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彭 涛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人类学视野下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陈海霞,彭 涛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世纪80年代起,大部分三线单位开始陆续迁离旧址,迁离工业企业遗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遗存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三线建设历史的集中体现,但保存现状不容乐观。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三线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创造而成,呈现不可再生的基本特征,同时具有多样性价值,具体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如何深入挖掘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资源,加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值得深入探讨。本文从人类学视角,研究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分析在社会文化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开展有效保护工作。
人类学;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
三线建设是我国现代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国家在我国中西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我国中西部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三线建设进入了调整改造的阶段,随着一大批山沟沟里的隐蔽性的三线单位开始向城市周边搬迁聚集,当年繁华的工业厂区逐渐没落,导致大量的陈旧厂房、设备闲置状况出现。在三线建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工业遗产,成为我国工业遗产群落中一个特殊门类:寂静、废弃、衰竭的工业遗产。近年来,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工业遗产日益受到社会各群体的关注。韩静在《乐山抗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在乐山抗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乐山抗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1]。徐苏斌在《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的选择机制研究》中以青岛市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项目为例,揭示目前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主要为产业园的整体趋势[2]。章晶晶在《基于旅游开发的工业遗产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梯度研究》基于旅游开发的视角,研究了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开发工业遗产的对策和建议[3]。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遗产项目的旅游开发、价值评价及再利用等方面的实用主义层面的探讨,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文化内涵与保护的关注相对较少,而从文化人类学视野针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更是处于缺位状态。基于这一现状,本文运用人类学视角出发,结合文化人类学、民族社会学理论知识,基于研究人员的田野调查实践,探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人类学是一门交叉性比较强的学科,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既能转变过去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从实用主义角度过于强调开发再利用的现状,也能深入探寻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层面的多样性价值。在人类学相关理论框架下,研究人员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看作三线人弘扬和发挥三线精神的载体、三线文化与当地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融合的历程以及三线人与当地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总和,并将遗存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当成三线文化的载体以及三线人适应和改造生态环境的产物。关注和尊重蕴涵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中的三线文化内涵是我们保护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三线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记忆与表达,深入挖掘三线文化的内涵是如何扎根于三线人这个群体中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又是如何建构自我和群体的意义。
首先,三线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记忆与表达。三线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记忆表达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叙事,如今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对他们来说是其离开故乡到达此地献了终身献青春的最好证明,是由他们挥洒热血和青春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是国家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不可少的精神;同时,也是对三线文化特质和三线人精神内涵的认知过程,是三线文化传承和延续的载体。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三线人是如何维系和建构三线建设这一段记忆,是如何表达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记忆。在急剧的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下,三线单位相继地宣布政策性破产之后,他们又是如何记忆三线建设的过去、如何看待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次,当地人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记忆与表达。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对当地人民而言是其所生活环境的变化发展的最好见证,是他们和三线人互敬互爱、互教互育、平等相处的关系的纽带,是三线文化与此地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过程。因此,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我们也要时刻关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中的当地人是如何记忆和表达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又是如何表述他们在三线建设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和三线单位有什么样的联系?他们和三线人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现如今,三线建设已逐渐成为历史,他们又是如何看待三线工业文化遗产?
最后,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需要三线文化主体和当地文化主体的参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如果不能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只是对某个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或者是某个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某个文化片段进行保护的话,那就可能将其他优秀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忽略和遗弃掉。优秀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根基如果没有三线文化主体和当地文化主体的参与必然会受损,优秀的三线工业文化也会失去文化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失去自我更新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因此,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必须注意如何从文化主体出发,在尊重并认可三线文化和地方文化基础之上,坚持以整体性的保护观念激发作为三线文化主体的三线人和当地文化主体的当地人的广泛积极地参与,防止个别代表作的形式和文化片段式的保护。
三线建设是我们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这段特殊历史时期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三线建设难以跨越转型的困境逐渐退出舞台,虽然三线工业时代已渐渐远去,但是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却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工业遗产。在经历了60年代的进山进洞、80年代的搬迁和90年代以来大多数三线企业转型失败之后,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变得十分紧迫。在城市工业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研究内涵丰厚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中国现存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可以给其他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照意义。本文从集体记忆、主客位相结合、文化整体论和文化再生产论的视角,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从集体记忆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卢梭“集体性”观念[4]和涂尔干“集体意识”、“集体欢腾”[5]等概念基础上,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哈布瓦赫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三线文化的主体三线人用智慧创造和积累起来的,长期以来它是有形的并且存在于三线人的集体记忆之中。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三线建设真实的历史以及丰富的三线文化样态,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挖掘三线文化遗产的特质。有关三线文化遗产的集体记忆,就存在于三线人叙述的千差万别的“支援三线建设”经历之中。通过充满张力的叙述,三线人的集体记忆得以建构并继续延续的同时,三线人“个体”意义和“群体”意义也生成,自我形象不仅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进行定位,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认同也逐渐加强,为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空间性和可能性。因此,挖掘研究三线人的集体记忆可以与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得益彰,使之更具内涵和特色。
从主客位相结合的形式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位和客位分别源自语音学术语phonemic和phonetic,由美国语言学家派克首创于1947年。美国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在其所著的《文化唯物主义》一书中将主位和客位借用于人类学研究,创造了主位和客位的叙述理论。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是政府、相关组织部门、专家学者和其他外在者的事,也不仅仅是文化主体的事,它不可能通过其中某一方的努力而使得保护得以实现。从主客位相结合的视角来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主体的主位态度和看法,也要重视政府制定法规、相关组织部门采取保护措施、专家学者和其他外在者的客位视角。因此,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意识,让他们广泛地参与到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汲取他们的草根智慧,实现主动地主位保护,并配合具体政府制定的法规、相关组织部门采取的保护措施、专家学者和其他外在者提供的建议,达到主位保护和客位保护相结合效果,真正意义上做到使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可持续。
从文化整体论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学科领域中的非常重要的理论之一,旨在强调在研究人类及其文化时,不能只着眼于文化行为的本身,而应关注与文化行为相关的方方面面,将文化看作一个有内部联系的整体,多角度、全方位研究人类及其文化的整体特质加以探讨。“整体性思考是把部分置于整体之中,是力图把握人们行为方式和经验获取的更大背景和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文化。”[6]也就是说,当我们研究某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时,不仅要将其作为自然状态下的整体来观察,也将其放在一个大的环境背景下或文化框架下进行考察,深入了解其各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从文化整体论的角度,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纳入到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来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它就像一扇打开的门,为我们揭示方方面面的信息。那些简单却又不失生命力的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就像有型的文字语言一样,记录下了那段特殊时期的记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本身的属性就是一种文化,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将其置于当前社会整体之中,无论其保护主体、保护形式和保护内涵,都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
从文化再生产理论看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再生产”是布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7]。布迪厄强调,文化研究应集中在研究文化再生产活动本身,而不是停留在已经产生的文化产品上,应该把对于文化再生产过程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一般实践研究的理论层面上[8]。在当今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为指导,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实质上是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过程,那么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主体参与其中的保护是其实现再生产的重要内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国家、地方政府、三线建设的主体、地方民众等各文化主体保护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形成的。市场、政府、专家学者、与地方民众等文化主体共同建构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场域,实现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因此,从文化再生产的理论来看,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地方民众等各文化主体的广泛参与显得愈加重要,他们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使得三线工业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可持续的保护,从而实现了三线工业文化遗产的再生产。
三线工业文化遗产是我们国家在三线建设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内涵丰富的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是多个文化要素交织在一起的统一体。因此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需要从人类学的整体论出发,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在尊重地方性知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主体的记忆,保护该文化圈中的社会阶层和建筑物。同时,在人类学理论框架下,结合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可以将过去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从单一学科出发转变为多学科分析研究和保护。在参与主客体多元化方面,形成以人民为主体,政府、相关组织部门、专家学者和其他外在者为客体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在实现可持续保护方面,充分发挥文化主体在三线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实现三线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和再生产。当前,人类学视野下对三线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未来,对其他工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研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我们相信,即使是在社会文化不断变迁的今天,人类学依旧可以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作出它的贡献。
[1]韩静.乐山抗战工业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决策咨询,2015,(06):28-31.
[2]徐苏斌,仲丹丹,胡阔雷.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的选择机制研究[J].工业建筑,2016,(02):18-22.
[3]章晶晶,卢山,麻欣瑶.基于旅游开发的工业遗产评价体系与保护利用梯度研究[J].中国园林,2015,(08):86-89.
[4]刘少杰.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5][法]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乌日利戈.文化整体论视野下的鄂温克族伊堪舞[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02):55-57+60.
[7]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in Knowledge,Edu-cation,and Cultural Change,Edited by Richard Brown[M]. Lon-don:Tavistock.1971.
[8]高宣扬.布迪厄的社会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Ont he Cu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
CHEN Haixia,PENG Tao
(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550025)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in 80s, most of the third front companies began to gradually move away from the old site and they left abundant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These resources are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history,but the preservation is not optimistic.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heritage is created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and present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non-regeneration.It has multiple value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value,cultural value and economic value.How to dig 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heritag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it is worth explor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thropology,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heritage and analyzes how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heritage in today's changing social culture.
Anthropology; The Third Front Industry Construction; Industrial heritage;Protection
周哲良
G 122
A
1672-2094(2017)05-0064-04
2017-09-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贵州古驿道走廊民间故事流变透视多民族融合和谐之路研究”(编号:13BMZ038);贵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编号:研人文2017011)。
陈海霞(1991-),女,海南临高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彭 涛(1991-),女,四川宜宾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