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文精神

2017-04-14 15:49张楠彭见欢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理念群众发展

张楠,彭见欢

(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1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溯源及科学内涵

关于发展的理念,我们主要经历了科学发展观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对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入,彰显了共享发展理念人文精神的实质——以人为本。实现这样的转变是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经验教训以及立足于我国发展实践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深入理解和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对我们做好民生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溯源

1.1.1 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共享发展理念充分汲取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发展观,换言之,共享发展,发展是基础,在发展基础之上的共享,才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共享发展理念是在不断继承和超越以往的发展理念基础之上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从理念提出的过程可以发现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的方向是前进和上升的,但是道路和过程却是曲折的,但我们仍要时刻保持勇于突破和前进的决心,最终实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同时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避免错误地理解共享发展就是先共享再发展,持这种观点的人把共享发展理念看的过于理想化,要知道,没有发展基础的共享是无米之炊,是实现不了的;二是避免把共享发展理念看成绝对化的理念,共享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以及渐进共享的集合,任何只顾发展速度或质量的共享发展都不是真正的共享发展。

1.1.2 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闪光点,无论是辩证唯物论还是唯物史观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哲学性、革命性、阶级性和实践性,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斗争服务的,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实现未来美好理想社会制度的伟大的认识工具。①可见,唯物史观把人民群众始终摆在突出位置。而以人民为本位的共享发展理念也正是汲取了这一观点的精髓,切实从每个人民的自身利益出发,真正做到共享发展。

唯物史观一直强调生产力的社会性、历史性,在看到物的要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生产者的决定作用,认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就是革命阶级本身。唯物史观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充分反映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1]129这就为共享发展理念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找到了源头活水。共享发展理念强调的是一种公平性发展,即发展再也不能只顾部分地区部分人的发展,而要重构社会分配机制,真正使我们的发展结果做到全民、全面的共享。

1.1.3 内在根基——中国哲学中的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如儒家、墨家等都曾不同程度地强调过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就暗含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十分巧妙地指出百姓对于一国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国家善待百姓,把百姓的利益安危摆在首位。此外,墨子的功利主义哲学同样闪烁着“民利至上”的光芒,他的思想虽然较为极端,但其始终认为“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务,皆为有用,否者皆为无益或有害”②,可见虽然墨子把评价一件事是否有价值的终极标准都归结为此,但本质上还是力求为民谋福利的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共享发展理念提供了思想支持,因此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在充分吸收中国哲学的精华之上逐步形成的。

中国哲学中早就蕴含浓厚的人文情怀。这里的人文情怀可以理解为对人本身的物质层面的关注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因此可以说,不仅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人”得到了解放,人性得到关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同样中国哲学也都不同程度的强调人自身利益和价值的重要性,这都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提供了基本的哲学源头,因为共享发展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讲的就是尽最大可能实现人人利益最大化的共享,最终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彰显。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把人当成抽象的人去理解,主张把人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实践关系中去考察,因此要注意区分哲学意义上的人和政治学意义上的人的差别。当今社会,更多地需要我们从政治学意义上去考察人的价值和发展,这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

1.2 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1.2.1 共建是基础

共建、共富、共享这三者的关系,共建是共富和共享的基础,换言之,没有充足的建设与发展,共富与共享就无从谈起。首先,牢记共建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这也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依赖于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生产资料,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③其次,通过这段话亦不难发现,人民群众同时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缔造者,他们在创造自己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成果。总之,无论是物质成果还是精神财富,都需要牢牢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且不断加强与提升人民群众的共建能力,以共建推动共享。

1.2.2 共富是目标

在共建、共富以及共享的关系里,共富是共建共享的目标,为共建、共享指明方向。社会主义追求的不是少数人或者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大多数乃至全体人民的富裕,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可见,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起来的社会主义,不论如何发展,不论发展的过程如何,最终的目的都要实现共同富裕。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并且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目标,必须建立在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换言之,只有把共建做到位,才能有实现共富的可能。此外,虽然共富为共建、共享指明方向,也要避免一些错误倾向,如忽视共富的先后性,不讲地区、地域的差异性,盲目追求共富等。共同富裕要求部分有能力先发展起来的地方先发展,以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

1.2.3 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以及渐进共享。[2]136全民共享讲的是共享的覆盖面,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并不是少数人或部分人的共享;全面共享要求共享的覆盖面必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必须保证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共建共享即在共建的过程中实现共享,没有共建作为基础,共享亦无从谈起;渐进共享,它强调共享发展的速度问题,即共享发展并不是一气呵成的,它必然有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的共享发展到均衡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任何极端冒进的行为都会阻碍共享发展的推进。为此,树立共享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增强会公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2 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西方哲学中通常指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所体现出的意识,其核心思想主要就是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就曾强调过:“工人才创造一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总队伍的扩大”,⑤他们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不难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中,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无不体现出群众史观的精神实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克思虽然致力于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但马克思反对把人当做抽象的人去理解,马克思强调把人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因此,转变哲学思维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实践和政治学的视角去考察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提出的每一步都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继承和突破。从毛泽东的人民观、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共享发展理念,可以说,以人为本就是共享发展理念人文精神的核心展现。

2.1 人民群众为根本的人民本位观

毛泽东就曾高度评价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时刻不忘把人民群众及其利益摆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位置。“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论断是他的首要观点和理论基础。[3]79毛泽东认为,在和平时期,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在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是参与社会革命的主体力量,且无论是在革命的哪个时期,人民群众都起着关键作用。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认为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⑥;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⑦这些都表明毛泽东始终坚信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冲破了封建“民本”思想中把人民当统治工具的错误观念。他一直奉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是其人民观的灵魂和最终归宿,并且还具体解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点更应落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上,具体落实到关心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上,这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

2.2 实现共同富裕的人民本位观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民观。首先,他与时俱进地开拓了毛泽东人民群众的内涵与外延,他把知识分子列入人民群众这一概念范畴,他还把“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作为统战旗帜,使革命统一战线发展成为爱国统一战线,他使人民群众概念超越了社会制度的局限,拓展了其外延,这是邓小平在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其提出的“共同富裕”理论,可以说是其民本思想的闪光点。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他反复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基于对中国国情的独特见解提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且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到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上来等。

2.3 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本位观

江泽民和胡锦涛同样在坚持和发展毛泽东人民观的基础之上开辟了人民观的新境界。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又把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思想往前推进了一步,更加强调执政党自身建设对坚持党的人民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⑨早在1997年,江泽民就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并首次把共享文化成果和共享物质成果并列,这是对以往人民观、民生观的新发展、新突破。江泽民把“三个代表”归结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说明了他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不仅确定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取向,还把是否有利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这一价值取向是否正确的最终标准。

2.4 坚持科学发展的人民本位观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胡锦涛是第一位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领导人,他把以往的人民观又推上了新台阶。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更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创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但其思想与以往不同的是胡锦涛将“科学发展”首次运用于为人民谋利益的实践,把“科学”、“发展”与“人民利益”高度结合,创造性地将科学方法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相结合,从而创立了科学的“人民利益观”,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契合。此外,他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更加反映出必须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以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民本思想。

2.5 坚持共享发展的人民本位观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4]146“人心就是力量”虽只有短短六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习总书记旨在强调我们党始终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牢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更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正式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自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针对党内腐败等各种违反党规党纪的现象提出的,其关键在治党管党,根本在于严肃党规党纪、整治党内一些不良现象后的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为人民办事情。因此,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亦是对民本思想的深度挖掘及与现实结合的体现,符合当今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要求。

不仅如此,习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引经据典,传递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刻摆在首位的思想。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曾用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5]21习近平总书记巧妙地引用了清代经学家万斯大的话来阐明现代社会国家治理中党和领导干部需要牢记于心的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踏踏实实为民谋利。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十三五”时期必须牢固树立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至此,新的发展理念突破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观的又一创新与升华。

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理念,其提出既是对以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同时又是对新形势下如何解决好民生问题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来,“新常态”、“获得感”等频繁出现的热词为大家所熟知,特别是“获得感”,该词是习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其内涵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幸福感。以前我们的发展不论是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领域,关注更多的是整体方面的提升,是一种量化的指标,而不是真真切切落到每个人身上的福祉及获得感。因此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下社会发展特征的新定位、新认识,体现了我们对以人为本发展路线的继承和创新。

首先,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发展更加人性化。我们以往的发展讲的更多的是发展的质量,包括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仍然讲的是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然而共享发展则更加侧重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的问题,涉及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获得问题,这表明我们的发展更接地气了。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6]89可见,我们的发展是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发展,是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人性化的发展。

其次,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使发展更加现实化。无论是共同富裕理论还是“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它们虽然都强调人民群众利益至上的理念,其侧重点还都在如何发展上以及发展的整体宏图上。共同富裕理论期望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较落后地区的发展以达到最终的共同富裕,侧重点仍然是经济发展,即只有经济总体提升了,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济发展上不去,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等,虽然也都不同程度实现了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继承与创新,但仍不能将发展的结果具体落实,可以说,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是时代造就的必然结果。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使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有了巨大的突破,我们国家变得“越来越有钱了”,我们的人民也越来越富裕了,可是人民的获得感却不强,换言之,能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的福祉还未能落实好。而共享的发展正是应对这一现象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注重发展结果的分配,讲公平,共享不只是理想,共享是实实在在的内容;共享不是均享,共享是承认贫富有差距,努力推进扶贫脱贫;共享不是口号,共享是切实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让全国各地人民受惠受益。

总之,共享发展理念是对以往人民观的创新继承与发展。它虽侧重对共享结果的分配,但绝不是不要经济建设与发展,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它虽强调人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亦不是不要人人参与建设的共享发展,人人共建与人人共享是辩证的关系,即共享需要共建,共建为了共享。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共建,才有人人获得的共享。

3 共享发展理念人文精神的当代价值

3.1 理论层面

3.1.1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深刻解读和创新凝练

二是遵循新发展理念并一以贯之。要加强思想引领,始终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努力破除职业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将“创新”作为职教发展的核心动力,着力加强教育理念、办学体制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将“协调”作为职教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其体系结构更加科学;将“绿色”作为职教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节约生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将“开放”作为职教发展的必由之路,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区县间交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职业教育经验;将“共享”作为职教发展的根本追求,探索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建立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区县间资源优势互补、均衡配置。

在马列经典著作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共享发展思想,仔细解剖其本质不难发现它们是对人文理念或者说人文精神的展现。首先,马克思有关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就是追求公平正义。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这一方面表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制度的赞同,认为只有共产主义可以实现所谓的自由和平等,另一方面也表明正义、公平是共产主义制度必备的要素,只有共产主义能实现公平正义。这恰恰表明马克思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不是只追求物质最大化的社会主义,而是人道的、人性的社会主义。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过: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7]413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利益分配不分民族,利益由整体支配,凸显了公正分配,共享发展的理念。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与当今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但仍不可否认的是其共产党人的精神实质———利益最大限度公正化、人性化,这对我们当下共建共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同样对我们在经济新常态下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对人民的关心上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1.2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的华夏文明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不断斗争的历史。尽管中国早已经是一头苏醒的雄狮,屹立于东方,特别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备受世界瞩目,但传承着几千来来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也就说,当经济发展盖过于人自身的发展时,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向,把发展目光关注到“人”上来。

儒家文化中的“仁”,是仁义,是善良,是充满人性的,这放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适用,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讲究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公民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享有充分的“满足感”。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上去了,经济总量是位居世界前列,可是人民群众抓在手中的“幸福”却是少之又少,这是精神层面建设的缺失。

换言之,我们缺少一种人文关怀,即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共享发展理念中深厚的人文精神不仅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还有助于我们继续做好民生事业。反过来说,真正解决了社会的“民生”和“民权”问题,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称得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关乎每个中国公民的幸福,关乎每个中国公民活的是否尊严,因此,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是远不够的,和谐社会也不可能建设在大多数人却反科学素养的基础上,[8]357只有把人文精神落实到“人文建设”上来,才能真正解决好民生问题,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3.2 实践层面

3.2.1 有助于有效解决和落实民生问题

3.2.2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

当下,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反过来,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要扎实做好民生事业。不断深入挖掘共享发展理念中的人文精神有助于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偏颇。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是充满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这是要靠实干的,不是简单喊口号。为什么我们的经济总量上去了但是还会出现“获得感”这样的社会热词?就是因为我们的制度出了问题,人民群众感受不到公平公正,感受不到握在手中的真真切切的福利。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绝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公平正义,它是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关乎每个人的公平正义。倾听民众呼声是好的,但最关键最根本的还在于落实。革命导师列宁就曾深刻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到底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现人民所意识的东西时,我们才能管理。”[9]61因此,倾听民众诉求,解决民生疾苦,切实推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才是真正“正确表现人民所意识的东西”的表现。

3.2.3 为我国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一种新思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变幻莫测的国际政治,如何突破其中暗含的发展桎梏,实现超越性发展,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不难发现,近年来,中国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各个国家的经贸往来,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文化领域我们也颇有建树。近十年来的“振兴国学”的国学热和孔子热都让世人看到中国发展方向的转变———文化领域,贴近民生。尽管这样的转变有好有坏,因为这样的发展就像运行中的火车,转弯太急太快,容易出现脱轨现象,但至少让世人知道中国正在走“攻心”这条道路,无论是对内攻老百姓的“心”,还是对外攻世界文化的“心”。同样,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理念更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要走的发展道路。即中国要踏实推进为人民谋福祉的道路,这样的道路是充满人性化的,是包含人文特质的,是尊重每个中国人幸福和自身价值最大化发展的道路。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要想使人民群众拥护你,必先给足相应的福祉。对内如此,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时,更给予我们一种“攻心”为上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从更贴近人性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当别人从心底认同我们的行为时,我们做起事情来才会顺风顺水,只有当国际社会更加认同中国的声音时,我们才有可能在国际舞台上的各个领域熠熠生辉,真正实现中国的话语权。

注释:

①袁祖社.《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128页.

②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57页.

③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4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6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87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51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19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73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79页.

[1] 袁祖社.实践与公正:马克思的哲学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 戴立兴.毛泽东人民观及其当代意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 陈锡喜.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 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1.

[6]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五大发展理念”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武经纬,高萍美.公民社会的人文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道德文化和政治生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9]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理念群众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