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圣
摘 要: “客气”一词出自《左传》,本文重考其本义应为“客军的士气”,但随着时间流逝被逐渐遗忘。《左传》杜预注没有解释“客气”,并且把“尽客气也”一句中的“尽”字解释错误,因此后人对“客气”的含义做出种种误读,造成“客气”词义复杂的演变,并最终演变出现代汉语中的含义。
关键词: 客气 本义 《左传》 杜预 杨伯峻
引言
“客气”一词,是现代汉语当中的用词,意思是“对人谦让,有礼貌”。一个如今看似浅显易懂的词,其词义在历史上却经历复杂的演变,甚至其本义也被人淡忘。
一、“客气”的出处
“客气”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定公八年》:“(鲁定)公侵齐,攻廪丘之郛。主人焚冲,或濡马褐以救之,遂毁之。主人出,师奔。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虎曰:‘尽客气也。”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鲁定公入侵齐国,攻打廪丘的外城。齐军放火焚烧鲁军的战车,这时有人把马的衣服沾湿,扑灭火焰,于是鲁军攻破了外城。齐军出击,鲁军溃退。鲁国的主将阳虎假装没有看见鲁国勇士冉猛,说:“如果冉猛在这里,一定可以打败齐军。”冉猛听到了,就返回去追逐齐军,回头看看没有鲁军的人跟着自己一起反击,就假装摔倒了。阳虎看见了,说了一句:“尽客气也。”
二、《左传》杨伯峻注对“客气”的误解
对于最后一句“尽客气也”,杜预解释说:“言皆客气,非勇。”②杜预的解释比较简略,他并没有直接解释出“客气”的含义,这可能说明在杜预所处的时代,“客气”的含义也是浅显易懂,不用解释。但从他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杜预认为“尽”字应当解释为“皆”。杨伯峻先生基于杜预的解释,说出了杨伯峻自己认为的“客气”的含义。杨伯峻说:“杜注‘言皆客气,非勇。客气者言非出于衷心。冉猛之逐廪丘人,固激于阳虎一言;而廪丘人不杀冉猛,亦非真欲战,故云‘尽客气。”③杨伯峻是现代人,他认为“客气”意为“非出于衷心”,与现代汉语中客气“对人谦让,有礼貌”的含义相似。
但是“非出于衷心”恐怕不是“客气”一词在《左传》成书时代及杜预所处时代的含义。杜预将“尽”字解释为“皆”,若再按照杨伯峻对杜预注的发挥,将客气解释为“非出于衷心”,“尽客气也”就会解释为“皆非出于衷心”。若以此解释,“尽客气也”的主语是谁?按照杨伯峻所说,主语是冉猛和廪丘人(齐军)。冉猛和齐军作战,双方皆非出于衷心,只是“客气客气”。这种说法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冉猛受到阳虎的激将法,追逐齐军,可能是出于一时之勇,并不能说完全非出于衷心。即使冉猛非出于衷心作战,齐军也没有理由非出于衷心作战。齐军在决定战争胜负的绝佳时机中,又有什么必要不杀死冉猛,取得胜利,反而要与冉猛“客气”?“尽客气也”的主语显然不应该包括“齐军”。据此,我认为如果将“尽”字解释为“皆”,那么杨伯峻将“客气”解释为“非出于衷心”说法不合逻辑。杨伯峻对杜预注的发挥,显然是用现代“客气”的含义理所当然地解释古代“客气”的含义,可当时“客气”并没有现代汉语中的这种用法。
三、客气的本意
那么“客气”一词在《左传》成书时代及杜预所处时代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客气”指的是“客军的士气”,就是说“客场作战的入侵方军队的士气”。“客气”一词中,“客”指“客军”,“气”指“士气”。有什么证据呢?
“客气”一词中的“客”字指“客军”之意,证据在“客气”一词的出处,《左传·定公八年》记载的这段文字中就有。这段文字提到“主人焚冲”,“主人出,师奔”,两处均出现“主人”一词,指的是主场作战的防守方廪丘人(齐军)。“主人”一词明显就与“客气”一词相对应,“客”指的就是侵入齐境的鲁军。齐鲁是战争的双方,主客相对。古代兵书中有不少用“主”和“客”指代战争双方。三十六计中有“反客为主”一计。《孙子·九地》说:“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④意思是说,率军侵入敌人境内时,深入地境,士兵有必死之志,就会用心专一,防守方(主)就不能打败入侵方(客)。从这两个例子可见,战争中“客”指“客场作战的入侵方”,“主”指“主场作战的防守方”,这是古代的常见说法。
“客气”一词中的“气”字当“士气”之意讲,在《左传》本书当中也可以找到证据。《左传·庄公十年》的名篇《曹刿论战》中,曹刿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⑤这里的“气”也是指“士气”。这句话也是“一鼓作气”成语的出处。
“客气”一词指“客军的士气”,这个含义出现于其他古籍之中。与《左传》同样是先秦的典籍《尉缭子·守权》中说:“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⑥这句话是说,防守方(主)将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粮草都收入城中,将城外的房屋拆毁,退守城中,这会让入侵方(客)士气大振,防守方(主)士气大减。这里的“客气”是指“客军的士气”,与文中的“主之气”相对。这种用法与《左传·定公八年》完全相同。
在《左传》杜预注成书之后不久,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大同志》也有“客气”一词,指“客军的士气”。“护军欲城守,谓孟治曰:‘贼来虽众,客气之常。李区区有东南之逼,必不分宿兵于外。”⑦意思是护军跟孟治说:“贼来的数量虽然很多,但这是提升客军士气的常用手段。李区区受到东南方向的威胁,不会长时间分兵于外,攻击我军。”护军是想劝孟治坚守。这里的用法与《左传》客气的本义相符。从春秋战国直到魏晋,这漫长的岁月中成书的种种典籍之中,我没有找到“客气”一词当做“非出于衷心”含义讲的例子。
根据以上所述,“客气”的本义应为“客军的士气”,而不是“非出于衷心”。
四、《左传》杜预注对“尽客气也”的曲解
杨伯峻没有理解杜预所处时代“客气”的含义,杜预恐怕没有理解《左传》作者心中“尽客气也”的含义。
杜预解释“尽客气也”时说“言皆客气,非勇”,他意思是说,冉猛追逐齐军,凭借的“皆”是鲁军的士气,并非自己的勇气。杜预将“尽客气也”中的“尽”字解释为“皆”,这有些牵强。联系《左传》上文,冉猛追逐齐军之时,鲁军已经溃退,而且没有鲁军的人跟随冉猛反击,可以说鲁军毫无士气可言,冉猛凭借的怎么可能“皆”是鲁军的士气?我认为,杜预将“尽客气”中的“尽”字解释为“皆”,是错误的。
我认为,“尽”字意思应为“耗尽、竭尽”;“尽客气也”应该解释为“耗尽鲁军的士气”。就是说冉猛受到阳虎的激将法,返回去追逐齐军,回头看看没有鲁军的人跟着自己一起反击齐军,就假装摔倒了,阳虎认为冉猛的这种做法使鲁军的士气耗尽。同出于《左传》的《曹刿论战》中曹刿说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⑧这句话中的“竭”字,与“尽客气也”中的“尽”字含义相同,都是指“竭尽”士气,同书之中可以互证。把“尽”字解释为“耗尽、竭尽”,文通字顺,比之杜预说,于义为胜。
五、“客气”词义受《左传》杜预注影响的演变
《左传》杜预注成书后,影响很大,并成为《左传》注本中独步千古的权威注本。随着《左传》杜预注的流行,杜预对“尽客气也”中“尽”字的解释这个小错误,却深远地影响“客气”词义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发生很大的变化,杜预认为不需要解释的“客气”一词,可能在后世人看来,其本义却变得陌生难懂。后人依照杜预注读《左传》,不能正确理解“客气”一词,而杜预又没有解释。并且杜预把“尽”误解为“皆”,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后人。如果杜预将“尽”解释为“竭尽、耗尽”,人们不会认为“尽客气也”的意思是“竭尽非出于衷心”,因为这句话不通顺;然而杜预将“尽”误解为“皆”,人们就容易误解“尽客气也”意为“皆非出于衷心”,因为这相对通顺多了。于是,后人对“客气”一词的含义,只能望文生义,根据杜预注穿凿附会,“客气”的含义就渐渐演变。后人觉得冉猛的行为十分虚伪,只是装装样子,因此,“客气”一词演变出的众多含义,大多含有“虚假不真实”之意。
《宋书·颜延之传》记载,南朝宋时,尚书左丞荀赤松弹劾颜延之的奏疏中说,颜延之“虽心智薄劣,而高自比拟,客气虚张,曾无愧畏”⑨。意思是说颜延之智力水平不高,却自视过高,虚浮骄傲,也不感到愧疚害怕。在这里,“客气”意为“虚浮骄傲”。这与《左传》杨伯峻注中“客气”“非出于衷心”含义相近,都有“虚假不真实”的意思;这与《左传》“客军的士气”本义相差甚远。可以看出,最晚到南朝宋,“客气”一词的含义就开始背离其本义,渐渐地向现代汉语中的含义靠拢。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杂说中》中评论《周书》说:“今俗所行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繁……而令狐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唯凭本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⑩南北朝时崇尚骈文,文章浮华艳丽,至唐初尚有影响,刘知几此言正中其弊。在《史通》这句话中,“客气”用来批评唐代令狐德棻所修《周书》华而不实的文风,仍然含有“虚假不真实”的含义。可见最晚到唐代,“客气”的含义又进一步演变,不仅可以形容人“虚浮骄傲”,而且开始形容文章“华而不实”。
大概到了宋代,“客气”又演变出一种新的含义,指“不受理性支配的怒气”。程颢说:“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又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11}朱熹说:“血气之怒不可有,义理之怒不可无。为气血所使者,只是客气。惟于性理说话涵泳,自然临事有别处。”{12}程颢、朱熹所说的这种“客气”,应该与《左传》有关,大概说是冉猛这类人具有的特征。朱熹曾说:“如子路,便是那些子客气未消磨得尽。”{13}子路和冉猛同属于不受理性支配的人。叶适解释《战国策·魏策四》中的名篇《唐雎不辱使命》时说:“秦王言‘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尽客气也,故唐雎得以客气胜之曰:‘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14}叶适这里引用《左传》中“尽客气也”一句形容秦王和唐雎不受理性支配的怒气。叶适用宋代“客气”的含义解释《战国策》无可厚非,但如果用“客气”在宋代的含义理解“客气”在《左传》中的含义,就和杨伯峻将“客气”解释为“非出于衷心”一样,犯了以今度古的错误。
最晚到明代,“客气”最终演变出了现代汉语中“对人谦让,有礼貌”的含义。明代白话小说集《警世通言》中的《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一篇有这一段话:“金满取出五两银子,送与刘云道:‘些小薄礼,先送阿哥买果吃,待事成了,再找五两。刘云假意谦让道:‘自己弟兄,怎么这样客气?”{15}刘云接受金满送礼,假意谦让,说金满“客气”。这里“客气”的用法,已经和现代汉语完全一致。清代的白话小说中有现代汉语中“客气”的用法。《红楼梦》第八十九回:“雪雁沏了茶来,宝玉吃着。又等了一会子,黛玉经才写完,站起来道:‘简慢了。宝玉笑道:‘妹妹还是这么客气。{16}贾宝玉等待林黛玉写经,黛玉认为自己简慢失礼,向宝玉赔不是。宝玉认为黛玉很“客气”,显然是说黛玉很有礼貌。
“客气”词义的演变较为复杂。但在“对人谦让,有礼貌”的含义出现前,受《左传》杜预注影响演变出的都是贬义词,有的形容人“虚浮骄傲”,有的形容文章“华而不实”,有的形容“不受理性支配的怒气”。“对人谦让,有礼貌”的含义出现后,虽然仍然有“虚假不真实”的意思,但这时“客气”是一种有礼貌的表现,一下子翻身成为一个褒义词。“对人谦让,有礼貌”这个含义活跃在现代汉语之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
六、古代“客气”的其他含义
“客气”是一种中医术语。《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篇》中有“人有客气,有同气”{17}一句话。明吴昆注说:“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感人,随经而客,谓之客气。风入而厥阴受之,寒入而太阳受之,暑入而少阴受之,湿入而太阴受之,燥入而阳明受之,火入而少阳受之,此同气也。”{18}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进入不与之对应的经脉,这就是“客气”。“客气”会引起人疾病,《释名·释疾病》说:“疾,疾也,客气中人急疾也。”{19}
“客气”是风水学、占星学术语。《史记·天官书》说:“日月晕適,云风,此天之客气,其发见亦有大运。然其与政事俯仰,最近天人之符。”{20}裴骃引孟康的解释说:“晕,日旁气也。適,日之将食,先有黑气之变。”{21}日月晕適、云风这些现象,古人认为是天之“气”运行不正常的位置上,成为所谓“客气”,并预示着人间重大事件的发生。《魏书·张渊传》所录张渊的《乾象赋》中有一句“严陵来游,而客气著于乾象”{22},这个典故是说:“昔光武为白衣时,与严陵相厚善。及登帝位,陵来入见,太史奏曰:‘客星犯帝座。光武诏曰:‘乃严子陵,非客。”{23}《乾象赋》中的“客气”,是指侵犯天象中帝座的不正常的星气。
“客气”的其他含义与《左传》中“客军的士气”这种含义有相通之处。“客”是指“主体不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而“气”都是指一种抽象的存在,内涵复杂。这些其他含义有的出现于《黄帝内经》、《史记》这两本书中,它们成书时间与《左传》较为接近,而在《左传》杜预注成书之前,没有受到杜预注的误导。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左传》中“客气”的本义应该与《黄帝内经》、《史记》中“客气”含义有相通之处,指的是“客军的士气”,而不应该是杨伯峻注中所说的“非出于衷心”。
结语
“客气”一词出自《左传》,其本义应为“客军的士气”,但“客气”的本义随着时间流逝被逐渐遗忘。杜预注是《左传》的权威注本,但《左传》杜预注没有解释“客气”一词,并且杜预对“尽客气也”一句中的“尽”字作出了错误解释,于是后人在杜预的误导下对“客气”的含义进行了种种误读,这造成了“客气”词义复杂的演变。“客气”演变出众多新的含义,有的指人“虚浮骄傲”,有的指文章“华而不实”,有的指“不受理性支配的怒气”,并最终演变出现代汉语中“对人谦让,有礼貌”的含义,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客气”一词在中医学、风水学、占星学中有特定含义,这些含义与“客气”的本义有相通之处,可以从侧面证实“客气”的本义为“客军的士气”。
注释:
①②杜预,注.孔颖达,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55)定公八年.北京:中华书局,1980:2142.
③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1565.
④孙武撰,曹操,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九地.北京:中华书局,1999:246.
⑤⑧杜预,注.孔颖达,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庄公十年.1980:1767.
⑥尉缭,著.景宋,刻.尉缭子·守权.武经七书.
⑦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大同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71.
⑨沈约.宋书·颜延之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1902.
{10}刘知几,撰.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杂说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67-468.
{11}程颢,程颐,撰.王孝鱼,点校.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北京:中华书局,2004:4-5.
{1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学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239.
{13}黎靖德,编.朱子语类·论语二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1032.
{14}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战国策.北京:中华书局,2009:258.
{15}冯梦龙,编.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194.
{16}曹雪芹,高鹗,撰.红楼梦·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91.
{17}{18}吴昆,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标本病传论篇.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80.
{19}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释疾病.北京:中华书局,2008:268.
{20}{21}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天官书.北京:中华书局,2013:1609.
{22}{23}魏收.魏书·张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1952.
参考文献:
[1][春秋]孙武,撰.〔三国魏〕曹操,注.杨丙安,校理.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
[2]尉缭,著.景宋,刻.尉缭子.武经七书.
[3][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北京:中华书局,2008.
[4][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6][晋]常璩,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8][北齐]魏收.魏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
[9][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0][宋]程颢,程颐,撰.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
[12][宋]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北京:中华书局,2009.
[13][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14][明]吴昆,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
[15][清]曹雪芹,高鹗,撰.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