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契合性

2017-04-14 15:49张清涛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冰山行为习惯工匠

张清涛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技术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399)

在工业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工匠”好像已经离我们远去,“工匠精神”也似乎淡出了我们的视野。然而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我国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面临着新形势下高品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迫切需求;面临着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的需要。在竞争激烈的信息化时代,那些流水线标准化生产的质低价廉、千篇一律的产品越来越不受欢迎,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却愈加迫切。这一变化并不否定工业化时代对标准和规范的遵循和坚守,它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所有这些,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需要它那种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来引领现代职业人的职业行为。

1 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的涵义

1.1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这一概念在中外历史上早已有之。中国古代工匠精神表现德艺双修、心传身授、体知躬行、精益求精、强力而行,也就是“向善”的价值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1]而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工匠精神逐渐有了各个时代的历史特色,现代工匠精神在继承了古代工匠精神精华的同时,也紧跟时代步伐,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一种更具普世价值的精神文化。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如今,工匠精神已经是一种职业精神,不单单局限于手工业者的价值追求,而是所有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他们在从业过程中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品质等职业素养。具体而言,它就是从业人员,尤其是工匠们,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断地改进工艺、完善产品、提高产品品质的过程。也正是基于此,古代工匠精神和现代职业素养才得以结合。

1.2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一个大的综合体系,它是指社会中的个体与“职业”相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与“职业”相关的“素养”。在职业素养要素中,专业知识是第一位的,另外还有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质,总体上讲,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2]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职业素养这一综合体系中,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素养所体现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职业技术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体系中其他内容更多的是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

“素质冰山”[3]理论认为,个体素质可根据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个体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学习、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个体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这些素质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是却对个体工作中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是一座漂浮在水面的冰山,浮在水面以上部分只占素质的一小部分,它涵盖大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容易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是整个素质的主体,它包含着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是外界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冰山上的显性职业素养和冰上下的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主体部分的隐形素养决定和支撑着外在的显性素养,要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关注整座“冰山”,不仅仅局限于可见的冰山上的部分,更要重点培养冰山下的隐性职业素养。整个的职业素养系统总体上是个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识面、行为习惯,它和工匠精神所倡导的内容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职场对个体在素质上的要求。

2 古代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素养的关系

工匠精神绵延至今,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工匠精神现代内涵之中包含的价值取向并非手工业者所独有,而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人员的共同愿景,是现代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二者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职业技术技能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

工匠精神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以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基础,展现出来的一心一技的职业热情,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一以贯之的职业行为,以及独当一面的职业状态。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学习技术技能,弘扬工匠精神”,弘扬匠心,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让个体有能力在工作中发挥才能,以致精益求精。可见,技术技能是工匠精神发挥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精益求精精神的发挥是建立在逐渐掌握的精湛技术之上的,技术技能是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离开了技术技能,只有工匠精神的存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是能否发挥工匠精神的大前提。

技术技能是工作岗位对工作者专业技能的要求,是做好特定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没有精湛的职业技能,就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更不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卓越工匠。工匠的首要职责就是造物,技艺是造物的前提,也是工匠存在的第一要素,也就是工匠精神所包涵的精业这层含义,就是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达到精湛的程度。怎样使技艺达到熟练精巧,古代工匠们有着超乎寻常的,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对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为自己的优秀作品而深感骄傲和自豪。优秀作品的打造,离不开工匠们纯熟的技能技巧。

现代高职院校是贯彻“加强职业素养,突出实践技能”的理念,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应立足行业企业调研、文献资料分析展开工作,根据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从业人员终身学习等对接原则,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学-做-练”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研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特色教材。学校应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广泛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引领教学、情景教学、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了检验培养人才的成果,学校可以建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评价组织,形成“知识+技能”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和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评价模式,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弘扬工匠精神要具体落实在“技”上,“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要培养高职学生的一技之长,只有“专”与“精”兼备才能称得上“长”。培养学生一技之长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生求学的核心目的。

2.2 职业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具体到工匠个体身上,往往具有专注、坚守、耐心、淡然、创新,以及不断突破自我等优良品质;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上,表现为以人为本、精心打造、精工制作、质量上乘等特质。大国工匠是“工匠精神”的具体化身,代表着制造强国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水平。

如果说职业技术技能是体现能不能发挥工匠精神的话,那么职业理想信念就体现的是个体愿不愿发挥工匠精神,它是职业人的心理状态,是个体的主观意愿。所谓“工匠精神,魂在匠心”。职业理想信念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匠人精神》的作者秋山利辉在他的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概括:“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4]他阐释了自己心目中一流人才培养的核心:即对一个人品格的重视远高于对其技术的要求。由此可见,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对个体职业活动中的表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对于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职业理想是职业发展的航标,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同时也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桥梁。而职业信念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良好的职业信念应该是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要素组成。

塑造工匠精神灵魂,可以分为职前和职中两个阶段,具体是分别在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人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自身同样需要养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学生开展专业、专注、精准、创新和个性化培养,培养学生具备未来大国工匠的基本素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要着力提升校园文化水平,一是对高职文化进行职业化改造,比如将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文化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避免高职文化教育功利化;三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强化以社会主流优秀价值观为核心的优秀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心,培育他们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将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对从业者的素养要求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文化。

2.3 职业行为习惯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职业行为习惯是个体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改变-形成”这一反复的过程,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它是工匠精神在行动上的表现,是个体在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能力),在一定的职业理想理念(意愿)支配下产生的具体行为。信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信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实践中不断的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个体在日常的细节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记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良好的习惯,日积月累,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第二,在专业学习中训练。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形成职业信念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提高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个体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重视技能训练,提升职业素养。第三,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实践重在行,它是实现知行统一的主要场所。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社会实践,它是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根本途径,个体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第四,在职业活动中强化。把学到的行为习惯规范变成个人内心坚定的职业信念、职业理想与职业原则,再将职业理想信念外化为行为。外化就是把个体内心已经形成的职业道德情感、理想和信念变成个人自觉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从思想,到行动,再到习惯的这一良性循环。

总之,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是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它对个体职业生涯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中,个人都可以通过行为规范训练、职业道德修养、实践活动参与,培养提升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3 结语

高职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提出,有利于解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创建以职业技术技能为导向,以职业理想信念为灵魂,以塑造优秀的职业行为习惯为一体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工匠精神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为了把工匠精神更好地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对工匠精神有一个全面系统认识和理解。第一,工匠自身的技术、技能和技艺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工匠们最根本的职业生涯的追求;第二,工匠独特的精神表现在他们对自己专业所持有的独特职业态度,这种职业态度将工匠的专业变成他们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第三,要达到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目的,工匠需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需要人文素质的支撑,否则就谈不上职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就更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充分认识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后,就要挖掘工匠精神中的有益元素,将工匠精神培养与高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有效可行的方式方法,以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助力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高素质的现代职场精英。

[1]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

[2] 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30.

[3] 李明达,杨多海.“素质冰山”视角下高职学生隐形职业素养培养浅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5(6):53.

[4] [日]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陈晓丽,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0.

猜你喜欢
冰山行为习惯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工匠神形
不可思议!冰山变绿了
工匠赞
崩塌的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