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2017-04-12 23:25:54纪爱兰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具硬币线段

纪爱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被教师广泛采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在课堂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动手实践活动还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或者活动过程混乱、嘈杂、低效。分析其原因大致有:

1.准备不够。教师一般会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己准备操作的学具,由于课前缺少检查环节,课上才发现有些学生没有带学具或还没有剪好,有的学生就坐在座位上当“看客”,或者课上才忙着裁剪学具。

2.总摸学具。学具本身具有好玩的魅力,有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课上喜欢不停地摆弄学具,严重影响了听课效率。笔者曾听过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节课。课前教师布置每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上课之前就听到“钱”的声音,那是学生在桌面上滚硬币、抛硬币、翻硬币的声音。课上学生抛硬币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在玩硬币,坐在我前边的两个学生几乎“钱”不离手,整整一节课不知道他们听进了多少知识。

3.要求不清。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有的教师对操作要求含糊不清,还有的教师在要求学生操作时,不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操作要求弄清楚,结果课堂不但乱七八糟,而且也没有达到操作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算“24点”》一课时,课上出示活动要求:(1)请大家把9张牌反扣在桌上,打乱顺序;(2)任意摸出三张牌,看能不能算24点;(3)在练习纸上记录三张牌,能算出写下计算过程,不能算出打叉。当我准备指名学生读活动要求时,发现不少学生已经边看要求,边摸牌了。我想他们可能已经知道怎么完成了,因为课的开始,课件出了点小问题,耽误了好几分钟,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就不读操作要求了吧。结果,惨不忍睹,只有少数学生能自学操作要求,完成操作任务,有的学生压根不知道“反扣”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不清楚究竟摸几张牌,有的学生不知道怎么记录三张牌,并完成计算过程。这个失误的教学环节浪费了好多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的操作是低效的。

4.预设不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对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充分的预设,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操作环节,否则,最后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笔者前一段时间听了一位教师执教《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一课。教师出示学习单:一共有8只蝴蝶,你想把它们分成两部分吗?并在横线上列出相关的加减法算式。学生翻开学习单后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办?其实就是一种分法对应四道算式。教师以为学生能够单独完成,结果等了几分钟后,几乎没有学生会分会写。这时候教师只好让全班学生都停下来看屏幕,教师重新示范了一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赶紧“擦擦擦”。因为教师太高估学生的能力了,所以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5.不会合作。动手实践经常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但在一些课堂中,学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学习任务往往被优等生或小组长包办,小组内其余学生兴致不高。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在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实现的。怎样让动手实践操作更有效呢?

1.精心设计。好的实践可以让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动手实践操作环节,把操作当作一种需要,避免操作流于形式。例如,笔者执教《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一课。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被除数首位不能整除时该怎么处理。提出要求:“用一捆小棒代替1筒羽毛球,用2根小棒代替1个羽毛球。先想一想,要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成2份,可以怎样做,再动手分一分。”接着学生分组操作探索,不断追问:“余下的1捆怎么办?”学生把余下的1捆和2根合成12根平均分给2个班。在分小棒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算法,整个操作活动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实践操作只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并引发他们数学思考时,其价值才能显现出来。

2.备齐学具。成功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有效操作的前提是有操作的器材,因此,教师课前需要先布置学生准备好的操作学具,在课前还要记得检查,如果有学生没带,要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例如,执教二年级上册《认识线段》一课时,教师课前认真检查学生“毛线”准备情况,果然有好几个学生忘记带了,教师就把一些较长的毛线剪开,使每个学生都有毛线。课上,教师提问:“弯弯的绳子,你能把它变直吗?”学生:“拉一下!”教师:“用几只手拉?”学生齐说:“两只手。”教师:“两只手相当于两端,拉了之后,绳子怎么样了?”学生答:“平平的。”“笔直笔直的。”教师:“平平直直怎么拉?站得高高怎么拉?身子斜斜怎么拉?”课上用一根简单的绳子做道具,变曲为直,巧妙地演绎了线段的特征,直观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的表象。接着,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正方形、长方形彩纸折线段,通过折一折、比一比、他们发现线段不仅有长短,还知道了沿着对角线折,所得线段最长。试想,如果有些学生没有拉的线,或者没带折纸,本节课的学习可谓“纸上谈兵”。

另外,学生能够自己准备的学具让他们自己准备,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例如,笔者在教学“算24”时,有的学生不是在思考怎么去算24,而是在交流自己发到的是什么花色的扑克牌,有的在交流扑克牌的玩法。如果课前他们自主准备9张扑克牌,也许就不会牵扯其他的事情。

3.充分预设。预设是备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充分预设了,才能生成精彩,学生的操作环节更是如此。教师要预设动手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可能出现的情况,遇到突发情况,才能有的放矢,不慌张,不回避学生的问题。例如,执教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一课时,学生硬币抛完后,教师提出:“请把你的硬币塞进衣服最深的口袋里!”简单的一句话,接下来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学生再去碰硬币。因为有了预设,课上才不会再听到“钱”的声音。

4.合理分工。动手实践时很多时候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合理分小组,注意不同类型的学生搭配;分组后,需要选举组长、记录员等;每次交流之后,需要推选发言人,大家轮着来。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能性”时,她课前将学生分组,组长负责保管摸球的袋子,每小组内有记录员,专门负责记录组内成员摸球的结果,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5.指导方法。动手之前,出示活动要求,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再说说操作时的注意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操作、怎么做。必要时教师要先示范,再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避免盲目操作。操作完后迅速整理学具,使之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猜你喜欢
学具硬币线段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硬币巧入盘
不翼而飞的硬币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硬币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