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与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图书馆学的精神分析*

2017-04-12 02:35陈立华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能指图书馆学后现代

陈立华

(德州学院图书馆,山东德州 253023)

*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建构与发展的哲学思考”(项目编号:15YJA870001)成果之一。

尝试与理解:后现代语境下图书馆学的精神分析*

陈立华

(德州学院图书馆,山东德州 253023)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众多理论、态度、倾向及流派的混合体。其中,精神分析学说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图书馆学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和诠释其思想的方式。本文阐述了精神分析下的无意识后现代图书馆学和文本后现代图书馆学。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需要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支持。

精神分析 后现代图书馆学 无意识 文本

我们采用精神分析,目的在于对具有科学色彩的图书馆学进行品性的深度解释,推动社会对图书馆学的理解。后现代语境下的精神分析是对曾经影响图书馆学“生活”的各类成见进行有力的解构和瓦解,更新人们对待图书馆学的传统观点,为人们提供研究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敏锐目光和人的精神自由的理解。后现代图书馆学把精神分析原理嵌入到自身理论创作中,以独特的观点,展现后现代图书馆学叙事策略的新境界。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观点表达在隐喻性的语言情节、碎片式的文本结构、元素塑造以及无意识动机等问题上,都与精神分析的启迪和灵感相关。后现代图书馆学本身的理论观是富有创造性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叙事风格,在过去与未来上建立了相对复杂的关联,通过对主体精神层面的描摹,展现了后现代时期非理性的精神状态和发展态势。正如行为因素具有多种含义一样,在精神分析看来,后现代图书馆学所表现的主体心理特征也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精神分析学分析,后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存在两个方面的决定因素,一是决定于心理自觉的意识,一是决定于若干无意识的成因。后者应该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因为无意识真正是后现代图书馆学所不能自知的。

1 无意识下的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精神分析

在精神分析中,语言是独一无二的中介,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语言。拉康指出:“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无意识就是受到性欲的内在动力所左右的心理内容,无意识是由人的语言行为产生的,它与语言符号系统有关系。”[1]后现代图书馆学的语言符号的根本特性在于可置换性。在置换过程中,后现代图书馆学被符号化,而且凭借符号之间的联系重获真实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流动和追问之中的,特别是在图书馆学符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又能生成新的功能和意义。在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无意识语言结构的能指链接上,无意识的话语是通过隐喻和换喻来运作的。隐喻是指运用后现代图书馆学一种能指来代替被压抑的另一种能指,换喻是指运用后现代图书馆学的一种能指来代表另一种不在的能指,即通过图书馆学符号之间的联系进行图书馆行为的代替。我们可以把隐喻视为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意念欲望,换喻视为相应的行为症状。拉康在语言学研究时把隐喻和换喻引入了精神分析之中,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社会中人的集体理性意识行为予以了消解,这是精神分析在后现代主义价值观中的成功运用。拉康认为,作为后现代图书馆学符号系统的任意性说明从能指到所指、从语言图像到意义、从行为到心理含义并没有必须的自主和自明的变换,也正是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这种不稳定或断裂的关系,促使后现代图书馆学代替了弗洛伊德式的“物的呈现”和“词语的呈现”,沟通了与精神分析学的交流,对集体无意识—语言—符号之间的活动规律予以了明确与肯定。我们可以认识到,通过无意识的直接传达,后现代图书馆学可以形成某种愿望的达成,并且愿望的成功实现有两种精神力量运作着,一种是构建愿望的真实理想,另一种是对愿望实现的审查力量。这样就促使无意识的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思想与语言象能值一样,在愿望的无意识操作——凝缩、移植、象征下,成为雅各布森语言学上的隐喻和换喻的等价物[2]。后现代图书馆学通过自身符号界的语言同现实的整个文化体系相连,图书馆主体依靠符号界来接触文化环境,与他者建立关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客观化,开始作为主体而存在。后现代图书馆学通过语言形成主体,语言是说者和听者对话的序列,而主体是语言的主体。

后结构主义语言学把能指规定为语言符号的形式,把所指规定为语言符号的概念,而且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流变不定的,有可能被打破重构的[3]。能指是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本源与中介,所指是不确定和无线滑变的因素。后现代图书馆学所强调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流变的,并把能指和所指之间这种游离的、嬗变的关系同精神分析中的无意识对应起来。无意识总会作为一种图书馆自身存在的激情和欲望存在于文字符号的缝隙中,在后现代图书馆学漂浮的能指链上流露出来。根据精神分析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把后现代图书馆学运用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所创造出来的文本视为能指,而且在后现代图书馆学这个非传统的符号结构中,能指的功能性被极大地发挥出来,这是因为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结构是开放的,其运动发展的情节叙述是非线性的准组合形态。它没有固定不变的顺序,就像是多维度的、多重时空的重叠,读者可以根据个体的文化审美、知识兴趣等素养需要对情节进行独立的非线性重组,于是,一个后现代图书馆的文本格式在不同知识获取的读者解读下能指的内容空间被扩大,这也神似于拉康精神分析学中所倡导的非作者表达的意义,而且读者在后现代图书馆中的发现,可以发现一个潜文本,一个活动。拉康认为,无意识就是他人的话语。这说明无意识与语言行为一样,不是本身内在的心理交流机制,而是主体与非主体之间的交集关系,为此,无意识包含着“他者”结构。后现代图书馆学所认知的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不但是主体与精神、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是精神分析中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协同关系。后现代图书馆学作为运行主体,其学理经验是主体并不知道自身的无意识内容,这正好能够说明,无意识不但是后现代图书馆学主体的内心活动,而且是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主体互通的心理机制。无意识和语言一样,是有规律和结构的。其中“否认”是无意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在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思维观中,“否认”不会按照命题的逻辑否定来阐释,这是因为被否认的东西依旧是肯定命题的一部分,而且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分析加以揭示。在后现代图书馆学系统内部,当“信息”作为一个词语表示两个不同方面的时候,这种语言记号之间的结构性区分就被打破了,这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心理表现,这样的不同方面是由对信息的使用欲望所占据的,由渴望否定的破坏性本能在重构被否定的对象时所占据的,而且这些不同的方面也包括学科的知识方面:在否认信息作为语言记号之间的结构性区分时,后现代图书馆学研究者们实际上已经把信息作为失去的对象不断地进行着重构,把话语中所显现的“信息”成分不断加以重构。根据精神分析的逻辑,后现代图书馆学已经走出梦想的层面,走进渴望使用和占据知识的层面。后现代图书馆学已经否定了优先于所有肯定命题的超然性,与先前自我认同的理性相决裂。后现代图书馆学一度重构话语的秩序,重构秩序的客观性,而且话语的秩序和秩序的客观的所指就是信息的多元认同和选择。后现代图书馆学把语言视为一面镜子,能够通过语言这种符号结构折射出心理的和社会的想像世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认为在无意识之中发现的是在话语之外的整个语言的结构,主体融入语言符号秩序也就意味着融入了“他人的语言结构”,也意味着进入一个超出他人意识的无意识的领域。后现代图书馆学在处理自我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时,能够充分的认知后现代图书馆的自我主体具有一个自我认同及自我构成的形成过程,这是一个镜像的过程。这个过程属于想像界的范畴,图书馆学主体将从这个过程开始依次进入“象征界”和“现实界”,完成有顺序的三种秩序过程。后现代图书馆学主体在自我认同和关系他者的过程中将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可以想像把精神病人当作一个主体,让他在疯狂乱语中产生无意识,再促使学者通过这个无意识领域来认识和解构图书馆学,运用精神分裂的人格表现和非常理的效果来表现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具体现象具有精神分析的内在效果。后现代图书馆学是存在于具体的历史境遇中的,历史境遇决定了图书馆学善的内容,正如齐泽克所论述的那样:践履强制律令的每一次实践结果是主体本身把充斥道德的强制律令“翻译”成一系列的义务责任。[4]弗洛伊德则阐释了制度法则是以欲求为基础的,也正是因为制度法则的出现强化了欲望的存在。欲望并非仅仅是个人的,欲望也是他者的欲望,欲望完全可以在他者的范围内得以实现。如果我们把后现代图书馆学的伦理价值分析转向现实欲望分析,那么后现代图书馆学则可实现想象界向实在界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集体无意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有人曾经用岛屿对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作出了精辟的比喻:高出水面的部分表示着意识,由于潮汐运动而淹于水面以下的部分表示着个人无意识,而作为岛屿独立存在的共同基础的海床表示着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犹如枢纽一样联系着后现代图书馆中每一个序列成员,现代图书馆的某后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一定能够在它们的远古祖先那里找到具有相关联的足迹,这是后现代图书馆学集体无意识的核心——原型。通过对后现代图书馆学集体无意识的分析,能够深入挖掘出图书馆所内涵的集体无意识对意识的补偿意义,并且运用综合建构的方式把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意义进行放大,促使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也正是在不断的沟通过程中,促进了后现代图书馆学的转化与平衡。

2 文本结构下的后现代图书馆学精神分析

受后现代主义思维的影响,后现代图书馆学拒斥大而全的文本叙述,而偏爱微观叙述。精神分析学认为大而全的文本叙述是为了掩饰无意识的矛盾和短暂性服务的,而这些存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因素是理性主义表现,是在启蒙理性主义价值观下所有社会与文化组织实践所固有的。大而全的叙述掩盖了大量理性范畴的人为性,把“无序”视为混乱,把“有序”视为理性,然而试图建立秩序的每一个自主性行为都会产生同样数量的“无序”,后现代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对读者进行精神分析的运作每天都会产生后现代性的微观叙述,这些微观叙述是现实环境的产物,是临时性的、短暂的,不奢望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利奥塔在他的名著《后现代状况》中,通过更为激烈的阐述抨击了现代性话语,拒斥形而上学不再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思想辩驳,而且已经延伸到对一般文化现象的辩驳,也就是说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已经发展到对元叙述的一般性批判,为此,在后现代图书馆学的文化理念中,对于知识的合法性问题有了不同的说法,并且关于图书馆学的大叙述,不管其采用的方法如何,也不管其是思辨性叙述还是理念性叙述,它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可靠性。非理性化的后现代图书馆学被微观叙述解释为了自身合法化的学科种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后现代图书馆学是完全可以用精神分析学来描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契合点在于两者的后现代性。运用精神分析学来描述后现代图书馆学,可以助我们建立更为合理丰富的叙述。所谓更为合理丰富,是因为精神分析学的微观叙述能够容纳后现代图书馆生活中的所有内容,不仅包括仁爱、忘我与创新,也包括受到无意识审视的放纵、欺骗和毁灭。后现代图书馆学生活的这些内容都是直接的、无意识的、利比多性的本能释放过程,愿望在后现代图书馆学叙事修辞中得到了直接的表现,我们可以运用弗洛伊德的“梦的工作”来分析描述后现代图书馆学的语言机柕:最为根本的机柕功能是移植,另外还有附加其上的压缩、形象化和二次修订功能,因为移植而产生了压缩,这是后现代图书馆学的隐喻手法。形象功能体现语言的符号学,是后现代图书馆学在语言的单一运行中形成自我分裂的形象表现。这个形象有其现实意义的旨归,但是没有内容涵义的定格,尽管对形象有多种涵义的解释。二次修订表示后现代图书馆话语是从语言中分化出来的,语言移植的内在动机,既有自身的压抑也有自身的开放,然而压抑与开放的界限一旦被确定,就会常使人认为图书馆话语来自图书馆外部,对语言的欲望也只是存在压抑了。这是现代理性产生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则表达了无意识的欲望,其训导的规则是浓缩、替代和隐喻转换,话语遵循弗洛伊德所解释的开放程序。利奥塔指出,真实的现实意义是在话语中顽强地表示自我的存在,也就是说,在话语世界中理论所不能真正解释的东西,例如隐喻、风格、语言形象等都是真实存在的。利奥塔认为,正是这种“存在”解构了话语的整一,标记着语言的真实运作。语言应该像能量欲望一样,是对某种深度“意义”的反应,因为“意义”,这种语言运行是在一种复杂的机柕中心中进行的。[5]我们可以看到,图书馆学的语言运行中的机柕行为是一种后现代主义行为,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信息向不确定方向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导致了经典力学和相对论的生存危机。这样的危机仅靠重建一个元叙事的方式来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依赖于像后现代图书馆学多元化的方式一样的建设程序。利奥塔把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科学知识归结为一种话语,这种话语的运用就是在做语言游戏。面对各种游戏,后现代图书馆学主体间的关系是平等的。[6]任何语言游戏都表明,游戏之间、语气之间、意义之间是不可通约的。这种不可通约的存在,使得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话语与元叙事不存在联系,唯一产生联系的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思维的非逻辑性,这促使后现代图书馆学以解构主义的方式来阐述和对待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就像理论成果一样被当成了一个个小叙述,而且这样的小叙述是以非理性的文化精神形式存在的,必须在特定的文化和环境中被理解和运用。于是,在后现代图书馆学状态下,学科文化的种种叙述均可以以语言游戏的方式进行解释和运转。在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互不相同的游戏,每个游戏都有其自身认知上的或者是伦理上的标准,因此我们不可能把不同内容、不同领域的游戏作为普遍的价值评述而统一起来。正因如此,后现代图书馆学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所使用的工具。它能够对多种信息知识的差异的理解而获得感知的能力,促使人获得宽容的、不可通约的能力。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原则不是专家学问式的同质性,而是发明者的悖谬推理,语言游戏的多元性、主体思维的异质性以及不同语言游戏的相对合法性是后现代状态下图书馆学的基本特征。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精神分析学说是后现代的。它在描述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机制时,能够为我们构建一个更为合理合情的文本叙述。就像弗洛伊德的思想一样,它不但是后现代的,还具有开放性的意义,为我们处理生活和世界中的非理性问题提供了好的观点方法,用以解决古老的、也是21世纪最尖锐的社会学问题,即如何将社会秩序与自由协调起来。精神分析学说是反制度化和解放性的,正是因为这种特性的维持,完全可以促使后现代图书馆学在削弱占有知识和以权力将这种占有加以制度化的普遍需求平淡化甚至解构化。精神分析的后现代任务,即对抗、评价和“围捕”两元思想的任务和为讽刺、模糊和微观细节留有空间的任务,对后现代图书馆学的启迪是长久的,对社会文化影响来说也是长久的。为此,精神分析在21世纪及未来更为长久的时间里,将是维护后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 方汉文.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83

〔2〕 (美)杰弗逊.罗比.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流派[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4

〔3〕 杜声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M].香港:三联书店,1988:75

〔4〕 王小章.潜意识的诠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02

〔5〕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30

〔6〕 夏光.后结构主义思潮与后现代社会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3

TryingandUnderstanding:PsychoanalysisofLibraryScienceinthePostmodernContext

ChenLihua

As a ki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thought, postmodernism is a mixture of many theories, attitudes, tendencies and schools. Among them, the theory of psychoanalysis provides a special perspective and thinking interpretation way for library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paper, the author expounds unconscious postmodern library science and post modern library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of post modern library science needs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of psychoanalysis theory.

Psychoanalysis; Post modern library science; Unconsciousness; Text

G250.1

A

陈立华(1970-), 男,硕士,副研究馆员,主研理论图书馆学。

猜你喜欢
能指图书馆学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正义概念的所指霸权和能指反抗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语言与文字: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之四
寂寞与喧嚣:当代图书馆学研究现状剖析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