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友辉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系,四川遂宁629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引导高职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彰显办学优势特色,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川省于2014年启动高等职业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所谓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是指紧贴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办学条件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就业良好的优势专业,是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建设需要、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
本文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谈谈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目的、建设内容和建设成效。
众所周知,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建设水平和成效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开展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其目的在于引导高职院校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实际,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内涵发展、强化特色、打造品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综合实力,从而带动全省高职院校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整体提升。为此,我们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能够胜任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等岗位工作,面向建筑施工、建筑工程监理、建筑行业咨询及其他相关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实力雄厚、社会信誉度好、就业质量高的品牌专业,在四川及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建筑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四川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建立“四方联动”合作育人机制。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组建由政府主管部门、建筑行业协会、建筑类企业和中高职学校等政、行、企、校四方共同参与的建筑职业教育联盟,建立学校主体、政府协调、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四方联动”合作育人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岗位能力导向、四方联动共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适应区域建筑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探索中职与高职一体化培养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创新政、行、企、校多元合作的办学模式,我们与中职学校联合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班,制定并正式出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结合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创新中职学生技能高考方式,探索出中职与高职相互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3)建立“内方外圆”质量监评体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质量标准建设(课程标准、毕业生质量标准和教学工作环节标准)、质量管理制度建设(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和校内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四方监控,三方评价”的“内方外圆”教学质量监评体系。“四方监控”即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综合监评;“三方评价”即质量监评平台的第一方评价,学生、专职督导、院领导和同行等学校内部监评的第二方评价,独立于学校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评价。三方评价形成“内方外圆”的工作模式,第一第二方评价突出内部监控的高度科学规范,体现“内方”;第三方评价强调办学质量水平与社会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体现“外圆”。从基本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和管理环节入手,建立起专业诊断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推行专业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
所谓“双师”素质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1)打造校内“双师”教学队伍。建立完善校内“双师”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国际交流、国内培训、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途径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专业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提高专业教学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结构合理的校内“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2)建设校外“双师”教学队伍。建立完善“双向互动”的校企合作机制,制定兼职教师评聘考核及动态管理制度,通过建筑职业教育联盟的合作育人平台,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技术骨干和工程技术人员为实践指导教师。建立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制度,加强对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的高职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设一支既能指导专业技能实践,又能参与专业建设的有较强教学能力的校外“双师”教学队伍。
(3)实施专业技术能手培养工程。组建由建筑企业的钢筋工、砌筑工、测量工等技术能手为领办人,学校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制定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案,实施技术能手培养工程。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构课程体系,对接建筑行业职业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教学资源库。
(1)构建基于施工流程的课程体系。组建由政、行、企、校四方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岗位能力、施工流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建筑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改革原来的以知识结构系统构建的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包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按照建筑工程施工流程构建由建筑施工测量、土方工程施工、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等课程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2)制定基于施工流程的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标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对接的原则,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企业专家一起制定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课等所有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出版社公开出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工具书,对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考核方式、评价标准和教材选用等方面做到“五统一”。
(3)校企合作编写“项目导引”式教材。通过企业调研、行业分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融合企业培训理念、企业文化精神、职业工作情境、施工技术标准、岗位职业标准以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按照“项目导引”模式采用任务驱动方式与合作企业共同编写出《建筑施工测量》、《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和《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等五本特色教材。
(4)开发基于施工流程的课程资源库。一是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建设,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信息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交互共享,建设四川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筑材料》两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筑设计与构造》和《建筑CAD》两门;二是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资源库,构建起包含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考核标准、仿真实验实训、工程案例、课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影像、教材资源和网络视频课程等内容的共享型课程资源系统,实现课程教学模拟仿真化,做到课程教学与岗位培训、技能鉴定、企业生产、实践教学和师资培训的有机融合。
(1)构建基于施工流程的实践育人体系。按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系统设计和构建涵盖建筑制图与识图实训、建筑材料试验、建筑施工测量实训、地基基础实践、主体工程施工实训、装饰工程施工实训、屋面工程施工实训、项目管理实训等内容的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流程的系统化实践育人体系,实现实践育人体系的系统化、真实化、规范化。
(2)提升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和水平。扩建现有实训场地和实验室,扩充实验实训设备,开发施工虚拟仿真和项目管理实训系统,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建设“校中厂”式的建筑材料质量检测和施工技术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校的实践教学符合企业生产规律。积极跟踪产业技术发展动态,提升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和水平,提高实践育人的水平和质量。
(3)建立稳定规范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建筑职业教育联盟合作育人平台,紧密结合政府的建设规划,融入企业的生产建设,将学校的育人过程与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对接,建设能够将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融为一体的校外实践基地。以此形成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革新、工艺改造和企业技术骨干、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制定学校实践教学计划的合作机制,使企业的生产和技术开发更好地为学校的实践教学服务。
(1)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服务。围绕岗位素质与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进一步提高培训水平和质量,通过建筑职业教育联盟搭建开放式社会培训服务网络平台,联合开展建筑行业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培训,为企业员工提供终身学习、培训和考证服务,为遂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加强与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合作,组建建筑劳务培训基地,积极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积极开展钢筋工、混凝土工等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3)开展新农村建设服务。一是选派专业教师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帮助村社发展经济、脱贫致富;二是与建筑行政管理部门一道对农村工匠进行技术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开展产、学、研工作。一是与建筑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开展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与生产一线紧密结合的技术开发研究,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工艺更新做贡献;二是与地方有影响力的建筑企业组建培训学院,开展社区学院性质的员工培训服务工作。
通过建筑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起政行企校“四方联动”育人机制、“内方外圆”质量监评机制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机制,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了专业与产业对接,创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政、行、企、校多元合作办学模式和“岗位能力导向、四方联动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建立“双师”教学队伍的培养和管理机制,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技能大师为重点,以培养青年教师为抓手,全面提升了教学队伍“双师”素质,形成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骨干教师为支撑、“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和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优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构起基于施工流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和《建筑施工测量》、《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验收》等系列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导引式教材,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建设;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化、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法科学化。
所谓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校内和校外两类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设备和管理机制,以期其更好地满足实践教学功能。一是建成、完善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校中厂”式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二是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基于施工流程的实践育人体系,建成一批规范稳定的“厂中校”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项目实施,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成了一个融教学科研、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省内一流的多功能实训中心。
依托建筑职业教育联盟,与企业组建培训学院,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建立社会培训服务网络平台,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职业资格(工种)培训和技能鉴定;为建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等等,大大提升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深入领会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的建设目的、科学规划建设内容,扎实推进建设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建设成效,切实提升重点专业的办学实力和水平。
[1] 贾铁钢.高职院校省级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4).
[2] 四川教育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同意启动四川省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sc.gov.cn/10462/10464/10727/10737/2014/7/16/10307607.shtml,2014-07-16/2017-10-16.
[3] 刘扬林,刘淑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涵与策略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6,(1).
[4] 陈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对接园区产业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