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14 07:23孔伟金于永明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创改革课程

孔伟金,于永明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下简称“双创”)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引领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1]当前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引擎。[2][3]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破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失、创业水平和层次较低、创新创业动力不足等因素。[4]2017年,青岛大学获批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以及山东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本研究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等方面探索青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高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引擎,也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加速器和孵化器,理应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面貌焕然一新,但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远未达到国家“立德树人”战略的要求。[6]

青岛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和我国大多数高校一样,面临着一流本科建设的机遇,肩负着培养“未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任,必须通过教育综合改革的路径,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贡献出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的青大经验。

二、创新创业示范高校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创新创业基地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型的载体和重要依托,“双创”示范基地需要重点完成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流动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健全双创支撑服务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7]

(一)建立和实施符合“双创”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全方位培养“双创”人才

围绕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能力、品质5个核心要素,[8]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修业基本要求,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质量;邀请杰出校友、国内外优秀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开设创新创业类和实践应用类课程,课程数量达到总课程门数的三分之一,实现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知识、能力、品质教育覆盖率100%。

(二)建立适应“双创”要求的现代大学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流动新机制,释放“双创”队伍内生动力

1.改革人事管理服务制度

支持科研人员带科技成果兼职或离岗创业,对离岗创业所涉及的条件、审批、年限、考核、待遇等问题做出系统规定,为在职事业编制人员在一定期限内保留人事关系、离开工作岗位,到校外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创业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从而破除现有体制机制障碍,释放“双创”队伍内生动力。

2.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将创新创业成果及其社会贡献作为教师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条件;在现有职称系列基础上增设专职科研创新职称系列,鼓励创新创业;建立教师柔性服务企业制度,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对社会重大贡献列入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完善双创人才流动机制。遵循“走出去、请进来”指导方针,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9]鼓励师生依托学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鼓励师生到地方园区、企业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注重师生创业创新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和产生的价值,落实科研人员离岗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双创人才双向流动。[10]

(三)强力推进适合“双创”要求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全面改革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简化科研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流程,下放资金使用管理权限,放宽经费预算控制要求,认可科研人员智力收益。统筹科研结余资金使用。放宽科研项目结余经费支配自由度,统筹结余发展资金建设学校科研资金池。完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市场化、体系化建设,将技术转移服务向两端延伸,服务从科技创新到科技成果转化到发展再创新全过程。监控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对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定制转移转化专门方案,动态跟踪成果转化进展,及时给予资源支持和专业指导。

2.健全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机构

与青岛市携手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及协同创新实践,推动职务科技成果处置权改革;以“零首付转让+五年分期付款”方式,推动突破性成果快速转化;分类改革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按合同约定加大横向项目经费自主支配额度和权限,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按照成果转化收益按比例用于科研团队的绩效奖励。

(四)加强“双创”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五位一体”双创生态环境

1.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

完善现有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整合校内资源,依托现有实验实训场所、学生活动中心等,盘活改造其他闲置场所,投入专项资金,建成集培训、实践、服务、交流和成果展示为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进一步提高“孵化器—加速器—转化器”在空间和管理上的有效对接,构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良好生态。

2.完善全方位创新创业支撑体系

打造“五位一体”(物理空间、行政服务、投融资服务、互联网+共享服务、经营增效服务)的全方位创业孵化平台,为创业团队和企业提供链条式、全方位的孵化服务。利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学院以及我校与各地市共建的行业企业、研究院所等孵化器,遴选优秀项目进行分级、分类、分层次孵化,有针对性的配备、聘请校内外导师,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和跟踪服务,提高创新创业成果的孵化成功率。

三、青岛大学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成效

近年来,青岛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以实践训练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依托训练基地、项目、竞赛、成果孵化、文化宣传等平台,增加学生创新创业阅历,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一)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大力支持跨学科、跨院系课程修读及辅修专业学习,2017年开放90个辅修专业,累计跨院系、跨学科修读人数达2000余人,占当年级人数13%。大力推进交叉专业建设和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7年54个专业组成18个专业类,实现跨学科交叉专业招生,“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探究式-小班化”教学改革,2016-2017学年,平均每学期开展小班化(40人以下)教学受益学生24405人,占学生总数的69.73%,小班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开展探究式、启发式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批判精神。推进学分制改革,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实行弹性学制,合理延长修业年限,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2017年休学创业学生20余人。

(二)大力构建“通识教育+多元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了由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三类课程组成的“通识教育+多元实践”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创新方法》等双创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创新精神与创业实践、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模块;各专业开发不少于3门“双创”多元实践课程,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目前研究型课程占课程总数的67%,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建立“双创”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与多元实践学分有效融合。改革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深入实施“学业(课程)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的“四位一体”学生学业评价新体系,倡导“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非标准答案考核课程占课程总数的33%,鼓励使用等级制成绩进行评定,淡化分数负面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全面搭建“实践训练-项目引领-竞赛激励-成果孵化-文化创新”五大创新创业平台

一是实践训练引领实践能力提升。学校与政产学研单位建立了12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39个校级创业就业实习实训基地、179个院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的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教学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山东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等264个专业实验室,全面开放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实训需要。

二是依托项目引领创新能力提升。学校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啤集团、青岛港集团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开通了“校企直通车”服务项目,校企合作由最初单纯的求职招聘合作转变为“产、学、研”项目合作、就业指导与职前教育合作、实习见习合作等多元化合作形式。与红岛高新区孵化器、蓝色硅谷等孵化基地联系对接,建立有效的转接绿色通道;推行学生“进实验室、进课题组、进科研团队”,每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接纳2-4名本科生参与项目研发,形成科研促进教学常态,为学生团队成长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三是依托竞赛激发创新创业意识。2001年学校成立大学科技园孵化器,2009年成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吸纳双创大赛获奖团队。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促改、促创,将大创项目及竞赛获奖纳入学院教学管理工作评价指标体系,认定教师指导竞赛工作业绩,对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评优评奖及推免研究生等政策倾斜。2016年参加各类竞赛54项,获省级以上奖励645项;近三年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299项,校级立项2400余项,参与项目学生达5000余人。启动“校长杯”双创大赛,2016年参与学生3000余名,受益学生20000余人次。

四是依托成果孵化创新创业项目。2015年我校联合青岛市崂山区政府、清青创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合力打造的青岛创客大街正式开街,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开启“区校共建、市场化运作、专业团队运营”模式,引入了广州创大、黑马会、邻客创业公社、BINGGO咖啡等多家顶级创业服务机构,提供集孵化、路演、展示、培训、研发、投融资、生活娱乐于一体的创业服务生态体系,共同为创业学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和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已成功入驻项目131个,孵化创新创业企业52家,接待各级领导、各种团体考察70余次,成为青岛“双创”新名片。

五是依托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拓展宣传渠道,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向学生宣传相关政策,提供“双创”信息;倾力打造“日新大讲堂”“双创”教育品牌,持续开展创新创业讲座;组建大学生双创协会等社团组织52个;每年10月举办“i创”双创文化节,开展双创训练营、“创新手拉手,创客面对面”沙龙活动,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学校成为“双创”人才成长的沃土。

四、结语

根植青岛这块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丰厚土壤,青岛大学近年来以一流大学本科教育为导向,遵循“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三融合三转变”的育人理念,聚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了“三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实践训练-项目引领-竞赛激励-成果孵化-文化创新”五大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体现了当代教育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成果,充分彰显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钱颖一.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新常态与创新创业新常态[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1).

[2]钟实.中国加快迈向世界科技强国[J].经济,2016,(17).

[3]蔡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2).

[4]纪常鲲.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6,(3).

[5]李忠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论文,2008.

[6]刘贵芹.转变观念完善机制更加有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5,(Z2).

[7]张乐春,汪水明,顾卫兵,等.完善双创生态环境促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6,(22).

[8]高志宏.论大学生创新创业品质与能力[J].改革与开放,2012,(20).

[9]张玲,王其昌,杨晓雷.“走出去,请进来”促进学生职业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10]孙锐.需要更好体现和尊重基础研究人才的创新价值[J].中国人才,2016,(19).

猜你喜欢
双创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改革之路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改革备忘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