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索

2017-04-14 07:50龙作联
生产力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龙作联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甘肃 山丹 734100)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探索

龙作联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甘肃 山丹 734100)

文章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出的背景出发,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可采用的改革路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

一、背景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支撑因素包含有“农转非”、大规模投资、对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人口红利等方面。但是随着“农转非”的推进,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也在不断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而且城市化进程深度到了一定程度,产业结构也已经逐渐稳定,而且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相差较小,同时在2010年以后,大规模投资拉动GDP的增长率也一直在下降,从2010年以前的10%以上,发展到2015年,已经降低到6.9%,而且呈现出的是逐年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以往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开始衰减[1]。

我国经济中的各个产业,有些受到一些因素影响开始出现疲态,但是同时一些新兴的产业还是有着较好的发展势头。这样也就凸出了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分化的情况,对供给侧环境加以改善就成了迫切的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

二、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是其一个具体方面。农业供给侧的改革核心与整个供给侧的改革核心也就趋于一致,都是要通过对其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各部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配置,使其在“质”和“量”上都得到提升,进而使其供给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产品与消费的无缝对接[2]。

而且当前我国在农产品供给的质和量上都存在着问题,一些品种供给过剩,但另一些一直处于短缺,而且一些中低端的产品在供给量上偏大,而高端的产品十分稀缺。因此,在2015年底和2016年初,中央就提出了对农业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并且强调要对农业的供给体系从质量和效率上加以提升和完善,即在满足消费者在数量上的需求的同时,还要保证对消费者在质量上的追求;逐渐建成一个结构合理,可靠有效的农业发展体系[3]。

我国主要的农产品目前在供需上已经转变为较为平衡的状态,但也存在部分农产品在供给结构上出现过剩的情况,我国农业在供需等方面的现实情况仍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本文将在下一章进行详细地探讨。然而农业在供给结构上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也就无法克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粮食的产量和库存以及进口量齐增的问题也无法解决,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粮食供需存在矛盾,出现“三量齐增”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粮食产量也在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在2011年就达到了5.71亿吨,截止到2015年底也增长至6.21亿吨,针对我国拥有的13亿人口,可以在数量上基本保证满足自给自足的情况,但是同样一直在不断上升的还有粮食的库存量和进口量。2015—2016年度,我国玉米、小麦和稻谷这些主要农产品的库存量合计达到了约2.3亿吨,排在世界粮食库存的第一位。在进口量上,2015年我国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量均在250万吨以上[4]。总进口量与政策有关,主要是由于政府指定的最低收购价要高于一般市场价格,导致市场上的农产品相关企业担心依照这一标准收购后造成亏损,往往不敢入手交易,这样一来,大部分的粮食无法进入市场正常流通,而完全依赖于中储粮的经营,因此库存量也在不断增加。库存增加了,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进口量也自然会上升。

(二)农产品质量不佳,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由于我国农村在生产技术以及对于农产品进行基础加工的设备落后,由此造成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在质量上有待提高,而且在供给上更加重视数量,没有充分结合市场,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来提供优质的产品。随着人们在食物消费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这种供需不平衡问题也在不断的升级,呈现一种所生产的低价值的大量农产品滞销,但是高价值的产品却无法提供的现状。

(三)年轻劳动力缺乏,主体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众多农村年轻劳动力纷纷涌进城市,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特别是优质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业的劳动力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出现不足。据统计,农业从业人员34 874万人中,男性占 46.8%,女性占 53.2%;其中,20岁以下占 5.3%,21~30岁占 14.9%,31~40岁占24.2%,41~50岁占 23.1%,51岁以上占 32.5%。农民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劳动力的成本也在增加,同时农业生产发展中都缺少创新主体,使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动力严重不足。再加上,受小农思想影响,缺乏市场经济应有的意识和思维,在观念和素质上都有待提高,对农业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创新发展有一定的制约。

(四)农业生态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前面提到,由于受到观念和需求等多方面的驱动,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过度强调数量上的增长,开展低水平的土地扩张与开垦,并且为了追求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这种方式在耕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大量的水资源内耗掉,同时农药化肥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地污染,再加上农村发展工业又进一步造成了生态污染,导致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因此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农业造成大量损失。

(五)农村的科技发展水平不高,缺乏创新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业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适用性也不强[5]。虽然在技术上研究有了突破,但是并不能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发展。而且由于对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开发应用上的投资,存在较高的风险且收益又较低,因此在缺少政府扶持的情况下,本身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支持,这样农业科技创新在缺少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其发展水平也可想而知。

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农民的改革实施主体的作用

对农业供给侧进行改革,而农民就是实施的主体。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民这一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而其中一些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就是推进农业技术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对象,也就是目标主体。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更有利于农业进行的高效化和规模化发展,以及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农业在结构调整的先行者,对此可以通过创建示范性合作社,并加以监管和筛选,作为改革深入和推进的助力[6];对于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规模适度的条件下进行大力发展;重点打造农业龙头企业,并依此来推动农业生产的集中,形成区域优势,形成产业链,实现综合发展。

(二)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作为重点

通过分析可知,我国农业出现“三量齐高”的问题,跟最低收购价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政策脱离了市场价格,导致了问题的出现,因此想要去库存,就需要合理调整关于农产品的价格、引导农业根据市场供需变化而对产业、产品以及供给结构进行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对农业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方面,要适应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包装等方面的质量。一方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品种的构成,同时通过升级生产加工设备,尽可能地实现标准化;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第二、三产业与农业的结合,把农业生产与工业加工以及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服务等各方面联系在一起,创造新型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价值,满足消费者对农业的多边需求。

同时,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农产品品牌,抓住机会,将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推广出去,而且在生产管理上,先找出自己的不足,然后学习相关的发展经验,通过取长补短来整合现有的资源,将市场进一步扩大,使农产品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形成品牌效应;这样一来,我国的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才能够真正贴近市场需求,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也要加快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即要从重量不重质向质量数量两手抓转变,开展联耕联种、代耕代种等专业化的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走高效、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并通过主体素质的加强和培养,补上现代农业在金融、信息、智能等方面的短板。

(三)进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由于从事农业经营工作的人员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因此,要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良好的成效,就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对农业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通过技能培训和意识的提高,不仅使其能够掌握相关的农业应用技术,同样也能够形成一定的市场意识;并且将财政投入到职业教育培养上,使新一代的农业人口能够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的观念和较低的素质,能够具有实际的技能和本领。因为在当前社会,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使以往廉价和初级的劳动力不再具有优势,反而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这部分人群也是未来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改革的主要力量,因此这也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培养并提高其职业和专业素养。

(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

对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并非是进行简单地结构调整,因为其存在的问题不是品种种植多寡的浅层问题,和农产品的生产以及科技水平也息息相关。如果只是品种结构的调整,而不深入地进行生产和技术层面的改革,则会让我国的农产品失去竞争力,从而渐渐失去更多的市场,我国依然会存在高库存和高进口的问题。

要进行改革就必须要有创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现在和未来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点还是应当放在提升其科技含量上,尽量在减少农业的各项经营成本费用的同时,还要在农产品质量上有所提升,从整体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才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所在。

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现有的资源不断投入到农业的科技发展当中;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对相关企业和市场主体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来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活动;同时还要考虑到创新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的失败以及很多的不确定性问题,这样的创新风险容易影响到发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妨碍创新的发展进程,因此还需要加强风险意识,增强在这方面的担保机制,对风险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散和转移,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保护和保障;而且最好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创新工作加以规范,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加入到这项工作当中。

(五)盘活农业用地,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在对农业供给侧的改革中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农业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

目前我国农村还有闲置的农业用地,对土地的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提高。

对其改革的目的还是在于将农业用地盘活,使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出来,农民也能借此获得更多财产性的收益,并在保证城市土地收益情况下,从农村自身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两方面考虑,要加快土地流转,允许这些土地入市。

[1]杨建利,邢娇阳,2016.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4):613-620.

[2]孔祥智,2016.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改革(2):104-115.

[3]马泽波,2016.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多重困境与突破路径[J].大理大学学报(11):18-23.

[4]刘明,201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农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1):120-121.

[5]刘影,周晏起,王毅,等,2017.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业科技通讯(2):8-9,13.

[6]高强,张照新,2016.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合作社创新发展[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6):81-88.

(责任编辑:D 校对:T)

F320

A

1004-2768(2017)07-0046-04

2017-04-17

龙作联(1966-),男,甘肃山丹人,中共山丹县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党建、党(文)史、县域经济。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