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200083)
日本江户时代《助语辞》研究
王雪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海200083)
卢以纬《助语辞》在传入日本之后,毛利贞斋对书中内容做出了进一步注释和完善;三好似山扩大收词范围、广收虚词在经史群书中的用例,对《助语辞》加以大规模的增广;松井河乐又将全书加以翻译。江户时代的汉学学者将《助语辞》视作学习汉语虚词的重要途径,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虚词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助语辞》进行了注释、增广、翻译等研究工作,将这本虚词释义专书更充分地传播给了江户时代的汉语学习者。
江户时代;《助语辞》;古汉语虚词
元代卢以纬所著《助语辞》一书是我国首部虚词研究专书,大概在江户初年传到日本,1641年由风月宗智翻刻刊行[1]解题3-4。从古代、中世,到江户时代的日本社会,汉籍一直是掌握各种学问的途径,汉语学习则始终备受推崇。然而汉语中的虚词这一类词在表意中,虽具有重要作用却抽象不易掌握。于是,东传日本的虚词释义专书《助语辞》成为当时汉语学习者读经写作时的辅导用书。《助语辞》作为草创性著作难以避免一些不足,在收词和释义上都不完备。为了辅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此书,最先接触到《助语辞》的汉学学者对它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将《助语辞》更充分地传播给了当时的汉语学习者。据《汉语文典丛书》汇编的文献资料可知,江户学者对《助语辞》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著作中:
《鳌头助语辞》,一卷,日本天和三年(1683)出版;《重订冠解助语辞》,二卷,享保二年夏(1717),京都梅村玉池堂出版。作者毛利贞斋,名瑚珀,字虚白,号贞斋。生卒年不详,据传是十七世纪后半叶人士,生于大阪,后在京师开办私塾讲学授徒[2]512。
《广益助语辞集例》,三卷,元禄七年(1694),京都井筒屋六兵卫出版。作者三好似山,高市郡人,生卒年不详,据传比毛利贞斋稍年长[1]10-11。
《语助译辞》,二卷,享保四年九月(1719),大坂河内屋宇兵卫出本。作者松井河乐(1643~1728)名良直,号河乐,备前人士,官任冈山藩的藩学[1]12。
《助语辞》的传入,启发了江户学者对古汉语虚词的关注,经过对《助语辞》的研究积累了虚词释义基础,其后展开了持续近两百年的古汉语虚词研究,牛岛德次(1993)曾指出江户学者对《助语辞》的研究是日本汉语语法研究的发端[3]19。以下,从毛利贞斋《重订冠解助语辞》对《助语辞》的注释、三好似山《广益助语辞集例》对《助语辞》的增广,以及松井河乐《语助译辞》对《助语辞》的翻译这三个方面,梳理江户学者对《助语辞》的研究情况,以展现日本学者进行汉语语法研究的早期面貌。
(一)《重订冠解助语辞》的成书体例
日本宽永十八年(1641),卢以纬《助语辞》经风月宗智翻刻刊行,天和三年(1683)首部《助语辞》的注释书问世,即毛利贞斋的《鳌头助语辞》,此书以在《助语辞》书内上栏和左右空白处加批注的形式而完成。三十五年后,毛利贞斋对早期完成的批注内容做出详密修改,出版了《重订冠解助语辞》。“冠解”是指《鳌头助语辞》的批注内容,“重订”是增补改订之意。由于传入日本的《助语辞》是明代胡文焕刊印的版本,已经删掉卢氏原书的最后六条,所以江户学者接触到的《助语辞》是原书的前六十条。《重订冠解助语辞》分为“乾”“坤”两卷,乾卷收前三十一条,坤卷收后二十九条。毛利氏完全依照注释书的体例来注解《助语辞》:先以标目虚词为对象,汇解虚词意义,例如下文释“也”;再以卢氏正文为对象,疏解正文语句,例如下文释“乎”。编写上,将原书内容逐条列出,置于版面的左右下角;行文中的待释词句均用大写字号和方框加以突出;不同出处的语例用“▲”标识;毛利氏自己整理出的内容加方框以别诸家。
(二)《重订冠解助语辞》的注释内容
1.对标目虚词的注释。首先依据《韵会》《说文》《广韵》《增韵》《集韵》《字汇》等书注释虚词基本音义。如果是南宋陈骙《文则》、明代李廷机《训蒙题式》、明代高琦《文章一贯》,以及柳宗元《复杜温夫书》中提到的虚词,则逐句援引他们注释过的内容。然后毛利氏列出自己的按语,对虚词的各个义项、用法作出整理。以释“也”为例:
也,《韵会》:上声,马韵,以者切。徐曰:语之余也,凡言“也”则气出口下而尽。《广韵》:语助,辞之余也。柳宗元曰:决辞也。▲李九我家传《训蒙题式》云:有决断之词,有训释之词,有历数之词。……▲山东高琦编集《文章一贯》卷上云:也字法,《中庸》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愚按:(原文例句过多,以下略引)语终用“也”字例,《礼记·曲礼》上篇: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决辞用例,《中庸》第二十六章: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助语辞用例,《诗·鄘风·定之方中》篇:匪直也人。疑而用“也”字例,《论语·述而》篇:伯夷叔齐何人也。读为“又”字例,杜荀鹤诗:也应无计避征徭[4]268。
以上释“也”,先以《韵会》《说文》《广韵》注音义,再举出柳、李观点,进而对“也”的用法做出整理:语终用法、决辞用法、助语辞用法、疑问用法、同“又”字用法。毛利氏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虚词释义见解,他是通过我国的字书、韵书的释义成果,对《助语辞》中虚词的意义用法做出总结整理。
2.对卢氏正文的注释。由于《助语辞》是首部虚词专书,没有同类著作可以借鉴,再加上卢氏只是将它视作虚词蒙学教材,因此它较为简略,也存在一些不足。毛利氏则对它加以丰富完善,包括注解卢氏释文中的词语音义、为卢氏引用的例句注明出处、为卢氏提出的观点补充例证等。以“乎、欤、邪”词条为例:
《助语辞》原文:
“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或为问语,只是俗语“么”字之意。“欤”字、“邪”字,为句绝之余声,亦类“乎”字之意。此三字,有如对人说话而质之者。“邪”字有间带疑怪之意。句中央着“乎”字,如“浴乎沂”之类,此“乎”字与“於”字、“夫”字相近,却有咏意。“攻乎异端”,意微激作,非若“於”字之详安也。
《重定冠解助语辞》的注释:(略引)
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多”者,十常八九也。《论语·雍也》云: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朱子注或为问语.《论语·泰伯》:才虽不其然乎。此三字有如对人说话而质之者。三字指“乎、欤、邪”而言。《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浴乎沂,《论语·先进》:点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归。”[4]271-273
毛利氏的注释主要涉及三方面:
(1)注解词语音义。例如解释卢氏原文“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中的“多”字义。
(2)注明引例出处。例如注明“浴乎沂”出自《论语·先进》,并举出这句的上下文。
(3)为卢氏观点补充例证。例如“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或为问语”“此三字有如对人说话而质之者”,卢氏文中都没有辅以相应的例句,毛利氏则一一补充。
像这样,毛利氏逐词逐句对《助语辞》的内容做出注释和完善,对于辅助当时的汉语初学者掌握这本虚词专书,应该是可以发挥一定作用的。而且难得的是,他没有凭借主观意见牵强作解,所有注释均有出处,并且援引大量例句。当然,他的注释中也存在不足。首先,义项补充稍显杂乱。例如“语终辞”“决辞”等说法最早出现在我国汉代注释家的经史注疏中,毛利氏引用它们去表明虚词用法时较为随意,没有固定的所指,常是不加审辨地罗列在一起。其次,卢氏原书中有个别虚、实词区分不清的现象,在毛利氏的注释中仍然存在。例如他补充“于,用往例,未定之辞,于于自足貌,行貌,广大之义”,将“于”的动词“往”义、形容词“广大”义全部收录进来,对于虚、实词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晰。其三,原书部分误解之处,毛利氏未能予以更正。例如卢氏解释“未尝,俗语‘未曾’之意。‘尝’即是‘曾’,喻如曾经口食之而知其味也”。卢氏解释“尝”“曾”词义间的关联过于牵强,而毛利氏还为其补充了例句“《论语·八佾》:吾未尝不得见也”。可见他并未意识到这一说法的不妥。
三好似山在《广益助语辞集例》的序言中提到,由于《助语辞》“意义不审详,收字亦过少”。因而他要在悉数转写原书的基础上,再对其大幅增广、补益,编写成一部从经史、诸子、文选中广搜而来的虚词用例资料“集”。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卷上依循《助语辞》,收录92个单音虚词;卷中、下收录三好氏整理的373个单音虚词、750个复音虚词;书末还有一例添字之训和59个疑辞。由于三好氏将虚词的各个义项分别列作了不同词条,使被释虚词多达1275个。全书以汉文写成,与我国《字汇》一类字典的体例相似。
(一)继承《助语辞》
卷上收录的虚词基本与《助语辞》相同,释义是将《助语辞》原文,多种字书、韵书、注释书的成果,以及毛利氏早年的注解内容整理到一起。以释“也”为例,三好氏首先援引《说文》《广韵》《海篇》《助语辞》的内容注释基本音义:
也,祸,清浊,以者切,音野。语已辞。徐铉曰:语之余也,凡言“也”,则气出口下而尽。○《广韵》:语助,辞之余也。○《海篇》:语已辞,所以穷上成文也。○《助语辞》云: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
然后引用《论音例》的内容、唐宋诗句的例子,以及毛利氏的注解。
《史记》音例:也,亦且反,助句之语也。○柳宗元曰:决辞也。○发语辞,唐岑参诗:也知乡信日应疏。○《文则》曰:“也”法,《中庸》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又:古之道也。语终也。○《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决辞。○宋·范成大诗:也傍桑阴学种瓜。读为“又”,又发语辞。○《墉风·定之方中》:匪直也人。《论语》:必也圣乎。助语辞[1]10
像这样,卷上仍以《助语辞》中的虚词为对象,广搜前代的注释成果并整理到一起。上文的《重订冠解助语辞》中援引大量例句辅助释义,而《广益助语辞集例》侧重补充虚词的义项,参考的书目较毛利氏更加丰富。
(二)增广《助语辞》
卷中是三好氏增收的单音虚词,他将意义相近的虚词归在一组,先注释虚词的基本音义,再从经史群书援引虚词的用例,以“尽、悉、毕、讫、咸”组的词条为例加以说明:
尽,轸,浊,慈忍切,秦上声。竭也,终也。又轸,清,子忍切,津上声。皆也。《左传》:周礼尽在鲁。又极也,纵令也。《书·金滕》: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孟子》: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悉,质,清次,息七切,辛入声。详尽也,谙究也,知也。○《海篇掌珠》:皆也。○《海篇》:息入切,音膝。尽也,详也,审也。《书·汤誓》:悉听朕言。○《易·系辞下》:易为书也,广大悉备。○《东京赋》:悉率百禽。尽也。○《明道文集》:悉心推访。尽也。
毕,质,次清,壁吉切,音必。《说文》:终也。《广韵》:竟也。《增韵》:尽也。又了也,简也。○《书·泰誓》:群后以师毕会。○《西京赋》:鸟毕骇,兽咸作。尽也。《易·系辞上》:天下之能事毕矣。○《东都赋》:登降饫宴之礼既毕。《史记·夏本纪》: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讫,质,清,激质切,音吉。止也,尽也,毕也。《周书》: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又与迄同。《书·序》:自唐虞以下讫于周。○《海篇》:居迄切,音吉,了也。《增韵》:终也。○《书·秦誓》:民讫自若。尽也。○《神女赋》:礼不遑讫。尽也。○《史记·孔子世家》: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吴都赋》:讫无索而不臻。竟也。○《西域赋》:讫不肯拜使者。讫,竟也。《东征赋》:讫于今而称云。至也。
咸,浊,胡岩切,音咸。悉也,同也,皆也。《礼记·祭统》注,是也。○《海篇》:匣,浊,胡年切,皆也。○《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书·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西京赋》:兽咸作。皆也。○《东京赋》:咸用纪宗。皆也[1]42。
以上,因为都有“全部”义,“尽、悉、毕、讫、咸”被归在同条释义。三好氏引用《广韵》《玉篇》《韵会》和《类篇》的注释内容,指出虚词“尽”有“竭”“终”“皆”“极”义;引用《说文》《字汇》《海篇》,指出“悉”有“详尽”“谙究”“皆”“审”义;引用《说文》《广韵》《增韵》,指出“毕”有“终”“竟”“了”“尽”义;引用《字汇》《海篇》《增韵》,指出“讫”有“止”“尽”“终”“竟”义;引用《字汇》《海篇》,指出“咸”有“悉”“同”“皆”义。部分音义的出处没有明文,但是通过考察其它词条,以及对照《广韵》《字汇》等书,可知三好氏正是参照这些字书、韵书,将虚词各义项加以整理。进而举出《周易》《左传》《尚书》《孟子》《史记》,以及《明道文集》《西京赋》《东都赋》《神女赋》《吴都赋》等篇章中有关虚词的语句,例证虚词用法。
卷中对373个单音虚词逐一释义,是《广益》一书的核心部分,卷下和书末则关注复音虚词和虚词的常见搭配。这部分不再注释音义,而是大量罗列从经史群书中搜集而来的例句,使此书成为虚词的用例资料集。
三好似山在《助语辞》的基础上继续大规模收集虚词,但是一些词条处理得较为杂乱,这使全书显得广而不精。不过他“广益”收词范围;“集”虚词的前代训释成果、虚词在经史群书中的用例,而且他从单音虚词、复音虚词、虚词的固定搭配三个方面去整理解释虚词用法,这种思路是可取的。毛利氏是逐字逐句的疏解,三好氏扩大虚词的研究范围,二者均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完善了《助语辞》。
《重订》《广益》两书是以汉语写成,松井氏的《语助译辞》是首部《助语辞》的翻译著作。除缺少“若夫,乃若,至若”一组词条外,《语助译辞》不仅对《助语辞》做出了详尽的翻译,还对卢氏提出的释义观点加以阐释,并以日语对照说明汉语虚词。例如,《助语辞》释“也、矣、焉”为“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以下是《语助译辞》对这一词条的翻译:
也矣焉三字トモニ句意結絕ノ所ニ用ユル字ナリ。句ハ一句ニテモ、二句ニテモ、三句其上ハ幾句ニテモ、トマリノシメク、リノ所ヲ結絕ト云フナリ。其內、三字ニ少シヅツノカワリメアリ。也ノ字ハ意平カニシテ,何ノ事モナク結絕スルナリ。聲ヲ出ス事ガ平ナレバ、意モ平カナリ。
矣ノ字ハ聲ヲ出ス事直ニシテ,疾ソレユヘ,意モ直ナリ。此直ト云フハ,曲直ノ直ニハ非ズ,平ノ字ニ對スル直ナリ。平ハ何ノ事モナクテ、優優トシタル字ナリ。直ハ氣勢ノアル字ユヘ,人ニモシカト氣ヲ付ル字ナリ。
焉ハ字ノ音聲モ發リ揚ルユヘ,字ノ意モ發リ揚ルナリ。矣ノ字ノ直ト云ヨリハ,又一際氣勢ノアル字ニテ,卻テ悠悠タル気味アリテ,一入人ニ然ト氣ヲ付ル字ナリ。
喉舌ヨリ發スル所ノ聲ガ三字同ジカラヌユヘ,字ノ意モ自然ト別ナル所ガアルナリ,是ヲ辨テ,文意相應ニ用ユベキナリ[1]91-92。
(译文:“也、矣、焉”三字都是用在句意结绝处的字。不论含有几个小句,都把最终结束句子的“リ”等所在之处,称作“结绝”。“也”意平,本身无意,用作结绝。若声音平缓,则句意也平缓。“矣”由于发声直且疾,故句意也直。此言“直”并非“曲直”的“直”,而是与“平缓”义相对而言的“直”。“平”是指不带有任何意思,缓缓之意。“直”字由于字有气势,对人言语时似乎也会将“气势”附加其间。“焉”由于音声发扬,故句意也发扬。比起“矣”字之“直”,更有一层气势,反倒意味悠扬,对人言语时可将“气”清楚地附加其中。由于三字自喉舌发声处不同,字意自然有别,辨此差别应与文意相应。)
松井氏没有像《重订》《广益》两书那样广泛援引汉籍经典去补充、完善《助语辞》,他是做出了完全忠于原书的翻译。原文仅释作“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松井氏则对此观点细致阐释,还将“也、矣、焉”对比作日语句末的助动词“リ”。虽然对原书不加审辨的做法不够可取,但这种翻译对于辅助当时的汉语初学者理解《助语辞》大概是可以发挥一定效果的。
大概在江户初年《助语辞》传入日本,毛利贞斋最先做出初步注释,出版了《鳌头助语辞》;三十余年后又在它的基础上完成《重订冠解助语辞》,逐词逐句对《助语辞》作出了详尽注释;同一时期,三好似山《广益助语辞集例》增收大量单音、复音虚词和虚词的常见搭配,依循《助语辞》的体例将训释对象大幅增广,并从经史群书中广搜语例;松井河乐则将《助语辞》逐句翻译成日语,并且细致阐释卢氏观点。三者分别从注释、广益、译解的角度,对《助语辞》做出研究。《助语辞》仅是一部虚词蒙学教材,却深受当时学者的重视,可以想见江户时代对于汉语学习的热心。不仅如此,他们充分研读《助语辞》、总结我国古代的虚词释义成果,也为其后的古汉语虚词研究奠下基础。江户时代中、后期基于《助语辞》而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逐渐发展成日本汉学领域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现象,至今日本全国各地的图书馆还收藏着数十部江户时代流传下来虚词研究专著[5]481-486。
[1]吉川幸次郎,小岛宪之,户川芳郎.汉语文典丛书:第六卷[M].东京:汲古书院,1980.
[2]关仪一郎,关义直.近世汉学者传记著作大事典[M].东京:东京井田书店,1943.
[3]牛岛德次.日本汉语语法研究史[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
[4]毛利贞斋.重订冠解助语辞[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一九五 经部:小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5]王宝平.清代中日学术交流的研究[M].东京:汲古书院,2005.
(责任编辑林东明)
OnZhuyuciinJapaneseEdoPeriod
Wang Xuebo
(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After Lu Yiwei’s Zhuyuci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Mouri Teisai made additional notes on it, Miyoshi Jizan expanded its scale of function words and example sentences from references, and then Matsui Karaku translated it. Zhuyuci was considered to be a major approach to studying Chinese function words by Japanese scholars in the Edo period. They inherited Chinese scholars’ achievements of notes on function words and then made additional notes, expansion and translation. As a result, they made it possible for Japanese learners in the Edo period to fully understand Zhuyuci, a paraphrase book of function words.
Edo period; Zhuyuci; ancient Chinese function word
10.16169/j.issn.1008-293x.s.2017.06.007
H131
A
1008-293X(2017)06-0053-06
2017-09-01
王雪波(1985- ),女 ,满族,辽宁锦州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研究方向:古代语言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