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续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论《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
葛 续 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山东交通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206)
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所有主张和主义的独特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包括唯物史观所体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作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观等四个典型特征。《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充分体现了上述特征。认真学习并掌握这些马克思主义典型特征,有助于从本质上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典型特征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不仅是一篇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战斗檄文,更是一部内涵丰富、哲理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列宁将《宣言》评价为“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1]416。国内学界围绕其核心思想、哲学意蕴、当代价值等内容从不同视角和维度进行了解读,研究成果颇多,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这部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展现了诸多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了解和把握这些典型特征,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实践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所有主张和主义的独特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国情相结合的各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它包括唯物史观所体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即唯物辩证法、作为工人阶级自我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观等四个典型特征,具有彻底的革命性和严密的科学性。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有其内在客观规律;唯物辩证法则要求实事求是地从各个方面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向新事物的转化;无产阶级革命观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强调工人阶级是全人类解放的先锋队;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观则强调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历史的进步,强调人民群众在新社会的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里,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唯物辩证法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同时无论是无产阶级革命观还是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观都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饱含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客观全面的唯物辩证法、自我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观等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同时也蕴含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突显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一)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宣言》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且二者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宣言》批判了“宗教的、哲学的和一切意识形态的观点对共产主义提出的种种责难”,指出人们的意识随着其生活条件、社会关系及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强调“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50-51。强调共产主义革命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要改变资产阶级教育的性质,要努力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对立”[2]66。
其次,《宣言》坚持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方法。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在封建社会内部传统的封建的或行会的手工业经营模式不能继续满足新市场的需求,封建所有制关系不能再继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了,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被更高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历史命运。但是,取代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很快就显示出其自身的不足,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导致了自身无法克服的商业危机的周期性的发生,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正如《宣言》中所阐述的,“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身了”[2]37。正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得出“两个必然”的著名论断,即“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2]43。《宣言》在第二部分,通过批驳资产阶级对共产党人的种种攻击、歪曲和污蔑,阐明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两大基本任务,“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52,即“两个彻底决裂”的思想。“两个彻底决裂”同“两个必然”思想是内在统一的,都是基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基础之上提出的科学论断。“两个必然”指明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必然导致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两个彻底决裂”则表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确定的社会形态更替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条件制约性,只有在“两个彻底决裂”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的革命目的。
第三,《宣言》还充分体现了阶级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是贯穿《宣言》始终的一条主线。一开始《宣言》就指明“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31,是被压迫者反抗压迫者而不断斗争的历史,资产阶级的运动只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的运动,资产阶级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没有也不可能消除阶级之间的对立,而且是“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2]34。《宣言》指出,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真正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2]42。《宣言》第二部分具体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目的、任务及其理论和纲领,明确指出共产党是“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始终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要彻底地消灭私有制,要改变教育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性质,实行无产阶级的教育,要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最终建立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在第三部分对各种虚假“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通过分析各流派产生的社会条件,揭露了其非无产阶级实质。《宣言》在最后一部分,阐述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既团结又批判的态度,这种态度正是基于阶级分析而采取的灵活的思想策略。
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充分运用唯物史观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体现出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其一,在对待《宣言》的态度上坚持了实事求是。《宣言》于1848年2月首次出版发行,而后经过多次再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但是他们却没有直接在原文中进行修订,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2]5,“但是《宣言》是一个历史文件,我们已没有权利来加以修改”[2]6。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状况的变化发展,两位伟人并没有为了证明自己的一贯正确而自行修订,而是将发现的问题和新的发现在各版序言中进行了补充说明,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原原本本的经典著作,使后人有机会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的情况,进而了解其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尊重历史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其二,勇于正视自己观点的不足,也充分体现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972年德文版序言中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应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2]5。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过去观点的局限,并勇于否定自己过时的观点,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二)客观全面的唯物辩证法
首先,《宣言》运用了矛盾分析方法,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宣言》在分析资产阶级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时,客观辩证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充分肯定了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明确指出其反动性的一面,而且指出资产阶级的反动性是与生俱来的,是资产阶级的本质特性。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2]33,具体表现为:破坏了腐朽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传统观念,加快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变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桎梏,“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用法术唤出来的魔鬼了。……只要指出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危机期间……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2]37。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资产阶级不得不毁灭大量的生产力。因此说资产阶级是反动的,这种反动性是资产阶级的本性。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是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而其反动性是天生的、根本性的和永恒性的,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最彻底、最革命的阶级,才能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才能获得人类的最终解放,才能争取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两面性进行客观而辩证的分析,才能进一步认清资本主义的罪恶鬼脸,才能不为其曾经起过的“革命作用”所蒙蔽和欺骗。
其次,《宣言》体现了客观辩证的问题分析方法。在对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的阐述中,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其积极作用而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了世界工业化进程,推进了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同时也进一步密切了整个世界无产者的联系。同时,《宣言》也指明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即严重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落后国家资源的掠夺并建立生产和消费市场,使落后国家在资本、技术和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发达国家,从而使得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落后国家从属于发达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在很大程度上也进一步激化了不同民族间的矛盾。《宣言》进一步指明了这种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即资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36,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利益需要的全球化。
第三,《宣言》体现了全面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过程。《宣言》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带来的变化,而且明确指出资产阶级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变化和发展,资本主义在经济上的集中导致了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2]36。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相应的变化发展,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取代了封建制文明,伴随着商品的对外输出,资产阶级也在不断地加强文化的对外输出,它把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变成了公共财产,使“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35。同时,《宣言》深刻分析了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2]9。在批判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歪曲和责难时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50-51。这表明了经济是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思想,政治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文化是由经济和政治决定的,是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
此外,《宣言》彰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来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理论”[3]562,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和宝贵品质。首先,理论的应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5,“随时”“随地”“以历史条件为转移”意在强调原理的实际应用必须紧密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以更好地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们来说就是要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其次,理论要根据认识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宣言》的七个序言中,它的两个作者紧密结合社会形势的发展,对原来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比如,随着对原始社会的了解,恩格斯发现原文中“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在1888年英文序言中添加了“从土地共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这一前提,使得这一论断更加严密,更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逻辑。此外,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新论断[2]6。
(三)自我解放的无产阶级革命观
首先,《宣言》阐明了工人阶级的解放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指出,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只有彻底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彻底地消灭阶级,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奴役下真正得以解放。《宣言》中明确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任务,提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要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争得民主;在经济上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彻底决裂,彻底消灭私有制,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集中力量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思想上,要同传统的观念进行彻底的决裂,牢固树立无产阶级革命意识,认清资产阶级剥削人、压迫人的本质。要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必须靠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来实现,历史现实已充分表明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是无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
其次,《宣言》表明工人阶级是全人类解放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力量时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只有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2]41。中产阶级的保守性甚至是反动性和流氓无产阶级的腐化性、无赖性,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成为人民的中坚力量。而无产阶级“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制的一切”[2]34,他们才是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是实现工人阶级自身乃至全人类解放的先锋队和中坚力量,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够真正肩负起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历史重任。
此外,《宣言》还指明了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核心组织领导力量。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坚持整个无产阶级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2]44。因此,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才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乃至全人类真正的自我解放。
(四)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观
《宣言》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任务和目标: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联合体”。这绝非是“乌托邦”式的空想,这是在充分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宣言》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和目标进行了阶段划分,提出近期任务、目标以及最终的任务和目标。
首先,《宣言》确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近期目标,即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注意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掌握一切生产工具,大力发展生产力。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往的社会都是建立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广大工人阶级“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2]42。也就是说,工人阶级只有彻底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够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实现无产阶级的统治。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但这并不是革命的根本目的,其目的在于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进一步巩固和维护无产阶级的统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拥护。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爆发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已成为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
其次,《宣言》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任务和目标,即要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得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精神产品极大丰富,从而为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尽情释放,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人尽享劳动成果,处处尽显繁荣与和谐。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这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
《宣言》中所体现的上述马克思主义典型特征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得以充分检验,这也充分证明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念,才能够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并进行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不完全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尝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机遇,果断地提出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得以迅速提升,人民生活得以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智慧和责任担当,以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国家所面临的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坚持以民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符合新常态国情的治国理政方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更是全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当前社会上不仅存在着鼓吹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潮,赤裸裸地主张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还存在着一些打着马克思主义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号但却全部或部分地背离马克思主义典型特征的观点。这些观点和主张都企图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把我们或者引回老路或者引向邪路。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勇于同这些偏离马克思主义的各类思潮进行坚决的斗争。
[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薛明珠】
2016-12-04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6SC155)。
葛续华(1978—),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A811.2
A
1672-3600(2017)04-00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