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望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高职教育教学】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刘建望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0)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高校思政课要求之高,难度之大及对教材体系转换的特殊性要求,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必须要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就认清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从而提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出路。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困境;出路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于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的确,作为一线高校思政教师,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和90、00后这些校园主力军,我们如何用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必须要找到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的困境,具体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出应对提出举措,只有如此的刨根问底才能切实发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和功能认知误区间的矛盾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特殊性。定位清:中央15号文和中办59号文章明确指出,高校思政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要求高: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难度大:教学实效性要求,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教材的特殊性,要求教材教学体系向知识和信仰体系转换。
但当前,有很多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包打天下”的“全频道”课程,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是政治宣讲和理论阐释,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巩固政治服务而不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当前比较困惑的高校思政课功能定位的认识误区,的确有必要加以阐释清楚,为高校思政课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社会情况的新变化改变青年学生思想
1、社会现象新变化: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生活方式多样化影响青年学生思想
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分化明细,并且利益关系多样化,青年学生的身份、处境差别拉大,由此带来的利益争夺公开化,群体性争利益现象增多,同时就业方式多样化,学生就业从“边缘”走向“中心”,学生对学校党、政组织的依懒性减少,认同度随之减少,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加,更加注重追求自我实现,注重个人特点。分配方式多样化,多种分配要素参与分配,使人才流动更加顺畅,对追求物质利益的片面性有所促进,这些都加大了青年学生生存的思想压力和价值取向的差别。生活方式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但高消费和娱乐方式对人们的诱惑力增加,消费主义的原则进入了人际关系 ,社会上部分人所倡导的享乐主义等现象腐蚀人们灵魂,对青年学生的影响非同小可。
2、社会内在机制的新变化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
社会通过实行“利益驱动”来调动人们积极性,由精神鼓励为主变成个人物质利益为主,精神文明在这样的社会现状下会受到挑战,思想教育面临困难。社会经济体制变化:一切通过市场买卖的原则,诱发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利性,诱发眼光短浅的功利化、浮躁情绪和对远大理想的淡化, “经商潮”“出国热”“停学创业”吸引青年急功近利。对外环境的变化:随着改革带来全方位开放,对于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都有很好的促进,但传入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民族虚无主义泛起,“信仰危机”出现。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主体角色的虚拟性、信息搜寻的无限性、发布信息的交互性、形成舆论的引导性、归纳信息的机械性、意识形态的跨越性、超越管理的穿透性,这些变化都深深地吸引青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3、当前青年思想出现的新特点
当前青年思想出现的新特点是追求在物质利益与思想理论结合的层面上说问题,对难点、热点问题具有浓厚兴趣,要求解读现实严重问题,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从而不接受理论对其正当物质利益的批评和裁剪,不接受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渴望思想交流的及时性和多渠道,只接受依事说理;不接受抛弃主旋律的极端主义倾向,对官腔和回避热点反感;逆反架子大、高调说教的、起哄式的舆论工具;常常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富有怀疑精神、判断冲击、淡化历史视野,不能将横向和纵向结合比较分析,不能将微观体验和宏观把握结合判断,不能将局部总结和全局概括结合把握。
(三)高校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和表现的现实状况
1、高校学生思想状况的负面表现
同精英化时代高校学生相比,存在着一些负面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带来高校学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其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价值观念、个性发展等方面同精英化时代学生相比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道德困惑:社会公德失范现象,语言粗俗成时髦,不守秩序,强词夺理,放荡不羁,污染环境,互比高低,考试作弊;政治冷漠:远离政治,热衷于“飘的一代”;政治上的“飘”,游离于政治之外,职业上的“飘”,频繁跳槽,居住方式上的“飘”,不断迁徙,恋爱方式上的“飘”,多角恋爱;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追求庸俗化,“无证上岗”的性开放,同居甚至同宿居,沉溺于网络游戏,“投身于”虚拟世界,学习无动力,随意逃课。
2、高校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
高校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度偏低、信任度偏低、兴趣度偏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度偏低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用论”思想较为普遍,缺课逃课现象普遍存在,教学靠灌输,听课靠点名,学习靠考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信任度偏低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套”,与现实相脱节,理论上说的好,现实状况差,说一套,做一套式说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偏低主要表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浓,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上课出勤率低、听课抬头率低,上课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较为普遍,对理论讲授不感兴趣,总是希望老师多播放视频,对课堂教学兴趣不浓,希望多搞参观考察等。
(一)工具理性价值观遮蔽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
对思政课功能认识的存在偏差,认为思政课“虚”,专业课“实”。学生更加注重实用知识学习,各种“考证”热兴起,对思政课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思政课在政治教化、提升人文素养功能,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走向社会这些方面的作用,是有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时代发展新诉求与教学内容滞后的内在张力趋势
在当前时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一元化导向与价值取向多元化选择出现矛盾。但是教材内容抽象,与学生实际的贴近较少,忽视对时代变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需要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三)教学效果期待与教学方法僵化的矛盾突出
从书本到书本的传统讲授方法,很难体现思政课的生气和魅力,容易出现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反感,形成了课堂教学方法僵化,缺乏活力的现象;教学考核形式单一,重书面考试,不重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考核,形成了教学考核方式滞后的现象。
(四)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缺失
总体上说思政课教学教师理论功底不扎实的有那么一部分,总体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重形式轻内容,有的把思政课上成了一般的文化课、知识课,不能解惑;作为必修课,思政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过大,影响教学科研;再加上教材不断变动,课程及教学内容不断调整的挑战,那些缺乏责任与使命意识的思政教师,容易出现照本宣科。
(五)学生在以教师为中心的“独角戏”中被边缘化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发生变化:一是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二是情感体验崇尚快节奏化;三是个体独立意识膨胀化;四是价值取向多样化。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差异:不少教师习惯于单向灌输,较少有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主体需要忽略了,忘记了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精神世界的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未能确立:学生参与教学少,没有能在教学中体现主体地位,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被边缘化。
(一)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定位
1、政治社会化功能
政治导向功能:深化政治认知,强化政治认同(体认),提高政治素养这包括政治意识、政治原则性及政治敏感性等);政治警戒功能:主要警示不能触犯某些方面,人生选择的方位标志,思政课的有些内容实际上就起到了行为参照的作用。
2、知识涵养功能
传授政治、道德、法律等知识,培养政治学习能力。思政课必须要以理论和知识为载体,并辅以大量相关信息,否则就很难有教育质量。这些年思想课总是两级跳跃,要么是抽象的政治导向,要么讲成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完全忽视了思政课意识形态功能。
3、综合方法论熏陶功能
思政课各门课程都渗透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要任务是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三者统一的问题。高校思政课不是包打天下,不是政策宣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重心在理论思维层面,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 “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二)要以引领学生,而不是迎合学生为出发点
坚持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和社会引领功能,以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为出发点,引领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因为思想特点的多样化导致排斥单调、集中灌输式,欢迎跟进式教育,潜移默化式教育,多样融合渗透式教育。那么必须要使学生从知识体系向能力体系转化,从能力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提高研究能力从而坚定对马克思的信仰,提高创新能力从而坚定对共产党的信任,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坚定走中国道路信念,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心。
(三)以“问题导向”切入,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着眼点
把握学生的实际特点,正确认识学生。正确认识现实生活的实际和理论发生的实际并进行巧妙的结合。思政课教学应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抓住学生注意力、关注点,并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教学内容,而且学习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联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直面和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使思政课教学中的内容能够从教材向教学转化,结合大的实际和小的实际,大的实际就是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方向结合。小的实际就是从学生的切身学习、工作、生活,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回答和解决人生难题、实现人生理想和追求的实际。只有在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要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支撑点
教师的素质是思政课能否实现其效果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理论魅力和学识魅力,必须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知识储备更新意识,能与时俱进,从而塑造魅力教师形象。明确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变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由从强调系统性、理论性向讲求针对性转变;由一体统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转变,变僵化的“灌输式”教学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改革的思路提炼,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向前迈进。
(五)要以增强实效性为着落点
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归根到底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上。要把思政课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内容选择上,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基本、必须、够用、职业导向的原则,应多联系实际问题,针对学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讲解,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高校思政课改革只有这样有的放矢的进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不辜负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殷切期望。
[1] 钱国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1).
[2] 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5).
[3] 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
[4] 周建松.抓好基本建设推进高职素质教[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
[5]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3340.htm,2016-12-08.
Dilemma and Solutions to the Current University’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urricula Reform
LIUJian-wa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rade,310000,Hangzhou,Zhejiang,Chin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a in the universities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lst the higher request for the subjects,the greatness of the difficulties,and the special demand for teaching system’s transformation requires that if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should build the curricula into a course of sincere favorable,lifetime beneficial,never-to-be-forgotten subject,there should launch teaching reform campaign.Based on this awareness,the essay analyzed the dilemma and reasons existing in the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a to propose the solution for its teaching reform.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a Reform;Dilemma;Solutions
2016-11-12
资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近现代爱国歌曲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以《概论》课为例”(编号:16JD710054)阶段成果;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5研究项目(序号:65):关于爱国歌曲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阶段成果。
刘建望(1978-), 男,温州乐清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
G712
A
1674-2885(2017)01-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