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本编选应心存“三有”
——以部编本对《春》的文本选择为例

2017-04-15 05:28郭兆志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编者朱自清人教版

郭兆志

(大田县第四中学,福建 大田 366118)

语文教材文本编选应心存“三有”
——以部编本对《春》的文本选择为例

郭兆志

(大田县第四中学,福建 大田 366118)

通过部编本与人教版、苏教版的朱自清《春》的文本内容比较,对其中文字改动的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笔者认为教材编写应当心存“三有”,即心中有作者,心中有学生,心中有选择。

语文教材;编选;文本改动;部编本

2016年秋季,初中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教材(以下简称“2016年部编本”),此版本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选的是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现代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此文广被流传,它在解放前就选入朱文叔编《初中语文读本》[1],当前,几乎所有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都会收录此文,其经典性不言而喻。然而,笔者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2016年部编本与原来2011年人教版《春》在一些文字上有所改动。

查阅1933年7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朱自清散文经典》、2014年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荷塘月色·朱自清精品文集》,2005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朱自清散文名篇》等书籍,发现部编本《春》都与上述作品中收录的《春》内容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部编本的《春》是朱自清的原版。而以前教材中的《春》这篇课文,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是与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中的《春》内容是一致的。而1981年人教版的《春》的编者可能因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此对其“加工润色”。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下面是2016年部编本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朱自清《春》[2]与2005年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朱自清的《春》[2]与201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朱自清《春》[2]部分章节比较如下:

选段一:

选段二: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016年部编本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他们的,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005年苏教版、2011年人教版

上文中加点字的部分是文字变动的地方。那么,作为教材,到底是保持作品的原貌更好,还是要根据时代的变迁进行稍作改动好呢?笔者认为,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应当注意以下“三有”:

一、要尊重作者的意图,保持原意,做到“心中有作者”

尊重是尊敬、敬重,重视并严肃对待的意思。“心中有作者”,就是尊重作者的原意。一部作品是作者独有创造性劳动成果。任何未经作者同意的修改,一是不尊重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二是修改不一定能符合作者本意;三有可能侵犯作者的著作权。一部好的作品,特别是经典的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有着作者独特的感悟,有着时代的烙印,一字一句都经过作者的推敲思考,用词准确,意韵丰富,所以编入教材的作品尽量要保持原貌。比如以下几个例句的修改就不如原文的好:

二、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慎重修改,做到“心中有学生”

“心中有学生”,即文本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离学生近一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说:“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编者可以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及现代汉语的习惯与规范,进行微调修改,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比如:

例5“.鸟儿将窠

·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2016年部编本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2011年人教版

“窠巢”与“巢”的区别:“窠”是指鸟兽住的窝,“巢”是指鸟的窝。这个句子的主语是“鸟儿”,用“巢”既准确又简洁,读起来也顺口。而且对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巢”容易理解与接受,而“窠”字比较生僻,不容易理解,另一方面,本文是散文,适合朗读,就要考虑现代汉语的节奏、韵律,可以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与规范,进行微调修改后,读起来更通畅,更体现汉语音韵之美。这个词语修改后比原著的表达效果更好。

三、要考虑语文特点及时代发展,斟酌修改,做到“心中有选择”

“心中有选择”,是指文本要符合当代思想潮流,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现代汉语规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文言与白话的过渡时期,汉语没有明确的规范,那个时代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有可能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而作为教材,要符合当代语言规范的特点。在这方面,编者可以做一定的修改,使之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和要求。对照2016年部编本与2001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莫怀戚《散步》一文,发现变动了十九处。2001年人教版莫怀戚《散步》去掉了许多儿化音和觉得啰嗦的人称代词,不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的语句,例如: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2011年人教版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2016年部编本

多了四个“儿”和两个“的、枝”的字,第三自然段增加了“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这样的修改,使语言规范、简洁,更适合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

至于外国作品,比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属于译文,不同译者,有不同理解与表达。编者也可斟酌版本,获得读者理解与认同。

总之,作为教材,笔者认为一样要保持相对的稳定、规范,适合学生的认知与学习,适合学生的阅读。从教材的指向性来说,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既要尊重作者和原著,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认知、接受的能力。[3]教材编者要有选择与批判的意识。如果编者缺少批评意识,对名家作品与思想只是膜拜,这有可能误导学生,不利于规范学生语言的习惯,更无助学生阅读生命的心智成长。因此,编者要能诊断指出作品的瑕疵,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让学生阅读与生命感悟有效链接,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经典文学作品。

[1]烟波.朱自清散文经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33.

[2]朱乔森.朱自清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3]余虹.语文文本解读之边界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16(9).

(责任编辑:刘火苟)

猜你喜欢
编者朱自清人教版
清芬正气朱自清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朱自清致逯钦立信函之四(1945.6.25)
编者语
编者语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