,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有力地突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旨句。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有的学生不理解王熙凤说林黛玉不像外孙女,反而像嫡亲孙女那句话。就有学生回答说,其实这句话正充分表现出王熙凤八面玲珑的特点,这句话既赞扬了黛玉,讨好了贾母,又暗赞了迎春三姐妹,可谓是一箭三雕。再如有的学生对文章中有些内容觉得不好理解,好容易搞明白了,他觉得其他同学可能不理解。因此,他当作问题写出来,同时写出了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有学生问:《祝福》中当祥林嫂问“我”关于魂灵的有无的问题时,“我”的回答为什么是模糊不清的?学生回答,正因为“我”对祥林嫂的遭遇是满怀同情的,因此,从祥林嫂的角度出发,不论怎么回答都将伤害到祥林嫂。如果答有,那么祥林嫂死后会被锯成两半,这正是她所害怕的;如果答无,那么,死后一家人无法团聚,这又将使祥林嫂的希望落空。所以,最终“我”只能选择模棱两可的回答。

某些问题的解答,应该怎样回答才符合规范,才能全面严谨,也要写出来后才知道。当然,在文章学习过之后,小结的内容是必须记下的。比如中心主旨、思想情感、艺术技巧等。另外,配套练习的完成,相关的写作任务,笔者觉得都可以归到“写”的环节来。“写”可以说是对整篇课文学习的巩固和延伸。

“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环节的训练,跟以前那种“满堂灌”式的语文课堂,学生感觉现在的语文课堂会是如此的有趣和紧张,可以学到这么多的东西,几乎每一节课都没有浪费,而且每次下课后,都对下一节语文课充满了期待。笔者知道,学生们已经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上意气风发,解读文章游刃有余,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叶圣陶祥林嫂环节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