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演变分化与视听阅读的对比研究*

2017-04-12 02:35杨焕昌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读物

杨焕昌 夏 红

(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601)

*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课题项目:图书馆有声阅读推广研究(项目编号:YD2016B20)研究成果之一。

阅读的演变分化与视听阅读的对比研究*

杨焕昌 夏 红

(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601)

文章按阅读的行为特征将阅读分为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早期阅读以朗读为主,具有出声和互动的特点,是视听阅读同时进行的多维阅读方式。技术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改变促使了阅读的演变,分化出了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这种单维的阅读方式。一直以来视觉阅读都占据主体,而听觉阅读则处于次要位置,直到近几年听觉阅读获得了迅速发展。文章在视觉阅读与听觉阅读对比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听觉阅读的优势。

听觉阅读 视觉阅读 有声读物 阅读推广

1 视觉阅读与听觉阅读

1.1 视觉阅读与听觉阅读的概念辨析

当今电子书、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出现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数字阅读、移动阅读日受热捧,“读屏”“读图”“读网”为阅读打上了新的标签。虽然阅读变得更加多样化,但阅读方式相对单一,按阅读的行为特征可分为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视觉阅读是指利用眼睛进行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对象是纸书或电子书,以文字为主。视觉阅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看书,朗读和默读都属于视觉阅读,朗读虽然也用眼睛看,但侧重发声,默读则属于纯粹意义的视觉阅读。听觉阅读是指利用耳朵进行阅读的方式,阅读的对象是有声读物,以声音为主。听觉阅读也可以称为耳朵阅读或听书。听书这个词使用的频率较高,但其有双重含义,一是指用耳朵阅读的方式,另一指代阅读的对象,即有声读物,本文用听书指代听觉阅读。

即使阅读的是同一本书,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在大脑的处理区域不同。视觉的产生是由光线进入眼球,刺激视觉神经,并传输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主要是枕叶区。听觉的产生是由声波通过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并传输到大脑的听觉中枢,主要是颞叶区。而且不同介质的媒介会调动大脑不同程度的信息加工机制和精力资源的投入,从而影响人们的信息处理方式和行为[1]。因此从生理和媒介层面上,视觉阅读和听觉阅读就存在不同。如果把阅读比作坐标轴的话,听觉阅读和视觉阅读都是其中的一个维度。朗读是多维的阅读模式,默读和听书是单维的阅读模式。

一直以来视觉阅读都处于主导地位,而听觉阅读则处于被忽略的位置。因为长期的默读让人产生了阅读就是看书的思维定势,阅读几乎等同于默读,作为一种天经地义的阅读方式似乎并不需要进行区分,直至听书的出现。这几年有声书经历了戏剧化的发展,从默默无闻到爆发式增长。2016年《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有声书受益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成为欧美图书业的意外收获。在美国,从2013年起有声书销售增长幅度连续三年超过20%。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德国有声书发展势头比电子书还好,购买有声书的消费者有近500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球有声读物产值达28亿美元,2015年新增的有声书品种达4.3万种[2]。有声书的兴起也让听书这种阅读方式盛行。有人把听书称为一种时尚的阅读方式,其实听书历史悠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要从阅读的历史说起。

2 早期阅读及其特点

2.1 早期阅读是有声的

阅读的历史与书籍是息息相关的,当第一本书出现的时候,人类便衍生出一个新的行为:阅读。虽然不知道古人当时具体的阅读情形如何,但可以想象的出,作者要把书的内容传达给不识字的众人,必然要采用言语交流的形式,一方面解读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有普及文字的作用。查阅人类早期文献不难发现,阅读的历史是部有声的历史。阅读二字,阅是用眼睛看,读则是要发出声音,读字带有言字旁,有说的意思。《说文解字》对读的解释为“读,诵书也”。朱熹在《训学斋规》提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口到即为出声朗读。可见早期的阅读以朗读为主,是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的立体化认知行为。西方的主流观点也认为,朗读是古人正常的阅读方式。在古印度、古埃及和苏美尔文化中阅读都是口头行为,要大声的读出来[3]。古时的文体也适合于朗读,并演化出吟、咏、诵等多种读的方式,如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可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即使面向儿童的《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也是朗朗上口,反映出古人是很热衷于朗读的。

2.2 早期阅读是集体活动

古时候识字的人少,书籍也比较稀缺,书需要少数的社会精英读给大众听。在古希腊,阅读就是“公共阅读”,在公开场合为大众诵读自己的作品。像希腊一样,在整个罗马帝国时期公开诵读依然盛行。在诵读会上,作家朗读自己的作品,观众或喝彩或鼓掌,有的诵读甚至会持续一周。直到中世纪,阅读仍是一项集体活动,如在花园和大厅诵读传奇故事,在教堂礼拜仪式上诵读《圣经》等[3]。我国古代的说书和评书也是一种公共阅读,如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记录的听书,一人在台上表演式的说书,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听众的接受度也很高,显示出说书已经发展的很成熟。

由此可见,阅读在诞生之初就具有两个特点,有声和互动,其中有声是互动的前提,因为声音也是交流的渠道。个体阅读是自读自听,眼口耳的互动。集体阅读是一个人读其他人听,是朗读者和听众之间的互动。集体阅读还有一种情形是共同朗读一本书,每个人既是朗读者又是听众,通过读书声彼此互动。朗读可以称之为完整的阅读,眼看、口诵、耳听同时进行,调动身体各感官给大脑多重刺激,能达到最好的阅读效果。古代阅读资源非常匮乏,一方面图书很少,一方面识字的人少,为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用,追求更好的阅读效果和更多的受众,朗读自然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3 阅读的分化

3.1 默读的出现

一直以来,朗读都是阅读的主要形式。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书籍日渐增多,人手一书成为可能。公众识字率的提高和广泛地拥有个人书籍为默读提供了前提[4]。为了读更多的书,获取更多的知识,人们开始追求阅读速度的提升,眼睛速度加快,声音被迫沉默了[5]。阅读也从集体性行为转向个性化行为,每个人读的书不再一样,获得的阅读体验也不尽相同。后来默读逐渐取代朗读,阅读进入到无声的时代。个人的阅读经历和人类阅读的发展历程如出一辙,幼儿时牙牙学语,小学时朗朗读书,阅读无不是见字出声的过程,只是到了中学以后为了更快速的阅读也避免读书时影响他人,都转向了默读。默读从阅读中分化出来比较容易,只要闭上嘴巴不发声即可,而听书分化出来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3.2 听书的出现

五是有效地规范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调解程序、调解笔录、调解协议、证据材料和其他方面,都必须要符合诉讼程序的标准。在司法审查过程中,指导法官对调解材料进行全面审查,对符合司法确认条件的予以司法确认;对不符合确认条件的,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同时,对于疑难复杂的纠纷,指导法官还会参与调解方案的制定、对调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有效地规范了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

3.2.1 听书是伴随性的阅读方式

早期的阅读中,不论是个体阅读还是集体阅读,听书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个体阅读中,读伴随着听。在集体阅读中,一个人读,其他人听,听众的阅读方式就是听书。所以听书是阅读出现时就存在的,但只是隐含的阅读方式。因为听书是伴随朗读进行的,朗读是主动的行为,处于阅读的主体位置;听书是被动进行的,处于从属的位置。因此长期以来听书虽然一直存在,但并未引起重视,如朱熹的“阅读三到”中也并未提及“耳到”。在集体阅读中,人们关注的也只是朗读者而不是听众。后来默读取代了朗读的位置,与朗读相伴相生的听书就更加边缘化了。听书独立出来的过程也是听和读分离的过程,一是内在阅读需求的驱使,另一则是科学技术的推动。

3.2.2 听和读的行为主体分离

对于视障或不识字的人,无法进行正常的视觉阅读,他们需要阅读的时候只能依赖别人读给他们听。当一个人读书给另一个人听的时候,听和读的行为主体分离了,这就实现了听书的一大跨越。作为朗读者进行的仍是传统的阅读模式,作为听众则开启了新的阅读模式:听书。听者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耳朵上,享受阅读的美妙,其阅读体验与朗读者是完全不同的。但听和读还不能完全分开,因为听书还受制于另一个关键因素:声音。读书是要发出声音的,而声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为声音转瞬即逝,而且传播距离有限。受这些因素的制约,听书只能在小范围进行,且只有在朗读者读的时候才能进行。

3.2.3 听和读的时空分离

进入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了声音的传播和存储问题,并直接影响了听书的发展进程,使听书成为独立的阅读方式。听书可以独立出来一是传播技术的突破,使声音摆脱距离的束缚。首先是扬声器的出现,通过将声音放大让声音传播得更远。其次是无线电广播的问世,通过信号的转换,完全打破了距离的限制,让更大范围的听书成为可能,于是一时间广播剧、说书等电台节目开始流行。二是存储技术的突破,使声音摆脱时间的束缚。留声机和磁带的发明让声音可以保存起来并随时播放。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最初的磁带CD到MP3数字化存储。通过将声音保存起来,实现了听和读的异步。这给听众带来了更大的自由,不但可以随时听,而且可以反复听。这也催生了有声读物的出现,并标志着现代意义听书的诞生。不过早期的有声读物主要是面向视障人士的,并未进入公众视野。直到近几年,借助互联网,有声读物逐渐流行,成为大众阅读的新宠。伴随有声读物的听觉阅读关注度逐渐升高,听书走向了一个更大的舞台。技术的进步不但让听书独立出来,也让其优势得以更大程度的发挥。

4 听觉阅读相对于视觉阅读的优势

4.1 听书缓解信息焦虑

互联网让信息的生产和转发更加方便,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现代人一天接受的信息量几乎等于古人一年甚至几年接受的信息量。每天打开手机、电脑,都是扑面而来各种消息,其中还包含不少无用的垃圾信息。过量的信息让眼睛满负荷运转,疲惫不堪,大脑也处于信息消化不良、信息焦虑的状态。相对于眼睛的忙碌,耳朵更多是处于“闲置”的状态,作为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耳朵显然是一块还未完全开发的“宝藏”。有声书的出现恰逢其时,其经过了朗读者的编辑处理,能让人在比较放松的情况下接收到较高质量的信息。从经济学角度讲,较少投入就能获得较大收益。

4.2 听书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要

视觉阅读的制约因素较多,在看书的时候需要集中精神,不能做其他事情,而且需要相对固定的时间和环境,这正是忙碌的现代人所欠缺的。听书要求相对宽松,可以一心二用,适应场景更为广泛,在做家务、开车、走路的时候都能进行阅读。听书不仅解放了双眼也解放了双手,让人在做其他事情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收获一定的知识,解决了现代人想看书又没时间看书的矛盾。听书本质上源于读者的阅读需要,并逐渐成为一种更易于大众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有人把有声书称作“是一种符合现代人生活节奏和需求的阅读媒介”[6]。就像当初默读的出现一样,为了更快速的阅读舍弃了声音,如今为了更方便的阅读,声音再次回归。

4.3 听书受众面更广

不像图片信息可以直接被感知,文字是相对抽象的,需要一个翻译和理解的过程,因此要求读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声读物已经完成了文字到声音的转换,读者不必经由文字的解析,通过听觉感官就能感知文字内涵。这使得听书对读者心智的要求大大降低,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的限制,只需要具备一般的听觉感知和理解能力即可。因此,听书极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视障人士、视力不好的老年人和识字不多的儿童都可以通过耳朵进行阅读,其广泛的受众面非常有益于全民阅读的开展。据统计,2010年末我国视力残疾人数达到1263万人[7]。再加上儿童和老人,就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有声读物可以极大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如今面向视障人士的有声图书馆纷纷出现,这也得益于有声资源的日渐丰富。

4.4 听书富于感染力

在朗读时,通过语调、语速的变化,可以赋予文字以感情色彩;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迸发出来,直达听众的内心深处,给人不同于文字阅读的切身体验。如朱自清在听过老舍先生读《剑北篇》和《大地龙蛇》后,赞叹说“听的所得比看的所得多而且好”[8]。声音还有很强的表现力,传达更多情感信息,让阅读兼具表演性和艺术性。如最近央视热播的《朗读者》,由名人现场朗读一篇文章,在朗读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使文字更具感染力,听众收获的感动远比单纯的文字来得深刻。可以说,《朗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古时公众朗读的情景,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了听书的魅力,这也是声音赋予听书的优势。正如白居易所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

4.5 听书有助于提升阅读和记忆效果

听觉阅读与视觉阅读比较,虽然在时间效率上处于劣势,但从阅读记忆效果上,听觉阅读有自身优势。在某些情况下,听觉阅读会强于视觉阅读,如当文章内容比较生动时,声音可以还原文章的内容,听觉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视觉阅读是主动式阅读,自己掌控阅读节奏,听觉阅读是一种被动式阅读,要按朗读者的节奏进行,因此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敦促学习和记忆。心理学研究发现,听觉感应的存贮时间就比视觉长些[9],可见听书有助于提升记忆的效果。在阅读效果上,文本配音对阅读内容的加工时间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10]。还有研究显示,有声读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阅读者提高阅读准确度,对于视障阅读者,还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阅读兴趣[11]。

5 结语

阅读的分化有利于阅读的专业化发展,每种阅读方式并无绝对的优劣,只是适用的场景不同。如果追求更好的阅读效果,就朗读,如果追求阅读速度或安静的阅读,则默读,如果在做其他事情时仍想阅读,则听书。不同阅读方式还可以进行组合,使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如听书与默读组合,不同于朗读和单纯的默读与听书,读者本人不发声,眼睛看着文字,耳朵听的是别人的声音。2014年,亚马逊的Kindle推出电子书与有声书同步功能(Whispersync for Voice),用户可在聆听语音和阅读文字之自由切换或同步收听[12],极大地满足人们不同场景的阅读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相信会有更多的新奇的阅读方式出现,阅读不再只是单纯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行为,而将会成为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1〕 喻国明,李彪,丁汉青,等.媒介即信息:一项基于MMN的实证研究——关于纸质报纸和电纸书报纸的脑认知机制比较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0(11):33-38

〔2〕 张远帆.从欧美的发展历程看中国有声书市场的可能性[J].出版广角,2016(20):23-25

〔3〕 栗月静.阅读革命:从朗读到默读[J].看历史,2012(6):83-86+82

〔4〕 张巧.默读,或作为施行的阅读——对“默读史”的考察[J].文艺评论,2016(1):76-83

〔5〕 李长声.从音读到默读[J].读书,1992(2):135-143

〔6〕 陈洁,周佳.使有声书成为数字出版的中流砥柱——我国有声书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出版广角,2015(4):22-26

〔7〕 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残疾等级人数[EB/OL].[2017-05-16].http://www.cdpf.org.cn/sjzx/cjrgk/201206/t20120626_387581.shtml

〔8〕 朱自清.倾听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M].吾人,选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02-206

〔9〕 廖建桥,李克志,王文弼.视觉和听觉阅读方式对人接收信息效率的比较[J].人类工效学,1997(2):26-29+72

〔10〕 张冰,张敏.视觉、听觉共同刺激下的电子杂志阅读行为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2(5):79-82

〔11〕 淳姣,赵媛,薛小婕.有声读物图书馆及其构建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106-110

〔12〕 Kindle应用更新 电子书与有声读物可一键切换[EB/OL].[2017-03-12].http://digi.tech.qq.com/a/20140614/008794.htm

TheEvolutionofReadingandComparativeStudybetweenVisualandAuditoryReadingYangHuanchang

XiaHong

The paper divides reading into visual reading and auditory reading according to readers’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arly days, reading means reading loudly, characterized by sound and interaction. And it is a multi-dimensional reading method which visual and auditory reading perform simultaneously. With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e of people’s needs, visual reading and auditory reading began to differentiate. Visual reading has taken up a prominent position all the time while auditory reading is of less importance. Auditory reading began to gain rapid development until recent years.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sual and auditory read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auditory reading.

Auditory reading; Visual reading; Audio books; Reading promotion

G252.17

A

杨焕昌(1982-),男,馆员,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夏红(1963-),女,研究馆员,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读物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中国城市运营 地产首脑读物 房地产导刊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喜闻《论持久战》成为“最热读物”
书虫来袭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一本人人可读,人人可受益的经典心理读物
家长选择幼儿读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基于儿童审美心理的数字读物设计策略
身边的儿童历史启蒙读物——发现《三字经》的别样功能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