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芳
摘 要:王实甫的《西厢记》 作为元杂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代表着元代戏剧文学的突出成就。它曾被明杂剧作家贾仲明平价为杂剧中的天下魁首, 《西厢记》的语言典雅而通俗流畅,其惟妙惟肖的文辞,更是被明朝宁王朱权誉为“花间美人”。而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实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这三者相互作用而又紧密结合,正是《西厢记》语言美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将着重从这三方面来对《西厢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语言美进行探析。
关键词:《西厢记》;语言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014-01
自《西厢记》问世以来,在文学和戏剧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对于俗文学的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西厢记》描绘了张生和莺莺两人历经艰辛而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颂扬了美好自由的爱情,鼓励人们去追求,去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戏剧呈现于语言之中,只有运用独具一格的语言艺术,才能使戏剧变得鲜活,给人们以共鸣感。《西厢记》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语言,形成了“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语言美,文字工丽而又质朴自然,为戏剧本身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刻画了生动饱满而又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使读者置身于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中,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一、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语言具有个性化,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特征,从而塑造了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之前,戏曲作品大多千人一面,语言不具个性化,更遑论美感。明末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为千篇一律的人物语言将会使戏剧失去其自身的韵味,他在《西厢记》“赖婚” 一折中的评语,点明了若戏剧语言丧失了个性化,戏剧就丧失了人物的灵魂。而《西厢记》语言的个性色彩并不是胡编乱造的,是经过精心选取与打磨。不管是文雅典丽的唱词还是俚俗活泼的宾白,都能让人一看便知是戏中的何人。
在《西厢记》中,作者为了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运用了符合不同身份特征的个性化语言,如戏剧中文化修养程度不同的人,其使用的语言风格也是不一样。 像描绘张生、莺莺这样的才子、大家闺秀时,文辞便风雅而多引用古典诗词,而像文化程度低,如红娘这样性情泼辣的婢女时,则更多采用民间的俗语和口语。 利用这些个性化的语言,使戏剧中的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在读者面前塑造了个性鲜明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正是这些对身份高度认同的语言,为《西厢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孕育了其自身极具特色的语言美。
二、营造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
《西厢记》的语言美不止体现在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上,更体现在其对于华美文辞的运用,从而营造了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在《西厢记》中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诗词,文笔工丽却又朴素自然,让读者身临其境,仿若漫步于唯美画卷之中,心旷神怡。艺术的最高境界无非是感同身受,而《西厢记》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它的每一折戏都如诗如画,直击读者内心,使之在语言的美感魅力中沉沦不已。
此处以《西厢记》中的《正官·端正好》一曲为例: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在这首曲子中,王实甫从不同角度对离别之境加以描绘, 借空间的转化和色彩的变化,寥寥几笔,便营造出了秋风瑟瑟的意境,令人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便是那张生、那莺莺,与相爱之人离别在即,“执手相看泪眼却无语凝噎”离愁别绪涌上心间,却又倾倒于这神奇的语言美感之中。 戏剧中对环境的描摹入木三分,情景交融,营造了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令人流连忘返,实是元杂剧的一个重要成就。
三、实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西厢记》的语言美还体现在它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推动了元杂剧文学地位的提高。元代的社会条件与杂剧自身内容的时代性与新颖性推动元杂剧的繁荣发展,而对于民间方言俗语的大量运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厢记》中,作者不仅惟妙惟肖地引用众多古典诗词,丰富了戏剧语言的文采性,形成了典雅美,可称之为最典雅的杂剧。 还吸收了朴素自然的民间俗语与口语,为《西厢记》的语言注入了浓烈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韵味,让不同阶层的人们都能在戏剧中找到强烈的共鸣感,读起来平易近人而又不失风雅。贾仲明曾这样评价《西厢记》中的《 凌波仙》 一曲:“ 作词章, 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从这一高度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西厢記》对于古典诗词与民间俗语的巧妙结合,使得其语言更富表现力与渲染力,实现了戏剧中华丽与通俗的完美结合,增强了戏剧的可读性,以其独特的语言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中的经典之作,其语言美独特而韵味无穷,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让戏剧人物在读者心中变得鲜活而带有生活气息,将人带入到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中,实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苏子有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西厢记》那优美典雅而又通俗流畅的语言而形成的令人读之而流连忘返的语言美,也唯有用“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才足以描摹其韵味了。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J].语文建设,2014(27).
[2]陈蓓蓓.浅论《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
[3]张蔚,李燕.“词如花间美人”——浅析王实甫《西厢记》的风格特色[J].文史博览(理论),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