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雷 刘文文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
刘春雷 刘文文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开展残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他们具有普通大学生的共性这一特点出发,另一方面又要从残疾大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他们自身发展的个性,采取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
近年来,随着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青年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但残疾大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体验着更多的负面情绪,也因此产生了诸多心理问题,通过整理相关的调查资料,发现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如何塑造残疾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中获得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日渐成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拥有更多有关于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因此,在当前高校注重残疾人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在关心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领域给予足够重视。
通过对多次不定期的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相较于正常大学生,残疾大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
(一)自我满意度和自我接纳程度更低。残疾大学生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因其自身生理缺陷通常更加在意别人的目光及评价,自尊心较强,自信心较弱,一旦遇到别人否定或不尊重的事件容易抑郁、焦虑和对新环境产生不适,表现为性格内向,对他人的信任度较低,敌对情绪较高,以及对未来有着更悲观的预期等等。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与未来的婚恋问题、就业问题等密切相关,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咨询角度分析,帮助其调节其认知,降低期负性情绪。
(二)焦虑感和孤独感较为强烈。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容易使自己过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特别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计较别人对他们不恰当的称呼且容易情绪激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此外,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由于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因此一旦面临挫折,付出的努力与得到的结果不成正比时就会加重焦虑与迷茫,尤其是在恋爱、就业等问题中遇到困扰时,焦虑感倍增,孤独、压抑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
(三)思想单纯,心理依赖感强。大多数残疾大学生,尤其是感官上有障碍的残疾大学生,从小其生活和学习范围就在家长和教师的安排中进行,相较健全大学生来说其活动范围较窄,接触的事物也相对有限,他们接受的思想大部分源自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正面性东西,思想比较单纯。相对健全大学生,他们更相信家长、相信老师、相信社会,对待事物的单纯与真诚使得他们更容易被感动,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得他们更依赖于来自家庭、学校的安排和帮助,如果某件事情安排欠妥,他们就会觉得很不应该,更容易产生抱怨。
(一)相关教师心理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就当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工作一般不面对残疾大学生,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主要集中在做一些心理测量和问卷,其主要原因是心理咨询的老师与残疾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沟通的障碍,例如面对听障生不懂手语、面对盲生不懂盲文等,这些情况都需要翻译老师,而心理咨询工作需要直接沟通方能产生最佳效果,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的相关教师要学习相应的技能,增强与残疾大学生的交流能力。专业课教师大多只掌握其对应的专业知识,而缺乏一些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因此,残疾大学生的授课教师要学习相应的心理知识,保持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不健全。当前高校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关注者是班主任和辅导员,而关注的普遍方式局限于建立起来的残疾大学生档案,包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残疾学大生心理咨询档案,通过该档案了解残疾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并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一般来说,这是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表层工作,或者说是由外因而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解决残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内因,在于通过残疾大学生自身克服或消除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与之对应的而直接有效的教育方法便是开设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课程,让残疾大学生充分了解自身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过程,消除自身因身体缺陷而产生的孤独感和厌世感。这不仅有利于对残疾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掌握,还方便及时与残疾大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在课程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喜,引导其找出不良心理产生或变化的主要原因,给予有效的沟通和疏导。
(三)缺乏与正常大学生心理交流的组织活动。渴望被尊重,渴望与他人交流是残疾大学生的普遍特点,他们普遍希望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交往,特别是和健全人的沟通,这是他们体味并认同自身真正融入社会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健全大学生来说,与残疾大学生互动,能体验残疾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残疾学生在生活中的困难,向残疾学生学习他们的长处,在相处消除对残疾学生的偏见,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感受助人的快乐,提升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开展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尤其是大学心理部的同学可以率先进行体验,通过掌握的心理知识与残疾大学生开展1+1结对子、交朋友、手拉手等互助活动,让双方在交流中不断了解对方,打开心灵,帮助残疾大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完善残疾大学生相关的心理辅导。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作用。作为残疾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优化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定期或定点为残疾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和咨询,帮助残疾大学生立足当前,积极开展自我心理调适,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因此,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残疾人高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注重培养残疾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可、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不断强化其自尊、自立、自信的信念,帮助其构建健康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促使他们积极追求知识,发展自我,从而真正让残疾大学生自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改善他们适应高校和社会的能力,建立健全他们与正常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发展,较好地面对人生和生活。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外因作为事物发展变化不可或缺的条件,有时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育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外在条件。因此,在开展残疾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报、校刊、网络等手段,配以课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关注残疾大学生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形成良好的校风,在此基础上,学校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是什么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唤醒残疾大学生心理求助的意识,开通残疾大学生自我心理救助的渠道,使其知道去何处求助、如何求助、能得到什么样的帮助等。此外,可以开展以“关爱”为主题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活动,提倡全校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以及互相帮助,让残疾大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残疾大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三)提供就业辅导,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选择迈入高等学府的残疾大学生相对来说都有着积极上进的心态,其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多源自对未来就业和融入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开展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从观念入手,深入了解残疾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不同残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设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其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要善于挖掘不同残疾大学生的特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设计教育情境,为每名同学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提高其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进而转变思想,使其接受自身身体缺陷的同时,鼓励其摆脱不良的自卑心理,增加自身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信心,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这些都需要教育者因人施教,在日常生活中针对不同残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搭建施展自我和与他人交流的平台,使残疾大学生在社交中不断融入集体、深入了解社会,满足其精神需求。
(四)创新囊括家庭教育在内的课程体系。在残疾大学生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考虑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多元化课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对过去单一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针对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变化形势,在现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强与社会、家庭的关联,比如有关残疾人法律的相关理论及其社会实践环节、残疾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相关理论和社会调查等,尤其是要增强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残疾大学生思想行为健康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但就当前来说,很许多残疾大学生家庭成员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他们自身也需要心理方面的救助,这需要高校残疾大学生工作者加强与残疾大学生家庭的关联度,帮助残疾大学生的父母正确看待子女的生理残疾,用积极的心理态度来教育自己的子女,克服焦躁情绪,消除自身羞愧的感觉,抛开过去在别人面前矮一截的负面情绪,给孩子搭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树立良好的榜样。因此,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可以针对残疾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设置必要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课程,鼓励和引导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有助于家长使用更加恰当的方法和技巧来关爱残疾大学生。
总之,对于处在青年时期的残疾大学生来说,成长过程要面临来自于生活、学习、恋爱、就业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按照残疾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些问题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严重隐患。高校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加之耐心引导与教育,有助于加强残疾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引导其通过适当的心理调节训练,使其面对现实,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1]胡美玲.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新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4(5).
[2]陈文雯.基于人性关怀的视觉障碍者产品设计[J].大众文艺,2013(5).
[3]徐博,张吉俊,陈鑫婕.普通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5).
[责任编辑 杨贺]
G760
A
2095-0438(2017)04-0158-03
2017-01-08
刘春雷(1981-),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刘文文(1982-),女,黑龙江延寿人,绥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绥化学院特殊教育研究项目“高校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TJ12020);绥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听障生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JC2015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