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德《古事比》编纂特点探析

2017-04-15 04:30谢政伟
关键词:类书

谢政伟



方中德《古事比》编纂特点探析

谢政伟*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清代方中德《古事比》是奉其父方以智之命精心编纂而成的一部类书,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辑佚校勘等方面的价值。该书在编纂过程中以事为经、以人为纬,重于比较、“审同而辨异,溯流而穷源”,广采博引、例证有力,文句简明、内容丰实,微言妙义、引人深思,值得学界给予应有的重视并有效利用。

方中德;《古事比》;类书;编辑特点

类书的编纂在清代已盛况空前,其中官修类书蔚然成风,同时私人编纂的类书也不少,《古事比》就是其中的一部。它是方中德奉其父方以智之命精心编纂而成,具有重要的史学、文学、辑佚校勘等方面的价值。明清时期类书编纂质量高而精,表现在分类细密、体例完备、搜罗浩博、内容丰富、用途广泛等方面[1],《古事比》也同样具有这些共性。20世纪30年代编成的《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将其归类为“同异门”[2],特点较为鲜明。该书以类相从,门类繁多,共分276门,其中42门下又设子目,合成52卷。其取材广博、内容丰富、点评精妙、观点鲜明,惜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专门研究者甚少。徐学林先生点校本《古事比》由黄山书社于1998年首次出版[3],此本是以康熙初刻本为点校底本,以光绪点石斋为校本,徐先生严谨求实,据方氏所注出处逐一加以查核,或出校记,或径改,使其后出转精,最大程度接近原书面貌。今以徐学林先生点校本《古事比》为底本,就其编纂特点略加举例分析。

一、以事为经,以人为纬

以事为经、以人为纬是《古事比》编纂的一大特色,也是方中德辑录众多古籍资料汇编成文的主要方式。方中德自言:“故或同世而人事相比,或异世而人事相比,甚至人与世俱不相比,而事或相比。比者一二人,以及三四人,为之分门别目,汇其事之比者而观之……为津梁,为龟鉴,操往古之权衡,利万世之从违,藏弥于纶,寓大于小,莫此为善矣。”[3]1 216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点评此书即曰:“其书以古事之相类者,排比成编。”[4]《古事比》将众书相关资料巧妙编排,融会贯通,从中挖掘事物本质,明人事之得失,晓世事之兴衰,以世事论人世,“借镜于古,实以垂范于今”[3]2。其编纂主题明确,意旨鲜明,结构清晰,逻辑缜密。例如卷七“朋友”条既借陈矫、张嶷之事论“忘位下交”[3]173,又据“范式于张邵”“卓恕于诸葛恪”之事言“千里命驾,不爽期者”[3]175,借不同的人事加以有效串联,使人通晓交友之道。卷二十一“比拟”条借扬雄“东道夫子”、杨震“关西夫子”等美称直言“以圣人比称者,妄也”,又依黄宪、谢商、张华等“颜子”之美誉明言“以贤人比称者,亦过也”,并谓“多见其不知量也”[3]459,可谓直陈时弊。卷二十七“僭越”条:“权不足以节制之,而后僭。其端启于大臣、外戚、宦官。”[3]614可谓入木三分。卷三十七“器量”条:“齐桓无大志,而有大虑。汉高明于大,而暗于小。”[3]835卷三十八“心术”条:“君子之心,惟恐人知;小人之术,欲使人惑,惟其恐人知。”[3]887卷三十九“权变”条:“古人行事,有震惊天下后世,非寻常步骤可得而师者……古之可师者,常也,经也。其不可师者,变也,权也。”并历数“尧、舜以天下传贤”“柳下惠夜覆寒女”“鲁仲连谈笑却秦军”“诸葛孔明征孟获,而七纵七擒”等事为证[3]908。卷四十四“难料”条:“吉凶祸福之事,盖未尝不先见其祥;然固有知之、信之,而翻取害者。”[3]1 017皆为的见。卷三十八“干局”条先列举一些前贤与众不同的才器,最后话锋一转指出:“微能小慧,无益大事……若酆舒‘三隽’覆宗,智伯以‘五贤’灭国。才而累也,宁无才。”[3]876如此理性地看待才器,的确难能可贵。又如卷三十四“残忍”条上及夏桀、商纣,下及唐代京师“三豹”等,生灵涂炭,以杀人为乐,皆被收入“残忍”之列[3]771。其它诸如卷三十六“悖陋”条、卷三十七“器量”、卷四十七“安贫”条等,都是开宗明义,明确地表达了编纂者对相关事、人的态度。

二、重在比较,探求异同

《古事比》之旨在于比较,“审同而辨异,溯流而穷源”[3]2,通过不同人事总结其异同,梳理复杂人事,以资后世镜鉴。方中德在自序中就说道:“大禹、项羽、朱友敬皆重瞳,而仁暴异;汉高、晋元、嵇康皆龙颜而贵贱异;晋文、张仪皆骈胁,而君、相异。是同而有不同者也。孔广阿附王氏,谢弘微孝义于家,而以慎密称,则同;汲黯长揖大将军,王祥不拜司马公,一为戆,一为矫,而以不拜称,则同。是同又不可以不辨也。”[3]1其编纂目的既要找出“同而有不同者也”,又要做到“同又不可以不辨也”。方中德在“凡例”中还详细阐述“比”与“类”之区别:“是书专在比事,本与类书不同……然类者,惟取乎多,比则精求其合;类者具其厓略,比则曲折相通;类者止于本事,比则罗其一端,因有数端;类者不过伦品名物之备于策,比则经权常变、成败得失、是非臧否,凡人情事故,无不可条贯而析合之。此比与类之别也。”[3]6吴孟复评价此书说:“连类比附,融会贯通。”[3]5并指出此书与唐宋类书存在根本不同:“一、不是为了进供‘御览’;二、不是为便利士子对策;三、也不是为文人学士的操觚应制。”而是:“特别着重于‘比’——把同类之事,而因、果相同或相异的,放在一起,便于比较、研究。”[3]3例如《古事比》卷一“禅继”条:“王莽、曹操将篡汉,杨坚将篡周,皆先以女为后,女皆知其父之非。”[3]26卷十三分列“汉苏武使单于,十九年而不屈”“陶潜不称义熙年号,以宋将兴也”“诸葛靓终身不向朝廷而坐”等事例,并归于“忠义”一门[3]286。卷四十六“才命”条以“屈原见忌上官;孙膑见忌庞涓;韩非见忌李斯”等事来论及“嫌忌”[3]1 053,此皆为概括不同人事呈现出的相同本质。就古人常道的“隐”与“仕”,卷二“父子”条既记载陶弘景、陶籍等父子之“父隐子仕”情形,又涉及袁贺、袁闳等父子之“父仕子隐”[3]34。卷四十三“出处”条又重点提及,其中既论及卢植、诸葛亮、李勃等人的“先隐后仕”,又详及陶潜、何胤、刘慧斐等人的“先仕后隐”[3]990;既有刘孝标、贾岛等人的“先出世后入仕,及还俗”,又有第五伦、魏征等人的“先入道而后仕”[3]991;既有刘勰等人的“先仕而后出世”,亦有贺知章等人的“先仕而后入道”者[3]992。这些内容则重在比较差异。《古事比》还注重就同一主旨下不同表现形式加以说事。例如卷四十二既总结“善有其富者”,也指出“不善有其富者”[3]973,既举“先贫后富者”,又举“先富后贫者”[3]974,都是紧扣“富殖”来说事。卷二言“后母之子甚贤,而全其孝慈者”“后母之贤者”“后母之不慈者”“孝事后母者”等[3]38,皆围绕母子关系而展开。卷四十七详列“文人而寿者”,又言及“文人早夭者”[3]1 076,皆就“年齿”说事。有时比较的内容极为细微,例如卷三十一“兵战”条:“孙膑强而示之弱:减灶。虞诩弱而示之强:增灶。”[3]708卷十二“同名”条:“晋、唐皆有李密,而在晋者有孝德。”[3]261这些都是对方中德“专在比事”的较好诠释。

三、广采博引,例证有力

方中德学识宏富,尤其精于经史。就《古事比》的编纂内容来看,其涉猎甚为广博,搜罗群书以成其文。《古事比》中直接标注的既有《史记》《后汉书》《晋书》等常见史籍,也有诸如《初学记》《太平御览》《骈志》等前代类书,还有孔氏《志怪》《搜神记》等古代小说,其它未标注文献出处的,更是不计其数。吴孟复先生曾高度评价此书“博采旁搜,去芜取液,连类比附,融会贯通”[3]5,可谓的论。例如卷十二“同名”条细数历代五王乔、三召平、九王褒、四王澄、四朱买臣、六公孙弘、七张敞、七张衡、四张华等[3]266。卷三十九“嗜癖”条详列古人诸如竹癖、松癖、地癖等几十种奇特嗜好[3]920。卷四十六“命遇”条详列韩非、晁错等84人因冤屈而“无终”,屈原等20人因义而“无终”[3]1 057。归纳如此详尽,其占有资料宏富、征引广泛程度可见一斑。同时《古事比》丰富的事例有效地证实有关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例如卷三十八论“长短”时,引子思语云:“圣人官人,犹匠之用木,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又援唐太宗言云:“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亦言房玄龄不以备责人,不以己长格物[3]876。卷三十八“世情”条:“廉者不求,贪者不与,则物不虞失。”并引《世说新语》事例为证:“庾法畅造庾太尉亮,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云云‘故得在耳。’”[3]884卷四十三“栖逸”条:“古之高尚,择名由胜地而处者。”并历数梁鸿、陆通等事为证[3]999。卷四十六“数定”条提出:“忌欲除之,而非其人,害仍不除者。”并详列李林甫、魏道武、李德裕三人为证[3]1 060。《古事比》还注重正反对比,使读者领悟其论。例如卷四十六“命遇”条概括说:“文章之遇、不遇。”接着提出“诗能穷人”之说,举李白、刘梦得、白乐天、孟浩然等事为证,然后又提出“诗又能达人”之论,举陈简斋、王钦若之事为证[3]1 052。如此正反对比,结构既显严密,论证亦甚有力。

四、文句简明,内容丰实

《古事比》在编纂时避免因众书风格存异而“拘牵本文,生粘硬接”[3]5,而是根据需要灵活处理,或直接原封不动地直取原文,或从不同古书中适当地摘录相关几则文句加以串联,或在遵循原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旨,从而确保前后文句贯通,自然衔接。其文句大多简明扼要,语意鲜明。例如卷六“优劣”条:“诸葛乔才不及兄恪,而学业过之。陆云文章不及兄机,而持论过之。”[3]147卷二十七“奸邪”:“晋之篡魏,以贾充;其亡,亦以充。隋之平陈,以杨素;其亡,亦以素。”[3]607卷三十七“见大”条:“好文,盛事也。”[3]867卷三十九“料事”条:“事反所料:商之王也,以桑谷昌,以雉雊大。宋之君以法星寿。郑以龙衰。鲁以麟弱。”[3]901卷五十二“颠倒”条:“相反者,事之不同也;颠倒者,理之不顺也。”[3]1 207这些内容都言简意赅,鲜明地概括了事物的本质。同时《古事比》内容往往丰实,涉及面极广,兼容并包,事无巨细,具有明显的类书特点。其中不乏为政、为人之道,例如卷二十七“奸邪”条:“自汉以来,贼臣窃国命,将欲移鼎,必先迁都以自便。”[3]607卷三十七“器量”条:“朝廷之辱,莫大于大臣交诟。”[3]835卷十三“忠义”条:“守节之士,出于天资,非关居位贵贱,受恩深浅也。”[3]291卷四十六“命遇”条:“自古无妄之祸,玉石俱焚,然固自有幸、有不幸。”[3]1 050卷三十五“赞邪”条:“文士以刀笔赞奸,甚于武夫以干戈佐逆。”[3]801这些内容可谓切中肯綮,入木三分。又如卷二十八“文学”条:“古今积学之士,靡弗以勤致者。”并列举113种勤学之法。其中既有魏收因久读书而致榻板中穿之困,亦有王锡因读书而损右目之苦[3]625,令人叹服。至于古之赝书,卷二十八“伪撰”条历数“赝书之作,有作于前代而世知之者”“有本有撰人,后人因亡逸而伪题者”等多达19种情形[3]652。古代重交友之道,卷七“朋友”条既有“文词之交”“奔走之交”“忘年之交”等[3]167,又有“生死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等[3]168,还有“操异而交亲”“始疏而后合”“慎交而不与”“寡合而独契”等众多情形[3]172。至于闲情逸致,卷三十九“嗜癖”条内容极为丰富,既详及何晏等人独特的饮食嗜好[3]915,又细数古人竹癖、蕉癖、松癖等癖好[3]920,使人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五、微言妙义,引人深思

尽管古代类书大多有“述而不作”的传统[5],编纂者一般不表露自己的思想见解。《古事比》许多内容也秉承此类做法,不具有独立的思想内容,但方中德对于历代一些人事的是非曲直,屡有微言妙义,不乏卓见。与其它类书一样,《古事比》在编排时多为事居于前,文列于后。而要结合文句将事实的本质高度准确概括,往往能见识编纂者功力。例如卷十三“忠义”条在详列齐从、魏征、冯立、张洎等人义举之前,凝练出这些人之共性:“忠义强直之人,不畏死而反得不死。”[3]289。卷四十“嫌疑”条历数韩信、霍光、周亚夫、李德裕等人的遭遇之前,精准概括出这些功臣之不幸:“人臣立大功,负重望,久在君侧,为所敬畏,其究必至于招疑毁。”[3]924。卷四十六“才命”条细数夏侯荣、王弼等历代夭折之人,最后精妙点评说:“兰摧玉折,信哉!”[3]1 057卷四十六“命遇”条先言:“国家有一代之变,必成就数人,皆天命之预定者也。”然后以王敦之变、苏俊之变等为例,最后评论道:“成者,功业垂竹帛;死者,节义炳日星。非不幸也。”[3]1 052卷十一“忌讳”条:“礼三不讳,雅音无避。后世避名太泥,隔代犹避之,谬矣。”[3]244卷十四“救患”条列及秦璩救陈训、何稠救耿询二事,并曰:“二人则以术艺见救。惜郭璞、华佗之无其人也。”[3]319在提及柳宗元“凡号‘门生’而不知恩之所自者,非人也”之论时,《古事比》不禁发出“世道之薄久矣,当诵此言”之感慨[3]592。这些都是就事说事,有感而发。其点评如此精妙,的确引人深思,回味隽永。

当然,《古事比》的编纂亦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文史浩瀚而搜罗不全,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三十九《子部四十九》点评此书即指出:“然征引虽博,挂漏实多。如父子一门中,分世业、世经术为二。以世业属之随会士匄、王羲之、献之,以经术属之韦贤、刘向父子,古今岂仅此一二家耶?盖四部之书,浩如烟海,轶闻琐记,仆数难穷,欲以数十卷书,一一比类而合之,不免自为其难,宜其顾此而失彼耳。”[4]同时其中不少文句存在讹误待勘,影响阅读及使用。例如卷二“多子”条:“晋桓豁子二十人。后以石为姓。”[3]54“姓”为“名”之讹。又卷五“妬妇”条:“贾充之妻欲后其甥,而趣杀其子于乳母之怀。”[3]128“甥”乃“外孙”之误。此外《古事比》不少引文不标注出处,不便于后人检索、查证。然毕竟是从群书中大海捞针般搜罗繁多资料,编纂工作既显繁琐又甚艰巨,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古事比》为后世保存了诸多文史资料,学界应予以应有的重视并不断汲取其有效价值。

[1]夏南强.类书的类型与归类[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4):71.

[2]梁平.中国古代类书编撰简史要略[J].图书与情报,2004(3):25.

[3]方中德.古事比[M].徐学林,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8.

[4]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3553-3554.

[5]张何清.从《古今图书集成》看中国类书的特点[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0(1):78.

Compilation Features of Fang Zhongde's

XIE Zheng-wei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Anhui )

Fang Zhongde'sin the Qing Dynasty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literary and collation value. It i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the huma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thers 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It is featured by wide collection and heavy citation, and powerful exemplification.Its language is concise and clear, and its content is abundance. It is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effective use.

Fang Zhongde;; genus books; editing features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1.13

I269.6

A

1004-4310(2017)01-0072-04

2016-10-25

谢政伟(1975- ),男,湖南衡阳人,文学硕士,安徽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籍整理等研究。

猜你喜欢
类书
古代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
家富隋珠 人怀荆玉
——论唐代类书编纂的特点与价值
西夏类书《圣立义海》故事新考三则
文人心眼 学者关怀
论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编纂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下)
类书编纂与类书文化(上)
唐初权力话语与《艺文类聚》的编撰
类书考略*
论类书在书目分类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