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校企联姻,共同培养地方文化产业人才

2017-04-14 01:06刘瑞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专业

刘瑞清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校企联姻,共同培养地方文化产业人才

刘瑞清

(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未来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然而,人才短缺问题己经成为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尤其是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适合当地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文化产业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大多数院校文化产业专业开设的课程都是理论性的课程,虽然也设置了实践课,但都有名无实,要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必须高校和当地文化企业实现真正的联姻,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地方文化产业需求的人才。

文化产业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校企联姻

文化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把文化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无论是北京、上海、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之间的巨大矛盾日显突兀。现在,全国各大院校好多都开设文化产业专业,或者把其作为一个研究方向设置,目的是为当地培养文化产业人才。但是,这个专业设置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倍受困扰,任课教师大多都没有在相关产业任职的经历,只能是搬弄理论教育。而学生对学习这个专业的前途也非常担忧,觉得学这个专业华而不实,没有用处。其实,归根结底是这个专业还没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学生缺乏锻炼的机会,学生不知学了这个专业到底该干啥。设置文化产业的高校,其实也认识到文化产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都设置了实践课程,但是,却存在很多问题。

1.地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盲目,理论多实践少

许多高校在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定位,没有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很好的调研。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都很盲目,大多模仿其他院校。再加上文化产业范畴很广,包含的内容很多,有图书出版、新闻传媒、广播影视、动漫、网络、表演艺术、广告、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及休闲产业等等,许多院校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开,根本没有从当地文化资源出发,认清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没有与当地文化企业没有很好的链接。而且开设的课程理论知识更多一些,实践课程少,急需落地。一些学校通过开设实验室等方法来解决实践教学等问题,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实践能力没有很好的锻炼。因此,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急需改进,培养模式急需改革,课程设置急需调整,实践课时尤需加强。

1.2 对地方文化产业缺乏全面清晰的了解,实践教学基地难建立

对大多数地方普通高校而言,当地文化产业大多刚刚起步,文化企业较少,文化活动也不频繁,最主要的学校对文化企业不熟悉、不了解,因此很难建立联系,因而学校建立供学生实践的实习基地困难很大。通常情况下,大多数学校采取从学校到院系到教师、学生,利用所拥有的人脉,去打开局面。但是,采取这种方式会有很多限制。比如,只能到有人脉的相关企业而不能真正按照实践教学需求到相关企业实践。

1.3 院系和合作企业沟通不到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由于和大多的企业建立联系都是靠教师各种人脉,大多是托朋友介绍的,因此造成了带队教师和合作企业沟通不到位,进行实践教学时,只是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走马观花式参观。由对方企业派有关人员对企业一般情况进行介绍,教师和学生均不能对其相关岗位进行深入了解。而且,往往由任课老师带着全班几十个同学到达对方单位,给对方的正常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也非常不受对方欢迎,往往是因为人情关系不得已接待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在见习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对实践课程缺乏热情,不能主动去学习了解,只是被动听对方讲解,写的实践报告大多是一些粗浅的体会。

1.4 缺乏能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的师资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还存在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师资缺乏,特别是能真正进行实践教学指导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教学师资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培养出来的是只是理论型人才,而非实用性人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师资大多由哲学系、中文系、管理系、艺术系教师转行而来,缺乏在相关企业从业的经历,本身在实践教学方面就欠缺很多,即使有企业愿意提供实习机会,老师仅仅起带队的作用。在见习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文化企业运作了解甚少,沟通能力也比较欠缺,不能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所以对实践课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2.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校企联姻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到相关文化企业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了解文化产业到底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地方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所以,文化产业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最困难也是最有长远意义的就是和企业结合,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现联姻。高校和企业联姻就是在文化企业里,为学生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直接用企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当然,学校也不能一味要求企业提供平台,自己也要成为为文化企业培训人才的基地及后备人才储备基地。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真正培养出地方文化企业所需人才。然而,高校和当地文化企业如何联姻,这是高校文化产业专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高校要积极改进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

地方院校开设文化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初衷无疑是要为地方文化产业培养其所需人才,实现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职能。但是文化产业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偏理论,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得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根本和社会需求是脱轨的。因此从学校来说最主要的要做的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地文化产业需求来设置课程,这是改变的第一步。因为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文化资源不同,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不同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因此学校在文化产业课程设置方面应适应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的去培养学生,而不是全覆盖,学习所有的文化产业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个地方图书出版市场繁荣,就应该培养出版策划及技术方面的人才,如果一个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就应该培养文化旅游创意及服务型方面的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市场。所以,对于像文化产业管理这种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培养方案一定不能一成不变,应该能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另外就是是有关学生实践的实训课程、实践课程及实习活动要加大力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理解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和协调工作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2.2 全面了解地方文化产业存在情况,积极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想上好实践课程,必须要有一部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课程见习、实践课及实习不同的目的。不能一个班级的同学去一家企业,对企业影响不好,也影响实践效果。而要想找到合适的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必须全面了解地方文化产业存在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公共事业管理的特长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市内文化公司进行调查,了解经营内容、规模等特点,找到和专业的结合点,和他们建立联系,逐渐发展成实践教学基地。其次,可以让学校或者院系领导出面,到政府部门和文化部门建立联系,掌握他们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动向,积极参加,在这一过程中接触企业、事业单位。还有一个简单而事半功倍的办法,就是通过政府部门来调查,如通过文化局、统计局来摸底,然后,有的放矢的寻找这些企业。最后,还可以加入当地的文化产业行业组织来了解当地文化企业的情况。找到这些企业,找出确实适合做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由院系出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为实践教学基地,多多益善。

2.3 院系和文化企业真正联姻,实现双赢

对大多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普通地方高校来说,和文化企业建立合作比登天还难,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大多高校的文化产业专业都刚刚设立,对企业很陌生,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难适应企业需求,不知道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说,从高校得不到其所需人才。当然也就不愿意为学校提供“免费”服务。所以校企合作协议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前提下。这就需要学校和合作企业进行深入沟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联姻,双方要为实现双赢而努力。首先,要使企业真正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了解学校实践教学的目的,直接用企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实践教学的计划、内容由双方确定,实践教学实践的形式也不能只是对企业进行参观式的了解,可以邀请其有关岗位的员工为学生开展讲座,或者让学生短期顶岗,通过这样卓有成效的实习让学生知道这些岗位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其次,高校应该让自己尽快强起来,利用自己的师资、场地、学术资源,成为集人才培养、实践培训、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培训基地。这个基地有能力为企业举办短期员工培训、高级人才培训等员工培训。在授课教师队伍上,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聘请从事文化产业教学与研究、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可以推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理人,组成一流的授课教师队伍共同为企业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可以为企业省不少事,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次,当然企业和学校联姻的最好结局就是学校能为企业培养出其所需人才,成为企业后备人才的储备基地。当学生毕业时,实践过的单位愿意要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这才是实践教学的真正的、最终的目标。

2.4 对实践教学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高校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培训势在必行,我们从事文化产业方向教学的老师,缺乏在相关企业的经历,本身在实践方面就欠缺很多。今后要多组织老师们到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及文化企事单位去参观、交流、调研,最好能深入企业进行学习,多鼓励他们到企事业单位去挂职锻炼。教师通过了解企业,重新设计实践课教学内容,这样教师在带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带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的形势,才能知道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另外,实践教学师资结构的来源也应多样化,完全可以聘用实践教学基地工作经验丰富的员工带着学生实践,学校教师和实习基地聘用教师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实践内容,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对于新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普通地方院校来说,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并与企业建立长久双赢的合作关系需要一个过渡阶段,但是为了能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步必须要走,因为对于应用型专业来说,一定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只有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才能和企业真正实现长久的合作。

[1]赵晶媛.文化产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2]李军红.关于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4-07-15.

[3]胡郑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4-11-10.

[4]黄河.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以“四个学会”为目标[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15.

[5]李技文.关于地方本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5-06-23.

[6]陈玲.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4-30.

[7]李技文.地方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4-28.

G642.0

A

2095-7327(2017)-08-0080-02

刘瑞清(1974—),女,内蒙包头人,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