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金融牌照何以洛阳纸贵?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为何卷土重来?
监管对部分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的收紧、壳/牌照资源需求走俏、市场信息极不对称,3重因素叠加催生了一批专业从事牌照撮合交易的掮客。牌照经纪中介,一种新的灰色“金融”职业,或者说一条新的产业链,正在悄然成型。
牌照炒作卷土重来
2017年3月12日,媒体的一则有关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的报道令人触目惊心:基金支付牌照和基金销售牌照展示的中介问询信息显示,两项资格共同报出3000万~5000万元的不在少数;2016年,1张支付“全牌照”卖到3亿元;现在1张不含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的三大支付业务牌照,卖到了7.5亿元,去除其中包含的1亿元备付金,实际裸牌价格达到了6.5亿元;小贷公司、典当行等地方金融办颁发的牌照也在中介灰色产业链上。
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无法一一查证,相信有些或有出入,比如第三方支付牌照,大多都是采取并购重组收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否算灰色产业?从制度上讲,这种做法并无瑕疵,是合乎制度要求的。但说到底,其仍属于一种买卖行为,不过是变个花样,换了一张脸出现或美其名曰“收购”而已。
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产生的原因
一种现象的产生,必有其背后的根源。金融牌照灰色产业链的产生、形成所反映的情况同样值得深思:金融牌照何以“洛阳纸贵”?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为何卷土重来?
21世纪初期的几年时间里,曾经出现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比如典当行、信托公司等牌照被炒作,黑市价格畸高的情况。后来,这种情况慢慢销声匿迹,特别是2013年以前的几年时间里,一些非银行金融牌照已经不再值钱。但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竟然出现了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金融牌照在黑市里再次被炒作到了天价。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中之一便是2016年以来,金融风险整顿声势浩大,金融牌照审批趋严甚至不再审批,一些本来由市场自主、自发产生的金融产品与业务开始实行牌照审批制或备案制、核准制。
透过现象看本质,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的产生原因,与3个字不无关系——审批制。从过往的发展经验来看,所有行业只要实行审批制,就或多或少出现黑市、中介、炒作倒卖掮客。同时,一系列问题必然也随之衍生:有权力审批,必产生腐败;有权力审批,必衍生出黑市交易,这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定律。这也是近几年政府下大力气简政放权、取缔或者减少、下放审批权的原因所在。
金融监管改革是治标之策
下放审批权是构建透明公正政府的明智之舉,这才是在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
但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在加大力度取缔或下放审批权的同时,新设立的审理权也在同步大幅度增加,比如,仅在金融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新设立的审批权、备案制项目就非常多,政府权力之手在配置金融资源上仍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为核心的新经济又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金融业态。传统金融在新经济业态下已经不适应发展需求,包括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体系等都已经与新经济、新金融发展出现一定的背离。
在上述矛盾情况下,未来的出路在于改革包括审批制度在内的金融监管,否则,仍抱着审批权力不放,必然出现类似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泛滥的情况。其实,金融监管若不改革,导致的不仅是金融牌照被天价炒卖的表面现象,继续下去必然还会滋生出严重腐败,甚至贻误或摧毁中国新经济、新金融发展的良好势头。
金融牌照中介灰色产业链的出现再次告诫我们,政府大力度下放或取缔审批权是无比正确的决策,这项制度,甚至包括大力度取缔和下放金融业务机构审批权,应该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