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馨
一、引言
互联网是网络与网络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个人、企业、学术和政府等领域像蜘蛛网一样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式叫“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上的覆盖全球性互联网络就称为互联网。
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 亿,全年新增网民共计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认知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把握这个重要时期的独特性,会对青年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学校、社会、教育工作者不能只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思想教育方式,利用网络新媒体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能辩证看待问题的舆论观。
二、网络发展引导青年产生“蜂群思维”
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第一个突出特征是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其使用率为71.5%。截至2015 年12 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4 年的85.8%提升至90.1% 。
在青年总结网络对自己的影响的文字资料中显示,96%的青年是用手机使用互联网,而调查问卷的结果也显示85%以上的学生明确表明手机是每天上网的主要设备,其中选择手机和电脑两项的人数共占总人数的11%(如表1所示)。
互联网成为青年获取知识的最好媒介,数据表明手机是青年拓展课外知识面的最好工具。特别是互联网信息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揭开了青年拓展知识范围的序幕。特别是青年在学校的课堂一般是单向“灌输式”“简单说教”,而在网络时代下,青年的课堂教育转变为“渗透式”“丰富多元”的教育。
青年除在学校学习基本课程以外,其学习需求还能在在线教育中得到满足。在教育部的积极引导下,“爱课程网”推出“中国大学MOOC”,清华大学发布了“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有了“好大学在线”,多个高校和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发出各种大规模在线教育平台,在线高等教育开放课程平台纷纷免费开放,以此提高青年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用学习的精神面貌体现出青年的文化素养。
网络发展帮助了青年从“个人意识”进化到“群体意识”,可能使青年的思维层次达到更高水平,这就让我们想到凯文·凯利提出的“蜂群思维”,也就是说青年作为个体对网络信息的接受、认识、分析达到群体共识的一定数量之后,会从量变到质变。
“蜂群意识”常给青年带来环境适应性、思想进化性、新颖可能性等特性,这样的特性有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青年。但是由于青年思想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失控”并走入“迷宫”的现象。
三、互联网信息导致青年步入“迷宫”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既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谁能更迅速地接受变化、掌握信息,谁就能更好地使用互联网把握好明天。这样的机遇对于青年来说更是不可错过的,特别是以技术技能为主的高职教育来说,“蓝领”能够掌控信息就意味着技术革命、技术创新,更是未来道路上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可是预知世界的变化,追踪信息传播的网络的時代让人们的生活慢慢改变,特别是思想意识并没有得到很好固化的青年,更是必须不断改变、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跟上时代步伐,在生活中寻求新的生存法则。
青年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不一定是学习的最终手段,应在寻找、获取、分析与理解之后,进行思想意识的加工,转换成有利于自己成长成才的知识,以此来达到学习的终极目标。而信息超载、网络负载都导致青年陷入网络“迷宫”,随着网络链接而偏离目标,学习主动性减弱、效率低下,更加拉长了青年迷途的路程,不利于青年保持正确的人生观等(见表2)。
在调查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写过对网络的认识的个人总结,笔者总结了其中有关学生对互联网信息产生迷茫的相关表述。总结整理文字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①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学生感觉整个世界都纠缠不清;②上网时,学生会忘乎所以地投入;③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对学生本人造成一定的“信息污染”;④比起高中的被迫学习,沉迷于网络世界更能让学生满足;⑤互联网言论发表过于自由,学生无法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⑥有些信息的传播会转变学生原本坚持的观点;⑦长时间的上网会导致学生分不清现实和虚幻;⑧有了互联网以后,学生觉得自己的人生观变得不再简单、单纯。由此可见,网络信息多元化确实影响着青年一代的思想意识。
四、网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对青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机遇
2016年5月27日,首届北京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坛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针对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利用互联网对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展开。会议核心思想是高校辅导员呼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供给侧改革”。对于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年一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从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去引导他们,关心他们的成长。
1.利用网络平台,以“私人订制”的方式重塑青年思想道德教育
现在的在校生多半是“95后”的大学生,根据调查,他们初次接触网络的时间在初中或者小学,这意味着他们是伴随网络一起成长的一代人,这代人我们可以称呼他们为“互联网原住民”。调查问卷也体现出青年的这种特性。
既然这代青年是“互联网原住民”,那么网络平台必定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阵地,特别是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教师要顺势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有针对性、需求性的网络调查、网络写作、网络评价等,基于数据化的统计可以了解个体差异,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解析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开展个体化服务。
“私人定制”的方式不仅可以运用在商业服务上,也可以用在对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上。即使我们不能把“私人订制”用于课堂这样的集体性的教育场所,但是“私人订制”可以在青年日常生活中创建网络教学情境,更好地调动青年的思维,使其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可以使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强化青年的思想意识,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例如,教育工作者从青年实际出发,以青年提出问题、教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点燃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热情。
2.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一体化的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生态系统
互联网信息如蜘蛛网般延伸到社会各个方面,网络教育平台数量多、内容杂、传播广,但是非常突出的优质产品少,精准分类少。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教育工作者更要深入青年生活、深入青年现实、深入了解青年需求,运用互联网的规律,搭建符合青年思想特征的教育体系,联合有能力的大学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打造优质精品、寓教于乐的网络实品。虽然互联网教育平台层出不穷,但是建设具有协同性、一体化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生态系统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青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网络世界越来越成为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青年一代需要在互联网时代认清时代主题,掌握时代的脉搏,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任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用青年的力量去感染社会,使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NNIC:2015年第37次)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32667.html.2016-01-22.
[2]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8.htm.2015-04-28.
[3](美)凯文·凯利.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4]纪 世.未来震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5]章毛平.试论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策略,2007(5):146-147.
[6]阎明宇.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4(5):150-152.
[7]李卫平.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学术交流,2013(2):26-29.
[8]杨金焱,费世淼.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挑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5):67-68.
[9]胡 光.互联网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及相应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7.
[10]叶素云.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2(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