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夜”意象

2017-04-13 05:46殷宝为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光明鲁迅意象

殷宝为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铜陵,244061



试析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夜”意象

殷宝为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铜陵,244061

针对学界关于鲁迅文学作品中“夜”意象专门论述很少,或多零散分布于其他意象的相关研究中,不利于系统研究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夜”意象现象,本文通过阐述鲁迅对“夜”的书写形式,即把“夜”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时空背景、赋予象征意义、渲染气氛;探讨其对“夜”的偏爱的原因,即“夜”诚实、光明,给作者目标和动力;探讨其虽身处迷茫的暗夜,却真正地更爱光明,选择“夜”作为实现理想的战场的内心世界,从中窥见了鲁迅作为一名真正的心系民族、心系大众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心态和灵魂。

鲁迅作品;夜;意象

鲁迅擅长诉诸深嵌于语言中的种种意象,以隐喻意象来体验、介入世界,探求人生世相。意象,成为挖掘鲁迅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核心概念。 翻开厚厚的《鲁迅全集》,“夜”字会不时地在纸面上跳跃,直入读者的视野。据统计,《鲁迅全集》中 “夜”字出现了4 000多次[1],“黑夜”意象作为主要背景共在11篇小说出现[2],“二十三篇散文诗中明确提到‘夜’之背景的达十四篇之多”[3]。尤其是在《呐喊》《彷徨》《野草》等作品中,“夜”字出现的次数更是频繁,几乎每篇作品都牵涉到“夜”,或以“夜”为背景,或直写“夜”的姿态。因此,在鲁迅作品的意象家族中,“夜”的意象就成为了一名重要成员,不应该也不能被忽视。但是,目前学界对于鲁迅作品中意象的研究多集中于“孩子”“病”“月亮”“辫子”“吃人”“药”等[4-5],而专门论述“夜”意象的文章不多。少数关于“夜”意象的研究,或将其作为某种意象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林雪飞将其作为自然意象的一部分[6],或将其与“月亮”意象组合,“小说中出现的月亮有着不同的形态,有的与夜为伴”[4],或作为其他意象的陪衬背景,“‘独身者’在‘黑夜’拿‘药’救‘病人’”[2]。鲁迅作品中“夜”的意象是如何被书写?又缘何受此青睐?意象背后又透露了作者怎样的心态?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值得探究。可以说,“夜”的意象为读者了解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提供了又一扇窗户。

1 “夜”之书

鲁迅在他的小说作品《呐喊》和《彷徨》中书写“夜”时,往往是把“夜”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背景,故事中许多人物的行为动作、心理意识都是在夜的时间段里展开。狂人在半夜里从每页历史书的字缝里看见了“吃人”二字;华老拴在秋后的后半夜完成了买“药”的交易;赵七爷在“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后,闹起了一场“没有辫子该当何罪”的风波;阿Q在晚饭后萌生了对吴妈蠢蠢欲动的念头;在黑夜里,祥林嫂默默地死去;在黑夜里,涓生体会到了爱情的幸福,也同样在黑夜里,他又看到了子君的落寞和爱情的危机……在时间的历程中,除去黎明和黄昏两个界点,白昼和夜晚占据了主要地段,在昼与夜的交替循环中,人间演绎着一幕幕大大小小的事件,而以“夜”为时间背景发生的事情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不同寻常的色彩。“《药》中,‘秋天的后半夜……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寄托了鲁迅对中国社会日久的黑暗和人民麻木精神的痛心疾首。”[7]鲁迅小说故事中的每一个夜晚,或是夜晚中的短短片刻,都凝聚着那段历史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历史在“夜”的瞬间里得到了折射。

“夜”本是个时间的范畴,但“夜”在鲁迅的小说中也似乎具有了空间背景的功能。在夜色的空间下,陈士诚看到了白光的出现,并追随、挖掘,进而完成了自己的寻宝之路和人生之路;在秋天夜色的笼罩下,多种植物、动物以不同的面貌姿态相继出现在秋夜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夜的深邃,也让“夜”的空间更加空旷;夜的朦胧,让空间更加凝重。它包容了一切自然之物和人工建筑,也包容了人间一切骄奢与苦难。

如果说“夜”是作为故事进行的时空背景出现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的话,那么在散文诗《野草》里,“夜”似乎有了新的面貌,它时常变成直接观察和书写的对象,甚至被符号化、拟人化,有着更多的象征意义。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呜呼呜呼,倘若黄昏,暗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8]204“希望,希望,用着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我只得由我来肉薄着空虚中的暗夜了。”[8]209“过客向野地里跄踉地闯进去,夜色跟在他后面。”[8]217“夜”在这里已不像小说中那样以静态的方式被动地呈现,相反,而是有着较强的动态之感,到处在欢呼雀跃,主动地参与到人与物、事与景的行列中来。当然,“夜”的意象只是鲁迅作品中的一个核心意象,由“夜”辐射出的其他意象更为复杂,诸如星星、月亮、狗吠、灯盏、飞虫、猫头鹰、夜游的恶鸟等,这个以“夜”为首的庞大体系,构筑了鲁迅作品说不尽的阐释空间。难怪鲁迅说《野草》只属于他自己。

鲁迅作品中有令人颤栗的“阴冷”和“鬼气”,反映在色调的选择上是多用黑、白二色;鲁迅善于将这两种颜色调节搭配,而少用红、黄等暖色,即使《故乡》中有沙滩月下看瓜图的美丽画面和《好的故事》中优雅日丽的美景,也是以曾经拥有现在幻灭的面貌出现;反映在叙述的语调上,作者善用反语,多作讽刺,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审视被奴役者,用“横眉冷对”的姿势打量奴役者和投机者;反映在意象上,便是“夜”意象的选择和使用了。“夜”是一段时间,又构成了空间;同时,“夜”又让人感觉到了温度变化,比白昼阴冷的温度。

显然,“夜”在鲁迅作品中不仅有构成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更负载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不难看出,“夜”是整个时代、社会的象征,漆黑一团,没有光明,“病、匪、官、绅、多子、饥荒、苛税”等把人折磨成木偶,众生在黑暗中煎熬着,中国“一治一乱”的历史,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9]49。“夜”又是整个国民精神世界的象征,中国人的思想里从没有“人”的位置,更没有妇女和儿童的位置,“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性格,至多不过是奴隶”[9]49。鲁迅选择“夜”意象,有他自身心理的反映,在“夜”的意象里投射了自己的情绪,一种对现实失望的情绪,失望但又不绝望。慢慢黑夜,何时何处是尽头,然而鲁迅不停地上下而求索。

2 “夜”之颂

鲁迅多次选用“夜”意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夜”的偏爱。“鲁迅是爱夜的,常有不眠之夜,也多在夜间写作……也许是因为只有在夜间,鲁迅才能拥有相对独立的时空和自由……以真正的‘个人’面对整个世界”[10]。他在夜间专门写了一篇《夜颂》,坦率地说道“我爱夜”。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夜”对应黑暗,正如白昼象征光明一样,使许多文人志士包括革命者在内常常采用的喻意,在人们的心目中,白昼的地位要远高于夜晚。然而,在那样的时代,鲁迅“爱夜”却有深刻的道理。

“只有夜还算是诚实的。”[9]436

鲁迅认为:“人的言行,在白天和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地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夜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9]435白昼里人们带上自己的面具,穿上昼衣,感觉甚佳地行走于街市,抛头露面,将内心的污垢深深地掩藏,只有黑夜里才卸去各种伪装,露出真实的面目。华老拴在夜幕的遮掩下,买到了沾有革命者献血的药馒头,而当夜色褪尽,白昼现身时,他却又遮遮掩掩。有脸面的赵太爷,“不计前嫌”,不顾身份,不惜以“油灯干了不少了”为代价,在夜的保护下,与阿Q“洽谈”货物交易。国民的真实性格,在夜间进一步暴露,普通百姓如此,名门望族如此,文人学士们更是如此,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在“耀眼的白纸上”,写下“超然,混然,勃然,粲然的文章”,而到了夜里,只剩下“乞怜,讨好,撒谎,骗人,吹牛,捣鬼的夜气”[9]435。让鲁迅厌烦的所谓“正人君子”一流在夜间终于稍有安息,暂时停止了躁动,而鲁迅自己正是在夜里坦露心声,丢下情面,开始揭示并描绘世间的种种丑态了。

“现在的光天化日,熙来熙往,只是黑暗的装饰,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鬼脸上的雪花膏。”[8]436

在鲁迅看来,白昼比“夜”更为“黑暗”,夜比白天更为“光明”。“夜”是自然的黑暗,并不可怕,而白昼里却存在着真正的黑暗。“一夜已尽,人们又小心翼翼地起来……从此,就是热闹,喧嚣。而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及管理,却依然弥漫着惊人的真的大黑暗。”[9]435觉醒的狂人正是在夜深人静时悟透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仁义道德背后的实质——“吃人”。鲁迅凭借自己一双锐利毒辣的眼睛,看清了青天白日下的种种阴暗面。鲁迅甚至为黑夜难寻而感到迷惘,“我的面前竟至于并且没有真正的暗夜”,“但暗夜有在哪里呢?”[8]209光天化日,鲁迅并不喜爱,是因为光线中跃动着太多灰尘颗粒,一个个清晰可见,看似光明的背后,是藏着太多的虚假,太多的社会黑暗,如果就此接受,就等于接受了这些人为的黑暗,与其如此,倒不如归入夜里,以期待彻底的重新开始。

“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给予的光明。”[9]436

如果像鲁迅所说得那样,“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悠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9]435,那么鲁迅应属于孤独者的行列。鲁迅精神超越了同时代太远,无人能以真正理解,又无人能以在精神上为伴,它只能以人行走于“明暗之间”,独自远行,像那过客,明知前有“坟”与“夜”。他愿意“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属于自己”。“夜”的屏幕又将大大小小的事物显示出来,将其优劣放大,清晰地呈现在爱夜者的面前。不管是“枣树”“夜游鸟”,还是“粉红花”“小飞虫”,都在夜里露出了自己的意图轨迹,让人看清了现实。鲁迅作为精神界的战斗者,“夜”为他提供了战斗的目标和动力,没有“夜”的存在,鲁迅就失去了作为精神界战士应有的价值。鲁迅具有爱夜人特有的“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它不是欣赏夜景的美丽,而是在暗中看一切的“暗”——国民性里的各种病象、传统文化中的毒素、文学上“帮闲”与“帮忙”者们的丑态……于是在“夜”的世界里鲁迅得到了力量,成为了战斗者。在夜深人静时,鲁迅斗志昂扬,愤世嫉俗,肉搏于“黑暗”,不同流于世俗,不受染于“酱缸”,向一切“敌意”的、“可诅咒”的东西“复仇”。

3 “夜”之思

鲁迅是个爱“夜”的人,但他不爱光明吗?事实相反,他更爱着光明,真正的社会的光明。白昼有太多的黑暗,太多的虚伪,比黑夜更可怕,让人失望。鲁迅希望白昼能有真正而彻底的光明,并坚信“将来是永远要有的,并且总要光明起来;只要不做黑暗的附着物,为光明而灭亡,则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9]183。“魔鬼手上,终有漏光的处所,掩不住光明……”[9]74没有人天生下来就喜欢在黑夜里摸爬,也没有人不喜欢明媚灿烂的阳光、风和日丽的美景,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追求。在黑暗的现实里,光明如何而来,是袖手旁观、甘愿等待,是参与黑暗、吹灭灯火、让暗夜更暗,还是夜以继日地挽袖上阵,积极争取光明的早日到来?鲁迅不顾性命地选择了最后者。于是,“夜”成了他实现理想的战场。

鲁迅终生自觉地承担繁重的历史任务和使命,既要启蒙、立人,医治病态和变态的国民性格,又时时陷入各种“围剿”阵营中,忙于短兵相接的多方作战,于是夜晚见证了他艰难的战斗过程。他用勤奋的写作“蚕食”了自己的睡眠时间,像从海绵里把水一点一点的挤出一样。鲁迅曾计划写一本不同于《朝花夕拾》的“旧事重提”,取名为《夜记》,据说,病后写的《“这也是生活”……》《死》《女吊》《半夏小集》四篇,曾“另放在一处”,“准备写它十来篇”,“成一本书,以偿某书店(即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债,书名仍旧是《夜记》”[11]。后都因种种原因而耽搁,可见,鲁迅对“夜”的深厚感情和“夜”在鲁迅写作中所扮有的重要角色。

鲁迅以“夜”为舞,夜以继日地写作,除了如他所说偿还文债、维持生计的原因外,更有历史的使命感和精神上的追求。他漫笔于灯下,发现在“以家族为基础,家庭为本”的中国社会结构中,“由贵贱,有大小,又上下。自己被认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人”,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先说女人和小儿”,而“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9]50。

在认清了中国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后,就应该要寻求解放了,而“在真的解放之前,是战斗”[9]384。鲁迅的立人思想就是吹响着的战斗号角中最响亮的声音。在他的立人思想里,包含了立儿童、立妇女,要让“以长者为本位”的儿童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幼者为本位”的模式,要遵循儿童的天性规律,让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一切女子不应该苟安于目前暂时的位置,而应摆脱“贞烈观”,不断地为“解放思想,经济等等而战斗”。鲁迅以笔为枪,投向“围剿”他的仇敌,又化笔为针灸,刺激着众人麻木的神经,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去解放自己,解放社会。

鲁迅一生,纵谈历史,漫说传统,探幽心理,闲话鬼神,透视文人,发微于学术,至死而不渝,就在死神即将靠近自己的时刻,也不忘审视黑夜,进而思索生活、人生和生命。1936年,鲁迅大病初愈后勉力所作的《“这也是生活”……》一文中就谈到:在有了转机之后四五天的夜里,喊醒了许广平,要“看来看去看下”。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断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未订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了动作的欲望……”[9]673

面对迷茫的暗夜,鲁迅将自我个体的存在与群体存在紧密相连,把自己视为历史进程中的“中间物”,尽管自己是个孤独者。一个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的轮廓和灵魂就这样清晰地塑造出来了。他对文化哲学和生命哲学作过深邃的思考,他是个有深厚历史感的思想家,始终关注着中国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处境与困惑。鲁迅的精神似茫茫暗夜中的灯塔,发出束束强光,照亮别人和远方,把光源背后的黑暗留给自己,尽管有人嫌它太刺眼、太偏离常规,有人争着眼睛,却视而不见,但这座灯塔始终会存在,在过去,在今天,也在未来。

4 结束论

综上所述,鲁迅对“夜”意象的青睐,看来不是无意使然,而是有意为之,除了艺术创作上的需求,更有自己的用意和原因。他把“夜”视为自己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把“夜”的精魂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在孤寂的夜晚,用夜气的阴冷肉搏光天化日下的黑暗。“夜”见证了鲁迅的人生价值,只有“夜”的存在,鲁迅才能发挥作为精神界战士的战斗作用,他把夜的时光排列在自己的战斗日程上,与“夜”共舞,用敏锐眼光洞察现实的缺失,用超人的意志冲撞着黑暗的铁屋,用毕生的精力追求真的光明的到来。可以说,“夜’意象在鲁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历程中时刻相伴,“这些意象……具有现代思维品格……鲁迅小说中丰富的内涵,正是源于其思维的独特”[12]。“夜”意象浓缩了鲁迅创作的精华,彰显了他作为“暗夜”时代战斗者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作为深谙艺术审美规律文学创作者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是揭示他作品焕发思想和艺术魅力原因的重要向度。

[1]皇甫晓涛.夜与鲁迅的意象[J.鲁迅研究月刊,1997(9):21-27

[2]郭帅.《呐喊》《彷徨》的意象重复现象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62-91

[3]王海燕.“夜”之变奏:鲁迅创作中的“夜”与其思想嬗变之关系[J].鲁迅研究月刊,2014(1):19-28

[4]莫莉.谈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4(S1):31-32

[5]张志彪.《狂人日记》“吃人”意象生成再探[J[.鲁迅研究月刊,2016(3):12-15

[6]林雪飞.论鲁迅杂文的自然意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2):117-120

[7]何沿.李冠华.鲁迅小说中景物描写的意境之美[J].文学研究,2016(12):35-37

[8]鲁迅.鲁迅经典[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9]鲁迅.鲁迅全集[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程桂婷.暗夜与经验:鲁迅的文学时空观[J].江西社会科学,2016(3):110-114

[11]钱理群.走进当代的鲁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1-22

[12]王金宝. 论鲁迅小说意象形成的思维机制[J].语文建设,2014(6):58-58

(责任编辑:胡永近)

2017-01-21

殷宝为(1980-),安徽肥西人,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3.017

I206.7

A

1673-2006(2017)03-0061-04

猜你喜欢
光明鲁迅意象
遇见光明
抚远意象等
黑暗中的光明
鲁迅,好可爱一爹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鲁迅《自嘲》句
走向光明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