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的科研院所就业工作机制构建

2017-04-12 03:23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全员就业指导

杨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全员参与的科研院所就业工作机制构建

杨 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

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研院所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科研院所应倡导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理念,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努力构建就业工作大团队,形成从始至终、自上而下、全员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

科研院所;毕业生就业;就业指导;就业服务

1 当前科研院所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恢复研究生招生初期,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国外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是研究生教育战线的重要力量。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具有我国特色的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2015年北京高校学生学籍学历与就业情况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北京地区85所国有企事业科研单位共有毕业生近10000人,招生人数有了较大提高。然而与此同时,研究生扩招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所有大学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国家“统包统分”就业制度解体。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以定向培养、系统内消化为主的国有企事业科研院所在就业领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占据了独特优势,相比其他高校,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能够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每个研究生得到导师指导的机会更多。从用人单位情况来看,科研院所毕业生在本专业学术科研方面获得了许多用人单位的认可。但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招聘市场上,体现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科研学术水平,还有学以致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科研院所毕业生在许多方面的竞争力还有所欠缺,这与其相对封闭的培养模式、校园文化不无关系。科研院所招生方向往往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们与导师的沟通机会较多,而到社会实习的机会较少。受招生计划、教学条件及体制的限制,科研院所的培养方式和学科设置略显单一,一定程度上局限了毕业生的研究视野和思路,不利于其就业领域的多方面拓展。从校园环境方面来看,科研院所学术氛围较浓,学生社交范围较小,校园文化及校园活动的参与明显落后于其他高校,这都影响其毕业生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其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1.2 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工作队伍及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途径,是毕业生顺利完成就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尽管科研院所在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但受特殊体制的影响,当前许多科研院所还未建立独立从事就业指导的校级机构,更缺乏院系级就业工作人员配备,院系两级就业工作衔接不畅,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不健全,统筹不尽合理。教育部规定校级专职就业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应不低于1:500,但大部分科研院所尚未达到这一比例。专职人员少,岗位轮换频繁,使得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接受系统性的业务培训机会少,难以成体系地了解、掌握就业工作所需的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律等理论与实践知识。且科研院所的就业工作人员往往还承担着其他行政职责,其所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往往是非系统化、零散的,难以满足当前毕业生的实际需求。

1.3 就业指导服务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

从指导范围上看,当前大部分科研院所就业指导工作应急性较强,仅限于毕业班学生,缺乏对研究生的个案指导和在校期间的全程性指导。科研院所基本以培养硕士、博士为主,受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没有开设职业指导课,忽视了低年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及就业心理等问题。从指导方法上看,许多科研院所基本还只是采用最普通的就业讲座、就业动员大会或政策宣讲等笼统的方式。受机构、人员编制等诸多限制,工作人员大多忙于就业协议书管理、招聘信息发布、供需见面会组织等事务性工作,无暇顾及更具深度、广度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从服务质量来看,由于毕业生人数较少及科研院所“养在深闺人未知”的特质,许多科研院所的就业部门很难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功能,与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接触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用人单位不了解学校、学校不了解用人单位、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的局面,制约了就业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牢固树立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理念

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单位生存、发展的命脉。这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能仅仅单靠个别人、相关部门就可以完成,它需要学校宏观政策的引导,需要每位师生员工、学生家长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笔者认为,在当前社会就业环境日趋复杂和严峻的情况下,基于国有企事业科研院所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体制所面临的种种挑战,科研院所应当倡导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理念并推动落地,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构建从始至终、自上而下、全员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良好氛围。

从过程上来说,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理念意味着将就业指导贯穿至每个学生学业生涯的始终。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职业选择不是临就业时才有的事件,而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毕业生择业观的形成是连续、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完整的就业指导应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之贯穿整个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并通过其它活动的配合,将就业指导融入专业课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就业潜力,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主动锻炼提升自身就业竞争能力。

从广泛程度上来说,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理念意味着要增强学校各层面及社会各界参与就业指导的意识。就业工作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就业主管部门,也应该包括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教学部门等。它们在就业领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合作。特别是随着就业市场化发展,就业指导也需要得到社会、家庭及学生本人等各方力量的积极配合与支持。面对学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学生导师、辅导员、班主任、招生就业部门、学工部门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人员应将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的理念运用到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细节,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面对学校外部,就业工作人员要能够有效地将政府、企业、校友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服务。

3 构建全员参与的科研院所就业工作机制

3.1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完善就业工作格局

科研院所应当提高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要意识到在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就业工作关系到学校和院系整体发展,是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的重要考查指标,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专业设置、综合实力的最终体现。健全完善就业工作格局,一是要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校和院系领导担任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吸纳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协同参与。二是要明确就业体系的层次架构,建立不同层级的研究生就业指导专门机构,明晰工作职责和任务,把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纳入校级、院系级及辅导员等不同的就业工作层级中。三是逐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体系,保障就业工作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划及学生培养的环节中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和就业工作能够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发展。

3.2 建设就业工作大团队,形成层层递进式就业帮扶圈

建立一支人员数量匹配适度、人员稳定、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是当前科研院所就业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匹配多数科研院所实行的“按所设系”体制,发挥院系就业工作队伍建设的主渠道作用。应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配备足够数量的院系就业工作人员及辅导员,确保将学校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同时应对院系就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培训,使其获取相应的资质和证书,提高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性化就业指导的能力水平,确保基层就业工作的专业性、有效性。其次,应逐步将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导师、任课老师纳入就业工作队伍,引导学生了解其研究方向、专业特点、从事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结合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试探性地确立目标,树立就业信心。毕业期间,鼓励导师利用自身科研、工作的合作关系及对外交流的机会收集用人单位、升学单位的信息。第三,要努力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聘请科研院所内相关学科背景如人力资源开发、心理学、社会学及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或院外如人才市场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成功的创业者、往届校友等,组成一支阵容强大的兼职队伍,定期对在校生开展培训和职业教育。

3.3 不断拓展工作内容,形成立体式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在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零散的讲座和以政策咨询为主的就业指导已显得过于单薄。科研院所应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逐步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从单一的就业服务延伸拓展到服务和教育两个方面。从纵向上来说,依靠教务、学工等多部门的协助,逐步实现系统地开设研究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目标,逐步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就业指导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实施从职业生涯规划到职业技能训练、科研项目训练再到就业政策培训、求职咨询等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从横向上来说,除了各种课程之外,还应注重通过各种校内外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增强科研院所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如建立就业志愿者协会等社团,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求职礼仪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拓展校外社会就业指导平台,建立充足的专业实习基地,使学生从相对封闭的科研院所教育体系中走出来,积累职场经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4 完善软硬件建设和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良好保障

良好的就业工作环境是开展就业工作的必要保证。从内部环境上来说,适应就业指导工作发展趋势,科研院所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基本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多媒体报告厅、资料查询室、信息查询室、面试洽谈室、咨询辅导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等。同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社会实践、建立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组织专场招聘会等,也都需要充足的经费保障。要加强就业调研工作,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开展就业工作调研,包括到其他高校的走访调研、就业市场的调研及研究生毕业就业回访和调研。在调研中总结经验,科研院所才能逐步打破相对单一封闭的就业工作环境,向兄弟高校、就业市场汲取经验,不断改进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从外部环境上来说,应注重不断整合就业工作资源,拓展如校友资源、就业上级主管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校外专业活动机构和培训机构以及就业指导网站等方面资源,建立毕业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1] 郭艳文,李锦玉,周海瑞. 试论高校研究生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3, 10: 143-144.

[2] 龙武安. 高校“大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07: 151-155.

[3] 余海波. 整合资源全面构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1, 07: 241-242.

[4] 张颖萍. 完善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体系构建高校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5: 107-108.

[5] 刘挺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员、全过程参与体制浅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 09: 45.

[6] 曹敏. 高校研究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The Development of a Career Guidance Mechanism with Wide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Institutes

Yang Fan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2488,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growing competition in the job market, research institutes are facing numerous challenges in career guidance. Graduates' competitiveness in job seeking cannot be shaped overnight. Research institutes should promote the concept of wide participation in career guidance, i.e. to include career guidance in every link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rocesses and establish a lar ge team of career advisers so as to form a career guidance mechanism featuring the provision of guidance services for students throughout their studies at school and the involvement of all types of parties.

research institutes,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career guidance, career services

2016-10-25。

杨帆(1984—),女,陕西省西安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与就业处。电子邮箱: yang.fan@cass.org.cn。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全员就业指导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全员核酸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河南油田开展全员劳动竞赛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