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初探

2017-04-15 11:15隋春霞
求知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籍学分以生为本

隋春霞

学籍制度的改革与高校教育管理效果息息相关。据此,本文针对“以生为本”理念,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方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籍管理制度的具体改革方案,对高校学籍管理改革进行初步探索,以期对学籍管理制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相关概述

1.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内涵

高校学籍管理需要以制度作保障,制度建设在学生成长与求学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有了制度保障才能使各项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同时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鼓励措施也为学生完成学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些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而制订出的各项规范标准,通常被归纳总结为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高校对有学籍的学生有教育的义务和管理的权利,学生有了高校学籍方可在法律法规保护的范围内接受教育和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和学生都要遵循各项规定。另外,学籍管理制度还兼具公共性、权威性与立法性等特征,同时,制度也需与时俱进,转变观念,解放思想,进而才能构建起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籍管理制度。

2.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加深,“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被整个社会各个领域所认可并接受。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潮所提炼出的“以生为本”的概念,则更具体地展示了各大高校在教育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特征。在高校学籍管理改革的范畴中,“以生为本”的理念需要得到贯彻落实,概括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只有让“以生为本”的理念同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有着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独特性,高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目标、修业年限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从每年招生人数、毕业人数逐年扩大的趋势来看,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必须扩大教学自主权;建立弹性学制;打破专业壁垒;重视教学过程、质量、实践;改革考试制度和学位授予制度。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进学籍管理,使之规范化、信息化、人本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意识到他们是未来职业领域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的特长、兴趣在择业上获得自主权。

其二,高校改革要同教育國际化的发展相适应,而“以生为本”正是我国参与到国际教育竞争中的一剂“良方”。在加入国际教育竞争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会遇到一些挑战,而找寻正确的应对措施,完善“以生为本”的教学制度改革,则可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其教育理念不仅是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与灵活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同时也切实创造出了一套符合我国教育管理的可行性办法。

其三,“以生为本”的理念也是对我国法制要求的良好诠释。近些年,高等院校中出现了一系列的法律纠纷和案例,从侧面也反映出我国高校管理中的许多条例、规范已经不太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只有重新制订或完善相关内容,与法律制度紧密结合,才能使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二、“以生为本”理念下的学籍管理改革的具体方法

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要完成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主要应当从以下方面予以把握。

1.努力抓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建设

从“双管齐下”到为学生“保驾护航”。健全的管理制度为学籍管理提供保障,但要较好地完成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还需要从制度建设与制度宣传两个方面来抓:一方面加强制度内容的修订,并对其实施情况增强监督管理;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向学生做好制度宣传工作,通过开办宣传栏、派发宣传手册、张贴宣传单与举办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中来,为制度的完善奠定有利的基础。

2.加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

积极提高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及能力。若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需将信息技术与实际操作巧妙地结合起来。首先,高校的学籍管理需要培养一批熟练操作信息系统的高素质管理人员。因为学籍管理需要完成学生信息的电子注册,进而建立一张巨大的信息网,使教师在使用各种系统时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新生学籍电子注册、在校生学籍电子注册、毕业生学历电子注册工作等,以及学生基本资料审核、学生缴纳学费情况、学业完成情况、毕业证书颁发情况等具体数据的处理。其次,不断扩大的生源与逐年增加的信息量使学籍管理工作更复杂、更繁重,高校要规范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最后,要实现管理模式的精简与管理方式的便捷,高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提高并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以适应繁杂的学籍管理工作。

3.探索更多的制度策略,将学分制度引入学生考核工作中

在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学分制度通常用于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是这种制度在管理、实施过程中也应有着更为充分的运用。与过去传统的班级建制有所不同,教师利用绩点、学分可以对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展开评价,学生既可以借助学分制度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兴趣,还可以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进行选课学习,同时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合理化。学生在课程选择或者班级管理时均能避免因专业、年级或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限制,所以这种管理制度不仅使学习与考核更具有灵活性,而且在创造学习条件、提升学习效率上为学生提供了弹性空间。对于修完所有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结束学校学习,尽早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而学分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则要延长修业年限。当这种做法被普遍运用到学籍管理中时,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获取学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一些特殊家庭情况的学生更便捷地完成学业,缩短学制,早日走向社会。

为切实做好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需要紧紧抓牢管理制度的时代性与科学性的特点,从而使高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便利。只有不断完善相关的方法理论,确保“以生为本”的理念得到良好的贯彻,才能促进高校的学籍管理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才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亚平.“以生为本”理念下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

[2]苏文婧,杨敬雅.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改革成人教育学籍管理[J].继续教育研究,2013(5):40-42.

[3]陆羽红.对高校学籍管理制度中“以生为本”理念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6):244.

[4]郑腾鹰.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1):229-230.

[5]“以人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猜你喜欢
学籍学分以生为本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学籍管理工作现状初探
学分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