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霏
摘 要:东海争端主要是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归属争议。伴随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美国已成为影响中日东海争端解决的关键因素。美国的介入是加剧东海争端的导火索。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妥善应对。合理解决东海争端,中国应正确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及时评估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亚洲政策对中日东海争端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亚太再平衡;中日东海争端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7)02-0107-06
东海争端以中日两国间的海域划界、油气资源开发及钓鱼岛主权归属争议最为突出。在美国“重返亚太”前,中日东海争端尚在低调可控的范围内。伴随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中日东海争端的激烈程度日益加剧,态势逐渐升级,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最深层次的问题。无论是历史根源还是现实表现,在中日东海争端中,美国作为始作俑者,是影响中日东海争端的关键因素。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下美国对中日东海争端的政策
(一)强化美日同盟,联合牵制中国
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已被美国视为对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挑战者。美国频繁利用中日矛盾加剧钓鱼岛争端。据此,美国既可强化美日同盟体系,又可借海洋问题遏制中国崛起。在钓鱼岛争端中,美国更强调美日军事同盟的威慑能力,借制止冲突之名来掌控地区局势。为有效牵制中国,美国有意将美日同盟与中日东海争端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涉及中日关系大局的敏感问题。
美国一方面表示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不持特定立场,另一方面为日本在军事行动上提供便利。美国通过《美日安保条约》构建美日军事同盟体系,使日本无法脱离其亚太战略。2010年,在美国提议“中美日钓鱼岛对话”后,美日举行以钓鱼岛为目标、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大规模联合演习,旨在威慑中国。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多次表示:美国非常重视保护日本国民的义务,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美国2013财政年度国防授權法案指出:美国虽对钓鱼岛主权的最终归属不持立场,但承认日本对该岛屿的行政管辖权,并重申《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规定的美国对日本的安全承诺。为此,美国国防部批准向日本出售数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为日本升级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国防部认为这项军售将提升日本的防御能力,有助于美国实现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目标。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就钓鱼岛问题明确表示“完全不会做出让步”。美国前国务卿克里回应称:“美国迄今一直表明的基于《美日安保条约》的立场今后也不会有丝毫改变。”随后,美日举行会谈,再次确认钓鱼岛是《美日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二)加剧海洋争端,巩固主导地位
布热津斯基认为,辨明冷战后欧亚大陆关键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并为它们提供保护,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的重要方面[1]。日本显然是国际事务中的一个主要大国。随着国力的相对衰退,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复苏,开始重新重视武装力量的建设,谋求在亚太发挥更大军事作用。美国原则上支持日本发挥作用,以便节省开支。因此,自亚太再平衡战略提出以来,美国通过加剧中日东海争端,使日本无法摆脱对其依赖,巩固自身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美国的对日政策,既取决于日本自身行为的性质,又受周边国家对日本行为的反应影响。日本想要在中日东海争端中实现自身利益,就不得不依靠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美国利用“模糊”性干预,激化中日东海争端,使日本无法也不敢背离美国的政策。
就中日东海争端,美国前国务卿克里表示,美国会保护日本“在包括中国称拥有主权的岛屿上不受任何攻击”,这被解读为美国对中日岛争的强硬表态。然而美国国防部塞尼宣称: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上,美国一贯不持特定立场,不参与钓鱼岛主权问题的争夺。这一系列举措看似矛盾,实则是美国在中美日三国游戏中的基本规则。一方面,美日同盟要减轻美国的战略负担,防止中国排他性地主导亚太事务。另一方面,美国要借中日东海争端,使日本按照美国意图行事,以巩固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美国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指出:“美国的最大忧虑是中日关系走向难以预测。”[2]这意味着无论中日关系是缓解还是紧张,美国都会无可避免地介入其中。只有通过加剧东海争端直接作用于中日关系,日本才能无法脱离美国的掌控,美国才能实现和维护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美国在中日东海争端中的表态和行为,充分验证了这项基本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越强大,美国平衡中国的压力就越大,跟美国的利害关系也越大。为此,美国在钓鱼岛争端上的传统立场是在主权争端中不持立场,宣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支持中日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介入方式主要由过去高调和片面对华施压,转向两面施压、交替加压的管控方式[3]。这体现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虽屡次访美、频提钓鱼岛问题,提议美国明确对“钓鱼岛的防卫义务”,但均未获美国政府的公开反应。美国仅愿表明《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日本施政下的区域,并不希望写入具体的岛屿名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甚至表示美日间最重要的领域当属经济,以免过度刺激中国。在中日东海争端中,美国的政策明显张力十足,使中日关系矛盾重重,既极大地牵制了中国,又有效巩固了自身地位。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日东海争端的影响
(一)激化海上争端,危害中国海洋安全环境
美国凭借强大的海权力量实质性介入中国的海洋问题,逐渐从“幕后”走上“台前”,批评指责中国、偏袒支持日本,导致中日东海争端日趋国际化,成为经久难消的海洋地缘热点问题。实际上,美国正通过中日东海争端,制造地区紧张局势,加剧海洋问题的复杂化、多样化和国际化,使中国无暇顾及其他,最终达到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目标。为加紧激化中国海洋争端,达到控制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目的,美国不断强化同盟体系。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前主席霍华德·麦基翁称:“我们应加强亚洲盟友的力量,让他们在应对中国的强硬行为时扮演更加积极活跃的角色。”[4]东海就是美国联合日本压制中国的一大地缘板块。其中钓鱼岛主权归属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是中日争端的焦点。
对日本而言,日本的安全战略是围绕美日同盟展开的。日本国内右翼保守势力将驻日美军视为靠山,以美日同盟需要为借口,不断挑战军事领域“禁区”,利用各种手段有计划、按步骤地加紧对钓鱼岛主权的争夺。一是引发“购岛”风波。2012年1月,野田佳彦政府计划完成对钓鱼岛附属的一些无人岛礁的命名工作,企图将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据为己有,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4月17日,日本宣称正在推进“购岛”计划。9月11日,日本政府出资与“私人岛主”签订“购买”合同,试图将钓鱼岛争端完全归入国内议题范畴,不承认其主权归属存在任何争议。二是突破“和平体系”。安倍晋三执政以后,继续推进前任的错误政策,把重点转向利用钓鱼岛问题突破国内的自我束缚,包括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增强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军费开支、军事部署和军事演练等。三是非法宣传“主权”。2014年4月,日本外务省首次制作汇总日本对钓鱼岛所有权主张的手册,并在外务省的主页上公开。该手册被翻译成中文和英文等10国语言。12月,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恶化了中日东海争端的形势,加剧了中日矛盾。钓鱼岛争端成为横亘在中日两国间和平合作的最大障碍,争端事态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的支持使日本更加有恃无恐。2014年,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罗伯特·沃克表示:“钓鱼岛在日本控制之下,一旦发生冲突,我们将做出军事回应。”[5]美国的立场与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日关系,使中日东海争端复杂化,危害中国在东海的安全。
(二)打破地区均势,挤压中国海洋战略空间
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有意强调“反介入”和“反拒止”的概念,暗指中国对美国的威胁。《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认为:“持久以来,中国作为地区强权的快速发展将会对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美国要“有效地阻止中国这个潜在对手达到它的目的”[6]。美国学者称:“美国高层一直在撒谎,每次一提到美国对中国正在进行遏制时,他们总是反驳。但实际上,美国就是在对中国进行遏制和包围。”[7]随着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对自身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深感担忧,认为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维护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绝对优势。
美国最初要实行的是巩固联盟体系,打破区域均势,这是美国发挥亚太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当前,中日东海争端正面临严峻考验,呈现持续紧张、摩擦频发的发展态势;日本是美国的盟友,与中国在东海争端中存在主权纠纷。因此,这为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挤压中国海洋空间提供了不可错过的机会。日本地位日益凸显,逐渐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核心支柱和重要盟友。在国内矛盾丛生、实力大不如前的条件下,美国通过“以日制华”的策略,对日本实行军事上的松绑和战略上的纵容,破坏东亚地区的安全稳定,导致中日东海问题逐渐复杂化。美国突出以海上争议打破区域均势为主要手段,加大美日同盟力度,成功利用各种“危机”,实现了“阻止日本离心”“恶化中国环境”等重要战略目标。这从整体上封堵和挤压了中国的海洋发展空间,压缩了中国海军实施近海防御的战略纵深,严重阻碍了中国海军发展远洋作战能力。
(三)强化军事部署,侵犯中国海洋领土主权
从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谋篇布局来看,美国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与存在。这不仅为美国介入中日东海争端提供了实力支撑,而且使日本借美国之势调整政策,加剧了中国海洋问题的复杂化,严重侵犯了中国的海洋领土主权。
美国将中日东海争端作为介入亚太安全事务、遏制中国崛起的切入点,采取表面中立、实际支持日本的做法。一是控制战略要点,强化在日本军事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中国的海洋领土主权。二是不断加强与日本的传统盟友关系,强化与日本在军事领域方面的合作。一方面,不断扩大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军事实力,借美日联合军演等手段威慑中国,谋取更多的海洋战略利益,激化中国的海洋领土主权纠纷。美国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修正案明确将钓鱼岛作为《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的适用对象。该法案强调,反对试图通过“武力威慑和动武”来解决领土主权问题的举动。这与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中日东海争端中的立场截然不同,意味着一旦中日因钓鱼岛主权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时,美国可能会介入、干预。实际上,美国既希望通过支持、安抚日本,威慑中国;又不希望直接卷入东海争端,危害自身利益。
不可否认,伴随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展开,美国通过强化美日同盟,直接影响中日钓鱼岛争端,使之更加敏感化、复杂化和扩大化。在中日东海争端中,美国表面宣称不持立场,实际却或明或暗地支持日本,使钓鱼岛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企图借中日东海争端遏制中国崛起,实现自身的战略需求。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下中国应对中日东海争端的对策
(一)宏观方面的应对策略
1.在经济方面,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扩大共同利益。任何一个国家在实施发展战略时,都不能脱离自身的客观条件。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国必须加快调整自身经济结构,巩固扩大中美共同利益。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自身经济实力建设的同时,中国应以利益契合点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考虑并切实推进中美之间可扩大共同利益的合作项目。中美不仅要继续强化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传统领域的合作,而且要积极寻求在网络安全、全球治理等新领域的合作;不仅要减少在意识形态、人权等领域存在的矛盾、分歧,而且要减缓在海洋争端、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摩擦、冲突。要努力扩大中美共同利益与合作领域,采取有效措施管控危机,走出一条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对抗的新道路,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2.在外交方面,要加强睦邻友好关系,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周边是中国对外发展的基础。维护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海洋争端的解决。2013年,习近平首次对中国的新亚洲观进行了明确的阐述,把亚太视为“命运共同体”。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对日本,中国应时刻保持警惕,通过政府间或非政府间的多种沟通、交流渠道,抑制日本右翼势力在东海争端中的危险行径;强化与美国的关系,抵消美日同盟对中国的消极影响。在加强睦邻友好关系、维护稳定周边环境的同时,中国应尊重和照顧中美间的重大利益和关切,以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为标准,妥善处理彼此间的敏感问题。
3.在军事方面,要提升自身国防实力,发展新型军事合作。中国应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建设,特别是在军事力量方面,要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一是要加速海军现代化、立体化建设,有效维护海洋安全。要适时进行海军体制编制调整,增加战略港口和海外驻泊补给点;延伸战略防御纵深,拓展舰队战略职能;优先发展新型攻击型核潜艇,加快航母建设,组建以航母为中心的海上机动作战编队,增强对争议海域的制海权。二是要建立军队危机反应机制,确保海洋局势稳定。军队危机反应机制要确保军队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维护海洋区域的和平与稳定。中国应严密掌握海域周边国家的动向,尤其是海军活动情况,审慎处理海上多种复杂情况,力戒主动惹事,力避武装冲突。三是要参与双边或多边联合军演,增强海洋威慑力。面对纷繁复杂的海洋争端,中国不但应参与与美国的联合军演,而且应更多地参与多边甚至全球的联合军演。在提升自身国防实力的同时,中国应与美国发展新型而非单一失衡的军事合作关系:既要强化国际制度的参与能力,也要逐步改善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更要推进多边军事外交机制的建设。
(二)微观方面的应对策略
1.掌握舆论主导权,坚定明确国家意志。随着东海争端的日趋激烈,社会民众的保钓意识日益高涨,但其中不少人只是盲目追随民族主义情绪,并不了解钓鱼岛在历史和法理上的主权归属溯源。国际社会其他国家对钓鱼岛问题的了解程度更低。2012年9月,《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向世界宣传论证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系统证据,更好地维护了中国的东海权益。各类翔实的文献资料对证明钓鱼岛主权属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在维护主权利益的外交过程中,应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有关钓鱼岛的历史资料和法理证据,让国际社会的更多人通过严谨论证,认识到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在国际上争取对中国有利的舆论环境,对日本施压。在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同时,坚定而明确的国家意志也是保障国土安全与解决领土主权争端的核心要素[8]。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领海主权等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应坚持中国的立场与原则。
2.提高海上综合实力,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一是要加强海上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当今世界,国家间在争议海域通过海上执法部门进行较量,成为避免冲突升级的有效方式。在设备方面,应为渔政、海监增添更好更新的船舶和飞机等设备。目前,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装备相比,中国渔政和海监的装备仍处于落后状态。中国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渔政、海监的装备质量,以维护中国的海洋合法权益。在效能方面,海监进入钓鱼岛海域展开巡航任务的次数、时间应更多更久[3]201,国家海洋局应充分发挥海上维权执法的职能。东海防空识别区自划设以来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支持,但仍有少数国家借机大做文章,妄图构筑包围圈,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应继续落实东海防空识别区,宣示中国应有的海洋权益。在日常的渔业及正常的海洋科学勘察方面,中国应提供必要措施加以保护,宣示主权属我。二是要加强海军军事力量建设。尽管在历次东海争端中,中国都不会主动投入军事冲突,但面对来自“海疆”的频繁威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十分必要。无论是维护钓鱼岛主权,还是应对其他突发事件,海军力量都将起到威慑性作用。
3.切入战略竞争手段,提升中国战略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中日东海争端存在的“冲突边缘”状态,将倒逼美日加强自我管控和相互管控。日本虽可能以高度紧张的状态来强化其地位,但不敢直接引发冲突。最重要的是美国并不希望和中国发生正面对抗和直接冲突。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真实意图是解构东亚一体化的进程。美国介入东亚事务,在中日之间打入楔子,造成中日安全问题,钓鱼岛是个有效的切入点。日本一直努力维护自身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不甘永远做美国的附庸,企图利用中国崛而未起的时机,通过海上优势联合周边国家共同对抗“陆权中国”,引发与中国激烈的战略性竞争。中国应在东海寻求与日美相对等的战略安全博弈,提升中国的战略地位,使美国认识到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防止日本走向极端右倾化。
4.建立安全互信机制,合理解决海洋争端。针对东海争端紧迫、复杂的状况,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战略措施,避免因主权争端激化造成地区安全局势的失控。在维护东海争端中的国家主权利益时,中国应把握“一个大局,两个现实”。“一个大局”是指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大局。“两个现实”是指美国因素和日本国内政治因素。美国方面虽然明确钓鱼岛适用《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但在具体的行动中模糊不定、相互矛盾;实际上,通过钓鱼岛问题在中日两国“两边下注”,才是它的最大利益。日本国内政治方面,钓鱼岛争端之所以日趋恶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安倍晋三上台后的右倾主义。中国应采取针对性、务实性和灵活性的措施,整合国家相关危机应对机制,充分增强和展示中国保卫国土安全的能力与意志,在危机处理中坚持原则与实践并行,适时开放对话磋商等多边、双边渠道,努力克服政治障碍,构建安全互信机制,加强高层对话,强化公共外交,切实推进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2] Kurt M.Campbell.Principles of U.S.Eng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R].Washington D.C.the Subcommittee on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2010.
[3]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蓝皮书(2014)[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5.
[4] 美国议员:美国应加强亚洲盟友力量 遏制中国[EB/OL].(2013-10-31).http://www.chinanews.com/ gj/2013/10-31/5445589.shtml.
[5] James E.Sciutto.Deputy Secretary of Defense Work Delivers Remarks at 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EB/OL].(2014-09-30).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news/2014/09/mil-140930- dod03.htm.
[6] 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EB/OL].(2012-01).http:// archive.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7] Stephen Harner.Time For Honesty And Change In Obama's Failed China Policy[EB/OL].(2014-08-12).
http://www.forbes.com/sites/stephenharner/2014/08/12/time-for-honesty-and-change-in-obamas- failed-china-policy/#68e53b4f7fdf.
[8] 沈海涛.钓鱼岛主权争端与中国国家主权利益护持[G]//黃凤志.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