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古典园林当代文化价值与保护管理的思考

2017-04-13 08:09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江苏苏州215001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造园古典江南

张 婕(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江苏 苏州 215001)

江南古典园林当代文化价值与保护管理的思考

张 婕
(苏州市狮子林管理处,江苏 苏州 215001)

江南古典园林通过建筑与山、水、花、木的融合,在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当代社会,古典园林的传承发展面临城市化的冲击、保护和利用的失衡、管理的滞后以及游客与园林的疏离感等诸多困境,建议通过强化地方政府的协调领导作用,强化“保护第一”的理念,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园林保护和管理水平,深入挖掘和宣传历史名园的文化内涵等措施,凸显江南古典园林的当代文化价值,实现文化传承与发展。

江南古典园林;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传承;造园艺术;园林美学;保护管理

园林是中华文化载体,“江南园林”的范围指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童寯先生《江南园林志》云:“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1]书中提及的园林遍布苏州、无锡、常州等江南“腹心之地”,亦包括扬州、泰州地区,以及太湖以南及钱塘江以东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

南宋时期,大批富商、官员涌至苏杭,造园活动十分兴盛。明清时期,告老还乡的官员们返回故里后,也多有购地造园之举。以素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美誉的苏州为例,造园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达到全盛时期,当时苏州古城内外有二百余处各类园林。目前,苏州尚存古典园林六十余处,其中,保存较好的23处、一般的9处、濒危的13处,现开放二十余处已修复园林,这些古典园林是苏州弥足珍贵、不可再生的历史遗存。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代表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

一、江南古典园林的历史传承、艺术特色与当代文化价值

江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人文条件,园林才得以在此兴盛发展。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土地肥沃,花卉树木易于生长,可以入园的植物众多;就近出产太湖石及山石,提供了理想的叠山材料。此外,江阴、镇江、宜兴、 湖州等地,也都有可以用作园林造景的石材。资源的富饶、优良的生态基础为园林艺术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物质条件。二是经济发达。江南地区经历一千多年的稳定发展之后,至唐代,经济发展赶上了中原地区。明代中叶以后,经济快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此开始萌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商贸及手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农业发达,物产丰沛,市场兴盛。三是造园人才、哲匠迭出。江南是传统的文化发达地区,由读书而入仕途的人很多,诗文书画人才辈出。造园活动在江南地区较为活跃,各城市名园众多,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留下了大批有关造园艺术和园林美学的著作,作者大都兼有文人、画家和造园家的身份。这些文人哲匠亲自参加园林的设计和施工,又不断进行总结、著书立说,对园林艺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江南园林历史传承与艺术特色

江南园林发展历史分为先秦两汉诞生期、六朝转型期、隋唐五代发展期、宋元园林艺术体系完备期、明代至清嘉道的成熟巅峰期、近代的式微及异化期、当代的传承期等几个阶段。

皇家苑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江南地区早在先秦即有皇家园林性质的苑囿营造,这也是江南园林的肇始。私家园林的出现则承袭了吴越时期苑囿的园林文化基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园诞生,贵族门阀住宅后部往往建有园林,聚石引泉,植林开涧,营造一种朴素自然的意境。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全盛期,诗文、绘画与园林相互渗透,皇家苑囿兴盛,私人宅园众多,寺庙园林遍布。元代,儒学沉沦,民族矛盾尖锐,江南文人园林受到政治礼法的束缚,一度寥落。明初,在朝廷高压政治下,江南园林衰落不兴。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艺的普及,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尤其在江南一带,出现大量私家园林,民居住宅也有园林特色与风格。明清文人注重现世享乐,将园林意趣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再度掀起了造园的高潮。清康熙、乾隆皆好园事,他们数次南巡,除政治目的外,一路游园赏景,赋诗题词,客观上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园林的兴盛。

江南古典园林通过建筑与山、水、花、木的完美结合,在城市、郊野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生活环境,形成一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其主要艺术特色为:

1.立意、风格多元统一

江南各地自然条件不同,文化也有差异,形成了风格不同的古典园林,有兼具南北风貌的金陵园林、以苏州为代表的吴地园林、以扬州为代表的淮扬园林、西风渐进下的上海园林等。这些园林都以满足园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而精心营构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林”成为江南古典园林的造园立意和宗旨。

2.“小中见大,曲折幽深”的园林布局特征

造园是造境和造景的艺术。江南古典园林采用化整为零、小中见大的手法,把全园划分与组合成主次分明、疏朗相间的大小园林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丰富的园林景色,山水布局、亭阁配置、花木栽植、园路山径规划均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中国画论,因地制宜,师法自然,造就文人写意山水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2]51的艺术境界。

3.“诗情画意,融会一体”的园林意境

江南古典园林造园艺术融自然景色和诗情画意于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从园名到景名、厅堂名,运用匾额、楹联、题额的形式,再到植物配置、山水布置,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文学艺术和民俗风情,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使人们在游览欣赏秀丽的园景时,感受到不可言传的意境之美。

(二)江南园林当代文化价值

江南古典园林的研究价值包含物质与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价值是指园林资源本体;精神文化价值,是指蕴含在园林之中的思想内涵、文化传统以及造园者的理想寄托与追求。

园林文化专家曹林娣说:“江南园林都为‘可居、可游、可赏’的优雅的文明实体,风水佳穴的选址、院落式的布局、生态养生与艺术养生结合,成为人类环境创作的杰构和诗意栖居的文明实体……这就是生活的艺术和艺术的生活,一种最富有生态意义的生存哲学,它集中了中国古代文人几千年积累的摄生智慧。”[3]江南古典园林表现出来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因地制宜”的规划、追求意境的精神在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1.天人合一,和谐共荣

江南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思想,“模山范水”而为“城市山林”的立意,始终将自然作为园林创作的素材。山水草木、飞鸟池鱼,皆入园景。植物配置取法自然,形成自然植物群落,能够有效改善园林生态环境。“天人合一,和谐共荣”的原则,不单单是一种造园手法,它实际表达了一种人类本能的需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境界,这可以看作是造园的本质。用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来指导当代的景观设计,对于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困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因地制宜,巧于因借

江南园林的构建中,最善于运用因地制宜这一原则。明代计成《园冶》中强调:“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56古人提倡的是就地取材,尽可能利用原来的地形地貌,不盲目改造地形。如江南寺庙园林的布局,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寺庙园林因山就势,充分利用山体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山脉走势,形成与地形相适合的布局方式。在当代园林设计、建设中,从开始选址就要充分考虑基地原貌与现状,结合功能需求,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地貌环境,遵从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原则。

3.内涵深邃,意境悠远

江南园林的另一个重要造园思想是注重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江南园林除运用园林名称、建筑题名、山水布局、植物选择等手法来体现文化内涵外,也充分利用匾额对联、砖雕木雕、铺地花窗等造景,融入了园主的雅好、品格,体现了园主的文化意趣。园林意境的生成,离不开造园家“经营布置”的艺术章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丰富多样、含蓄不尽的意境。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思想的表达、文化的品位、境界的营造同样重要,王国维曾说过:“有境界则自成高格。”[4]以多种营造手法,创作出意境高远、富有特色的园林景致,从细微处点缀人文历史,则更能体现文化氛围。

二、江南古典园林在当代面临的困境

古典园林往往是私家宅院,与外界的自然环境或城市环境相对隔绝。而当今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了人们对古典园林的疏离感,一是古典园林与当代人的生活相距甚远;二是古典园林的文化背景、价值理念、审美内涵等无法得到很多当代人的理解;三是古典园林生存的环境基础—立地环境、河道水网、周边市井等发生了很大改变,其存在的孤立性增强。具体来说,古典园林传承发展面临以下困境:

(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古典园林带来冲击

首先,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肆拆旧建新,由于对古人留下的宝贵遗存缺乏保护意识,许多重要的园林资源遭到损毁甚至消失。其次,城市化建设往往伴随着建筑群和街区的开发、道路桥梁的建设,不可避免地出现地面抬高、山体破坏、河道填埋等现象,园林立地环境大大改变,生存环境堪忧。闹中取静,有“城市山林”之称的古典园林,被包围在林立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中,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传统风貌逐步退化,从园林中望去的“天际线”也不再美丽。再次,就园林本体而言,水是园林之魂,当代城市建设往往导致园林水位降低,与外部水网的流通被迫减少,园林中的水体多成为一潭死水,水质恶化,影响了观赏效果。最后,城市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心理和审美观念,使传统园林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了改变,园林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不易被大众理解,隔膜感增强。

(二)未能处理好园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江南古典园林作为“人类理想家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是资源依托型旅游景点。很多园林管理部门过度注重经济价值,对园林资源加以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面积较小、曲折幽深的江南私家园林人满为患,生态环境失衡,历史真实性与风貌完整性受到破坏。此外,古代园林转化为现代旅游景点,囿于场地、设施的限制,旅游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展示内容不够新颖,策划设计缺乏创意,与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存在差距。

(三)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方法落后

第一,管理体制不顺使一些园林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有些城市的园林分布于研究机构、学校、医院、私宅等,被圈在各自的“围墙”之内,作为其内部美化环境的一部分,或是仅供本单位内部使用,不对外开放。因此,有的内部园林由于所在单位管理意识淡薄以及缺乏资金,得不到有效保护。而园林周边环境更因为多头管理,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和死角。

第二,科学的保护管理监测体系不完善。园林的保护管理工作仍多沿用传统的、经验型的、被动式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保护管理体系,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足以应对突发事件。

第三,高级的专业型保护管理人才仍较为缺乏。园林专业人才少,人员老化,与园林管护水平日益提升的需要不相适应。园林科学研究、保护管理、文化挖掘、策划创意等方面缺少优秀的专业人才,高级技术工人也日趋老龄化,不易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四)文化内涵挖掘、宣传力度不够,游客疏离感强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游客而言,古典园林与当代人有着天然的文化和心理距离。大多数游客只能走马观花似的简单领略园林悦目悦耳的“美”,对于园林历史、建筑、艺术等文化背景等无从知晓,更谈不上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欣赏,加之现代旅游者的旅游心态通常较为浮躁,很少能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欣赏。这些也导致部分游客对园林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更谈不上对园林保护管理的参与意识了。

三、江南古典园林保护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传承和创新是中国园林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5]江南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当代人传承,只有“为古典园林和传统园林文化重建一个综合、全面、立体的体系,才能使我们的园林突破困境,保持长久的生命力”[6]。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做好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一)突出文化传承,强化地方政府的协调领导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江南古典园林保护纳入整个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地方政府应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工作,组织人员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论证,进行最终决策。理顺地方政府与园林管理机构的工作职责,强化园林管理部门职能,给予园林管理机构对内对外的统一管理权。结合城市的规划、保护、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历史园林旧貌。一方面,有关部门制定园林名册,将当地的园林遗存、历史名园编制成册归档,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划定界址,限定保护范围,落实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开展维修整治,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园林部门的现有景观进行全面维护。

以苏州为例,近年来,苏州市创新了园林分类保护管理机制,完成了大市范围95个园林的现场调查、分类评审、风险评估和专家论证,并公布了两批《苏州园林名录》(共59个园林),拟就《苏州园林分类保护管理办法》初稿,根据园林的综合价值、保护状况、管理水平等特点,将园林保护管理分为全面保护、修复保护和遗址保护三大类,拟定了保护原则、保护内容、责任单位、部门职责以及修复规划等内容,逐步构建分层次、分类别、分体系的保护管理机制。这项创新举措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以更宽的保护视野、更大的保护力度、更完备的保护机制,通过地方立法、行政推动、专家把脉和社会参与,共同把园林的保护管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二)强化“保护第一”的理念

江南古典园林在旅游功能的发挥中,一定要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始终将保护工作放在首要地位,在园林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尤其要注意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以实现园林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

苏州园林保护管理部门以保护传承为宗旨,在控制客流量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客流调控机制。根据园林可进入面积及人均占用面积,测算、公布各园林景区饱和容量和最佳容量,安装客流监测系统,适时启动延迟、限量售票措施,逐步把超负荷景点的游客数量降下来。通过景点电子屏幕、园林旅游网等信息化手段及时发布客流量预警信息,引导旅行社和游客合理安排游览时间和路线,调节景点客流峰谷。二是建立团队预约机制和各项应急预案。与各主要旅行社提前沟通客源数量,尤其在节假日等客流高峰期间,实行预约游览,引导旅行社团队错峰、错时入园。客流量一旦接近景区最高瞬时容量,立即启动应急措施:无条件退票、开启临时通道、组织专人进行引导疏散等。三是提高游览服务品质。加大讲解员培训和管理力度,着力提高讲解服务水平,结合高科技、信息化手段,为游客提供定时免费讲解、微信导览、自助导游机等多种形式的讲解服务。开发园林3D虚拟游,为游客提供立体化的游览体验,通过服务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善,进一步彰显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园林修复、管理水平

园林资源的维护、管理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在园林修缮、维护过程中,要创新管理监测手段,将园林建筑、陈设、花木、水石等纳入电子监测系统平台,以精确的科技代替“人为目测”,更好地维护好园林遗产,使园林保护管理工作更规范、更科学、更有效。古典园林的修复要坚持历史性、原真性的原则,做到修旧如旧,这其中,对园林要素的有效监测将为修复提供可靠的依据。借助视频、视听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全面展示园林的景观和文化内涵。将信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与现代旅游管理相结合,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四)深入挖掘历史名园的文化内涵,扩大宣传渠道

园林管理部门要注重古典园林深厚历史内涵的发掘、宣传,为公众了解园林、熟悉园林文化提供通畅的渠道。第一,要凝炼各园林景点的精华和价值,完善景区说明牌和标识系统,使游客详细了解园林景点要素。加强园林古建、水池、假山、花木等的管理和养护,注重厅堂陈设维护,及时调整、充实匾额、楹联等。

第二,随着旅游知识的增长和识别能力的提高,游客希望实现“深度游览”,希望景点活动具有参与性、互动性、鲜活性,以满足其休闲、娱乐、获得高档次的文化享受的游览需要。因此,园林景点的活动,除了举办花展、年会、庙会等活动外,还要在突出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强的特色活动,以更好地向公众传播园林文化。

第三,在数字化智慧景区建设的推动下,游客的出行方式、游览需求进一步改变,电子商务以其速度快、信息量大、操作便捷、消费者主动性强等优势成为改变园林旅游方式的重要技术。园林景区要主动顺应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大趋势,为园林旅游产品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满足游客信息化、便捷化的旅游需求。还要结合自身特色,在文化创意、策划上不断创新,推出多样化的园林体验活动;开发具有园林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改变园林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与特色的总体形象,特别要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园林、喜爱园林。

第四,以园林为“文化大使”,在海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因独特的思想理念、精湛的造园艺术手法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园林开始陆续“出口”海外, 1980年5月,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设计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成,这是中国第一次出口园林工程,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在世界各地修建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式园林将近七十个。除了在海外建园,国内园林管理部门也开始与国外景点进行交流,开展专题研究,如苏州古典园林与海外六座园林结为“姐妹园”,这是当代保护管理的有效尝试。

四、结语

众多存世的江南园林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理想家园”的范本,其意义不仅在于留存城市的记忆,留住“乡愁”,同时还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基因、文脉特色,弘扬了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遗存,更要承担起传承、发扬其优秀文化的使命。

[1] 童寯.江南园林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

[2] 陈植.园治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 曹林娣.园庭信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导言.

[4]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5] 周在春.传承和创新是中国园林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J].风景园林,2014(3):144-145.

[6] 李新天,梁振辉.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困境[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10):148-149.

(责任编辑:时 新)

Reflections o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of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ZHANG Jie
(Suzhou Lion Grove Garden Management Office, Suzhou 215001, China)

The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stand for a harmonious living environment, show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ockeries, water, flowers, plants and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society,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gardens face difficulties such as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the imbalance between protection and usage, the in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and the tourists’ sense of alienation from these garden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exert its role of coordination and leadership, reinforce the ideology of “protection first”, enhance garden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by scientific methods, and explore and promot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gardens.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of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are expected to be highlighted, and thus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ll be handed down to the following generations.

Jiangnan classical gardens; cultural heritage; classical gardens in Suzhou;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heritance; landscaping art; gardening aesthetics; protection management

TU-8

A

1008-7931(2017)02-0014-06

10.16217/j.cnki.szxbsk.2017.02.003

2017-01-1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5SJB521)

张 婕(1979—),女,江苏徐州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管理及文化研究。

张婕.江南古典园林当代文化价值与保护管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2):14-19.

猜你喜欢
造园古典江南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怎样读古典诗词?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