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学而教,培养学生灵动思维

2017-04-13 00:56陆静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数学教学

陆静英

【摘要】数学思维是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积极思考的环境,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激发勇于思考的欲望;要指导学生灵动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深刻、发散地思考;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 顺学而教 灵动思维培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是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的间接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灵活性是重要的数学思考品质。教师应立足数学课堂,顺应学生的具体学情,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培养其灵动的数学思维。

一、激活学生灵动思维的意识

1.创设积极思考的环境

和谐融洽的课堂对话、互动环境是学生积极启动思维的重要保障。因而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夸奖和表扬学生们的精彩回答,对于学生的“节外生枝”,教师不应横加打断,而应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达,认真分析,随机应变地将其转化为有用的课堂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思考环境。

2.激发勇于思考的欲望

数学课堂上教师提问后,往往会出现“优等生打头阵,代替教师灌输”的现象,长此以往,其他学生往往就会失去积极思考的欲望,养成等别人现成答案的思维情性。教师要善于分析、顺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努力捕捉学生思考的“触发点”和“困惑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欲望,让不同思维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表达的机会。如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时,决不能轻易错过,更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匆匆过场。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错误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地思考,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习惯。

3.提供充分思考的空间

学生的思维是有过程的,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让思考、讨论流于形式,为了赶教学进度而越俎代庖。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和自由探究的空间,善于激励,耐心等待。其次,要善于启发引导,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以学生的思维视角来设计相应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自由行走”,使每位学生都会拥有“自我发现”的机会,并在师生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充分经历新知获得过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这样的课堂才会富有灵性,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二、指导学生灵动思维的方法

1.自主体验,独立地思考

课堂上,学生不亲自尝试独立思考,就难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索。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留有独立探索、自主体验和感悟的机会。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在折纸的基础上得出1/2=2/6=6/8=8/16,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分数: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很直观地得出分子分母都在变化。那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分数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交流中,让他们明白“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了独立思考,通过有效的交流,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理解会更深刻,数学思考能力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2.交流碰撞,深刻地思考

不同的学生对某一知识、问题会产生不同的发现和理解,课堂上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通过有效的对话,碰撞出新问题、新资源。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如教学“十几减9”时,列出算式13-9,教师提问:怎么算呢?接着引导学生认真思考,通过摆小圆片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得出13-9=4。交流中,学生有各种不同方法:①从13中一个一个地数出9个,最后剩下4;②先从10中去掉9,所剩下的1与3合成4;③把9分成3和6,先从13中去掉3得10,再从10中去掉6,最后得4。尽管这个过程可能要花费很多时间,但在交流中也能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且思维得到碰撞而活跃起来。只有这样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才能向更深处迈进,也会更富有创造性。

3.大胆猜测,发散地思考

在课堂上,学生会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不断产生新的思考,教师不可用成人思维代替儿童独特的思维,应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多角度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后,有的学生猜想:圆面积计算公式是否一定要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才能推导出来呢?这种思维是大胆的、发散的。的确,学生把圆剪拼后摆成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也能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发散地思維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灵动思维的品质

1.善于联想,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干扰和束缚,所以教师要启发学生善于联想,注重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变换思考角度,正向与反向思维结合;也可以拓宽思维领域,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灵活思考、善于联想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分数应用题,可以经常训练学生进行数量关系的转换:男生是女生的5/6,可转化成女生是男生的6/5、男生比女生少1/6、女生比男生多1,5、男生是总人数的5/11、男生与女生的人数比是5:6……这种训练,能帮助学生在解答分数实际问题时,拓宽思路,根据解题需要变换思考的角度和方向,可以用不同的思路,灵活的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

2.动手操作,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是比较困难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让学生思考:①你想把圆柱转化成什么来推导体积公式?②如果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在问题的驱使下,引导学生操作圆柱学具,切一切、拼一拼、想一想,并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经过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讨论交流,沟通了转化前后圆柱和长方体的内在联系,发现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不变,侧面积、表面积、底面周长变了。不仅如此,学生还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增加的表面积就是长方体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只要用2个底面半径乘高的积或者直接合并成底面直径乘高的积。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动手操作、自主研究,洞悉和沟通数学对象之间的联系,达到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3.重于实践,拓展思维的独创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想、发现等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做到不人云亦云,体会数学的奥妙,以此来拓展思维的独创性。如:“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10与众不同,10是最小的两位数;2与众不同,因为2既是偶数又是质数;7是奇数与众不同……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解释合理,都是正确的。经常开展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显性和隐性课堂环境,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感悟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灵动的思维。

猜你喜欢
数学教学
计算机支持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
践行生活化原则,优化初中数学教学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学中段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方式解析
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