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由X而Y”格式的功能表达与历时演化

2017-04-14 15:49李雨桑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句法老舍介词

李雨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200234)

汉语中有一种“由X而Y”的格式,这一格式它既有固定的成分“由”和“而”,也有可替换的成分“X”和“Y”,这一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被广泛大量的使用。到目前为止,前人对“由”字句的研究有许多成果,但是很少有对“由X而Y”这一格式的研究。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1](2015)对“由”作介词进行了义项分类,其中列出了“由”作介词的第三个义项:表示发展、变化、范围的起点。跟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书中提及了“由……而……”这一格式,但仅仅只是简单的举例,并未进行具体深入的阐释。李卫中(2000)[2]、(2006)[3]、(2007)[4]对“由……而……”这一格式做了分析研究。这三篇文章对“由……而……”这一格式的考察并不全面,只是列举了一些例子,探讨也并不深入。陈昌来(2002)[5]认为“而”一般是连词,陈昌来、李传军(2012)[6]论述到“由……而……”是形成连贯关系的类固定短语。欧慧英(2005)[7]认为“由A而B”这一格式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固定用法,多用于书面语。陈秀利(2006)[8]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探讨了“由A而B”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意义范畴。刘凝馨(2014)[9]从构件分析、句法功能分析、语义分析、语用特点分析这四方面对“由A而B”这一格式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释,但这篇文章仅仅是对四字格的类固定短语的分析,不考虑A、B为多音节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由“由”和“而”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后的成分我们用“X”来表示,“而”后成分我们用“Y”来表示。

本文用例部分引自北大语料库,部分选自通过人民网检索的当代新闻报道及网络报道(略有删节),所有用例均标明出处。

1 构件成分

“由X而Y”这一格式是由固定成分“由”、“而”和可替换成分“X”“Y”构成的介词框架。介词框架就是前置介词加后部词构成的,使介词支配的成分夹在中间的一种语法现象。

1.1 音节构成

从音节构成的角度来看,“X”、“Y”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X”、“Y”的音节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X”、“Y”的音节数量相同时,可以都是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比如:

(1)黄鸿年在杭州的购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策现象”由此而生。(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9》)

(2)海天之间,由浅黄而橘黄,转眼腾起万道光芒,映红长空,彩霞满天。(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史1978―2009》)

(3)东北却并非为了彻底阻止日本侵略,使之退出东北,而是企图使东北由日本独占而变为由国际共管。(《史传——宋氏家族全传》)

当“X”、“Y”的音节数量不相同时,可为多种音节形式。比如:

(4)由中国儒家文化衍生而出的家庭、忠孝等观念产生的成功的经营方法,家族企业是必由之路。(《史传——打工皇帝唐骏》)

(5)我们由内乱而招致外侮,是必然的。(《史传——蒋氏家族全传》)

1.2 语法单位构成

现代汉语有四种语法单位,分别为语素、词、短语和句子。从语法单位构成的角度来看,“X”、“Y”可分别由这四种语法单位构成。“X”、“Y”可以是相同的语法单位,比如:

(6)在家养病反把这病养家了,不肯离开她,所以她终年?家了,不肯离开她,所以她终年娇弱得很,愈使她的半老丈夫由怜而怕。(钱钟书《围城》)

同时,也可以是不同的语法单位。比如:

(7)我真佩服了猫人,因为佩服他们,我不敢再往下听了;恐怕由佩服而改为骂街了。(老舍《猫城记》)

可以看出,“X”、“Y”可以由多种语法单位搭配构成,可以是相同的语法单位,也可以由不同的语法单位混合搭配而成。

2 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

2.1 句法功能

“由X而Y”这一格式在句子中具有多种句法功能,可以充当各种句法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由X而Y”在句子中充当谓语成分。比如:

(8)我用手势表示叫他拾起送过来。他似乎不懂。我也由发怒而怀疑了。(老舍《猫城记》)

“由X而Y”也可以做整个句子的主语,但这个格式做主语成分的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少,因为这个格式由谓词性成分充当的情况较多,谓词性成分一般不充当主语,所以“由X而Y”一般不出现在主语的位置充当句法成分。比如:

(9)由忠诚而忌妒是走狗的伟大,而是圣人的缺点。(老舍《牛天赐传》)

“由X而Y”还可以在句中充当宾语成分,一般谓词都由焦点标记词“是”担任。比如:

(10)自然,在这贫弱的国家里,许多人们连吃还吃不饱,是很难以讲到人格的,人格多半是由经济压迫而堕落的。(老舍《猫城记》)

“由X而Y”可以在句中做定语成分,一般后面会有定语标记“的”。比如:

(11)由伤感而落的泪是露水,没有甘霖的功用。(老舍《四世同堂》)

“由X而Y”可以在句中做状语,有的后面有状语标记词“地”,有的后面没有“地”直接做状语。比如:

(12)现在,象夏日大雨由远而近地那样来了一片继续不断的,混乱而低切的吵嚷,分不出是什么声音。(老舍《且说屋里》)

(13)雷霆由远及近由上而下隆隆滚来,洞顶般的穹窿骤然炸裂,大地的脉搏在急剧地颤动,起伏的群山于是跳跃着映进视野。(《历史的天空》)

还有的和主句用逗号分开,独立形式做句子的状语,凸显状语成分。比如:

(14)由南京而武汉,他勤苦的工作;工作后,他默默的思念他的妻子。(老舍《一封家信》)

独立形式的状语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位于句中,一般情况下,位于句首的情况比较多。因为“由X而Y”做独立状语的目的就是凸显状语,使状语成为整个句子的焦点,一般表示状态的变化或方位时间的位移变化。凸显的成分一般放在比较醒目的位置,所以一般位于句首,后接主句。

“由X而Y”也可以充当复句中的分句,说明前句的状态或过程的变化。比如:

(15)这团黑气是否再能与那段明霞联合成一片,由阴翳而光明,全看小蝎身上有没有一点有力的光色。(老舍《猫城记》)

(16)不错,按着美国规矩,就凭这个博士学位,他应当去恋爱,由恋爱而结婚,组织起个最美满的小家庭,客厅里摆着沙发地毯与鲜花。(老舍《文博士》)

2.2 语义特点

“由X而Y”这一格式的语义关系和组成部分“X”、“Y”的语义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先要理清可替换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当“X”、“Y”的词性相同时,“X”、“Y”为类义关系或反义关系。

当“X”、“Y”为类义关系时,“X”、“Y”的语义可同属于一个较大的类。比如:

(17)这时围观人越来越多,赵某被气得脸由红而白?,说不出话,最后捂着胸口倒下。(1996《人民日报》)

“X”、“Y”的语义也可以表示一种顺序的递进排列,这是随着时间的递进发生的语义关系。比如:

(18)当然,人体生物钟并非一般时钟,只作由时而天,由月而年的线性运转。(2005-5-15《文汇报》)

“X”、“Y”的语义关系还可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程度加深,而表现出的一种位置、情感或关系的改变。比如:

(19)渐渐的由朋友而恋人,由恋人而同度蜜月了!(冰心《冰心文集》)

当“X”、“Y”为反义关系时,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互补反义关系,另一种是极性反义关系。

互补反义关系就是“X”、“Y”这两者之间不允许“非X非Y”这第三者的存在,即不是“X”就是“Y”。比如:

(20)上下两本的演出,仍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为主线展开,上本杜丽娘由生而死,下本杜丽娘由死而生,戏剧线条非常清晰。(2003-8-31《文汇报》)

极性反义关系就是“X”、“Y”这两者是相互排斥的,但是否定“X”,不一定就是“Y”,之间允许存在中间项。比如:

(21)这团黑气是否再能与那段明霞联合成一片,由阴翳而光明,全看小蝎身上有没有一点有力的光色。(老舍《猫城记》)

当“X”、“Y”的词性不相同时,“X”、“Y”的语义关系比较复杂,主要有施事—结果、原因—结果、变化—结果、凭借—结果、方式—结果、来源—结果这六种语义关系。

“X”、“Y”是施事—结果的语义关系的情况比较少,施事一般都是名词性成分。比如:

(22)事功不必为我所成,风气不妨由我而开。(俞平伯《为〈中外文丛〉拟创刊词》)

当“X”、“Y”的语义关系是原因—结果时,“由”相当于“因为”。比如:

(23)慧生实由我而死,要是我能给她些支持的话,或我再劝劝浩,她是不至于走上这条绝路的,我又增加了罪孽。(爱新觉罗《溥杰和嵯峨浩的跨国婚姻》)

当“X”、“Y”的语义关系是变化—结果时,这种变化一般都是角色的变化。比如:

(24)由巡长而降为巡警,顶好干脆卷铺盖家去,这碗饭不必再吃了。(老舍《我这一辈子》)

当“X”、“Y”的语义关系是凭借—结果时,“由”有“凭着”的意思。比如:

(25)说真的,他们由死亡而得到光荣是映射在他自己,与现在还坐在他面前的每一个人身上。(老舍《火葬》)

当“X”、“Y”的语义关系是方式—结果时,“由”有“通过”的意思。比如:

(26)他不能教人家由鞋上的灰土而看出他没有坐着车来。(老舍《四世同堂》)

当“X”、“Y”的语义关系是来源—结果时,“X”是结果“Y”的源头。比如:

(27)天上下起雨来,因为龙吐出的火焰而融化的积雪,变成水滴由天而降。(《龙枪编年史》)

由可替换成分“X”、“Y”的语义关系,我们就能看出整个格式的语义关系,因为整个格式的语义关系主要取决于“X”和“Y”。

3 相似结构的对比及变式

3.1 与“从X到Y”格式的对比

“从X到Y”是跟“由X而Y”比较相似的一个格式,有相同之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相同之处在于有的时候表达的语义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互换。比如:

(28)他狼吞虎咽的迅速已由快而慢,逐渐撑不下了。(李凉《江湖一担皮》)

(29)一个外国人正和一个工人一起踩泥,他俩保持着一致的步伐,从慢到快,再从快到慢,像是土人笨拙地跳舞。(2003年8月11日《文汇报》)

前人对“从X到Y”这一格式的研究,如王莉(2004)[10]、胡蓉(2010)[11]都认为这一格式的性质是与“到”的词性密不可分的。当“到”为介词时,“从X到Y”是联合结构,表示范围;当“到”为动词时,“从X到Y”是偏正结构,表示变化。上文提及“由X而Y”的“由X”是为“而Y”提供的一种语义背景,所以这一结构是偏正式的。只有当这两个结构都是表示“变化”的时候,意义才相等,才可以进行互换。

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格式还是有差别的。当“从X到Y”是联合结构时,一般不能进行互换。比如:

(30)近年来,这一活动正在从点到面,从城市向农村的乡镇拓展。(1992年9月25日《福建日报》)

“从X到Y”和“由X而Y”的语义也有区别,“从X到Y”的语义主要有两种,分别为范围和变化。只有当这两个格式的语义都为“变化”时才相似,“由X”引进施事、原因等逻辑语义时,都不能与之互换。

3.2 “由X而Y”结构的变式

从形式和结构来看,“由X而Y”这一格式还有一些变化形式。主要有扩展、紧缩、简略、连用这四种变式。

扩展就是一个“由X”后面接几个“而Y”或者是一个“而Y”前面接几个“由X”。比如:

(31)由于机遇,由于选择,1987年的臧联宝已由农村而矿山而城市,成了某工厂营销科科长。(1999年《人民日报》

(32)这样由江宁,由杭州,再由杭州而上海一个大圈子兜下来,函电往来,很快地两个月过去,事情尚无结果……(高阳《红顶商人胡雪岩》)

这样的格式可以显现出一定的层递性,表示一种位移变化,形式也比较经济简省。

紧缩就是将多个“X”或“Y”压缩在一个“由X而Y”格式中。比如:

(33)所以,当接到《读书》编者约稿的电话后,虽诚惶诚恐,担心难作如意文章,但我还是应承下来,把笔展纸,回忆自己由读书而教书、编书、写书所走过的人生道路。(1992年4月28日《福建日报》)

简略就是可以省去“而”,大体意思不发生改变。比如:

(34)“中华文化标志城”引起的话题不断,不过笔者关注这件事,倒不在于文化标志城该不该建本身,而在于由这件事引发的这场争论以及这场争论可能产生的影响上。(2008年4月21日《福建日报》)

(35)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由这件事而引出的另一个话题──学校乱收费的问题!(科技文献)

连用是指“由X而Y”的依次使用,有的时候为了加强表达效果,会连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由X而Y”。比如:

(36)新诗由旧而新,由文言而白话,又要打破镣铐,又要写出诗味,实在颇为不易。(2000《人民日报》)

从修辞的角度来看,连用变式的内部还分为回环和顶真两种情况。

回环就是循环往复,“由X而Y”的“X”和“Y”可以交替循环使用。比如

(37)独孤凤、公孙弘仍然被困在七星剑阵中,他们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先后已经七次。(黄鹰《天蚕变》)

顶真就是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也就是“由X而Y”中的“Y”做下一个“由X而Y”的“X”。比如:

(38)各种作文竞赛,由校而区,由区而市,由市而国,小赛中赛大奖赛,你赛我赛大家赛。(2001年12月3日《文汇报》)

回环和顶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顶真是反映事物间一个接一个的顺接关系,最后不回到原点,而回环是构成一个循环的,最终会回到原点。

总之,“由X而Y”是一个基本式,有时为了表达需要,也会运用变式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4 历史演化及其动因

4.1 介词“由”的虚化过程及其动因

《古汉语虚词词典》(1999)[12]认为“由”的本义为“随从”,随后引申出“自从、经由”等义,现在“由”的本义已经不再使用了。《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1](2015)中对“由”的解释为:当“由”做动词时,表示听凭;听任。当“由”做介词时,可以引进施动者;表示方式、原因或来源;表示处所起点或来源;表示时间起点;表示发展、变化、范围的起点;表示经过的路线、场所;表示凭借、根据。“由”从动词虚化为介词,最初主要用来引进施事对象,这种用法演变成了现代汉语中“由”最典型的用法。后来逐渐由空间义向时间义和逻辑义引申,介引处所、原因、凭借、来源等意义。

“由”虚化为动词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由”经常出现在状语位置。当“由”经常出现在状语的位置时,由于句法位置的影响,它逐渐失去原有的实词的本义,逐渐虚化为表示范围、时间、空间、依据等关系的介词。比如:

(39)但尔住攻此城,假令寡人不能杀尔,尔由我而死。(《全刘宋文》)

例(39)的“由”后还有一个主要动词,所以出现在状语位置的“由”很容易演化成介词。

第二,“由”的词义发生了变化。“由”在虚化为介词的过程中,词义不可避免会发生变化,逐渐由实在的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虚化。“由”的表示具体动作的义项逐渐脱落,最终只保留“由”作为动词的基本功能和意义,当“由”作为介词的功能出现后,就导致动词的功能不断减弱。“由”的介词的义项是在动词义项的基础上不断引申和发展而来的,再逐步经过虚化,最终形成介词用法。比如:

(40)若能依上所行,則風雲在乎我,晴雨不由天。(《道法会元》)

(41)非圣人有厚薄之私,盖礼义廉耻由贤者出,则不可以治小人者待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史藏》)

(42)以千金百布葬谦,为文祭之,有“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之语。(《南明野史史藏》)

例(40)的“由”是动词,表示“听任”的意思,而例(41)的“由”已经是介词,引进施事,例(42)更加虚化,表示原因。

4.2 格式的演化及其动因

通过对语料库的分析,“由X而Y”这一格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这一时期的格式运用并不单一,但是用法不是很全面,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嵌入成分词性相同的用法了,这种用法的出现表示这一格式表示变化的意义开始萌芽,但是用法很少。比如:

(43)周累世积德,天下莫不愿以为君,故不劳而王,恩施由近而远,而蛮、貊自至。(诸子百家儒家—《盐铁论》)

“由X而Y”这一格式在六朝时期开始出现由文言代词“斯、此、兹、是”等作为嵌入成分。比如:

(44)由斯而言,慈祖母无服明矣。(《全梁文》)

到宋朝时期,“由X而Y”这一格式的发展基本成熟。从语料库的用例数量和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这一格式的使用数量大幅增加。其次,这一格式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已经基本发展完善。最后,嵌入成分词性相同的使用情况也逐渐增多,表示变化的意义在这一时期开始大量出现。

(45)盖由哀而乐則难,由乐而哀则甚易。(北宋《朱子語类)

这一格式在清朝时期已经发展成熟了,语义也基本发展完善。比如:

(46)大令惧而退,谋诸抚幕高杏村,改为械斗致死,并造口供以实之,由县而司,会详以上,幸而免咎,则刑幕依法成谳之功也。(清·刘体仁《异辞录》)

“由X而Y”这一格式的语义经过语法化逐渐虚化,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具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变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仅仅表示语法功能的一种过程或现象。Hopper.p.和E.Traugott[13]认为语法化的机制主要有“重新分析”和“类推”两种。重新分析是导致新语法手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机制,引起规则的改变。而类推的作用主要是将通过重新分析而产生的新语法格式扩展到整个语言中去,扩展重新分析所产生的句法规则,并不引起规则的变化。从“由”从动词虚化为“介词”,再和连词“而”构成格式来看,“由X而Y”是经过重新分析变为一个格式来整体使用的。比如:

(47)在她学戏的时候,她曾经捧过一位由票友而下海的女伶——粉妆楼。(老舍《四世同堂》)

“由X”和“而Y”结合使用变成一个格式是由于语义的需要,是由人们的认知框架决定的。王莉(2004)[10]认为“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对人来说,各种认知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说起“自然”,那是因为它们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一句话,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产物。赵艳芳(2001)[14]“‘认知框架’是心理上的完形,完形知觉理论的有关实验证明,整体(完形)知觉大于部分之和,而且感知整体比感知部分来的容易。”从心理上形成的“完形”结构来看,认知上人们倾向于把距离相近的事物看成一个单位,这就是邻近原则。

“由”从最初从动词虚化为介词的基本功能便是介引,由最初的引进施事到引进时间、空间、处所、范围的起点,后又发展出介意逻引辑义的功能,虚化程度逐渐加深。“由”可以表示事物的起点,“而”的功能相当于“到、至”等动词,含有终点义。人们的认知框架认为“起点”和“终点”之间是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由于邻近原则,人们倾向于把“由X”和“而Y”看成一个单位。完形结构作为整体比它的组成部分在认知上反而更加简单,更容易识别、记忆和使用。长此以往,“由X而Y”倾向并最终形成了一个固定格式。

本文主要讨论“由X而Y”这一结构,分别从构件成分、句法功能和语义特点、相似结构对比及其变式、历史演化及其动因这四方面来展开论述,较详细地阐述了这一结构的特点。但是关于“由X而Y”这一格式到底有没有变成一个构式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一格式它既有固定的成分“由”和“而”,也有可替换的成分“X”和“Y”,形式上已经和构式相似,但是凝固性是否达到构式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考证,将会另文以详。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李卫中.与“由”字相关的句式和固定格式的考察[J].平顶山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李卫中.“由”与方位词以外的成分构成的介词框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4).

[4]李卫中.“由”字句和“由”字介词框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5]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

[6]陈昌来,李传军.现代汉语类固定短语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7]欧慧英.介词“从”和“由”[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8]陈秀利.谈“由A而B”[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9]刘凝馨.“由A而B”格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4.

[10]王莉.“从X到Y”及其相关格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11]胡蓉.“从X到Y”格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HoPPer.P.andE.Traugott.Gammatical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

[1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句法老舍介词
北平的秋
句法与句意(外一篇)
介词和介词短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句法二题
介词不能这样用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老舍的求婚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