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帆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 浙江 杭州 310023)
高职聋生语文课程媒介素养实践项目的开发
张 帆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基础教学部, 浙江 杭州 310023)
以语用观为指导,开发了聋人大学生语文课程教学媒介素养实践项目,以切合信息时代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需求。项目遵循能力本位、主题引领、实践取向原则,依照重构课程内容、确立项目目标、构建项目框架的过程进行开发。以“微电影广告中的人物形象解读”为例,通过“确立主题—设计项目—明确任务—开展活动—完成评价”呈现具体实施步骤。该项目在实践反思基础上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二次开发,形成活动化教学单元样章,使聋生语言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语文课程; 媒介素养; 聋生; 项目开发
当前语文教育的价值观呈现出功能主义语言观下的语用转向。语文教学的重心指向学生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境下真实的语言应用,指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去思考、表达、读写与做事的能力,指向灵活应付不同情境中的语言交际的能力[1]。反观高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领域的语文课程,尚未对信息社会媒介传播方式做出有效应对,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日益边缘化的境地。
由于听力缺失,聋人主要依靠视觉通道获取信息,聋人手语的视觉语言特性对聋人认知方式、认知途径、认知策略均产生重要影响,聋人在视觉搜索、图形识别、心理投影等认知能力方面,比听人有更多的优势[2-5]。因此,与纯文字符号相比,集图像、视频、图表、文字等多维符号序列交融的信息呈现方式有助于聋人汉语的习得与应用。目前,媒介消费时间在聋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比重越来越大,在语文课程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聋人学生的看(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还可增强语文学习与工作、生活的联系,为聋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奠定基础[6]。
1.1 项目的学理基础
媒介素养“是公众面对媒体和媒介讯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和使用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7-8]。媒介素养与语文素养均指向现实生活中需要的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而高职聋生语文教学也应满足聋生对媒介信息的获取需求,考虑语言与其他媒体形式的相互配合、相互转化的问题,帮助聋生充分利用多元媒介完成交际任务。语文教学不能遵循以往只重理解鉴赏的路子,而是应培养聋生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语言能力。语文课程中引入媒介素养实践项目,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言语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真实”的言语活动;从而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沟通,变课堂为言语交际的场所。
1.2 项目的实践参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在语文课程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从培养学生聆听、言说、阅读、写作及观看、制作能力等方面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课程文件的形式确立媒介素养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我国国内也有学者倡议语言学习教材应该多用“实物教材”(或者叫“真实教材”),即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如“真实”的报纸、电话本、广告等[9-10]。当然,由于国家不同、对象不同,素养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形态必然是多元的,我国高职特殊教育中的聋人语文课程的媒介素养实践项目不应该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但可从中借鉴成功经验并获得启示。
2.1 开发原则
2.1.1 能力本位
聋生语文课程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能力培养,它有别于普通高校传媒专业系统性、序列化的媒介知识教学,其目的不是让聋生全面掌握传媒机构运作、媒介文本构成、媒介传播等知识,而是师生共同商讨媒介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来培养聋生对媒介文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重点是媒介识读能力(viewing)和媒介制作与传播能力(representing)。
媒介识读能力是对媒介文本的获取、选择、分析、比较、评判能力,媒介制作与传播能力是借助手机、电脑、报刊、电视、电影等媒介来叙述、表达以及沟通信息、思想和观点的能力[7]。这些能力与聋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的语言应用能力。
2.1.2 主题引领
高职聋生已具备一定的媒介基础知识,但又有别于传媒专业大学生,他们不需要从事专业的传媒研究。主题引领是适合高职聋生认知特点的项目开发方式,即围绕聋生感兴趣的某一社会生活议题,将各种媒介、各种文本收集起来,让他们从媒介作者、媒介语言、媒介文本、媒介受众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比较,讨论同一事件、同一主题在不同媒介的不同叙述与传播方式,引导他们的对象意识、目的意识和场合意识,熟练、精准地应付不同媒介的言语交际。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聋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与体验。
2.1.3 实践取向
能力形成的途径是实践。高职聋生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应该是“使动式”课堂,即围绕某一个媒介议题,通过搜索、探究、反思、质疑、争辩等一系列活动内化为知识结构,提升聋生的媒介素养。语文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言语实践过程,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而非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设计媒介活动时,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来讲这篇课文,而是如何针对聋生的兴趣与需求,选取生活中的典型媒介议题进行教学。
2.2 开发过程
2.2.1 重构课程内容
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语文课程教学,可自下而上地推动课程内容的重构。一是吸纳与延伸,立足现有教材,挖掘现有篇目中的媒介素养教学因子,并结合课外素材拓展延伸;二是突破与重组,突破语文教材原有框架,重组教学内容,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性质的实践活动;三是发展与创新,在前期实践基础上持续开展行动研究,积累活动课例,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并形成活动化的教学单元样章[11]。
2.2.2 确立项目目标
借鉴发达国家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学经验和本校教学实践,从知识、能力与情感3方面确立项目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报纸、广告、影视等媒介文本的基本知识。
(2) 能力目标。包括媒介识读能力、媒介制作与传播能力。媒介识读能力包括获取所需媒介讯息;识别媒介文本意图及目标;分析某一媒介文本中的构成元素及形式特征;发现其中隐含的表达技巧及叙述风格;对同一主题下不同媒介文本进行比较和评价。媒介制作与传播能力包括确定创作目的;选取创作主题及定位目标受众;选择媒介形式;运用媒介表达技巧;创作并发布媒介文本等。
(3) 情感目标。鼓励聋生以积极、批判、创造性的姿态参与媒介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批判、质疑、观点分享、合作交流、审美创作等带来的精神愉悦,帮助聋生养成健全人格,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2.3 构建项目框架
首先,每一个项目均由教师与聋生商讨确定主题。教师应充分征求聋生意见,结合聋生感兴趣的或热议的话题,如:家庭、教育、就业创业、体艺、追星、战争与和平、贫富差距等,鼓励聋生从报纸、杂志、微信公众号、电视、历史书籍、绘画作品等各种媒介中多视角地收集“证据”作为事实性的或经验性的素材。
其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与该项目有关的概念、背景、理论知识等,指导聋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项目的实施目标。在把项目分解成各个活动之前,教师应综合考量聋生的成绩、性别、学习能力、兴趣态度等因素,按互补原则提出分组建议并布置任务。
最后,聋生按照活动目标、知识铺垫、活动实施、评价总结、活动拓展等5个步骤自主开展媒介素养项目实践活动。对于活动实施中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应鼓励聋生寻找论据,而不是谋求意见一致。教师在活动中担任“调度员”“剧务”“观众”和“评价者”角色。
3.1 项目设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聋人学生同样乐于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消遣娱乐、交友聊天,并且对微电影广告这种新颖的媒介形式有较浓厚的兴趣。本次媒介素养实践项目的主题就选择为“微电影广告中的人物形象解读”。对聋生来说,这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解读方法迁移到影视广告中的一次实践。
项目的目标为:
(1) 知识目标:了解微电影的定义、特点、类型及诞生背景等相关知识,知晓与广告相关的术语;
(2) 技能目标:将微电影广告的相关知识与叙事文学作品解读方法结合起来,分析广告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解读其中隐藏的品牌植入技巧,考量人物形象与广告品牌之间的关联度,并能合作创编并自拍一个3 min左右的微电影广告剧本;
(3) 情感目标:能在观看微电影广告的过程中,领略电影艺术之美,获得心灵的愉悦;能以批判性、创造性的姿态参与该项活动,学会辩证看待“微媒介”所塑造的人物角色。
3.2 项目实施
“微电影广告中的人物形象解读”项目历时3周。在教师指导下,聋生合作完成了“微电影广告识读”与“微电影广告的制作与传播”2项任务。聋生通过搜集、观看、解析、讨论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剖析微电影广告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围绕特定受众设计发布目标、布置场景,拍摄制作一个简短的微电影广告,并在班级里召开一个广告发布会,完成广告发布。
项目由师生在课内与课外共同完成。课内以明确活动目标、构建活动小组、布置项目任务、背景知识讲解、活动问题答疑以及成果展示为主;课外则安排聋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将通过班级微信群和学院网络在线开放教学平台互助解决;教师在课堂内对有代表性的问题或留言做集中解答。聋生对活动有很高的热情,积极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素材、进行广告创编和彩排。最后,各小组集中展示创作的作品,交流主题设计、创编过程、任务分工及感悟收获等,教师对活动做最后点评。
实践活动指南是项目实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每次活动要求,教师都要设计本项目的实践活动指南,例如“魅力无可挡——走进微电影广告”“手法大比拼——孰优孰劣?”“不可言说的秘密——透视微电影广告技巧与假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现学现拍”“我是大导演——成果展示”等,并在每次活动前提供给聋生。实践活动作为聋生学习过程的记录,配合并推动项目的持续前进,既帮助他们在活动中留下思考的痕迹,也便于教师对聋生即时反馈指导,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以实践活动指南“魅力无可挡——走进微电影广告”为例,其内容包括:
(1) 活动步骤
① 上网搜集并筛选5~8则微电影广告,纪录片名、商品品牌(出品方)、导演、主要演员、出品年份等信息;
② 选取其中2~3则微电影广告,概要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也要从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创作手法等方面对进行初步赏析;
③ 结合微电影广告中人物塑造常用技巧(如捕捉生活细节、特写镜头的运用、巧设悬念、制造幽默、平民化)等对上述材料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具体分析。
(2) 活动思考
① 微电影广告的本质是什么?
② 你是否认可“微电影广告不仅将一种商品信息传递给了受众,更重要的是通过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向人们传递一种价值理念或生活方式”观点?
(3) 活动评价
①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否清楚(分为“清楚”“基本清楚”“不太清楚”),达到目标的手段包括哪些?
② 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本次活动,主动思考、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情况(一直、有时、偶尔),各位成员的表现如何?
③ 本组在本次活动中最喜欢的环节、做得最出色的环节、需要提高的环节有哪些?
3.3 项目评价
“评价即学习”。项目评价不应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独立环节,教学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12。将该理念运用到实践,每个实践活动指南都设计了“活动评价”栏,从学习目标达成、实践活动参与度、活动完成具体情况3方面对该活动进行评价。将前一次的活动评价作为下一个活动及后续任务的指导,项目评价持续融入聋生实践过程,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持续的自评、互评活动,聋生渐渐适应这种方式,变得愿意参与评价。教师也从评价中获得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项目设计、调整教学过程。
确定项目等级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各小组的活动表现。每一个项目完成后,各小组均需将本次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素材打包发给教师。例如在微电影广告项目中,各个小组需提交搜集到的微电影广告素材、完成的实践活动指南、剧本、最后呈现出的作品等材料;教师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实例来描述该小组语文学习的综合情况,既肯定进步,也指出不足,用正面的反馈来激励聋生。项目等级分是该小组每位聋生得分的中间值,教师以中间值为标准,结合聋生自评与聋生的表现,给出小组成员本项目的最后得分,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
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素养教育和高职聋生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聋生适应现实社会的听说读写能力。本项目尝试转化语文教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开展媒介素养教学实践,按照确定主题—设计项目—确定任务—开展活动—完成评价的实施步骤,持续3年开展了一系列聋生语文课程媒介素养实践项目活动,内容涉及新闻、电影、广告、微信、博客等媒介文本。实践证明,这样的整合是有成效的。
首先,项目激发了聋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媒介素养实践项目贴近聋生的生活,强调同伴的合作互动,激发了聋生的学习热情,为聋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也成为他们所期盼的语文课。课堂中进行的活动是聋生在平常的语文学习中从未有体验过的,如剖析广告、采写新闻、撰写研究报告、制作纪录片、开展人物访谈等。与坐在教室里看教师讲授相比,聋生更喜欢亲自实践。
其次,实践项目拉近了聋生与社会的距离,聋生语言应用能力显著提升,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聋生课堂参与表现来看,他们能针对性地检索所需信息,通过媒介文本推测作者写作动机,能较为客观地评判文本传递的信息,具备了信息时代大学生基本的阅读素养。从创作的媒介作品可以看出,80%以上的聋生具备明确的读者意识、目的意识,而且能根据拟发表的作品来恰当地选用一些表达技巧,作品显得很有创造力,是平常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在前期实践基础上,项目组合作编写并出版了《大学语文》教材(2014年9月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以“媒介素养综合实践活动”“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3个模块构建教学单元,媒介素养项目成为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对学院316名聋生进行的媒介素养项目教学成效调查,有90%的聋生认为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得最多;有85.5%的聋生认为自己的手语交际水平得到提升;有82.3%的聋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表示乐于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76.1%的聋生反映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高。项目实施3年来,聋生对语文课程教学满意度均达到“A”,项目组教师的“学评教”成绩在所属系部也名列前茅。
在语文课程中开设媒介素养实践项目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有聋生抱怨课外自主活动耗费的时间过多,挤占了专业学习时间;基于微信与学院在线开放教学平台的交流仍存在局限性,平台的移动终端化还有待后续开发。另外,媒介素养实践项目如何进一步完善评价设计,防止片面追求形式、防止增加聋生与教师的负担,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References)
[1] 荣维东.真语文大讨论及其语用学转向[J].语文建设,2015(10):4-10.
[2] 陈穗清,张积家.论手语对聋人认知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6(7):37-43.
[3] 张茂林.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在非对称性视觉搜索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7(2):19-22,18.
[4] 雷江华,李海燕.听觉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视觉识别敏度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8):7-10.
[5] 王庭照,张凤琴,方俊明.聋童与听力正常儿童心理投影能力的比较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1):36-40.
[6] 赵春华.听障青少年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9.
[7] 张帆.语文课程中的媒介素养教育初探:以美加英等国为主要考察对象[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8]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9.
[9]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16.
[10] 本杰明•富兰克林,马克•吐温.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M].马浩岚,编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349-352.
[11] 张帆.高职聋生语文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8):105-107.
[12] 徐玉根.追求教、学、评的一致性: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评价工作开发与运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6(8):63-66.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project on media literacy of Chinese course for dea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Fan
(Foundation Department,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310023, China)
Guided by the pragmatic view, a practical project on the media literacy of the Chinese course for deaf students in colleges has been developed so a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ir language a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Based on the ability-based, theme-leading and practice-oriented principle, the project is develop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roject objectiv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framework. By taking “Interpretation of characters in micro-film advertisements” as an exampl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steps are presented through the “Establishing a theme-designing the project-clarifying the task-carrying out activities-completing the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practice, the content of the Chinese course is reorganized and redeveloped so as to form the movable sample teaching units, and the deaf students’language proficiency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hinese course; media literacy; deaf students; project development
G761; G424.1
: A
: 1002-4956(2017)09-0150-04
2017-04-28
2015—2016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2016QN043)
张帆(1978—),女,浙江金华,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聋人手语与汉语教学.
10.16791/j.cnki.sjg.2017.09.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