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2017-04-14 01:06汪淑双王丹阳贾清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大学

汪淑双 王丹阳 贾清妍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论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汪淑双 王丹阳 贾清妍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大学语文课肩负着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重任,如今却陷入尴尬境地。在教育功利化和大学语文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双重影响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国学教育意义在不断散失。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与出路,以期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使语文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困境与出路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识,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个成员的心灵深处。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人安生立命,重建社会道德,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当今社会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浅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着大街小巷,而唐诗宋词元曲等传统文化被逼近了角落里,无人问津。如此局面对中国自诩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是一种无言的讽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该何去何从,中国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肩负起培养大学生挖掘传统文化的重任?

1.大学语文课程的困境

1.1 社会功利化,学科定位偏差

当今社会,人们受后消费主义的严重冲击,金钱至上,道德孱弱,实用主义观念大为流行。高校中功利现象屡见不鲜,对于文化的学习过于片面,很多在语文课程学习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状况不佳,这使得更多的高校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严重缺乏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对人文类学科和基础理论课程缺乏兴趣,而对各种培训各种资格考试趋之若鹜。社会上也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型人才,不若一个不通文法的技术人员有前途。基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与高校的教育缺乏衔接,使得学生在对语文课程学习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因此,大学生不重视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学习,片面追求实用性的知识。从这一角度而言,在现今的高校中,由于社会功利化的因素,使得高校中学生和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定位出现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也阻碍了高校语文课程的健康发展。

大学语文课程属于什么性质的学科?目前社会上普遍认同“工具说”和“能力说”。其“工具说”的观念认为,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多一种就业实践的工具,使得现今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课片面追求学科的实用性,将丰满的语文课变成纯文学课,或者应用文课。在实际教学中,开展教学内容上强调能说会道在社交上的重要性,大学语文课俨然成为学生就业实践的一个工具。而“能力说”的观念认为,在高校中对学生开展语文学科的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现今高校学生的对文字的表述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注重培养实用性文体写作的能力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多元化的潮流下,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国家、社会极为关注的重点。一些高校把学生就业率作为教师评优评先晋职称的重要参照,加速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偏差。有些高校院系甚至压缩停开大学语文课程。如此做法,短期内可以赢得较大利益,但长期看来大学生精神世界荒芜,缺乏应有的文化素养和情操品格。基于这样的状况,高校中所开展的语文课程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不利于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1.2 教材内容单一,缺乏国学精品

大学语文内容本应体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追求、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贵义贱利”的价值趋向、“勤俭”“知足”的生活观念,这些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是现行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良荞不齐。基于对大学语文学科的错误定位,近年来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单一,以应用文、现代文、实践实训教学为主,忽视传统文化中的精品美文,硬生生把一本大学语文等同于工具书。语文课程这样教学开展的状况,普遍存在于现今各大高校中,一部分高校中语文学科的教材很难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更难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发扬,这对我国经典文学而言是一种浪费,而对于现阶段高校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损失,失去了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和探讨的机会,基于这样的状况,应引起各大的高校和国家教育部门的关注,在保障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基础之上,应注重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和深入的探讨。

以魏饴编写的《大学语文新编》为例。全书共十九个单元,除第三单元(爱图文选),第四单元(人本文选),第五单元(修身文选)有少数优秀文学作品外,其余单元都是技能培训内容。具体来看,上篇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介绍了意义世界与阅读学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接受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方法。中篇是对学生日常书面表达方面能力培养,介绍了日常书面表达概说和一般方法,行政事务、事务财经、新闻报道等文选。下篇是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介绍了口头表达的基本方法、交际口语、辩论口语、职业口语、事务口语等。全书实用性极强,能提升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增大的就业的机会。但是实质上却忽略了大学语文教学的灵魂和根本。对于国学精品内容的缺失,对学生而言未对高层次语文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知识深入学习的机会。

1.3 教学方法陈旧,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进入大学,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接受不再是死读硬背,为考试而学习,而是本着兴趣、体会、感悟的心态去接触和重新认识语文。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陈旧,学科观念与学术前沿的滞后,让学生无法认同,望而生厌。不论是人文类中的机构设置或是人文类的学科教学的开展,均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教师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度。在目前众多的高校中,只有极少数的高校注重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开展。在理工类的高校中,对语文课程教学开展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样的教学状况充分的反映出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多语文教师对自身所教授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对教学方案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使得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其模式和方法过于陈旧,很难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高校中教师和学生存在这样的观点,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仅是为了更容易通过各个阶段的测试和考试。

此外,教师专业素养程度不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语文课,不过师资来源不稳定,稂莠不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授基本上以中文系教师为主,却很少有专业性很强的教师,或者说教师的研究方向与所教学科不一致。比如说语言研究方向的教师和文学研究方向的教师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都可以去上大学语文课。非专业的教师授课比较随意,要么只会照本宣科,无法深入认识教材,也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要么只会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去授课,于是乎大学语文课上文学欣赏课或者语言文字研究课,谈不上国学教育了。

2.大学语文课程的突围

2.1 高度重视,重新定位

通过上文的论述得知,在现今的高校中,对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的定位。为了更好的改善这样的问题,在本节的研究中,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在改变大学语文教学开展尴尬局面中,一方面需要从语文教改内部进行自我突围,即丰富高校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在保障提高学生对实用性语文知识的前提下,应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国学知识融入到高校的语文教材中,使当代学生能更深入的学习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掌握实用性文章表述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期待实现人文精神的社会突围,社会和学校能形成一个理解尊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内外双重突围,才能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对大学语文课程和传统文化教育的错误观念。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笔者认为,在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上,应该强调课程的人文性,而非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应该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念,认识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保护和发扬传统道德文化精髓,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自觉养成自强不息、深思慎取、和谐包容等优秀品格。在教学理念上,大学语文课程不是就业的指导课,而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2 坚守阵地,自我突围

大学语文课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多视角、多维度、广视野、开放性。首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恢复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经典性、审美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并通过对古典文学知识的学习,养成学生良好的品格,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提高学生对学习大学语文的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积极走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拓展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上教师的显性教育与课外学生的隐性教育结合起来,大学语文教育自然趣味无穷了。最后,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文化素养的平台,进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能力。例如,针对所学习的知识,在校内组织演讲活辩论比赛,或在一定区域内开展大学生联谊辩论比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以此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

此外,大学语文课应该是一门丰富多彩、思想性艺术性强的课程。首先受到课时与版面的限制,教材的编写应该有所侧重,不可过于自由散漫。在编写体例上可以采用文体模式或者文学史模式,不过都应围绕文学这一主题。其次,在文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尊重我国的历史、文化、文明,选择具有美学价值,彰显学科个性,凝聚古人的处世智慧和哲理思辨的经典作品。通过不同体裁的作品给学生以文化滋养和性情陶冶,提升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拓展中国文化的传播范围。

2.3 拓宽专业视野,培育人文情怀

高校应该意识到大学语文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建立专门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培养引进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为大学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创立良好的环境和有效平台,鼓励大学语文教师推陈出新开展教学改革,在学术交流、课题立项、发表论文等方面适度倾斜。

教师也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潜使学生了解、喜爱和掌握国学知识。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关注掌握语文学科的动态前沿,思想不断更新,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将高雅精深的国学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及道德素养。

3.结语

在高校中开展语文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环境下,文化传播的途径逐渐被拓展。为了更高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在高校中注重对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对学生和文化的传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大学语文课作为高校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它肩负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在现今很多高校中,对各个学科课程的设置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在未来的工作中,只要我们外部争取政策支持,社会认同,准确定位大学语文的学科属性,内部锐意改革,优化教材和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大学语文就能冲出困境,实现突围。

[1]侯曙芳.大学语文的困境与突围[J].铜陵学院学报,2006-04-30.

[2]李慧英.浅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渗透[J].吕梁学院学报,2011-10-15.

[3]黄雪莹.浅论大学语文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安徽文学,2013-05-25.

[4]李海涛.大学语文的困境与突围[J].语文建设,2013-11-20.

G642.0

A

2095-7327(2017)-08-0088-02

课题项目:本论文系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大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构路径探究》成果,项目编号为JS20140012。

汪淑双,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传统文化。王丹阳,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写作。贾清妍,女,黑龙江绥化人,硕士,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及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语文课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