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501925)
王容娣●
运用各种资源,培养空间观念
——《长方体与正方体综合练习课》教学反思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江埔街禾仓小学(501925)
王容娣●
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应该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学会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提高具体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如引进生活资源、丰富教材资源、设计活动资源等方面,使空间观念更具体化、更现象化,从而更好地落实学生的空间观念素养.
生活资源;教材资源;活动资源;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要求: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需注重观察物体、认识方面、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校数学科组以“几何形体教学培养空间观念”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我执教了一节《长方体与正方体综合练习课》教研课,经过一系列的“磨课”、课例展示活动.我感觉到:要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积极运用多种资源,从激发兴趣、加强空间观念的感知、发展技能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达成教学的目标.
生活中的许多素材都是很好的数学学习资源,本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牛奶盒、礼品盒等”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解决问题的审题方面,设计根据生活中的街边彩绘引出直观透视图,准确找出彩绘是长方体的哪个面、找其对应的长和宽、求这个面的面积;不完整的长方体,如钉书钉的外包装盒就是一个没有上下底面的长方体等等,通过包装礼品盒,制作书钉盒外壳和内盒、就是求表面积,而盒子的大小之类的就是求体积等等,本课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发给每个小组一个书钉盒,让学生在小组内对书钉盒的形状进行充分的操作与观察,然后出示下题:
各小组都有一个用硬纸做的书钉盒,请回答:
1.要知道做盒子的外壳用了多少硬纸,是计算它的什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请你们小组合作量出需要的信息,并计算.(接口部分忽略不计)
3.它的内盒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活资源的引进,使枯燥的纯数学变成以学生亲身实践为基础的学习,将抽象的空间图形变得具体而生动,知识因而变得可观察、可触摸、可量度,学生从亲身实践中感受物体,感受空间,让空间观念达到具体化的效果.
简单的拿着教材照本宣科,教师轻车熟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不只是知识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诸多方面,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才能够实现.课本的题目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多为文字叙述式、图表式的题目设计,但是,这样的训练模式单一化下,学生对空间观念的感知将较为单一,在学校磨课小组的指导下,本课在设计练习题型方面,设计了填空、选择、判断、解决问题等形式,从不同的题型训练中,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几何形体的知识.
如: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时,设计了以下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理解主题:
1.关于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硬纸正方体饼干盒,下面几个同学说的话都正确吗?
①小华说:做这个饼干盒至少要用硬纸6×6×6=216平方分米;
②小明说:这个饼干盒的体积是63=6×6×6=216立方分米;
③小英说:这样算下来,这个饼干盒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选一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把一个无盖的正方体铁箱的外面喷上油漆,需要喷( )个面.
A.4 B.5 C.6
②把一个长方体木块切分成2个大小一样的小长方体后,表面积( ),体积( ).
A.增加了 B.减少了 C.不变 D.不能确定
③用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在框架上糊一层纸,至少需要用去多少纸张是求这个长方体的( );铁丝的长度是求长方体的( ).
A.总棱长 B.表面积 C.体积
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全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认识,使空间观念更加丰富,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我们要促进学生的深化认知,应该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整合,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课堂上的学习必须体现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单向的知识传授是不可取的,学生行动起来,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自主总结知识才是实现新课标的重点.
本课中,开始的回忆知识环节通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对本课所练习的内容进行较综合性的整理;在综合练习与提升延伸解决问题等环节中,都安排有学生的小组观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等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讨论,能更深入地展现表面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也通过生生互动的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互相促进,让每个小组的学优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带动与帮助学困生理解知识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升全班的知识过关率.
G622
B
1008-0333(2017)14-0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