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法,张骥
(1.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邯郸056038;2.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汉语弘扬间关系探讨
杨英法1,张骥2
(1.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河北邯郸056038;2.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汉语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媒介和发展的动力。因此,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汉语与中华文化在历史互动中得以传承,在现实互动中实现创生,二者存在紧密的相关互动关系。为此,克服汉语弘扬及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存在的软肋,探讨构建并优化二者间的互促共进机制,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将汉语发扬光大的重要课题。
中华文化软实力;汉语弘扬;相关互动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了“软实力”这一概念,认为软实力主要是指一国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吸引力,主要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力让他人信服地跟随或自觉认同乃至遵循一国的行为标准或制度,以依照该国的设想行事。[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华人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民族认同,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宗教民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最广泛而普遍的影响力。重视汉语弘扬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推进汉语国际化,大力推进汉语文化产业发展,理性定位汉语在基础语言教育中的地位,克服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汉语弘扬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并优化中华文化软实力与汉语弘扬间的互促共进机制,成为实现二者良性互动的重要课题。
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一文中指出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属于硬实力,而文化、制度、外交和国家形象等都属于软实力,软实力一般来自一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及国际机制的规则和制度等方面。随后,约瑟夫·奈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2004年发表的《软实力——世界政治致胜之道》和2006年刊发的《软实力再思考》等文章中对“软实力”的内涵及作用作出进一步表述,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软实力理论体系。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就是“让别人也想要你所想要”的能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或诱惑途径改变他方的行为以得偿所愿的能力,主要包括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个方面。[2]9从根本上讲,软实力即文化软实力。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逐渐从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向文化领域拓展。新时期的国际竞争与“冷战”时期明显不同,主要表现为超出狭隘领土权力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全方位的空间争夺、对可再生能源技术控制权的争夺、对解决现实社会危机以实现可持续和创造性发展的引导权的争夺等。如上竞争都离不开包括科学技术、价值观念、制度规范等在内的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需要实现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及国民素质的提高,而这一切显然都与文化软实力作用之发挥紧密相关。因此,文化软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当今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综合国力中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的发挥在知识经济时代对文化软实力的依托越发紧密。
(二)文化软实力具有内向凝聚力
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并有选择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而形成的科学文化体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信仰和发展诉求,框定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华民族最具普遍意义的民族认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可以产生强烈的内向凝聚力,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沛的前进动力。
(三)文化软实力具有外向亲和力
无论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海外华人及一切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都是支持中华民族抗争崛起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文化既具有传统文化的默默温情和普世情怀,也具有西方优秀文化的理性与务实,尤其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属性。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既需要增强中华文化在内向凝聚中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充分挖掘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和共同认同的具有全球普遍意义的文化内涵,让更多海外华人尤其是外国人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以中华文化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乃至认同。中华文化所具有的外部亲和力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有助于消除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下外国人对我国和平崛起的各种误解,进而了解中华文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乃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制度和规范。
当今,中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被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并在中国的经济奇迹和和平崛起中,在世界范围内逐渐焕发出日益广泛的文化影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形态之一。汉语是大中华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与汉语在历史互动中得以传承,在现实互动中得以创生。汉语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媒介和发展的动力。同时,汉语弘扬也离不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二者存在紧密的相关互动关系。
(一)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语言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种语言的面貌和特征也会深刻影响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面貌和特征。显然,语言是文化的根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国际范围内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汉语与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华文化圈的互动关系日益得到国内外各界的共同关注。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即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承载了全球华人的共同文化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框定着华人的哲学观念、宗教习俗、价值信仰、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称谓和人际交往模式。[3]2了解中华文化就必须把握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互动关系。传承和复兴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都离不开汉语弘扬尤其是国际推广。从一定角度看,弘扬汉语也即推广中华文化和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二)汉语与中华文化在历史互动中得以传承
中华文化丰富的文化信息主要以历史典藏的各类古籍文献、档案资料、碑刻文字等形式得以留存,也即中华文化主要以汉语和汉字形式得以传承。不仅如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并非静态凝固,而是随着不同的历史情势一直在创生发展。自汉武帝接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官学地位,到佛教东来后儒学在佛教和道教影响下嬗变为魏晋玄学,再到宋明大儒将儒佛道三者兼容互补实现儒学的理学创生,中华文化在文化路向上的每一次飞跃俱在汉语和汉字中有所表现,并且需要依托汉语根基得以实现。例如,汉语中拥有大量词汇与佛教有关,如佛陀、涅槃、平等、尊重、圆满、烦恼、究竟、妄想,等等。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西学冲击和影响下所经历的创造性转化和文化建构同样在汉语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汉语不仅吸收了大量西方词汇,而且实现了自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三)汉语与中华文化在现实互动中得以创生
在中华文化圈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互动既是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也是一个现实的创生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文化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并有选择地吸收西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基础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文化属性是中华文化最为深刻的现实质变和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文化经过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成为当今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华文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和文化指向。在此过程中,汉语与中华文化的创生互动也异常明显。如汉语中改革开放、中国梦、核心价值观等大量词汇的出现便是明证。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开放包容及与外国语言词汇的融合也为中华文化注入了诸多新的文化血液。尤其是大量网络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代中华文化的多元化。
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文化的作用正在渗透到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及军事竞争等各个领域,成为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竞争已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依托和主要表现之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是我国当今的主流文化。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传承及存在方式,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存在紧密的相关互动关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推进汉语弘扬,必须理顺二者的相关互动关系。然而,目前实现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汉语弘扬的互促共进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汉语国际化水平不足制约着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输出。汉语作为大中华文化的根基,只有实现汉语国际化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目前,我国汉语的国际化主要依靠来华留学生接受汉语教育和以“孔子学院”为主的对外汉语推广机制得以实现。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442 773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29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其中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49 022人,占总数的11.07%,自费生393 751人,占总数的88.93%。[4]此外,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12所孔子学院和1 073个孔子课堂。[5]可以说,汉语的国际化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汉语在国际通用性、使用范围和除母语国家以外的应用人口数量上依然与英语等强势语言难以相提并论。
(二)过度重视外语教育,汉语的文化软实力价值被弱化
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国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基不仅经历了自文言向白话的转变,在表达方式、词汇数量等方面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在西方强势文化背景下,为向西方学习,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逐渐成为我国语言教育的重要内容。[6]目前,英语教学已扩展至小学阶段,甚至学前教育,在各种学习中,英语的地位要明显重于汉语。在自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英语的地位显然在事实上超过了汉语,英语成为研究生入学的必考内容,成为决定学生继续接受教育和开展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在此背景下,汉语的文化软实力价值势必被弱化。
(三)文化产业发展落后,汉语与文化软实力提升互动乏力
目前,文化产业的兴起逐渐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和调整的重要现象。在文化产业勃兴的背景下,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在经济新常态下,依托包括汉语在内的中华文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已成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汉语弘扬的重要出路。将汉语弘扬与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纳入文化的产业化机制,依托市场机制将汉语和中华文化的相关互动关系纳入产业化轨道,可以为汉语弘扬和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更为充沛的动力。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在动漫、网游、图书出版等文化产业上与发达国家尚存在不小差距,导致汉语弘扬与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相关互动相对乏力。
(四)文化软实力发展规划滞后,对汉语作用认识不足
中国虽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却没有赢得文化大国的美誉。从世界文化市场看,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仅占4%的份额,该情形与我国的发展规模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7]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步伐加速,尤其是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我国开始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虽意识到西方以文化产品及意识形态等进行和平演变的危害性,却长期缺乏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具体规划,存在发展规划滞后,难以适应文化市场构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系统问题,导致文化软实力提升难以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轨道。此外,我国对汉语在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汉语国际推广机制不健全,也导致汉语走向世界乏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也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是当前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既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也是中华文化的创生动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汉语弘扬,同时汉语的发扬光大又需依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二者存在紧密的相关互动关系。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促进汉语弘扬,需要重视和利用两者间的相关互动关系,克服诸多难题,构建和优化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汉语弘扬的互促共进机制。
(一)健全汉语国际推广机制,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工具。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汉语弘扬间的相关互动关系决定了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必然需要逐步健全汉语的国际推广机制。目前,每年来华的外国留学生数量有三四十万人,且逐年递增。同时,我国通过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推进汉语国际普及。然而,与英语等西方强势语言相比,汉语的国家化水平依然相当有限。为此,我国应逐步健全汉语的国际推广机制,增加来华外国留学生的公费资助名额,增加孔子学院财政扶持力度,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优化“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另外,还要培育优质的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力量,开发具有本土适应性的专业教材,增强汉语教学与各国文化的兼容性等。[1]
(二)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为汉语与中华文化提供充沛的互动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推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以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必然出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促进汉语弘扬,只有将二者的相关互动关系构建在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之上才是根本出路。为此,我国应当出台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充分挖掘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文化产业资源价值,鼓励文化企业积极利用汉语和中华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汉语与中华文化的相关互动构建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基础之上,为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和汉语弘扬构建互促共进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提供充沛的互动动力。例如,我国可以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及汉语的文化资源价值,推进相关动漫产品的开发,以优质的文化创意将中华文化和汉语融入到动漫产业发展之中。
(三)明确汉语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中的地位,促进其规范使用
我国在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时对汉语的作用长期缺乏明确认识。对此,我国应持续加强文化界和学术界对汉语与中华文化关系的学术研究,明确二者的相关互动关联,探究两者间的互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将二者的相关互动关系纳入文化软实力的长远战略规划中。另外,现实生活中,汉语使用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制约了汉语弘扬在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效用发挥。对此,我国应制定和完善汉语的推广和使用机制,在汉语教学和媒体管理等方面完善相关机制,减少汉语的不规范使用。例如,针对广播、电视等媒体中的汉语不规范使用现象,相关管理部门可通过构建相应的奖惩机制约束相关工作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的汉语使用水平。尤其是对央视的新闻播报及节目主持人员,更应严格要求,及时发现汉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提醒和纠正。
(四)理性定位英语作用,加强汉语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汉语既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汉语弘扬的相关互动关系决定了只有将汉语教育置于语言教育的重要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在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固有作用。然而,在我国当前的语言教育格局中,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英语事实上在升学就业中具有比汉语还要重要的地位,此种情形必然造成制约汉语弘扬在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作用发挥。对此,我国应理性定位英语的作用,合理把握英语在升学中的作用,将英语教学的地位控制在位居汉语教学的次要地位。[8]比如,在相关升学考试中,降低英语的分量,或者增加汉语考试科目,凸显汉语在语言教育中的地位。针对目前英语教学小学化乃至学前化的现象,我国应当在课时设定和教育目标中对英语教育作出一定限制,保证汉语教育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中的绝对地位。
[1]李德俊.论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5,(5):62-68.
[2]訾海.文化软实力再探讨[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2.
[3]杨英法.大中华文化的汉语根基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4]教育部.2016年度我国来华留学生情况统计[EB/OL].(2017-03-01)[2017-04-20].http://moe.gov.cn/jyb_xwfb/ 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170301_sjtj/ 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5]孔子学院[EB/OL].[2017-04-20].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mZ9HTWdebN9wCiqUtBs7f71lgxchkU4NQDLFgZMERo8pKPqjZ_1GUBT1qwaAL9uJGqyoiKU8lJ8T40i7C5CZP7V77l DEAjEdMPTa-m7Q51cEvBXzRYF8AwqOdV76uNF.
[6]沈玲.论海外汉语教育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1,(9):131-137.
[7]潘涌.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活力汉语的打造[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1-129.
[8]陈美华,陈祥雨.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的国际文化传播与语言规划[J].艺术百家,2013,(6):40-44.
(责任编辑张转)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 and Advanc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YANG Ying-fa1,ZHANG Ji2
(1.Dept.of Social Sciences,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Hebei056038,China; 2.School of Marxism,Hebei Normal Universi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Chinese language is a major part of Chinese culture,and it is a medium of Chinese culture heritage as well as an impetus to its development.Chinese language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culture,both inherit in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realizing the creation in the realistic interaction.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Therefore,to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advance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oft strength is a significant topic.
Chinese cultural soft power;advancement of Chinese;interaction
H1;G12
A
1673-1972(2017)04-0106-05
2017-05-2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软实力建设视角下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战略研究”(14BKS062);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研究基地课题
杨英法(1965-),男,河北平山人,河北工程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