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2017-04-14 07:50邓丽姝
生产力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京津冀协同

邓丽姝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1)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邓丽姝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 100101)

文章按照产业协同发展的组织形式,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划分为整体搬迁模式、总部经济模式、产业扩张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联盟合作模式。从概念描述、动力机制、实现方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政策着力点或可供借鉴的经验等方面对各模式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基础上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

产业协同;京津冀;发展模式;战略思路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京津冀在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已经或正在形成行之有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特殊性和规律性的具体体现。对产业协同发展模式进行归纳总结,准确反映和把握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特征,进而提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政府根据三地产业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和引导,转化为市场主体进行产业分工和合作的自发行为,进而实现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内在必然性。

(一)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存,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京津冀产业发展的差异性是三地产业互补发展的基础。从产业间结构来看,北京已率先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天津正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河北则仍处于工业化时期。同处于工业化时期,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于河北。三地产业梯度差异明显,为相关产业链、功能链不同环节的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京津冀产业发展的相似性则能促进形成产业关联和分工。三地主要工业领域都包括钢铁、汽车、医药等,主要服务业领域都包括商贸流通服务、金融业等。产业结构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有助于在相应产业领域形成合理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进而通过产业关联促进区域产业协同。

(二)区域整体规划了功能定位和相应产业定位,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指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京津冀整体定位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总目标。在功能地位基础上提出了三地产业发展方向,并具体确定了区域金融等服务业、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等领域产业协作的重点,为区域产业协同指明了方向。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是指经济、制度、社会、技术等因素系统影响下,为实现区域产业整合发展效益而采取的产业组织方式。本文按照产业协同发展的组织形式,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划分为整体搬迁模式、总部经济模式、产业扩张模式、产业链整合模式、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产业联盟合作模式。

(一)整体搬迁模式

京津冀内部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差距使得产业梯度转移成为区域产业对接协作的重要路径,整体搬迁是京津冀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模式。整体搬迁模式指与首都功能定位和要素禀赋特征不相符的产业,在成本推动与政策引导作用下,从北京整体搬迁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天津、河北,与天津、河北的要素成本、土地空间、产业基础等优势相结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整体搬迁是北京与天津、河北之间比较成熟的产业对接模式。代表性产业主要包括:资源、环境约束较强的重化工业;对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敏感的一般性制造业;以及区域性物流基地与专业市场等一般性服务业。这些产业属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领域,天津和河北则具有承接的优势和条件。例如,北京凌云公司整体搬迁到河北邯郸,成立新兴凌云医药化工公司,在搬迁过程中实现了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并通过循环经济达到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生产。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等服装、建材市场已经或即将迁往廊坊、保定等地。

整体搬迁模式在京津冀实施的主要经验在于转移的同时实现了产业升级。在实施过程中,产业从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完成了整体升级,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北京来说,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进一步退出低端产业与业态,发展高端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对天津和河北来说,依托生产要素与产业基础承接产业整体转移,推进产业创新,改造提升了相关传统优势产业;对于整体搬迁的企业主体来说,降低了综合生产成本,扩大了规模,实现产品、生产工艺和流程升级,提高了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总部经济模式

总部经济模式是大型企业基于地区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差异,按照比较利益原则、成本收益原则、级差地租原则等,将功能链的总部环节设在北京,将生产、制造环节布局在天津、河北。通过企业功能链、价值链在区域优化布局,在企业内部优化配置区域资源,进而以企业组织为载体实现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合理功能分工和产业合作。京津冀三地都具有一定基础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北京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下,以龙头企业为引擎、以利润最大化为导向实现产业组织变革,形成总部经济模式驱动的区域产业整合。京津冀的钢铁产业按照“总部(研发设计)+制造”的模式发展,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由北京总部向河北延伸制造环节。如首钢集团在河北建设了首钢京唐公司、首钢迁钢公司、首秦公司等新钢厂作为钢铁制造基地;二是由制造基地向北京扩展总部环节,如建龙钢铁将总部由河北搬到北京。京津冀的农业则采取了“总部(市场)+生产基地”的模式,如泰国正大集团将中国区总部设在北京,研发、数据等部门设在天津,将河北定位为生产制造基地。

总部经济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企业来说,通过在区域内分工布局功能链进行产业扩张和转移,降低了综合成本,拓展了市场规模,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对总部集聚地来说,知识技术要素密集的比较优势得以强化,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高端商务服务业及关联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发展。对生产制造基地来说,强化了制造业优势,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区域整体上,达到企业内部分工与区域产业整合相辅相成。充分利用商务成本结构差异,将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在一个企业集中配置,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重组在区域优化布局产业链,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从而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企业通过内部交易实现跨地区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内部组织关联与交易成为区域产业分工和整合的微观基础。中心城市通过“总部-制造基地”的功能链,发挥高端服务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联动发展。总部经济模式促进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京津冀实现整合优化发展。进一步推进实施总部经济模式的政策着力点主要在于降低企业功能链总部环节与生产制造环节之间的组织协调成本。促进区域内信息、交通、教育、医疗、金融等服务一体化发展,优化制造基地商务环境,降低信息、资金、人员等要素流动成本,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以税收分成政策等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完善总部与制造基地协作的体制机制。

(三)产业扩张模式

产业扩张模式是产业在北京进一步发展受到土地空间、要素价格等瓶颈制约,通过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共建园区等方式向天津、河北进行产业扩张和衍生,扩大产能,实现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产业扩张模式是京津冀新兴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主要发生于北京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和新兴产业等领域。

在北京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通过企业内部分工向外部分工的市场化转化,综合北京的产业竞争优势与天津、河北的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专业化分工与产业整合。主要包括:北京汽车、生物医药产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向区域扩张布局。例如,在汽车产业,北汽集团黄骅分公司、北京现代沧州工厂相继建成投产,将带动在河北沧州形成以整车制造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进而促进京津冀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在北京度过关键成长期后向区域扩张,或者向区域辐射扩散技术、人才等创新型产业要素,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主要包括:北京的孵化器、互联网金融等创新创业服务业向天津、河北扩散,促进北京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区域实现复制。在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北京的产业要素向廊坊等地扩散,实现产业化发展;或者廊坊、保定等地区依托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吸引国际性公司的项目投资。从而与北京形成不同层级业务和产品的产业内分工与互补发展。

在产业扩张模式中,生产要素加速在区域流动,北京通过辐射效应对津冀产业发展实现知识、技术外溢,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导入津冀,促进津冀相关产业发展。北京与津冀优势互补,相关产业在区域集群发展,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进而成为主导产业。在区域主导产业的整合发展中,河北获取后发优势,区域内部差距缩小。运用产业扩张模式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着力点在于津冀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夯实人才支撑,完善相关产业配套环节,有效承接北京产业扩张。

(四)产业链整合模式

产业链整合模式是指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在京津冀布局各产业链环节,在以北京为主导的核心环节引领下,三地基于产业价值链实现分工合作,从而在区域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主导产业集群。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新时期,产业链整合模式成为北京引领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的主要模式。在一些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北京已具备了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根据要素禀赋、产业基础等区位条件在天津、河北布局制造等产业链环节,构建起区域优势互补、整合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框架。例如,京津冀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带,按照研发设计在北京、高端装备制造在天津、数据存储在河北张承等地区,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分工。在集成电路产业,也已形成了研发设计在中关村、高端制造与装备在亦庄、封装测试在石家庄的产业链分工格局。现阶段京津冀仍以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为主,基于核心环节研发、市场营销的横向延伸和整合尚待进一步推进。

在产业链整合模式中,以创新等战略环节主导在区域配置产业链节点,与战略环节形成有效联动和互补,则能够围绕战略环节构筑产业链核心能力。通过产业链合作,整合区域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强化产业链关联和专业分工。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北京产业创新能力向区域延伸,带动天津、河北以产业链环节为切入点发展相关产业。加强了区域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完善产业互补核心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区域主导产业培育。

目前在京津冀实施产业链整合模式以优化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效果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围绕研发创新环节,提升津、冀的先进制造技术水平,加强各环节的协同创新,构筑三地互补核心能力。在天津、河北为产业关联网络配置最有效的节点企业,提高节点企业创新与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和优化组合,促进各产业链环节实现有效联动与衔接。通过有效整合加强三地产业集群的关联,实现紧密配合和分工互补,形成富有竞争力的区域大产业集群。

(五)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是指北京的科技成果在天津、河北进行中试、孵化、产业化,实现区域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耦合与对接,在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带动津冀新兴产业发展与优势产业升级。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依托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地位,通过区域协同创新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升级。在京津冀,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直接引进高新技术并应用转化。如石家庄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鼓励重点企业引进京、津的项目和技术。二是建设中试孵化基地、联合实验室等研发组织,打造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联结纽带。例如,中科院5个研究所在廊坊设立中试研发基地,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三是通过园区合作、院地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例如,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主导合作建设的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将系统复制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科院在河北唐山等地建设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河北以107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建设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推进北京农业领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四是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设立分支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2016年1—7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在天津、河北新设立分公司、子公司近700家,推动高新技术成果在区域实现产业化。

随着区域协同战略布局的深入推进,以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主导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将逐步显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有效整合了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天津研发转化优势、河北产业化优势,链接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推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河北等地在资金等方面已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优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实施效果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天津、河北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夯实承接产业化的产业基础,完善相关产业配套。

(六)产业联盟合作模式

产业联盟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建设技术创新联盟等区域产业联盟,以产学研合作为主导加强区域重点领域的产业组织联系,实现协同创新、共同开拓市场等宗旨,以求实现更高层次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产业联盟正在逐步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载体。京津冀以产业联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建设面向行业的创新联盟和面向区域的创新联盟。通过在三地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行业建设创新联盟,促进区域相关领域产学研对接协作,协同推进产业技术改造升级与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突破,促进协同创新与升级,力争实现区域传统产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开拓发展。例如,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将通过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有效推进京津冀钢铁行业实现转型发展;京津冀智能制造协作一体化发展大联盟将推动三地智能装备制造和应用产业的互动整合发展;石墨烯产业联盟将促进京津冀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同时,面向区域建设的协同创新联盟则能为京津冀各产业领域的协同创新提供共性平台。例如,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将促进技术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则旨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业联盟合作模式将区域产业发展要素统一在产业联盟框架下,通过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协同创新等内在机制,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联盟的合作贯通了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技术改造”为主线的区域产业创新链,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产业联盟合作主要依靠企业等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了基本的市场机制。产业联盟框架下的合作促进跨地区的要素流通和市场主体的统一行动,带动了区域统一市场建设。

京津冀进一步提升产业联盟合作模式实施效果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区域产业联盟制度体系和协调机制,包括对接沟通机制、成果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通过制度设计加强联盟成员基于共同利益的实质性合作。提升企业在联盟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为企业发展打造开放式产学研创新平台等全方位、体系化的公共平台,提高企业主体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充分发挥产业联盟模式的作用,根据产业链谋划创新链,确定区域产业协同创新与升级的技术路线图,有效整合产学研各类创新主体,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把握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

在已经初步形成特定产业协同发展模式情况下,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新体系,关键在于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基础上实现高层次的产业分工和产业融合。

(一)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互动

选择京津冀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发挥北京高端科技研发、天津应用研究、河北技术选择与应用功能,打造涵盖研发、设计、中试、产业化等的完整创新链。针对高端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生态安全、服务民生等共同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定期发布重点领域、重点技术协同创新路线图。制定产业协同创新的行动方案和推进计划,凝练出协同攻关的重点创新链和研发项目,分步骤有序推进、协作展开。通过创新联盟组织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区域重点领域科研院所、企业研发机构、新型研发组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有效对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创新网络。

围绕创新链促进区域产业分工和融合。充分发挥北京创新中心和高端服务功能,推动天津实现研发转化、河北实现转型升级,承接中试、高端制造环节。促进北京创新成果在区域衍生创新企业,延伸形成创新产业集群。依托三地比较优势,推动制造企业总部化、服务化发展,在区域实现价值链各环节合理布局,打造竞争优势。创新区域产业合作体制机制,形成区域价值链分工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结合区域产业基础,促进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大数据产业链等优势产业链,打造上下游衔接配套、分工合理的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形成建立在自主创新和品牌营销能力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服务环节延伸和融合发展。

(二)深入实施区域创新试验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以京津冀区域整体实施创新试验改革为突破口,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科技资源市场化运作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模式,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改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机制。一方面,深化现有科研机构管理制度改革,在人事管理、资金管理、组织治理等方面加强市场机制作用和市场激励。另一方面,以现有科技资源和科研机构为基础,在应用研究领域建设一批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改革科研项目管理体制,促进北京的高校院所主导,与津冀的企业、高校院所共同承担研发项目,共同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加强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组织机制。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核心,通过设立分园、共建协同创新示范区等方式,建设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

以创新试验改革为切入点,在京津冀深入推进制度创新。以北京为龙头,在创新试验改革总体安排下,在全国率先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科研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管理、开放创新等相关领域改革。促进区域创新试验改革与市场准入制度改革、服务业扩大开放、自贸区金融创新等各项改革统筹协调,形成制度创新的合力。促进区域创新试验改革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保税区等重点功能区体制机制创新相匹配。通过多领域改革协同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创新。

(三)发挥北京科技服务中心功能,以科技服务业主导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

以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优化提升北京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功能。提高北京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竞争力。促进北京科技服务业在区域协同布局,与津、冀合理分工,打造科技创新服务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北京为主导形成科技服务业集群,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形成良性互动。推动北京与天津自贸区等重点功能区科技服务业促进政策协同创新,发挥北京的创新示范作用。以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为龙头,通过经验复制、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向津、冀辐射扩散,实现北京研发设计、创新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网络化布局、连锁发展,打造区域网络化科技服务体系。发挥中关村科技金融领域的创新示范作用,通过机构延伸、业态和模式复制、政策协同,在区域形成科技创新投融资促进体系。

围绕创新链,在科技金融、孵化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服务领域建设区域联盟。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机制建设和共性服务,促进服务机构之间能力互补和服务环节之间高效链接。例如,推进多维度、多层次孵化器网络联盟发展,促进各类孵化器互补合作,广泛对接资源、共享服务,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网络 。整合科技服务重点领域区域联盟,建设京津冀科技服务创新大联盟。促进科技服务与创新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共生耦合。依托创新联盟打破区域壁垒,建设区域统一的创新资源整合和流通体系,建设一体化的创新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

(四)夯实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条件保障

降低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优化产业承接地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效率与服务水平,降低产业对接的制度成本。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链接与协作的配套环境。完善津冀承接北京相关产业转移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上下游配套关联。加快津冀商务、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北京为主导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在区域建设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便利区域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管理协调成本和外部市场交易成本。

加快区域统一市场建设。以区域产业联盟、统一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业务协同等为切入点,促进京津冀产权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协调发展,打造区域统一生产要素市场,提高区域产业要素的流通和配置效率。通过联席会议等途径,构建三地产业政策和信息交流沟通的长效机制,及时修正不利于区域产业协同的地方性规章制度,促进区域产业管理政策措施协调统一。为区域统一市场建设营造基本的制度环境与政策保障。

创新区域产业功能区协作体制机制。以产业协同为统领,在区域发展顶层设计统一安排下,统筹京津冀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等功能区发展规划和政策。以园区为试点,探索创新利益共享机制、产业链对接机制等产业协作机制。在产业协作园区率先实施相关制度创新,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建设产业协作项目投资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充分发挥重点功能区的制度示范效应,促进园区的制度协同。

[1]高伟,2012.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模式与调控[J].高校理论战线(7):26-30.

[2]向晓梅,2010.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以粤台产业合作为例[J].广东社会科学(5):31-36.

[3]徐永慧,周立群,2016.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纽带、新载体——京津冀产业联盟的发展现状与合作机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0-14.

[4]袁东明,马骏,王怀宇,2014.着力解决我国创新链中的重大瓶颈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6):27-30.

F272.92

A

1004-2768(2017)07-0064-06

2017-04-30

邓丽姝(1976-),女,山东滨州人,经济学博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产业链京津冀协同
筑牢产业链安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