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中“其”的几种固定结构用法考察

2017-04-14 00:25:39尹世英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领属杨伯峻左传

尹世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5)

《左传》中“其”的几种固定结构用法考察

尹世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广东广州 510665)

文章旨在明确在《左传》中包含“其”的固定结构是否已经形成,进而确定“其”的用法;我们通过对《左传》中包含“其”的9个结构的全面调察,在定量描写基础上做定性分析。发现《左传》中这些结构虽然已经连用,但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尽相同,对语境的依赖很强;在这些结构中,“其”具有第三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副词的功能,与非固定结构中的功能是一脉相承的。

其;固定结构;语法功能;左传

对“其”在《左传》中的固定结构进行调察,首先要涉及《左传》版本,我们以清人阮元校勘的《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以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1]为主要参照本,所有例句及其统计数字只以《左传》语言为研究对象,不包括《春秋》经文。据统计,“其”在《左传》中共出现2577次,在此,我们只对《左传》几个包含“其”的固定结构中的用法进行调察。

关于《左传》中包含“其”的固定结构有哪些,何乐士先生在《〈左传〉虚词研究》[2]中有涉及,笔者结合何先生观点和阅读《左传》的体验,选取9个组合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其若之何”10例,“若之何其”4例,“其是之谓”15例,“与其”11例,“何其”5例,“其中”5例,“其余”9例,“其次”7例,“其他”5例,共71例,描述“其”在这些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在《左传》中的用法,同时也对这些结构在古今汉语中的不同进行辨析。

一、其若之何

《左传》有10例是“其若之何”,要说清楚“其若之何”,我们首先要解释“若之何”,“若之何”在《左传》中共使用63次,具体描述如下:

(一)《左传》中“若之何”,31例做谓语,其中17例是独立做谓语,没有修饰成分,表示“怎么样”;“若之何”是固定结构,例如:

(1)赵宣子曰:“随会在秦,贾季在狄,难日至矣,若之何?”(文公十三年2·594)(对象文字加下划线,“2·594”中,“2”是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的册数,“594”是页码,以下相同。)

(2)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寇深矣,若之何?”(僖公十五年1·354)

(二)14例“若之何”前面有“将”,这些“若之何”也是做谓语的,“将”是它的状语,“若之何”还是“怎么样”,例如:

(3)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僖公二十八年1·474)

(4)子为正卿,以主诸侯,而不务德,将若之何?(文公七年2·563)

(三)18例“若之何”在谓语之前,做状语,表示“怎么样”或“为什么”,其中2例加“而”,例如:

(5)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闵公元年1·257)

(6)商臣闻之而未察,告其师潘崇曰:“若之何而察之?”(文公元年2·514)

还有16例“若之何”不加“而”,例如:

(7)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不听。(文公七年2·558)

(8)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宣公十二年2·725)

“若之何”做状语,和中心词中间有“而”的感觉语气舒缓些,没有“而”的语气更干脆利落。

(四)“其若之何”《左传》有10例,这里的“若之何”还是谓语,“若之何”前的“其”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前面有名词,有2例,这个“其”就是主谓之间的,在反问句中,表达反问语气“难道”,例如:

(9)子仪在位十四年矣,而谋召君者,庸非贰乎?庄公之子犹有八人,若皆以官爵行赂劝贰而可以济事,君其若之何?臣闻命矣。(庄公十四年1·198)

(10)析父谓子革:“吾子,楚国之望也!今与王言如响,国其若之何?”子革曰:“摩厉以须,王出,吾刃将斩矣。”(昭公十二年4·1340)

(五)其余8例“若之何”的前面只有“其”,我们今天会理解为“那又怎样呢?”,“其”有指示代词的作用,例如:

(11)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桓公二年1·90)

(12)公疾,召之曰:“以是藐诸孤,辱在大夫,其若之何?”(僖公九年1·328)

(六)还有4例是“若之何其”,“若之何其”也不宜看做固定结构,“若之何”在这里,是一个倒装句的谓语,“若之何”的意思是“为什么”“怎样”,“其”是后面成分的定语或主语,例如:

(13)叔向曰:“辞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夫!子产有辞,诸侯赖之,若之何其释辞也?(襄公三十一年3·1189)

按:该“其”是领属义,即是“其释辞若之何也?”,“其”做定语。

(14)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考之违命也!’”若之何其使蔡先卫也?(定公四年4·1541)

按:该“其”是子句主语。

(15)今壹不免其身,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管、蔡为戮,周公右王。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襄公二十一年3·1061)

按:“其”子句是主语。

(16)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成公二年2·791)

按:“其”是子句主语。

由以上列举可知,《左传》中“若之何”是固定结构,但“其若之何”或“若之何其”就不宜看做是固定结构。

二、其是之谓

《左传》中共有“其是之谓”15例,它们都是独立成句,句末都有语气词,其中2例是“矣”另外13例的语气词是“乎”,例如:

(17)君子曰:“位其不可不慎也乎!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诗》曰:‘不解于位,民之攸暨。’其是之谓矣。”(成公二年2·808)

(18)《大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三大夫兆忧,忧能无至乎?言以知物,其是之谓矣。(昭公元年4·1204)

13例句末是“乎”的,从现代标点来看:2例是陈述句,用句号;4例是疑问句,用问号;7例是感叹句,用感叹号,例如:

(19)《诗》曰:‘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唯躬是瘁。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其是之谓乎。(昭公八年4·1301)

(20)《诗》曰:‘不自我先,不自我后。’其是之谓乎。”(昭公十年4·1320)

(21)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志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哀公十八年4·1713)

(22)《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其是之谓乎?(襄公十三年3·1000)

(23)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襄公二十四年3·1088)

(24)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襄公二十四年3·1088)

(25)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隐公元年1·16)

(26)君子曰:“宋宣公可谓知人矣。立穆公,其子飨之,命以义夫!《商颂》曰:‘殷受命咸宜,百禄是荷’,其是之谓乎!”(隐公三年1·30)

(27)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隐公四年1·38)

(28)初,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东门之外。匠庆请木,季孙曰:“略。”匠庆用蒲圃之槚,季孙不御。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襄公四年3·935)

(29)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其是之谓乎!”(昭公三年3·1238)

(30)君子曰:“礼,其人之急也乎!伯石之汰也,一为礼于晋,犹荷其禄,况以礼终始乎?《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其是之谓乎!”(昭公三年3·1239)

(31)《诗》曰:‘宗周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肄。’其是之谓乎!”(昭公十六年3·1376)

(32)君子曰:“惠王知志。《夏书》曰:‘官占,唯能蔽志,昆命于元龟。’其是之谓乎?志曰:‘圣人不烦卜筮。’惠王其有焉!”(哀公十八年4·1713)

从以上可知,“其是之谓”中的“其”在用法上和“其”在一般谓语前的用法是相同的。“其是之谓”是个倒装句,用现代汉语理解应该是“其谓是”,“是”是前置宾语,“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其”还是谓语前的那个成分,在陈述句中,无论是“其是之谓矣”还是“其是之谓乎”,“其”都可以理解为“大概”;在感叹句中也是“大概”的意思;但在疑问或反问句中就是“难道”。

三、与其

在《左传》中“与其”共出现40次,其中29例不能看做是固定结构,例如:

(33)秋,齐侯伐晋夷仪。敝无存之父将室之,辞,以与其弟,曰:“此役也不死,反,必娶高、国。”(定公九年4·1574)

按:与,给;其,第三称代词,定语。

有9例可以看做是一个固定结构的前半部分,都是与别的词搭配,具体包括:1例“犹……与其……”,2例“与其……,不犹……”,1例“与其……宁其……”,2例“与其……宁……”,1例“与其……不如……”,1例“与其……宁为……”,1例“与其……犹是……”,例如:

(34)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闵公元年1·259)

按:杨伯峻先生注:此两句是因补充而倒说,顺说之当为“与其及也,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太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

(35)事之不捷,恶有所分。与其专罪,六人同之,不犹愈乎?(宣公十二年2·728)

(36)子展曰:“与其莫往,弱,不犹愈乎?《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启处。’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坚事晋、楚,以蕃王室也。王事无旷,何常之有?”(襄公二十九年3·1156-1157)

(37)赏僭,则惧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无善人,则国从之。(襄公二十六年3·1120)

(38)故《夏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襄公二十六年3·1120)

(39)范献子谓魏献子曰:“与其戍周,不如城之,天子实云。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从王命以纾诸侯,晋国无忧。是之不务,而又焉从事?”(昭公三十二年4·1518)

(40)罗曰:“与其素厉,宁为无勇。”(定公十二年4· 1586)

(41)安于曰:“与其害于民,宁我独死,请以我说。”(定公十三年4·1590)

(42)众言异矣,子不如易于齐。与其死也,犹是郈也。(定公十年4·1581)

由以上可知,“与其”在《左传》中和“犹”“宁”等共同构成一个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合结构,现代汉语叫连词,帮助构成选择复句。

还有两例,虽然单用,但也应该看做连词,例如:

(43)叔向曰:“与其死亡若何?《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襄公二十一年3·1059)

按:杨伯峻先生注:比之于死亡如何,言虽受囚而胜于死亡。

(44)今乱本成矣,立可必乎?孝而安民,子其图之,与其危身以速罪也。”(闵公二年1·272)

按:杨伯峻先生注:此倒装句法,正说宜是“与其危身以速罪也,不如孝而安民,子其图之。”此种句法与元年士蒍语“与其及也”同。

以上两例,虽然没有后半部分,但在语义表达上还是表选择的。

四、何其

《左传》有5例“何其”,是否固定结构,需要具体分析,例如:

(45)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晋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僖公十五年1·357)

(46)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僖公二十四年1·414)

(47)对曰:“老夫罪戾是惧,焉能恤远?吾侪偷食,朝不谋夕,何其长也?”(昭公元年4·1210)

(48)陈辕颇)道渴,其族辕咺进稻醴、梁糗、腶脯焉。喜曰:“何其给也?”对曰:“器成而具。”(哀公十一年4·1661)

(49)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其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襄公二十九年3·1163)

按:杨伯峻先生注:“其”字本无,今从《石经》《唐风正义》引《金泽文库》本增。

这里第45、46“何其”是“怎么如此”的意思,做状语;第47例是“怎么能”,做状语;第48例是“怎么”,做状语;以上4例都是问原因,“何”在句中还是起疑问作用的,算是前置宾语,“其”还是谓语前的那个“其”,实在意义不大,但对语气的表达有帮助,45、46、47和现代汉语中的“何其”较为接近,第48例差别就比较大,第49例也许可以提供就是一个佐证,“其”可以不存在,在语义表达上不受影响,《左传》中的“何其”在语义表达上更偏重“何”,“其”起辅助作用,现代汉语“何其”是“多么”的意思,是程度副词,跟《左传》中的这几个用法都没有关系。

五、其+X

“其+X”式,即现代汉语中包含“其”的双音词,在此选取“其中”“其余”“其次”“其他”四个。

(一)其中。《左传》共有“其中”5例,例如:

(50)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成公十六年2·885)

(51)楚师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若塞井夷灶,成陈以当之,栾、范易行以诱之,中行、二郤必克二穆。(襄公二十六年3·1122)

(52)日上其中,食日为二,旦日为三。(昭公五年4· 1264)

(53)齐侯执阳虎,将东之。阳虎愿东。乃囚诸西鄙。尽借邑人之车。锲其轴.麻约而归之。载葱灵,寝于其中而逃。追而得之,囚于开。(定公九年4·1573)介宾

(54)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哀公十一年4·1668)

这里,第50、51例显然不是固定结构,例52、53、54都是偏正结构,但和现代汉语相比,其语义更具体,尤其是第54例,和“其厚”“其薄”语法地位相同,更可以显示“中”是一个名词,和“厚”“薄”一样,因此,《左传》的“其中”和现代汉语的那个表示范围的副词“其中”,还是不同的。

(二)其余。“其余”在《左传》中共出现9例,唯有一例和现代汉语中的“其余”等同,列举如下:

(55)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文公十七年2·626)

按:这是主谓之间表推测的“其”,不是固定结构。

(56)郑尉氏、司氏之乱,其余盗在宋。郑人以子西、伯有、子产之故,纳赂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茷、师慧。(襄公十五年3·1023)

按:这个“其”有指示作用。

(57)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嫡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余子,以为“余子”。(宣公二年2·665)

按:这个“其”有领属义。

(58)足以共祀,尽归其余邑。(襄公二十二年3·1068)

按:这个“其”做宾语,做代词。

(59)丙寅,齐师、宋师败吴师于鸿口,获其二帅公子苦雂、偃州员。华登帅其余以败宋师。(昭公二十一年4·1427)

按:“其余”是“剩下的部队”,名词性,做宾语,“其”是领属义。

以上5例与“其余”双音结构无关。

(6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襄公二十七年3·1135)

按:“其余”名词性,做主语,“其”是领属义,代词。

(61)对曰:“必来。从宋之盟。承君之欢,不畏大国,何故不来?不来者,其鲁、卫、曹、邾乎?曹畏宋,邾畏鲁,鲁、卫逼于齐而亲于晋,唯是不来。其余,君之所及也,谁敢不至?”(昭公四年4·1248)

按:“其余”名词性,做主语“其”是代词,领属义。

(62)平子御之,曰:“止也。唯正月朔,慝未作,日有食之,于是乎有伐鼓用币,礼也。其余则否。”(昭公十七年4· 1384)

按:“其”是代词,领属义,“其余”名词性,做主语。

以上3例“其余”都是名词性,做主语或宾语,“其”是领属义,翻译成现代汉语只需加“的”。

(63)因其十家九县,长毂九百,其余四十县,遗守四千,奋其武怒,以报其大耻,伯华谋之,中行伯、魏舒帅之.其蔑不济矣。(昭公五年4·1269)

按:这个“其余”做定语,和现代汉语的用法最接近,“其”是代词,表领属义。

综合分析《左传》中的“其余”,我们发现,“其余”是一个承前省略的用法,这是代词的功能,《左传》中的“其余”只有“其余四县”中的才是与现代汉语接近的“其余”。现代汉语的“其余”是形容词,以“的”字结构或定语的形式使用,这和《左传》中“其余”是名词性做主语是相通的。《左传》中“其”在“其余”中是表领属义的第三称代词,这是一脉相承的。

(三)其次。《左传》中“其次”共有7例,例如:

(64)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僖公二十四年1· 420)

(65)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其次皁牧舆马,其小者衣裳剑带,是赏盗也。(襄公二十一年3·1057)

按:杨伯峻先生注:其次、其小者,谓与庶其之礼物之次者与小者。或以为其次其小者係指庶其之从者。从者有高卑,赐亦有小大。

(66-67).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襄公二十四年3·1088)

(68)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乐以安民,不淫以使之,后亡,不亦可乎?”(襄公二十七年3·1135)

(69)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昭公二十年4·1421)

(70)裨灶曰:“今兹周王及楚子皆将死。岁弃其次,而旅于明年之次,以害鸟帑。周、楚恶之。”(襄公二十八年3·1144)

按:杨伯峻先生注:即不在星纪。

通过以上的例句我们可以知道,从语义上说,《左传》中的“其次”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意思的是“第二”;但“其次有立言”“其次”就不是“第二”的意思,是“再次”之意;“岁弃其次”与现代汉语不同,根据语境和注释我们知道这个“其次”的意思是“星纪”,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从语法结构上说,“其次”都是偏正结构,“其”都是领属义的代词。

(四)其他。《左传》中“其他”有5例,没有“其它”,都可以看做是固定结构,这里的“其”也是表领属义的。例如:

(71)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长亦不改,不识其他。(僖公九年1·331)

(72)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成公九年2·845)

(73)晋,吾仇敌也。苟得志焉,无恤其他。(昭公五年4· 1267)

(74)二至、二分,日月食之,不为灾,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其他月则为灾。阳不克也,故常为水。(昭公二十一年4·1427)

(75)史赵曰:“是谓如川之满,不可游也。郑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郑则不吉,不知其他。”(哀公九年4·1653)

综上所述,“其”在《左传》的固定结构中的用法,由于先秦汉语还是以单音词为主,所以,对于《左传》中的这些语言现象,我们要实事求是,既要看到它们与现代汉语相同之处,也要注意不同的用法,尤其是看起来差别不大,但还是有差别的语言现象。“其”在《左传》的固定结构中的作用是“其”在先秦用法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第三称代词、指示代词和副词的功能。《左传》中的“与其”“何其”“其中”“其余”“其次”“其他”等用法,对于现代汉语中的“与其”“何其”“其中”“其余”“其次”“其他”的复音词的形成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历史存在,但“与其”“何其”“其中”“其余”还是形成阶段,不宜看做是固定用法,更不是复音词。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责任编辑 靳开宇]

H059

A

2095-0438(2017)09-0078-05

2017-03-06

尹世英(1968-),女,山东莒县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从《左传》看语序对其虚词的影响”(08SKY2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领属杨伯峻左传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江海学刊(2024年1期)2024-03-14 09:09:58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四部类型理论下的达斡尔语第三人称领属成分语法化研究*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湘语衡山方言领属结构研究
城市学刊(2018年5期)2018-12-12 01:37:52
攘鸡
“客气”词义的源流演变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01:13
领属范畴研究综述
英语知识(2016年4期)2016-04-01 21:56:22
《论语译注》与《傅佩荣译解论语》版本比较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