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

2017-04-14 05:33刘洪仁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诗文语文课程

苏 静,刘洪仁

(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浅析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

苏 静,刘洪仁

(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古代诗文作品是凝聚着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应侧重于阐释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其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以学生“读”原本为主要手段,包括课堂的朗读、阅读及课外的阅读等,同时有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大学语文课程;古诗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何以区别于中学语文?这是一个关系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这个问题在很多高校都没有解决好,因而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很不受学生欢迎,因而这门课程也逐渐被边缘化。我们认为,中小学语文重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的语言文字训练和基础写作能力的训练,即古代所谓“小学”的范畴。大学语文则应该进一步通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来提升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和人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从文化的层面来阐释解读作品的能力。而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古代诗文作品,正是凝聚着传统文化精髓的载体,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林林总总,据称多达上千种,但较有影响力的教材,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尚永亮、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等,都无一例外地荟萃了先秦至明清这一时期经典的文学作品。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强调“选文应以本国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1]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的“选文方针”是“‘现代人文,经典诗文’。前者为心,后者为身,灵肉一体,方可销魂”。[2]尚永亮、杨建波主编的《大学语文》“在体例编排上的最大特点是注重文化、注重理论;一是单独设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编,对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的儒、释、道三家文化和思想予以重点讲说,展示其自身的特点,考察其与中国文学的关联,帮助学生解决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的文化隔膜问题;二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编设立‘古代文论’单元,给学生画出一条中国古代批评的线索,以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批评的了解,提高其理论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3]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则是现今大学语文教材中选编古代文学作品最多的一本,全书总共36个单元,古诗文作品就占了28个,书末还附有诗词格律常识。对此,编者在前言中阐释得非常清楚:“中国文学的发展是由古到今的,学习文学则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上古语言障碍越大,小学初中几乎很少涉及《诗经》、《楚辞》,高中涉猎也不多,进入大学之后才有可能由古及今地梳理一遍。古代文学的历史远比现代文学长得多,优秀作品也多得多。中小学对现当代较重要的作家短篇代表作品可以基本涉猎,而南北朝的文学、宋以后的诗词却基本不涉及,许多一流大家也只字不提,这不利于学生建构起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认识,也不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高。本书有意加以弥补。”[4]这些教材虽然选文不一,但都格外重视吸收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也进一步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经典诗文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那么,大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上应注重哪些方面,以使其不与中学语文教学如出一辙呢?我们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提高。

一、教学内容

中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重在疏通字、词、句的大意,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作品的意义层次、谋篇布局特点和基本的写作手法,进而培养学生初步地阅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大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否应更具体地讲解作品大意、写作背景、主题思想及艺术特点等内容呢?这样的教学内容确实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某一作品,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就目前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开设课时较少,它客观地限制了所讲的作品篇数,也使得教师在具体篇目的讲解上不易深入展开。而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模式以灌输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体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导致了与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合。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并不是不疏通作品大意,但不以此为主,而是重在阐释作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其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正如《中国语文》的总主编温儒敏所言:“‘大学语文’到底能做些什么,定位在增加学习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是比较务实的。”[5]由于历史时空的隔阂、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在理解古诗文作品时,首先存在着语言的障碍,其次缺乏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大部分的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大。中学阶段由于存在着应试压力,古诗文教学过程的目的性与实用性更强。而当学生步入大学之门,个体自我的实现朝着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方向前行。大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正是努力以那些凝聚着深沉的人性精华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获得悠长的审美享受与心灵感动,让其内心更加充盈更加丰润。“审美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是现实中美的事物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反映、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具体说来,形成一定的审美关系的主观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有健全的审美感官。这主要指‘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第二,要有必要的审美修养。这首先是指承受社会审美意识的积淀成果,其次是指对有关特定审美对象的知识的了解,再次是指个人对于生活本身的体验和认识。第三,要有适宜的审美心境。……第四,要受一定审美价值观的影响。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一旦获得和形成一定的审美观之后,这种理性认识就会制约和规范着他的审美活动的方向。”[6]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正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修养、建立更为纯熟的审美价值观,培育其对作品敏锐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讲解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时,笔者侧重于讲述其诗境之美的体现,分别从画面柔和、淡愁如烟、月统全篇、声律谐美等方面梳理作品的审美特征,并以“月徘徊” “妆镜台”“捣衣砧”“闲潭落花”等物象将学生带入斜月摇情的想象境界之中。再如屈原作品《湘夫人》,其与南方巫祭文化密不可分,笔者在讲述该诗时将神的爱情生活与水神祭祀仪式相联,阐释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进一步从屈原的情感寄托与个体的现实人生境遇等方面加以拓展延伸,将作品凄婉迷离的审美特性与深厚的文化意蕴传递给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由灌输知识与应试竞争转向文化熏陶与美感教育,应是大学语文课程始终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法

关于大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文教学方法的阐述,近年的研究者探讨较多的是文言文教学。例如陶娟在其《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一文中,以个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谈到了以下几种策略:“(一)以演促学。以演促学,即针对情节性较强的文章,以排演课本剧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调序顺学。有些文章的写作思路对作者来说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时就需要重整顺序以利于学生接受。……(三)设境导学。设境导学,即是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是言语情境,也可以是场景情境,通过这种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之中。(四)换位悟学。换位悟学,即是让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不但与文本对话,而且还要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作者或者是文中涉及的人物。让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这样就能够改变其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7]李传江《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症候透析及对策》也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改进策略,其措施是:“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学习趣味性;……明确文言文的价值目标,调动学习主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习有效性。”[8]上述阐释都试图在教与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尤其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诚然,学生对古诗文作品存在着语言与文化的隔阂,如果不能有效地将其带入,势必不能被作品感染,当然也就谈不上审美鉴赏。

笔者长期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在讲解古诗文作品时也常有这样的心得体会: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的兴趣就会倍增,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就越好。结合近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古诗文教学方法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强调“读”原本

因为大部分学生有着中学的语文基础,教师在疏通大意方面可以较简略地进行,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品赏诗文上。品赏诗文的前提则是学生个人“读”原本。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时候教师并不能细讲作品,那是不是意味着可以放弃对古诗文作品中字、词、句的讲解,直接将白话译文拿给学生读,这样既省时又省力。我们不太赞同这样的做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读〈经典常谈〉》一文中说:“有些书籍的实质和形式分不开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须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诗经》,就不能专取其实质,翻为现代汉语,让学生读白话《诗经》。翻译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经有人做过,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读《诗经》还得直接读‘关关雎鸠’。”[9]的确如此,古诗文之精妙往往是在“读”原本的过程中慢慢体味到的,并非由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而得。来新夏先生回顾自己在辅仁大学的“大一国文”课程的学习时,正有此体会,他说:“一年学下来,确实感受到不少读古文的乐趣,有些篇章还能朗朗上口。不久自己说话也能部分出口成章,听老辈讲事也能入耳,自我感觉良好。”[10]因此,除了对较难的字词或重点语句详细讲解外,应让学生自己“读”原本。三国董遇说:“书读百遍而义自见”,[11]大文豪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12]这些都是善于读书之人的经验之谈,是值得每个读书人牢记深思并奉为圭臬的。我们所说的“读”,主要是指朗读和阅读。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古诗文,尤其是诗歌,其注重的是节奏和音调,只有在朗读中才能真正地领略到这种音韵美。同时,朗读也是增加语感的最好方式。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让他们记住某些事实是次要的。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13]在教学过程中,朗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或学生个人在座位上自由地朗读,或全班一起朗读,教师对此都加以点评,并适时地介绍一些朗诵知识。此外,教师也可以有感情地范读。朗朗的诵读将学生缓缓地带入作品的情感与意蕴之中,可谓“润物细无声”。

在朗读之外,更多的应是阅读。此处的阅读包括课堂阅读和课外阅读。我们在具体讲解作品时,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结合页下的注释自己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疏通大意,使学生逐渐地领会诗词中的典故、意象等,力图让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古诗文意蕴的品赏之中。

相较于课堂阅读,课外阅读实行起来更难。我们特别强调学生课前预习,经常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上课时在讲台上表述自己的观点,意在引导学生增加阅读量。例如,在讲解纳兰性德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这首词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些自己喜欢的纳兰性德的词,上课时可以自由地讲解发挥,并鼓励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整个发言过程限定在十分钟之内)。很多学生喜欢纳兰性德的词,对此也颇有兴趣,上台发言较积极。尤其有一位女同学,她准备了制作精美的课件,每首词都配有与之相契合的背景音乐,她极富感情地朗读词作并讲述自己的理解,台下的学生都深深地被感染了。这样的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拓展了其阅读面,同时也将学生自然地引入作品中,使课堂教学更富生机与活力。

此外,我们在大学语文的第一次课上都会列出课外阅读书目,大部分是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阅读这些作品是一大难题。除了上文所述的以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面外,笔者还常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如依个人兴趣选择古诗文作品完成读书笔记的形式使学生真正地进行课外阅读。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后,笔者会认真地检查,写上评语,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讲,其目的是不让这种阅读方式流于空洞的形式。

(二)有效地借助多媒体课件

新时代的大学生有着不同于父辈的生活环境与教育经历,他们热衷于鲜明时尚、感官化的文字与声效,注重个体情感的宣泄,日常生活已与电脑网络密不可分。而在我们的大学课堂,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非常普遍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势在于使教学过程更清晰井然,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也让学生更乐意接受。

那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它能以图片视频再现古人的生活场景,能以音频特效来一次古典音乐的盛宴,也能让学生聆听到现代学者对古诗文的演绎与诠释。它无疑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成为了教师必不可少的助手。但机器终归是机器,它不能替代教师的角色。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地借助多媒体课件及网络,但不能完全依赖它。笔者常会在课件中以古韵悠然的画面、传统典雅的音乐将学生带入作品,在页面上则以简约的文字纲要式地概括教学内容,留有“空白”,这个“空白”既是留给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同时也是给予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笔者认为这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尤应注重的一点。而古诗文作品含蓄蕴藉的特性更使得文字画面难以穷尽其深层次的内涵,故很多时候应是教师适时地引导,与学生共同交流、探讨。例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文字情节比较简单,但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却是见仁见智,特别是郑庄公这位人物。笔者在设计课件时,专门以一页列出以下文字:“讨论:谈谈你对郑庄公这一人物的看法。”文字下方是相关的人物情节图片,对于人物性格特点一字未提,其目的则是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学生们对此讨论热烈,尤其是对郑庄公誓而复悔、黄泉见母的文意内容,大家看法不一。在学生讨论结束后,笔者结合原文和时代背景详细地分析了郑庄公这一奸雄的形象,并针对学生的分歧点,着重解释了“遂为母子如初”的言外之意。最后,打开课件下一页,以文字进一步点出郑庄公的性格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既有效地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又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杨建波《大学语文教学论》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曾有着颇为中肯的阐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以语言来感染人、陶冶人,……故有着超越时空的优势,有着无穷的想象空间。……而多媒体课件往往忽视了文学这个最本质的特点,以画面、音乐取代了对作品文本的阅读和内容的理解,取代了对作品语言和语言所刻画的形象和场景的感受。”[14]诚如此言,如果一味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没有对文本的品读,没有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学生获得的则只是一时的感官愉悦,又何谈艺术感染与心灵震撼?

总而言之,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升其审美修养,力图让学生在“读”原本的过程中走近遥远年代的经典作品,真正地去品味其语言文字之纯美,去感受古代文化之醇厚,去领悟古人智慧之精深。

[1] 徐中玉,齐森华. 大学语文:第8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2] 夏中义. 大学新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3] 尚永亮,杨建波. 大学语文: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

[4] 王步高. 大学语文:全编本[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2.

[5] 何九盈,吴晓东. 中国语文:大学文科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2.

[6] 李 红. 教育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29-230.

[7] 陶 娟. 大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5):106-108.

[8] 李传江. 大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症候透析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4(5):26-30.

[9] 扬之水. 诗经别裁[M].北京:中华书局,2007:228 .

[10]张亚群.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14(1):45-50.

[11]陈 寿. 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2:420.

[12]苏 轼. 苏轼诗集: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7.

[13]刘连庚.学习语法和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J].语文学习,1985(1):18-21.

[14]杨建波. 大学语文教学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14:121.

[责任编辑 范 藻]

Teaching of Anceint Poems in College Chinese Course

SU Jing, LIU Hongren

(Literature and Media Department of Chengdu Teachers College, Chengdu Sichuan ?, China)

The ancient poems embody rich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ir aesthetic and culture conten should be focused on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ests in them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ppreciation and culture quality. The emphasis of teaching should be on “reading the original”, namely loud reading, silent reading and reading after class. Besides, with the help of PPT, teachers and students join in the activities to make a relaxing environment.

College Chinese Course; ancient poems teach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2017-05-16

苏 静(1980—),湖北石首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与大学语文研究。

G643;H193

A

1674-5248(2017)04-0152-05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古诗文语文课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