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舒宁
一、个人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弱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强调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主来设定教育目的,反对社会的过度干预和功利性教育。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儿童的幸福。
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遵循“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注重学生天性的释放,认为学生都具备某些方面的潜质,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激发其潜能。上述思想有可取之处,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一旦过度放任,听之任之而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学生可能会向着相反的方向肆意发展,只一味强调自由而忽视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学习,进而缺乏最基本的生存能力,违背了教育初衷,降低了教育的产出,降低了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社会本位论引发的问题——忽略学生的个性
人离不开社会,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可被理解为以国家和政府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个人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以社会的要求为标准来培养人才。例如,我们常听到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成为祖国事业的接班人”这类观点便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这种观点更强调的是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共性。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求,没有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学生,课堂氛围枯燥、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对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易使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比如,天才神童宁铂被大学破格录取,他擅长诗词和围棋,最爱天文学,但学校一心想把他培养成能为国家所用的人才而将其安排到物理专业。最后,在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外界期望之下,他选择了出家,从此销声匿迹。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一味强调社会本位论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辩证关系
不少观点认为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是对立的,但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教育目的中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本位论只看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人是存在于社会之中,脱离社会的人可能会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而一味强调社会本位,将学校变成加工厂,按照社会需求制作的模子,批量“生产”毫无差异的人才,同时也会降低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使其缺乏发展动力。
中国的教育方针提出要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接班人,这符合现阶段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让尽可能多的人才投身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中去,同时也不能忽视素质教育,内外兼修、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我国的教育目的逐步向着兼顾个人和社会需求的方向發展,尊重个人潜在能力的差异,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差异,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教育目的。
要达到前面提到的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采取阶段性的教育目的。初等教育可以侧重于对学生潜能的激发,也注重对其人格的塑造;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加入社会本位的思想,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中更好生活的能力。这整个过程都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得这两种本位论成为并存统一的有机整体,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
长期存在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争议,关键在于厘清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部联系。其实,个人的发展从属于社会发展,个人发展的集合便是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是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社会高速发展才能有效带动个人的发展。教育应以同时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杨 玲.教育的本源目的:儿童幸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
[2]潘向明,吕显智.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J].学术探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