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才教育内涵的澄明与回归

2017-04-13 19:49:15王磊
绥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天才儿童英才天才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英才教育内涵的澄明与回归

王磊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英才教育是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选择,而对英才教育内涵的把握则是实施英才教育的前提。在众多研究中,英才教育常与天才教育、资优教育以及超常教育相混用。文章通过分析各概念的内涵、梳理其发展历程,揭示英才教育内涵与天才教育、资优教育和超常教育内涵发展过程相一致,并归纳出英才教育定义回归生活、教育对象回归大众,教育内涵回归多元的结论。

英才教育;超常教育;澄明与回归

培养英才早已成为各国人们的共识,但由于认识上的差异、地域和文化背景上的不同导致对英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要想准确贯彻落实英才教育发展战略,就必须全面把握英才教育内涵,树立正确的英才教育观念。英才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伴随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又产生了多元化表达。梳理英才教育内涵的发展路径,澄明英才教育内涵的实质,我们才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英才教育。

一、英才教育内涵的澄明

英才教育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且英才教育与天才教育、资优教育和超常教育等用语在内涵上既有相似处也存在差别。厘清各概念间的共性和个性,辨析内涵间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澄明英才教育内涵的发展过程尤为重要。

(一)天才教育内涵分析。“天才教育”最初是指对天才儿童展开的教育,“天才”和“天才儿童”皆为“天才教育”的对象,两者内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拓展的过程。“天才”的内涵逐步从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提出的“智商达到140以上的高智商群体”发展成为加涅(RobertMillsGagne)所倡导的定义,即“天才”是“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具有突出的能力,并在这些领域的一个或多个专业中取得突出的成就,其既是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结果,也是能力的产物”。[1]人们对“天才教育”的理解一直存在刻板效应,“天才教育”的对象长期被人们局限在“天才儿童”,从而导致天才教育实质上成为了一种特殊教育。因而有学者指出“天才教育”不是“超乎寻常的教育,也不是使常态儿童成为天才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天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教育。[2]至此,人们才意识到天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它针对天才儿童的身心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天才教育对象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天才教育”的内涵,但也产生了更为激烈的讨论。赵厚勰认为“天才教育”的范围过于小众化,并且人们在理解“天才教育”对象时,往往通过遗传因素来确定“天才”。[3]黄文则从内涵上来完善“天才教育”。他对“天才教育”对象的理解从两方面出发:一是智力上处上中上等的身体健全、身心健康的儿童;二是具有特殊才能和特征的儿童,包括在某方面具有异常天赋的儿童。[4]“天才教育”内涵逐渐从片面发展转变为全面发展,同时,“天才教育”对象也从小众延伸至大众。

“天才教育”的内涵一直沿着多元化、丰富化、全面化的路径发展。虽然众多学者在天才教育对象的理解上各持己见,但总的来说大同小异。因此有学者总结到:“天才教育对象的演变从强调其社会价值到关注个体价值,再到对个体与社会价值的整合;从注重遗传禀赋走向后天环境,再到注重教育与个体精神推动力的整合;从基于哲学思辨走向心理测量、静态智力因素,再到关注文化背景的多元智能观”。[5]

(二)资优教育的内涵分析。“资优教育”这一术语属于地域性概念,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使用较多。《教育大辞典》对“资优儿童”的英文名称解释是“gifted children”。[6]我国台湾的儿童心理学者,鉴于近代学人对“天才”一词有弃置倾向,因而他们使用了“资优儿童”这个名称。郭为藩在《特殊教育名词汇编中》对“资优儿童”作了较为详细的解释:资赋优异儿童泛指那些在思考、推理、判断、发明和创造能力上明显超出一般同龄儿童的儿童。[7]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优教育”同“天才教育”在实质上并无差别,他们都是对资赋优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但从名称上人们更易接受。赵厚勰也认为“资优教育”对比“超常教育”和“天才教育”,从表面上看,它不会引起人们像对超常教育概念那样的误解,这个概念较为恰当的传达出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由于人们存在思维定式,对“天才”、“英才”理解上有偏差,因此“资优儿童”是一个非常科学的概念。[3]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对“资优儿童”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注意集中,全神贯注,经常准备从事紧张的工作,在课堂上完全沉醉于吸引他们的事;二是热爱劳动,对劳动有无法抑制的需要;三是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创造力;四是有多种兴趣倾向。[6]该解释囊括了“资优教育”的普遍含义,凡是对符合上述特征之一的儿童进行教育就是资优教育。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资赋优异又可以分成几个方面,分别为智能资赋优异、学术资赋优异、艺术才能资赋优异、创造能力资赋优异、领导能力资赋优异、其它特殊才能资赋优异。根据这些分类,明显地判断出资优儿童具有的素质结构日趋合理完善。同时,资优教育不再只强调智力性因素,而是更多的关注特殊才能,资优教育的内涵已然从智力非凡的儿童延伸到具有特殊才能的儿童上来,其对象也更大众化、普遍化。但“资优教育”这一提法更多的属于地域性表述,实质上与“天才教育”、“英才教育”以及“超常教育”并无本质区别。

(三)英才教育的内涵分析。最初“英才”一词在本质上等同于“天才”,它的内涵也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其最早缘于孟子的“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想法。西方罗马时代也对英才有过论述,但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才的解释出入较大。直到19世纪欧洲和美国在社会与政治文献中正式使用“英才”这一名词,其概念才以具体、明确的文字方式呈现。“英才”是指在某方面得到高度评价,同时,具有社会价值的人,如权力、财产、知识等的拥有者,或善于占有这些价值的人。尽管“英才”一词有了明确的解释,但这仅仅是一个结果性定义,对于实施英才教育难以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兰祖利(Joseph S.Renzulli)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英才”的操作性定义:“英才”是由三种基本的人类特性——超乎寻常的能力、高水平完成任务的能力和高水平的创造性——相互作用所构成,能把这些特性应用于人类活动的任何具有潜在价值的领域,并表现出或者能够发展出这三种特性相互作用的儿童。[8]Renzulli提出的英才,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即智力突出的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同时,为实现英才教育,Renzulli要求有各种各样非正规的教学大纲来提供教育机会和服务。根据这一操作性定义,人们对“英才”的理解更进一步。“英才”是指具有杰出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其在智力水平、创新能力、艺术领域、领导能力以及特殊学科领域等方面都表现出超越同龄儿童的能力或超常的潜力。Renzulli提出的“英才教育”,使得“英才教育”对象不断拓展,并旨在使英才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来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注重多元的选择,能使英才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9]

综合“英才”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英才”是一个不断延伸的概念,每一个含义中均表现出了它的共同点:在某个领域内所具有的杰出表现和非凡成就。“英才”的具体特征都会表现在儿童身上,他们所表述的英才儿童不是天才,而是在某一领域内的专才。因此,曹原根据加涅的“天才”和“专才”理论,提出了英才应当将“天才”和“专才”相结合,使得英才概念得到了更大的拓展。[10]

由以上分析可知,“英才教育”和“超常教育”、“资优教育”等概念大体相近,英才教育正是顺应了每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使无论是天才、平才或是偏才、怪才都能获得相应的教育和生长。

(四)超常教育的内涵分析。“超常教育”一词在我国由来已久,但真正得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后。1978年我国心理学家为了给那些天资聪慧并具有非凡表现的儿童一个合适的定义,首次提出“超常”和“超常儿童”等术语。针对这一概念,有两方面内容需要被指出:一方面,这些儿童的非凡表现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培养两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超常儿童只是儿童群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同于儿童群体的独立群体。[11]随着超常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学者为了更好地让人们接受“超常”一词,又做了详细论证。查子秀认为使用超常而不使用天才是为了与“宿命论”或“天命论”划清界限;“低常”、“常态”和“超常”构成了一个连续的整体,所以“超常”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12]尽管超常教育的对象不断丰富,但仍然有学者对超常教育提出质疑,赵厚勰认为“超常儿童”定义有其不合理性,即“超常”一词不仅将“天才儿童”与普通儿童割裂开来,还给“天才儿童”贴上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标签,并且“超常”一词在我国使用较多,不具有国际通用性,国内外进行交流存在障碍。[3]

关于超常教育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关于“超常”一词的理解上,为了解决超常教育标签化的缺陷,黎明等学者指出超常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是对资赋优异的儿童提供的、为充分发展其特殊资质的教育,引导儿童将某一特定领域不同寻常的天资转化为显性的非凡才能的过程。同常规教育相比,超常教育在课程安排、内容选取以及教学模式上与常规教育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改变教育方式、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促进儿童形成某一领域内突出的专业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教育培养出超常儿童,更正人们对“超常儿童”的标签化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官群又提出“双超常教育”理念,认为超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超常人才的聪明才智,使每个超常儿童得到最佳的自由全面发展,即实现超常人才又好又快的发展。超常教育既不是超前教育,也不是超越常规的教育,更不是把常态儿童培养成为超常儿童的教育;而是针对超常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的旨在使他们得到良好发展的特殊教育。[13]这一观点在内涵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它将对超常儿童的教育拓展到每个超常儿童的身心培养上,使得每个超常儿童都得到全面发展。随后孟万金又进一步完善了“双超常教育”,并对超常教育的对象做了进一步深化,提出“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这一理念,把超常教育的内涵拓展到全体儿童,实现了质的突破。[14]超常教育就是为超常潜能、超常发挥所提供的适合的教育。只要提供适合的教育和适合的人才成长环境,即便“差生”也能发现、发掘和发挥其超常潜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甚至成为杰出的人才。

二、英才教育内涵的回归

英才教育发展至今,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尽管相近概念层出不穷,但究其本质则大体相同。但也有学者指出应当将这些相似的表述区别开来,概念辨析和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基础,因此区分各定义的内涵十分重要。[15]很多学者主张使用一个统一的定义,从理论上来澄清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但始终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通过梳理英才教育概念发展历程,澄明英才教育内涵的延伸过程。最终发现,“英才教育”走下神坛,更加贴近生活,回归到生活中;英才教育的对象从特殊到常态,从个别到大众;英才教育的内涵从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并且更加符合教育实践的发展。

(一)英才教育定义回归生活。纵观“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英才教育”以及“超常教育”定义的发展过程,最初均强调先天遗传特性,完全忽视后天塑造,且只集中在极少一部分人当中进行,远离大多人们的生活实际,容易给人们造成有偏见性认识。相关定义在其发展中逐渐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摒弃偏见性看法,且对概念的阐释上尽力去除标签化,让英才儿童的概念更加接近生活,力求做到概念上的普通化、生活化。同时,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才教育,并且通过教学上的特色化,让各具特点的儿童们在普通生活中实现卓越与公平的发展。

(二)英才教育对象回归大众。英才教育对象逐步实现了从特殊到常态,从个体到大众的转变,每一相似概念的提出皆是为了开发本国精英人才资源,重视天才儿童教育。虽各国提法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让本国学生更具国际竞争力,成为人才强国。但各个概念在其发展过程中,都逐步从一小部分天才儿童扩展为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优异表现的儿童,直至具有发展潜能的普通大众,尤其是延伸到“人人都有超常潜能,人人都需要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对象回归到大众群体,而不再是一小部分人的专利,这也凸显了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即确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范围上的拓展也推进了英才教育的合理化。我们要树立英才教育不是特殊化教育、特别化教育,而是通过发现每一位儿童的特色之处,对这些特色化的儿童进行开发、引导和教育。人人都要认同英才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绝非是精英团体的教育这一理念。

(三)英才教育内涵回归多元。英才教育内涵的回归始于“英才”概念的丰富。“英才”的内涵是一个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的过程,它的发展也是为了给英才教育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实践动力。正是为了使英才教育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英才”的内涵也逐渐从以高智商为唯一的特征发展成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个性特征,直至包含多元化的社会化特征。我们要建立英才教育不是对小群体进行智力开发的教育,也不是形成单方面能力的捷径的教育,更不是成为应试教育的育才和制器工具的教育理念。英才教育的丰富内涵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它旨在通过广泛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立足于普通教育,却又高于普通教育,为全体大众提供一种基于普通教育基础之上的教育。只有准确把握英才教育内涵的多元化特征,才能够为英才教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英才教育发展的引擎。

[1]GagnéF.Transforming gifts into talents:the DMGT as a developmentaltheory1[J].Highabilitystudies,2004(2):119-147.

[2]施建农,徐凡.发现超常儿童[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9:17.

[3]赵厚勰.“超常教育”“英才教育”“天才教育”“资优教育”辨[J].中国特殊教育,2003(3):91-93.

[4]黄文.中国超常儿童揭密[EB/OL].http//www.networkchinese.com/region.htm,2004-12-14.

[5]黎明,牟映雪.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启示——未来呼唤“双超常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9(1):8-13.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2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344.

[7]郭为藩.特殊教育名词汇编[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 1984:22.

[8]Renzulli J S.Whatmakes giftedness?Reexamining a definition[J].PhiDeltaKappan,1978(3):180.

[9]李建辉.英才教育的发展历程[J].教育评论,2007(3): 113-116.

[10]曹原.美国英才教育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11]施建农,徐凡.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5.

[12]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15年[J].心理学报, 1990(2):113-126.

[13]官群.“双超常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2009(2):58-61.

[14]孟万金.“人人都有特殊需要,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2010新年贺词[J].中国特殊教育,2010(1):3-7.

[15]杨广学,王宇琛.英才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特殊教育,2009(9):65-69.

[责任编辑 杨贺]

TheClar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ofElite Education’sConnotation

Wang Lei
(College of Education,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

Elite education is to enhanc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d realize the strategic choice of talents. To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excellence is the prem ise of the elite education.In numerous studies,elite education and gifted education,and talenteducation are oftenm ix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the concepts of the development path,the paper reveals the consist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of elite education,gifted education,and talenteducation.Italso summed up that the definition ofelite education should return to life,return to the public education object,and education connotation regression.

eliteeducation;super-child education;clarification and unification

G763

A

2095-0438(2017)01-0138-04

2016-10-23

王磊(1991-),女,安徽宿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测量与评估。

猜你喜欢
天才儿童英才天才
党天才
西部学刊(2022年17期)2022-10-10 09:29:42
诚聘英才
防爆电机(2022年4期)2022-08-17 06:00:02
天才or怪咖
动漫星空(2020年10期)2020-10-30 01:27:54
招揽英才
招揽英才
天才儿童搞笑无极限
“天才儿童难以成为天才”现象的教育学思考
冬天多锻炼
天才的童年
意林(2010年22期)2010-05-14 16:48:51
听力 天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