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景观

2017-04-14 06:24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萧红民俗东北

王 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性别视角下的萧红专题研究·

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景观

王 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18)

萧红的作品中有许多对故乡民俗风光的描写,萧红凭着对故乡的特殊情感和理解,描绘了东北朴实粗犷的自然风情,饱含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萧红站在民俗文化的立场上细致地描绘了下层人们承受的生活苦难,给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令人心痛的民俗景观。在作者笔下,故乡的民俗既是她所眷恋的,也是造成当地人们悲剧的根源之一。封闭的文化造成了民众的落后和愚昧,一些落后的民俗因其历史性和传承性更会麻痹人的判断力。

萧红;东北民俗;景观

文学史上的萧红是一位命运多舛的红颜才女,她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被茅盾先生称为“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她的作品不仅闪耀着女性主义的创作光辉,而且饱含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充满着壮美的北国风光,渗透着黑土地的芬芳。研究萧红作品的文章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本文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这位才女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

一、自然、朴素的民俗风光

萧红的作品中有许多对故乡民俗风光的描写,萧红凭着对故乡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描绘了东北朴实粗犷的自然风情,饱含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呼兰河传》的开篇,有着大段大段对故乡自然景观的描写:

“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 则大地满地裂着口。 从南到北, 从东到西, 几尺长的, 一丈长的, 还有几丈长的, 它们毫无方向地, 更随时随地, 只要严冬一到, 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赶车的车夫, 顶着三星, 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 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 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 摘下狗皮帽子来, 抽一袋烟之后, 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 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 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 睡了一夜, 早晨起来,一推门, 竟推不开门了。 ”①

景观描写中扑面而来的是东北冬天令人生畏的极寒天气,而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里,呼兰河边的小城并没有被冰雪“冻住”。无论是街道上还是客栈中都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

在《小城三月》中,作家这样描写故乡的景色: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的钻出了土皮。……蒲公英发芽了,羊咩咩地叫,乌鸦绕着杨树林子飞,天气一天暖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的都有意思。”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观念,在萧红的笔下,作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加以渲染,而是用质朴的语言, 真切、 形象地描绘了故乡充满泥土气息的美。

二、朴实、粗犷的民俗景观

民俗习惯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地域群体的独特性。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景观将东北的民俗习惯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了解东北,了解黑土地上的民俗风情。

萧红站在民俗文化的立场上细致地描绘了下层人民所承受的生活苦难。这种苦难在萧红的笔下没有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而是经过其平实、简洁的笔端,细细地流淌到读者的眼中、心中。作家给读者展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域一些令人心痛的民俗景观。生育民俗作为各个民族和地区都存在的基本民俗事项,在作家的笔下令人生骇。对现代人来讲,生儿育女是每个人、每个家庭中的大事也是喜事,但在《生死场》中,女人如同野外的花草,全然依靠着自己生命力是否顽强来决定生命的长度。而对于女人的生产,在这群普通、冷硬的群体中甚至还没有牲畜的下崽更能得到人们的重视:

“家中的婆婆把席下的柴草又都卷起来,土炕上扬起着灰尘。光着身子的女人,和一条鱼似的,她趴在那里。……这边孩子落产了,孩子当时就死去!佣人拖着产妇站起来,立刻孩子掉在炕上,像一块什么东西在炕上响着。女人横在血光中,用肉体来浸着血。”

接生婆认为五姑姑的姐姐不应该在草上生产, 因为会“压柴”,顾名思义,不能发财,于是婆婆就野蛮地把产妇身下的柴草强行卷起,使其光着身子爬在灰土炕上。孩子出生便死去,作品用“掉”来形容孩子离开母体的方式,冷硬且残忍,而产妇就那样光着身子横在血光之中。读到这里我们的头脑中不难幻化出这种残忍血腥的场面,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贱如尘埃。

除了血腥、残忍的生育习俗外,萧红的作品中还从饮食、住房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东北日常的生活景观。 以饮食为例,《呼兰河传》中关于吃豆腐的描写: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苞米大豆粥的。……‘不过了,买块豆腐吃去!’这不过了三个字,用旧的语言来翻译,就是毁家纾难的意思;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我破产了’。”

小葱蘸大酱、苞谷大豆粥,这些是东北日常最典型的饮食,而豆腐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相当不错的美食,甚至连五岁的孩子都会将“开豆腐坊”作为“平生的志愿”。平时简陋的餐桌上,如果出现了一块豆腐,对一家人来说都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情,普通的一顿饭立时有了吃大餐的感觉。尤其是作品中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在给小团圆媳妇请大夫时,竟然用豆腐来衡量看病的花费,不仅可见豆腐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也看到与豆腐比肩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此外,对于东北房屋的描写,虽然作家着墨不多,但也能够看到典型的东北特色。笔者几次到位于哈尔滨呼兰区的萧红故居参观采访,如今的房屋虽几经修葺,但仍然保留着作家在作品中描写的样貌,如“我家的窗子都是 四面糊纸,当中嵌着玻璃”,房子“一律用瓦房盖,房脊上还有透窿的用瓦做的花,迎着太阳看去,是很好看的”。

三、神秘、冷漠的民俗信仰

所谓信仰习俗,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1]。翻开萧红的作品,这些信仰习俗,几乎俯拾即是。呼兰城每年都会上演几场“精神盛宴”:跳大神、放河灯、唱秧歌、野台子戏、四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大家伙儿在河上放河灯,为的是让投胎转世的人能够顶着河灯顺利找到托生的路。也正是由于这个风俗,七月十五出世的孩子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不仅不讨长辈的喜欢,就连未来的婚事也将是个问题。但作家一笔带过的是,如果家里财产丰厚则可另当别论,可见这只是人的心理作祟,一旦与物质联系在一起,一切的信仰和禁忌也可以掷于一边了。

野台子戏是作家故乡的一个重要的风俗。遇丰年感谢天地,逢旱时祈雨,都是可以搭上一台戏的理由。而且,野台子戏也是除了过年外,人们走亲访友和联络情感的一个重要场合。每当戏台搭起,姑娘、媳妇们个个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说是赶着看戏,但相亲的有之,回娘家的有之,与姐妹相会的有之,带孩子过来玩耍的有之……一时间好不热闹。

跳大神,是萧红在描述东北民俗方面着墨最多的一项。以《呼兰河传》为例,跳大神是作品涉笔最多的一个民俗事项。有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满族的远祖肃慎人就开始信仰萨满教。从民俗学的角度讲,“跳大神”也可称之为萨满崇拜,相信人的灵魂不灭。萨满教信仰万物有灵,萨满作为使者,不仅是沟通神与人的媒介,而且能够治病救人。

在呼兰小城这样一个闭塞的地方,人们固守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面对疾病、死亡,能依赖的只是这些跳大神的巫术 。甚至每当有人家请神,都会成为左邻右舍的一场“戏”,人们甚至顾不上吃饭都要跑去看。跳神不仅是一家的需要,更成了一部分人的“艺术欣赏”。

“跳到半夜时分, 要送神归山了 , 那时候,那鼓敲打得分外地响, 大神也跳得分外地好听;邻居左右,十家二十家的人家都听得到, 使人听了起着一种悲凉的情绪。”

“这唱着词调,混合着鼓声, 从几十丈远的地方传来,实在是冷森森的,越听就越悲凉。”“满天星光,满屋月亮, 人生如何,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的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作家连续用了“悲凉” 、两个“凄凉”为我们揭示了呼兰小城里的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和虔诚,展现了东北民俗的原始性特征。

四、落后民俗对人性的麻痹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我们也可以把集体无意识看作是人的一种催眠状态。诚如我们上面提到的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本是一个传统社会里安分守己、勤俭持家的劳动妇女,但在对待自己的团员媳妇的时候,不可不谓之残忍。

在呼兰河这样一个闭塞的小城里,人们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各种比法律更能令当地人信服的习俗。当面对死亡与疾病时,这里的人们所依赖的只是这些被他们所熟知的巫术行为。而至于这些巫术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没有人去问询,也没有人去深究。只要做了,心里便安了,各种疾患也就好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正是因着这样一种心态,给那位可怜的姑娘请神、驱鬼、抽贴、画符,乃至各种可怕的治疗在她那里都带有强烈的合理性。也正是这种合理性,最终造成了一个人、两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悲剧,而这个家庭的悲剧也正是当时那个小城的社会悲剧。

鲁迅先生在《娜拉出走之后》中讲到:“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②作为挑战传统的“女战士”,在萧红短暂的一生中,仍然没有逃脱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在作家的笔下,我们看不到关于女性的“大团圆”结局。萧红所倾注在女性身上的笔墨,可以说,无一例外的都以悲剧结局。《生死场》中的福发嫂和金枝,由于都和恋人私定终身、未婚先孕,不可避免地成为村子里人们“讲究”的对象,在村庄里和家庭中也没什么地位,福发嫂的娘“为了这事羞死了似的,在村子里见人,都不能抬起头来。”当媒人上门时, 金枝的母亲出于本能的反应,不同意把女儿嫁给“名声不好”的福发的侄儿。 但当得知女儿已经怀了成业的孩子,不得不嫁给成业的时候,“母亲好像本身有了罪恶,听了这话,立刻麻木着了,很长的时间她像不存在一样……像是女儿窒息了她的生命似的,好像女儿把她羞辱死了!”在《呼兰河传》中,王大姑娘曾经受到了周围人无数的赞美与褒奖,却因为与小磨倌儿“名不正、言不顺”的婚姻,最终死于看客们的言论和自己良心的谴责之下。

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景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家笔下的故乡,人们习惯于依照“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而思索”,他们不允许有任何人和事脱离习惯的轨道,他们自欺又欺人,可怜又可鄙, 如同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评价:“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既是封建桎梏的牺牲品,也是封建陋习的刽子手。他们所持有的民俗是无意识的,同时也是生活惯性使然。许多落后习俗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少积极的意义,更多的是麻痹了头脑,使人格不够完整,从而导致了各种悲剧的出现。

一部作品所具有的地域特征,不仅仅体现在地方风俗习惯的描绘上,它的成功之处更加体现在作者所描绘的风俗画面背后,展示给读者严肃的时代生活的内容。 在萧红富有乡土特色的生活画面上,就缭绕着时代的风云,表现了“我们共同的对于运命的挣扎”。萧红用“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通过对故乡民俗风情的着意渲染和展示,将东北民俗上升到地域文化的高度,将视点切入到中国乡土社会内部, 使人们能够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更好地去了解东北人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态。

注释:

① 作品中所有内容均引自奕祺选编的《萧红小说》,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② 见鲁迅的《坟》,江苏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1]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182.

(责任编辑 赵莉萍)

Xiao Hong’s Northeast Folk Landscape

WANG Wei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rbin 150018, China)

In Xiao Hong’s works, there exists large amount of description of folk scene from her hometown. With her affection and special understanding of her hometown, Xiao Hong depicts the northeast natural landscape full of innocence and crudity, implying a traveler’s nostalgia to her hometown. Xiao Ho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culture, traced the painful trivial life of the lower classes, displaying to the readers the painful folk landscape of that region at that time. Under the writer’s pen, the folk custom in her hometown is both something she sentimentally attached to and one cause for the local people’s tragedy. Closed culture lead to the backwardness and ignorance of the public, and the traditional folk custom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inherited quality paralyzes people’s judgment. In Xiao Hong’s hometown, people are used to “live and think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ustom handed dow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y kill ruthlessly those people and events that are out of line with fixed custom; they deceive and are deceived; they are pitiful and despicable; they are all victims of feudalism.

Xiao Hong; the northeast folk culture; landscape

2017-04-16

王威(1977—),女,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俗研究和萧红研究。

I247

A

1008-6838(2017)04-0065-04

猜你喜欢
萧红民俗东北
冬季民俗节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民俗中的“牛”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民俗节
大东北的春节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