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激趣,深入践行“自学·议论·引导”

2017-04-14 13:23倪春花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实际悬念情景

倪春花

[摘 要] 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仅要看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更要看学生在其中的思维表现力度,这种力度来自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力度的效果体现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深入. 如何激活思维,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 思维;策略;悬念;问题;情景;实际

笔者近期参与李庾南的农村骨干教师暨“自学·议论·引导”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深入学习李老师的《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一书以后,结合李老师给大家展示的经典案例,我们发现,在践行生本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时,我们要在课堂中坚持学生立场的审视评价体制,即“学法三结合”,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习为一体的三结合学习.

当下,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是立德树人. 核心素养深层次的意义,在于我们要学会改变教学方式,不能只见分不见人,只见理不见情,要坚持学生的立场,从学生出发,更好地帮助学生先做人,再做学问,带给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升初中数学教学实效,除了要从教学内容与方法这个外部角度进行创新之外,还要对学生心理这个内部角度加以关注,引领学生深入到“学法三结合”的学习行为中. 很多时候,虽然心理层面的内容并不会在知识学习过程当中表现得那么明显、具体,却着实在推动实效优化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初中生心理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兴趣不再迷恋于小学阶段的游戏等趣味性活动,而是深层的学科价值和学习价值.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习兴趣激发的方向入手,这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學策略探寻的新选择.

巧妙设置悬念,为兴趣激发奠定基石

学生无论是参加自主学习还是小组讨论,或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 面对初中生的内在需求和心理特征,我们需要激发的不仅仅是表象兴趣,更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其核心在于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调动起来.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悬念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教学选择. 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适当的悬念设置,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使其顺利投入到预期的知识关注当中. 于每次教学开端处设置悬念,能够为此次知识教学奠定兴趣的基石.

例如,在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开始系统学习之前,笔者先向学生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境:如图1,△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C是直角,AC的长为8,点F是AB边的中点. 若AC边和BC边上各有动点D和E,且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AD与CE等长,连接DE,DF和EF. 由此,笔者得出了如下三个一定正确的结论:(1)△DFE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2)△CDE的最大面积能够达到8;(3)无论动点如何运动,四边形CDFE的面积都是固定的. 对于笔者取得的判断,很多学生将信将疑,学习之初的悬念也就这样出现了. 带着想要确定笔者的判断是否正确的愿望,学生们很主动地开始期待系统深入的知识学习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悬念的设置并不困难,一个情境,一个问题,都可以从心理上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教师可以将这个方式融入每次课堂教学的课程导入环节,让知识教学开始得有趣味、有效率. 这种兴趣的激发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自主学习方向,这是“学法三结合”的始发站.

创造问题情境,为兴趣激发引导方向

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是小组交流讨论的基础,学生只有进行深入有效的自主学习,才能开发出深层次的小组交流与讨论,才能摩擦出思维的火花,才能求助于教师的引导,才能将知识与技能的建构推向思维的高潮.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思维的深入,而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差异,很多时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发地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进行不断深入的思维,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愿意在思维中不断地深入探索,此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渐渐深入.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实际行动促使学生产生思考的欲望. 为此,笔者将问题教学的思路同学习兴趣激发有机结合起来,让学习问题成为引导兴趣产生的有力推手,用问题来启发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和热情,指引学生的思维方向,协助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真正深入,服务于小组交流讨论的开展.

例如,在对函数知识进行教学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系列问题,以达到引导学生产生思考问题兴趣的目的:如图2,点C(1,m)和点D(-4,1)是直线y=-x+b与双曲线y=的交点,点A和点B均为该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点C是直线MN上的点,且MN⊥x轴于点F,连接BF. (1)上述直线与双曲线的解析式分别是什么?(2)∠BCF的大小是多少?(3)若动点P在直线MN上运动,过该点作PE⊥AB于点E,且直线PE交x轴于点H. 那么,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能否满足△FBC与以点A,P,H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难度递增的三个问题一出现,立刻在课堂上营造出了浓浓的问题情境. 从对第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开始,学生就很自然地燃起了继续深入探究的兴趣,总想将下一个问题想明白、解出来. 以问题为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众所周知,数学探究的进行总是在问题的不断出现中完成的. 只有发现了问题,才会出现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实现知识探究的推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创造出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察觉到问题之所在,进而自觉主动地想要去解决问题,便会很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大势所趋,让学习兴趣在正确的方向上愈发浓厚. 学生会在问题的层层推进过程中加深思维的深度,让学生在思维的推进下渐进建构知识与技能,发现问题与困惑,启发交流与讨论.

理论联系实际,为兴趣激发寻找出口

核心素养自主发展板块将学会学习和健康成长作为六大素养的两大素养,而就初中数学而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所学的问题是关键所在. 因此,在这个环节就需要教师的引领,学生在完成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以后,教师要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思考,要将学习的价值显现学生应用,即架起数学与应用的桥梁. 以此促使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和思维的升华. 因此,学以致用是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如果学习活动始终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而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之后,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学生看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之处,自然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与动力. 而这也就是我们接下来将要谈到的另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理论联系实际.

比如,学习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后,笔者请学生试着解答如下实际问题:如图3,海面上的点P处建有一座灯塔,在它的北偏东60°方向上的点A处有一艘小船,该船与灯塔之间的距离是80海里. 这艘小船从点A处出发,向正南方向行驶至点B处,该点位于点P的南偏东45°方向上. 那么,能否求出此时小船距离灯塔的直线距离(结果保留根号)?三角函数一直是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知识,这道题便将这个特点展露无遗. 问题虽然不复杂,却成功地将学生的知识思维从单一的理论拓展到了生活实践. 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更在打开理论知识出口的同时加深了对其的理解,对其中的分析方法也掌握得更加到位了.

加入实际应用之后,数学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来讲就不再是那么抽象、虚化的东西了. 实践让学生们看到了所学知识的出口所在,找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进而更想投入到更为深入的知识探究当中去. 这也正是“自学·议论·引导”的关键所在. 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变通知识,让数学学习不仅服务于应试和升学,更服务于生活与发展,体现数学学科的价值,提升学生的自主发展素养. 这种素养塑造背景下的兴趣激发是最为深层的,学生的学习不再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生存和生长而学习. 学生的兴趣不是因为好奇和好玩而痴迷,而是因为知识与技能的魅力.

李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起于核心素养定构以前,却缘于核心素养的智慧碰撞,它是基于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主张. 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主张和这一主张的教学价值,我们要注重学生在“三学结合”情况下的兴趣激发. 从激发兴趣入手创新教学策略,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对于思维的活跃都是很有好处的. 一方面,兴趣激发为教师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方向,让教师们得以在灵活创新的同时活跃教学思维;另一方面,学习兴趣的提升从根本上为学生注入了思考与探究的动力,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迸发出更多知识能力的火花,以此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渐进建构.

猜你喜欢
实际悬念情景
情景交际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楼梯间 要小心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于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的研究
浅谈数学作业的合理设计
试论统计分析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