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下行政管理硕士“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04-12 13:36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导向行政

(青岛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把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得以解决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1]23这是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琳达·达林-哈蒙德(Linda Darling-Hammond)教授提出的探究式学习法的主要思想,其宗旨就是以专业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学生接触涉及现实世界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并且尝试建构所学的知识体系。

行政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为满足当前中国新常态的社会治理需求,应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努力造就具有较高能力与素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因此,我们提出构建问题导向下的行政管理硕士“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三位”是指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案例教学、学术指导、社会实践三个模块,“一体”是指三个模块的设计都要以问题意识为核心,通过问题形成有效链接。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合格人才。

一、问题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建构

传统的行政管理硕士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不能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问题导向”型案例教学,是要将过于强调理论的板结性思维转换为实务与研究相结合的柔性思维,培养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主动寻求对策的习惯。案例教学给学生创设了直观、模拟仿真的案例场景,按问题导向设计好案例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模拟讨论中深入理解专业问题,培养正向的行政伦理观。通过真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启发学生全方位多元化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促使学生合作式的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要注重对问题的精细提炼,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要注重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在案例的总结过程中要注重对问题的辩证认识。

(一)案例选取:对问题的精细提炼

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作用对象日益广泛,包括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独特的专业特性使得行政管理的案例教学成为必要;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丰富实践,使得行政管理的案例教学成为可能。我国当前行政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大都适用于案例教学,如行政管理学、行政伦理学、行政法学、市政管理学、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学、社区管理、公共经济学等等,都有许多或经典、或新鲜的案例供教学所用。

充足的案例给案例教学既提供了许多资料,也造成了选择的难度。案例若选取失误,容易造成案例讨论的无的放矢,反而会干扰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实现。在实际的行政管理教学中,应根据特定的课程任务,选取最能够精细提炼问题的案例,案例凝练的问题,与课程提出的问题要尽量契合。案例选取要同时做到“见微知著”和“大道至简”:既能通过案例提炼最精华的理论,也能通过案例说明最真实的问题。所以,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对案例中的问题精细提炼,保障案例对问题的真实性反映、典型性说明和可迁移性分析。

(二)案例讨论: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任务,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团队对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或是将任务拆解为正反两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案例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鼓励学生或划分为不同的团队,或秉持不同的观点,以便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因为即使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也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分析,获得深层次的理解。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人的利益追求和思维方式,抛弃过分自我的观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2]在案例讨论的教学实践中,若要实现对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一般可以采用模拟式教学、“三明治”式教学和对话式教学等多种方式。

1.模拟式教学

模拟式教学也可称为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拟。在学生消化吸收案例的基础上,或是分小组进行讨论,完成老师既定任务;或是选定部分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强化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知。案例讨论结束后,要回归知识介绍,将案例讨论中的问题与知识细节一一印证,在问题的再分析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2.“三明治”式教学

“三明治”包括课程内容讲授、案例分析讨论、问题作业完成几个部分。其中,作业是“三明治”中最有“滋味”的“夹心”部分,无论是课堂内容讲授,还是案例分析讨论,都要围绕作业进行。作业成为案例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业布置的问题就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导。这种教学一般要求学生结合案例与理论,当场完成针对问题的对策。因为制造了较为紧张的课堂氛围,问题讨论的效果比较显著。

3.对话式教学

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两种角色的思想碰撞,“对话”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对话式教学也可称为“U”型教学:老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学生是问题的观察者,两者分别处于“U”型的两端,带着自己的速度进行思想碰撞,最后融汇为“U”型的最低点。在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中,案例问题的讨论既因学生而视角多样,又因老师有理论厚度。在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中,建立问题沟通、交流的场域最为重要,学生是创造者,老师仅仅是催化剂,只有对问题的探讨变得深入,活跃的思维才能真正落地。

(三)案例总结:对问题的辩证认识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不断面对着社会转型、公平正义、收入分配、生态环境、官僚腐败等诸多问题等。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究中,人们很可能产生诸如兴奋、困惑、失望、焦虑等多种心理状态。[3]因此,案例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案例提炼的问题,要引导学生辩证的认识和分析,既不能使学生盲目乐观,认为只要正确运用理论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也不能够使学生沉闷消极,以为行政管理面临着不可逾越的体制困境。对问题的辩证认识、辩证分析和辩证讨论,是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案例总结过程中,不仅仅要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宏观的视野、专业的角度、发展的理路去辩证的解决问题。在案例总结中,对案例中的问题要进行对策分析、前景展望和方法建构,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辩证认识能力,提高学生思考的系统性和多元性。案例教学总结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困境中寻找生机,总结规律性的认识,既要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也要建立寻找钥匙的方法论。

二、问题导向的学术指导模式建构

学术指导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行政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学术指导往往因为缺乏问题意识而流于表象,进而影响了研究生的学术成就。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培养目标、学科建设、论文指导三个环节入手,尝试构建问题导向的学术指导模式。

(一)培养目标重构:问题突出特色

在以往的专业培养计划中,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往往千篇一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方针,使学生树立公共价值观及服务社会的精神,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成为能够独立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政管理教学和科研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过于僵化与笼统,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思维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各高校需要凝练符合自身特点、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目标。

如清华大学行政管理的特色在于危机问题处理,因此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形成了应急管理的特色,无论是理论学习、案例讨论还是实践调研,都围绕此问题进行,形成了较好的合力。而其他高校的其他学科点,也都应根据自己的专业力量确定主要的研究领域,譬如农业类高校可以专注农业管理问题;海洋类高校可以专注海洋管理问题,体育类高校可以专注体育管理问题;其他地方院校可以专注于驻地地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学科方向调整:问题决定导向

在近期的“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学科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认同。特色是一种优势,更是一种财富,有特色的学科才能成为有魅力、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学科。[4]67“过去我们的学科建设是自我发展、自我循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都是根据自身学科设置运行的,无视社会发展,无视外界评论。这种封闭保守的学科理念必须改变。这就要求我们从以学科为导向改变为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问题中蕴含着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问题中蕴含着学科延伸的广阔空间,问题中蕴含着学科机理的不断改变。从学科发展上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从学科内涵上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调整学科方向的根基所在。”[5]学科建设要避免“同行模仿”,避免一味寻求与一流院校的学科趋同;学科培养计划的设计和编写,要围绕学科应对的问题和学科的特色进行;学科课程的安排,要凸显问题和需求,以问题和需求进行设计;讲座、论坛、会议、开题、答辩等学术指导活动,要结合学科应对的问题展开。要注意将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紧密结合,抓住具体问题,培养学科特色。要保证教与研结合、师与生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最主要的学科方向。

(三)指导理念更新:问题激发动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应用于学生的论文指导则可以说:文起于思,思源于疑。对问题的思考是学术研究的源动力,是论文写作的发动机。问题能够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围绕问题方能进行有效的理论学习、知识梳理、文献研读、对策思考、实践探索。所以,我们要在学术指导中融入问题意识,用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在不断的“求疑”和“释疑”过程中,研究者才能不断进步。因此,行政管理学科的科研理念和导师的指导理念都应有所调整,要不断减少任务意识,增加问题意识,要明确学术指导用问题去带动,而非用任务去强制。师生要共同努力,把学生的学术活动建设成一种问题驱动下的、主动的、建构主义的过程。要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的分析促进学生自主设置研究计划,通过问题的解决强化学生敢于面对问题的勇气。要明确问题型教学与问题型指导是同步链接的,即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生不仅仅是学,而是共同面对问题,真正实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毕业论文指导是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更要强调问题意识,特别是针对中国行政管理的问题意识。纵观当前研究生的硕士毕业论文,多数存在着研究方法牵强、过于依赖西方理论的问题。这些论文最明显的缺憾就在于缺乏问题意识,只能将一些西方理论作为学术圣经生搬硬套进中国的管理实践,这是一种没有意义的研究。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的管理实践,解决中国语境中的各种公共管理问题,创造我们国家自己的理论模型和框架,摆脱我们的学术殖民地困境。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就是大力推广问题导向型的学术指导,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不断提升我们的学术培养质量。

三、问题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建构

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校内的训练无法完成。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尤为如此。因此,行政管理类研究生复合型能力的培养诉求,需要通过深入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公共部门、学校等多主体的共同推进下才能实现。问题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建构,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如举办案例竞赛,参与社会实践,打造学生智库等。常态化的案例竞赛能够促使学生持续关注中国行政管理的实践问题;深入一线的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真实的行政管理问题;打造高校学生智库,鼓励学生以新思维、新思路解决问题,能够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学生的互助互赢。

(一)参与案例竞赛:关注问题

建构问题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首要任务就是促使学生持续关注行政管理的实践问题,案例竞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案例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具体案例入手积极关注行政管理的实践问题,深度了解中国现实国情。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切实提升了问题意识,增强了科学分析能力,创新了思维方式。一些层次较高的案例竞赛,即培养了他们的实战素质,还开阔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了他们的公共精神。案例竞赛的长效设置,可以鼓励学生求是创新,将自己的专业和实践相结合,成长为即务实又有情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案例竞赛的常态化,能够使学生们站在社会前沿,不断关注行政管理的实践问题。没有政治、文化领域的改革相配合,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可能带来强大的副作用。正因如此,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性矛盾凸显,各种治理问题不断涌现。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任何一个公共管理领域从业人员的职责所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可以激发研究生对专业理论深入学习、理解和应用的兴趣。通过参与案例竞赛,经过案例选题、案例写作、案例分析等一系列环节的淬炼,学生们可以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分析工具,针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想法,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行政管理学生参与社会改造的重要契机。

通过竞赛的形式,案例竞赛能够提供重要的情境体验。学生因调查案例深入社会实践,锻炼调研能力,关注真实问题,屏蔽虚拟信息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认识会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的螺旋式上升。促进学生将习得知识与实践问题关联分析,更有益于专业知识的实践迁移。因此,“问题导向”的案例竞赛,是行政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之一。

(二)参与社会实践:直面问题

案例教学和案例竞赛都能够模拟社会实践,但模拟始终无法替代现实,案例研讨也无法替代社会实践。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能力,还是应该促进他们更进一步,以不同方式直接参与社会活动,进一步提升其学习动力和应对问题的能力。相对其他专业而言,比较适用于行政管理学科的方式有调研、实习、挂职锻炼等几种形式。

在从事教学活动的同时,高校教师一般也同时承担着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科研项目。对于社会学研究而言,“好”的科研项目无疑是那些直面真正的社会问题、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要开展大量的调研工作的项目。教师们有必要带领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完成这些调研任务。学生在发放问卷、分析问卷、深入访谈、观察、考查等各种调研活动中,对问题会有更客观、更深入的认知和体会。

行政管理的学生应该有真正的实践经验,这种经验的获取,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岗位实习。实习使学生能够真正接触管理现场,掌握关键操作,培养其适应力。社会、学校应通力合作,建立充足的岗位实习基地,为行政管理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事真正的行政管理实践工作,避免纸上谈兵,帮助他们直面问题,理解实践中的真实管理困境。

现在很多高校为教师创设了许多挂职锻炼的机会,这一举措有利于教师的成果转化、政府的治理改善。在此经验之上,应该推动研究生的挂职锻炼。可以利用暑假或寒假的时间,安排学生到社区、街道、乡镇、村落等地深入现场,改变以往在象牙塔中培养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同时,吸收掌握了一定理论的青年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实践,也会对我国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造成一定冲击,对提高社会整体治理水平不无裨益。“治理时代要求政府以合作者、协力者角色参与到公共治理中,与其他治理主体一道共同承担治理职能。”[6]99-114因此,行政管理研究生的挂职,也是建设协同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助于实现政府治理的多维互动,提升基层治理的创新能力。

(三)参与智库建设:化解问题

我国当前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都存在着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差距,面对着现代化的转型压力。要解决这一实践问题,势必要实现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协同化。治理中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都可以通过协同治理来改善,而智库就是协同治理的有效工具之一。[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我国高校智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智库因此在近几年得以迅速发展。从实践来看,高校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相比,从拥有的先决条件到政策研究的开展过程,从研究成果的公开发布到转化为决策方案的推广实施,都显示出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8]

高校智库建设,尤其是学生参与智库建设,遭遇的最大质疑就是缺少经验,无法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案。但若能够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贯彻问题导向的实践性培养,充分进行问题思考和对策研究的学生,是可以在智库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够为现代化治理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很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刻板的解决方式往往无法应对最新的问题,只有群策群力,充分融合各年龄层级的对策,才可能有效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青年学生,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理性思考更值得被关注。如果学生能够以“智库”的形式凝心聚力,把自己认真思考后的观点诉诸笔端,并经由一定的程序形成有效提案,最终为不同层级的决策者提供一定的行为依据,这将是非常符合当前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无论是对学生、对高校还是对决策者,都将是十分有益的行为。在这个领域,国内已有若干高校做出了扎实行动。譬如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浙江大学相关单位和校内外多家媒体,已经开展“策论中国”活动近八年。八年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积极发挥作用,向省委省政府报送《公共政策内参》460余次,获得批示215次。该研究院通过举办公共政策沙龙、开放内参室,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决策过程,有效盘活了存量数据。[9]公共管理决策是多维度的思考,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智库的组成部分,与民众开展互动,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公民参与路径。这既是一种政策反馈,也是对研究思路的拓宽,更是非常有益的社会实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很有助益。

综上所述,构建问题导向下“三位一体”的行政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旨在培养适应新常态治理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是要将其培养为解决问题的设计师,而不是培养机械应对问题的工匠。行政管理的研究生培养,更多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培养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经验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在问题导向下,老师们用专业视角积极指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解决问题,全面利用公共管理知识,培养鲜活的创新思维,这才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琳达·达林,哈蒙德.高效学习: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性教学[M].冯锐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麻宝斌,马晓杰.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双循环”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实践与研究,2011,(3).

[3]刘云山.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N].学习时报,2014-05-19.

[4]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5]田建国.高校学科建设如何走出新路:以问题为导向调整学科方向[N].光明日报,2015-07-28.

[6]李辉.协同型政府—理论探索与实践经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

[7]张再生,白彬.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困境与出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5,(3).

[8]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

[9]柯溢能.你的调研与咨询报告有多远的距离?[EB/OL].http://zdxb.cuepa.cn/show_more.php?bkey&doc_id=1581222&tkey.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导向行政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行政学人
“偏向”不是好导向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