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强
(济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022)
聚焦社交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朱德强
(济南大学校长办公室,山东 济南 250022)
伴随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社交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对人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大学生而言,社交网络已逐渐成为其学习生活、日常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然而,社交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一把双刃剑,特别是在思想政治影响方面。作为高素质群体,高校学生理应引领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流观点,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型知识人才。因此,如何利用社交网络推进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
社交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
当前社交网络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广泛应用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今在校大学生不仅已基本配备手机,电脑等可进行上网的社交工具,而且还是QQ,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主要用户群体。社交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与人交往的方式,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更是有目共睹,而如何规避其中的消极因素,也日益成为高校推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成为高校培养合格的新型人才的关键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关系国计民生发展的大事,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迎合时代潮流。
1.高校学生日常交往方式呈现网络化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社交网络来到我们身边,信息传播的影响带来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相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社交网络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交网络下的交往方式因此随之而生。在计算机的硬件和网络技术间的相互融合作为基础的社交网络迅速建立,和电话、邮件等传统的社交媒介不同,社交网络以其高互动性、高便捷性、高开放性等特点成为了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更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
社交网络由最初电子邮件的形式发展到今天的博客、微博、微信,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当前,社交网络注册量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增长,大学生作为一批成长迅速的“网络人”先锋队和主力军,正在以新兴的社交网络模式生活,探究,思索,他们具有“网络人”独特的新型人格和新的价值思考方式。
据了解,目前高等学校学生几乎人人都持有手机或电脑等网络社交工具,大学生们的交往方式也从最初的会面、写信变为了社交软件的线上交流,大大提高了交流的精确性和高效性。
对被称作“叼着鼠标出生”的“90后”一代而言,网络一直是其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中始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线上学习、线上休闲、线上交友、线上资讯、线上购物等等,当今大学生活方方面面都已经被网络渗透,信息化网络化已然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当今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大量信息的充斥下,大学生已经习惯了通过借助他人结论用来判断事物,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观念下逐渐疏于自主思考,信息辨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明显不足。高校大学生对信息网络的高度依赖同媒介素养短缺的矛盾演化出了诸多社会问题,不少学生成为了“网游中毒症”的患者,不少学生边做“手机控”、“低头族”、“微博控”,不少学生成为了“网络推手”“微博大V”粉丝,不少学生成为“网络谣言”传播者,不少学生甚至逐步沦为了网络上犯罪故事中的真实主人公。网络对大学生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媒介素养还相对短缺的阶段,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不可忽视。
2.大学教学课程建设在线模式的探索
当前网络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人们也开始随之日益重视适应资源的建设。随着因特网技术及高速化、多媒体化、宽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硬软件方面优势将逐步趋向弱化,所以教学资源中的优势势必将变得愈发重要,成为网络教育的关键要素。因为网络的出现,教和学的活动发生了时空分离,现实中的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直接教育者,教育的过程已经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实现,许多高校的教学活动已经开始围绕网络开展,所以开发适用于网络在线模式教育的课程成了我国现代网络教育发展中的一个及其关键而迫切的课题。
网络课程,就是基于网络教育的在线课程。首先是课程,然后我们偏重强调它的网络特点。同时,网络在线课程还需要考虑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由此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将网络功能应用在教育领域,提供给人们学习机会更加便捷、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更为丰富,学习活动也趋向个性化、自主化,这使得教育的适应性大大增强,在线课程充分体现出了网络的特点,构建起来的多媒体化自主协作的学习情境更为接近真实的生活。
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和教育教学界专家学者对网络课程的建设深切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试点、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
1999年,我国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项目“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中的部分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的网络教育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并尝试实现资源共享。“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在两年之内,重点规划、建设了200余门基础性网络在线课程。国内众多大学相继开设网课、慕课等形式的在线课程,展开了网络授课的探索。
近年来,随着网络系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应用,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将“通识选修课”、“暑期学期”等融入在线课程元素,即保障了课堂的机动性、灵活性,又能使更多更为优质的网络共享课程资源为学校教学所用,提高了选修课的开办效率。
3.高校范围内逐步开始网络圈群制工作体系的搭建
从时间精力投入、依赖程度及影响广度、深度角度分析,网络已名副其实成为当代高校学生的第二世界。大学生是网络消息的接收者传播者,更是系列网络流行语和网络作品等网络文化产业的创造者。网络是他们学习生活难以离开的日常工具,更是他们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并彰显个性自由的广阔平台。为了紧随时代步伐,各高校相继开始了搭建网络圈群制工作体系,舍群、班群、级群、院群、校群各个范围内的不同纵深下的学习交流、工作讨论、科技创新、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类别属性的网络圈群载体。QQ、微信、微博、飞信等社交软件的普及使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日常工作的效率,也为进一步开展活动交际、工作部署和信息反馈提供了相关平台保障。
但是网络空间内散布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毕竟良莠不齐,在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的开放心态与多元化选择的同时,也使其受到很多错误落后的价值观念、处事方式的浸染,甚至使他们中的一部分开始人生目标漂悬,理想信念模糊,民族认同削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同时也为现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2015年1月,在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负责人专门提到: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把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作为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
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形态、新特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哪些偏差?这又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怎样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当如何增强其针对性和实效性等问题创新发展?
大学时代的青年阶段是人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阶段,社交网络因其新颖、高效、快捷的技术特点与传播方式对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着悄然改变。社交网络的发展不仅开辟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也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通过利用新型社交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手段的方法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取向,削减克服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社会所普遍关注的话题。综上所述,对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展开研究,对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论是其理论价值,还是对实践的现实指导都会带来重要意义。
为此,本课题以大学生社交网络为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态、新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重点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以名师融入社交网络为方式,以成立名师网络工作室为载体,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机制。
1.积极方面
(1)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大学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追求新生事物、新概念和各种新知识的热情极高,他们有极强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同时保持着极大的好奇心。有迫切获得新知识和形成新看法的渴望。社交网络这一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覆盖面积广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其求知过程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网络媒体在信息的传输量上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在信息的全面上有很高的准确性,在信息形态上具有纷繁的多样性,贮存和发布的信息量巨大,从而改变了广播、电视、报纸在单位时间和空间传播信息有限的不足。更是完全颠覆了几十年前的信息传播方式。社交网络发布的信息具有可存储、易复制,范围广的特点。利用其固定的存储方式,在用社交网络传播信息时,时空障碍完全消失,也没有时间的延误,信息便可得到永恒保存,极大的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来源。如今已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事,论天下事,不夸张的说,几十年前的知识分子只有一小部分可以通览天下事,而如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乃至群众获得信息的主要平台,如今关注社会时事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不同媒体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大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眼界,形成对事物全方位的见解。
(2)社交网络开辟了诉求的新渠道。社交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社会单一的倾诉方式,解决了困扰人们许久的时间和空间的难题。而从当下看来,也为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和利益诉求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大学生的交友需求和情感归属感在社交网络平台得到了满足。当代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独具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和好奇心。社交网络的出现,正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建立起来的非常方便的网络平台,是人与人交往世界的延伸。社交网络的盛行和发展,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它具有便捷,新颖的特点,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年龄、身份、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塑造了大学生的品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建立了更加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真正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今的人们再也不需要鸿雁传书,舟车劳顿,每个人都可以坐在家里,通过网络建立虚拟的平台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简单,新颖,受到了青年人的喜爱。视频聊天等新方式的出现更是极大的促进了社交网络的发展。足不出户通过视频会议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实则和现实生活中的会议只是有距离的差距。
(3)社交网络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站在社会层面的角度,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道德教育没有得到应该有的重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过于重视经济建设,忽略了道德建设,使得道德建设的根基不断受到侵蚀。国家用了一段时间扫除了文盲,却没有注意对人们道德意识的培养。而社交网络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具有不同身份、来自不同民族的人在其中自由穿梭,一边散布信息,另一边又接受着新信息。这也导致信息交流呈现新型双方向的交互移动。同时带来了信息的全面性。在这个自由市场中的人,认真地遵守着规则,不逾越每个人的道德底线,坚守着每个人固有的道德防线。近年来我们总能看到网络在现实社会发挥的作用:宣扬民主,赞美英雄,而对丑恶则群起而攻之,在关于国家和政府的许多报道下的评论中,能看到许多人性的闪光点,看到许多对党和国家的支持。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有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新型的双向交互式移动,使每个人拥有了倾诉的对象,虚拟世界的社交往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当今“90后”大学生在现实交往的过程中所面对的心理压力,也为大学生合法有序地参政议政提供了一定机会,为他们自主意识的逐步形成和政治人格的塑造养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消极方面
(1)社交网络使大学生面对泛滥的信息缺少思考和鉴别能力。大学生辨别信息真善美的能力不足。这源于社会对人从小的能力培养。而社交网络的信息大部分未经筛选,更有甚者,为了博人眼球,获得关注量,编造虚假信息,加之社会对社交网络信息的发布监管不严,一些不健康的消息随之发布。尤其大学生对于政治事件的认识不深,缺乏深刻的鉴别能力,在难以辨别真伪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干扰与冲击,在众多的政治事件中难以把握正确的的方向,于是人云亦云,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不能很好的行驶参政议政的权利,反而受到了不正确的观念的影响,对国家充满不满与仇恨情绪,甚至走上了错误的道路。这源于在大量的信息中,大学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为强有力的自己反驳的论点,只能不断地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观点,难以鉴别真伪的情况下选择跟风,难以拿出说服人心的观点。许多负面和错误的信息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正确培养是有害的。同时,由于网络具有的隐蔽性使部分人的评论极不负责任,颠倒黑白,颠倒是非,助长了社会的不正之风。大学生在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失去了自己的见解。
(2)社交网络削弱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能一味地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云亦云,对网络的依赖也削弱了大学生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处理事务的方式往往简化为了较为单一的人机关系,而忽视了对现实生活中事件的综合分析的训练,往往一篇文章就给人形成一种观念,所以大学生接受不正确的观念也是非常快的。再者现实生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很多事情不像网络环境中那样简单化和理想化,都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能力以做出正确的回应。但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遇到问题极易冲动,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这都是由于平时事件大多都是在网上看到,仅仅是作出评论,这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亲身经历过事情,缺少理性的判断能力,而有些人正是利用这一点,诱导大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扰乱社会秩序。学生是缺少经验的,面对突发事件,大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不足,导致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3)社交网络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网络社交中的人际交往具有脆弱性。大学生依赖于社交网络,繁杂的交往圈和庞大的信息量占据了他们大多的精力,减少了用心面对面交流的时间,这无疑疏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唾手可得的便捷交往使人们不再珍惜彼此拥有的交往机会。同时,社交网络的虚拟性也造成了很多弊端,不断威胁着人们之间的交往。虚假信息和诈骗事件的频繁出现使得网络上的交流越发缺少信任和真诚。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坏人的日益猖狂,使人们在网络上变得小心翼翼,不敢信任任何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风气,在这种充满猜疑与恐惧的气氛中,实则疏远了人们的距离。现实生活中的交流,包括个人情感的抒发、语言语速的表达,如何将自己的所想所感正确抒发是我们每次语言表达所要思考的问题,加之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流,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交流的主要方式。这种交流更显真诚和真实。而社交网络的普及使得交流变的尴尬,我们不会通过冷冰冰的文字去揣测人们内心的想法,看不到表情,也就失去了心贴心的机会。这虽然使得现代人在虚拟网络中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羞于自己的表达,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今的大学生的生长环境处在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的新历史时代下。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不断进步,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特点,并在不断地发展中。
1.大学生的思想积极、活跃,而理想信念相对模糊朦胧
一般来讲,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体方向是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党和政府比较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满怀信心,他们支持、拥护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对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有一定信心;他们怀有高涨而朴素的爱国热情,对世界上发生的时事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并希望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总体来看,大学生是思想活跃、关注面宽、参与度高的群体。但我们在承认、肯定主流的同时,还理应重视他们在思想认识与言行举止中所呈现出的矛盾状况,应该非常慎重地看待部分大学生在其思想观念、参政态度、行为实践中存在的一定偏差和错误。如一些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有限,由于长期忽视政治理论的深入学习,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和较深层次的公众问题很难形成客观理性的全面认识;由于自身面对的现实困难影响还有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少部分大学生对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基本原则问题上仍存在一些片面理解及认知误区,理想信念模糊不清;理性思维的不足和政治辨别能力的欠缺,使得大学生社会参与特别是政治参与趋向情绪化,常常出现心态浮躁并且行为躁动乃至盲动的不良现象。
2.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多元务实,功利性体现明显
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思想意识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他们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诸多影响,具有相对较大的波动与可变性,呈现出的价值取向多元而复杂。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多元务实,功利性体现明显。例如在考察入党动机时,除却“共产主义信仰”、“想奉献社会”、“追求进步”主流动机以外,“社会地位较高”、““个人优势多””为就业增加添砝码”等答案的数量也有明显上升;在个人婚恋标准中,重视“感情”要素的同时,“经济收入”、“学历学识”、“家庭背景”等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标准;对于人生理想,薪金报酬、生活水准、社会地位都成为了极为现实的追求目标。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多元化的同时,现实、务实、功利与利己主义倾向变得日益显著。
3.大学生的个性张扬独立,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当今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甚至还是“独二代”。从小就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张扬自信的个性从小便养成。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获取通道及即时获取信息的途径,新兴媒体的普及令他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从而使他们在面对现实和未知未来时拥有更为自信、乐观的态度。然而,很多大学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相比他人,他们更注重自我的感受,“我高兴”、“我乐意”、“我喜欢”成为了他们价值判断和方向选择的重要标准;更有部分大学生开始奉行无所谓的理念,许多时候常表现出“随便了”、“怎么都行”的消极人生态度。如果说善于表现自我是大学生展翅翱翔的助飞双翅,那“以自我为中心”或许会成为折戟沉沙的可怕精神魔咒。
4.大学生面临道德的选择困惑,缺乏知行合一
在全球化蔓延和信息化浪潮的双重冲击下,现在社会上被多元的复杂观念充斥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并开始向价值观念辐射,进而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引起其内心里的冲突、博弈,复杂的道德生态逐步生成。除了讲信修睦等中华传统道德观念在和网络上涌现的功利主义观念在紧张较量着,就连为人民服务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也在同相对主义、自由主义、本我主义等西方社会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虚拟世界里激烈地碰撞。身处现今复杂的思想道德大环境里,加之较多考虑自我利益,对个人行为后果估量尚浅,促使更多大学生在道德的选择上常处在彷徨状态。有时候尽管他们对各种思想道德观念的选择认知清晰,但在思考中却显得疑虑重重,面对行为实践迟疑不定,认知水平和实践事实经常缺乏有效统一。虽然意识里对社会所倡导的主流道德规范持认同态度,却未必能内化为个人真正的行为准则,往往只是在承认某些道德要求合理,未必在自己的现实道德生活中去亲身践行,对他人和社会提出相对于己较高的道德期待,却未必能做到严于律己和身体力行——种种知行不一的现象在现在大学生的身上普遍存在,成为现代大学生道德观念相矛盾,道德选择有困惑的真实写照。
1.努力让社交网络为大学生思想发展多提供机遇
社交网络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实时性等特点,通过接触社交网络,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接触大量的新闻知识,了解最新的信息资讯,同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也成为大学生拓展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
同时网络消息的多样性也增强了大学生多方面了解事情原委的可能,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不可否认,伴随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加上社交网络的便捷与主动,大学生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再盲从于书本和老师教给的知识,而是开始自己观察并思考,这有利于引领大学生朝着积极、进步的方向发展。同时,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与亲人、朋友互动,不断进行情感的沟通,实现自己真实想法表达的平台。一方面,社交网络通过资源共享,有利于实现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性发展,通过网络,普通的学生也有机会接触到好的知识和教育,这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同时,网络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晒出自己的闪光点,有利于相互之间的了解与比较,从而获得努力的动力。另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新生事物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网络给普通人一个表达话语权的可能,通过网络,群众可以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不同意见的人可以进行争论,它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接触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接受力极强的大学生来说,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是一种简单并且有效的方式,加上周围环境,父母老师等的正确引导,可以引领大学生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社交网络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结合,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网络具有隐蔽性,在网络上交流如同带着面具,大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安全感,可以说出平时不敢说出的话。
2.积极面对社交网络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社交网络虽然很大程度上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其包含的负面信息很容易对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社交网络的信息很多不经过任何筛选、核实而直接发布,致使发布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其虚假消极、负面的影响很容易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强烈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社交网络的双刃性正体现于此:首先,网上的虚假信息过多,加上部分父母与学校忽略了大学生从小到大的道德教育,使部分大学生形成了错误的思想,多年来,西方国家一直有“和平演变”中国的想法,正是通过网络等方式潜移默化的传递错误的价值观给新的一代人,让他们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架构,而对社会主义进行虚假的污蔑和丑化。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新的接班人,所以处理好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重中之重。如何运用好社交网络这把双刃剑,就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跟上时代主潮流,引领健康的上网生活方式
大学生这个群体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最积极进取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潮流,也最容易被时代所影响。当今社会背景下,通过网络平台获取知识信息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最多也是最常用的一个途径,所以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要紧跟时代的潮流,选择对的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努力利用好社交网络这个平台的各种优势与便利,比如它的全面性,便捷性。在让大学生了解社会政治的同时,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应对所面临的社会政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不要随波逐流。不断培养他们健全人格和高尚的情操,同时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德育是一个基础和根本,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讲道德,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坚决抵触与批判网上某些不良信息,学会培养自己理性、冷静、客观的思考辨别能力。规避社交网络带来的诸多消极影响,不沉迷于网络,更不能通过网络传播不道德的观念。另外通过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教育,德育与法制观念的培养,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可以让每一名大学生养成锐意进取、百折不挠的生活态度,认识生活的目的与意义,感悟生活的内涵,培养出一批思想积极向上,政治立场坚定,技术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2.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是必须重视的。社交网络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府的政策,社会需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及舆论导向通过信息平台传递给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由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利用QQ、微信、微博等载体,及时的革新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方法,及时的占领网络的宣传阵地,着重加强锻炼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搜集能力。但不能放弃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应该从小抓起,从小重视。另外,在教育内容上,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要多结合当前社会现状,持续吸收时代新内容,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随时代进步发展步伐。推陈出新,赋予时代的特性。通过网络平台,我们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吸收到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积极的时代内容,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从而获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的思想理论保证,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3.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
面对现阶段网络中复杂多样的信息,不仅需要加强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更要增强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与诱惑,国家也应加大立法的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网络监督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引领正确的社会风尚。同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开展社交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交际素养。另一方面,高校的网络技术管理部门也应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如设置上网权限管理、IP地址管理、用户账户管理等。在不侵犯个人隐私的前提下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网络的使用。这样以监管为手段,增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使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好助手,帮助大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带领大学生在光明的大道上,向着成功迈进。
[1]万美容,曾兰.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引导策略[J].2012,(15).
[2]葛晨光.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2009,(12).
[3]祖嘉合.试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关联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4]葛晨光.网络的发展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
[5]岳红印.目前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0,(9).
[6]杨礼富.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体系构建的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7]李恺.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C].2014,5.
[8]祝传鹏.网络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09,(5).
[9]李玉玲.浅谈网络对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2008,(5).
[10]张革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改进高校德育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周刊,2002,(5).
编辑:林军
Focus on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ZHU Deqiang
(Principal office of 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Shandong 250022)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network changed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also produc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a person's political ideas.For college students,social network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study,life and communication.Also,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world outlook,and,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However,social network is a double-edged sword,especially affec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s a group of high quality,College students lead the mainstream views of the society.Therefore,college students'thought should comply with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Time needs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alents,all-round developed in the aspects of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So how to make the social network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llege Students'thought is a project of the new era.
social networks;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G41
A
2095-7327(2017)-09-0124-07
朱德强(1959-),男,山东郓城人,济南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社交网络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及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SZ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